-
>
清通鑒(全四冊)(精裝)
-
>
明通鑒(全三冊)(精裝)
-
>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簽名鈐印特裝本)
-
>
歐洲至暗時刻(1878-1923):一戰為何爆發及戰后如何重建
-
>
(精裝)奧托·馮·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建立
-
>
華文全球史:中國文脈
英國對華政策 版權信息
- ISBN:9787520370011
- 條形碼:9787520370011 ; 978-7-5203-7001-1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英國對華政策 本書特色
《英國對華政策(1895-1902)》聚焦了中英關系史和英國對華政策史上的一個重要時段,從19世紀后期開始,傳統的殖民強國英國在世界范圍內遭遇了后起的俄、德、美、日等新興帝國主義國家的挑戰,為維護自身權益,英國*終放棄傳統的“光輝孤立”政策,在遠東選擇與日本結盟,1902年英日同盟的簽署則成了這一政策轉變的重要標志。英日同盟的簽署改變了遠東的格局并極大地鼓舞與縱容了日本在華的侵略步伐,對英日兩國對華關系以及遠東國際關系均產生了重要影響,直到1921年12月,隨著華盛頓會議召開,在美方壓力下,英日同盟才宣告終結。新的華盛頓條約體系暫時調整了**次世界大戰后帝國主義列強在遠東、太平洋地區的關系,自此,以美、英、日等為代表的帝國主義在遠東和中國的競逐開始進人了一個新的歷史階段。
英國對華政策 內容簡介
本書論述的是中英關系的一個十分重要的時期。1894—1895年中日甲午戰爭后,清王朝統治下的中國成了帝國主義列強的瓜分對象,開始淪為一個半殖民地性質的國家。在侵略者一方,隨著美、日、德等新興列強在遠東的崛起,盛極一時的“日不落帝國”英國在華利益面臨嚴峻的挑戰。為應對這一新形勢的變化,英國的索爾茲伯里第三屆內閣不得不調整其對華政策,由視中國為英國的臠轉而參與列強在華勢力范圍的劃分,并開始放棄其傳統的“光榮孤立”政策,試圖尋找盟友。1902年,英日兩國締結“英日同盟”,此舉標志著英國對外政策與以往相比發生了一次重大歷史轉折。
英國對華政策 目錄
19世紀英國在遠東的地位
外國競爭的興起
中日戰爭
第二章 索爾茲伯里侯爵與中國
為償付賠款的貸款
同法國達成解決辦法
俄國問題
第三章 第三次戰爭賠償貸款與攫取中國北部港口
膠州和旅順口
索爾茲伯里對俄國的建議
尋求一項積極政策
占領威海衛
第四章 讓與權的爭奪
英國參加角逐
外交妥協
第五章 中國的反應
義和團運動的興起
外交答復
西摩入侵
圍攻北京各國使館
第六章 爭取使館解圍的談判
索爾茲伯里建議使用日本軍隊
國際上承認中國的領土完整
統帥的任命
第七章 英國與長江
長江流域的中立化
上海的占領
第八章 英德協定
第九章 聯合照會
傳教士問題
第十章 聯合照會的實施
懲辦問題
軍事報復問題
賠款談判
第十一章 東北
增祺-阿列克謝耶夫協定
英國對東北和北方鐵路的態度
東北危機
第十二章 英日同盟
文獻目錄
主要人名對照表
英國對華政策 節選
《英國對華政策(1895-1902)》: 北方港口的占領造成中國形勢的變化。整個1898-1899年,列強在顯然處于瓦解中的中華帝國擴大它們的利益,開展了讓與權的爭奪。所獲得的讓與權表面上是由外國私人企業商定,一般是采礦權和筑路權。在某些情況下,安排了由中西合股公司或允許外國在技術上進行合作的中國公司來實現這些要求,以試圖取得中國的參加。然而載于各貸款說明書中的外國控制權相當大,這些讓與權實際上被視為外國企業,而且是通過在北京施加外交壓力謀得的。 此等讓與權一般是以國家為基礎在特定的地區索取的,這個事實使得這些行動的政治性突出起來。1895年法國和俄國要求在中國東南部及東北取得優先權時就開始有這個傾向。然后1897-1898年攫取北部港口又加速了這個進程,在某種程度上似乎要使中國的經濟結構和政治控制力土崩瓦解。這些港口成了便于向其四周地方提出領土要求的中心點。于是俄國在“南滿”、德國在山東半島、法國在南方廣洲灣周圍的地區方便地安頓下來。后來日本打算在廈門地區建立一個特殊利益地區,意大利指望在三門灣附近建立一個勢力范圍。 自1895年起,利益范圍在中國得到默認,但是由于這些利益范圍允許其他外國列強繼續分享(盡管可能性已經減少),因此它們并不特別違反門戶開放概念,另一方面,勢力范圍包含一種明確的經濟的及商業上的排他性,以及在某種程度上的政治控制和不言而喻的合并領土的自由,除非改變外國在中國條約地位的整個基礎,這是不能容許的。 中國政府的態度促成了外國獵取讓與權的高潮。19世紀60年代*初試探性地企圖將鐵路引進中國時,清政府對視為外國創新的事物持敵視態度。然而,在1894-1895年中日戰爭以后,清廷開始認為修筑鐵路可能是一種國防手段。直到1898年底為止它隨便地批準給予讓與權,當年年底,由于對外國活動后果的憂慮與日俱增,導致頒布一道圣旨,指示直到已經特許的讓與權著手處理,以后不再考慮給與讓與權。這種慷慨的態度不適用于采礦業,對該業曾經試圖實施強有力的采礦條例以限制外國的控制權。不過,由于這些采礦企業往往同鐵路方案分不開,因而往往難以區別,結果,通過貨款合同,外國的大量控制權還是確立起來了。 1898年春夏出現的爭奪鐵路讓與權的模式表明,中國在列強可能與其歐洲對手發生沖突的各個地區給與它們讓與權,借以盡量防止形成勢力范圍。各個讓與權被視為私人企業,而且每個讓與權必須從中國政府分別獲取,這個事實使中國得以繼續保持其先前通常享有的某種控制權。由于中國政府對列強與日俱增的胃口感到擔心,因此它給予讓與權的方式是防止任何一個強國發展到排他性地控制一個地區的地步。這種首創性的發揮及其靈巧的試探性的運用,給中國在一個否則將全面處于被統治地位的時期提供了一個不大不小的成功的機會。列強越來越感到它們正在互相侵入對方的勢力范圍,結果外交上的緊張關系加劇。在1898年初預期的勢力范圍雖然已易于確定,但是隨著爭奪的繼續,其界限卻模糊不清了。所給予的讓與權的多樣性導致局勢懸而不決,到頭來使整個進程受挫。 可以理解,英國是反對出現勢力范圍的。雖然在1895年以后這個時期英國的政策相當漠視勢力范圍這個觀念,其政策仍然是基于門戶開放的原則,然而英國還是有意避免采取使其與其他列強相反并加重其在東方的孤立地位的行動方針。旅順口危機表明,即使設想為了恰當地保護它的地位而為中國的事情去作戰是合理的,但是它并不準備采取這個步驟。因此,1895年以后英國支持門戶開放不妨可以從防守的觀點解釋為決心抗拒對其現存利益的任何遏制。其實這已經成為一種向中國要求補償性讓與權的政策。它要求將緬甸鐵路延伸到云南所施加的壓力;它的不得割讓長江地區的要求;它堅持要一名英國人擔任海關總稅務司以及在第三次戰爭賠款貸款期間所提出的其他要求,對支持門戶開放原則幾乎都毫無助益,倒是大大危害了英國想要保持的地位本身。 ……
英國對華政策 作者簡介
楊國倫(L.K.Young),男,1926年生于英國倫敦,1951年伯明翰大學畢業。50年代后期曾在馬來西亞大學執教,1960年以后定居香港,曾任香港大學教授、歷史系主任、代理副校長等職。 劉存寬,男,1928年生,四川南充人,1952年北京大學畢業,獲學士學位。1955年中國人民大學外交系研究生班畢業。1976年起在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所工作,曾擔任中外關系史研究室主任、研究員。2012年逝世。在中俄中蘇關系史和香港史領域發表過大量研究著述。 張俊義,男,1964年生,河北滄州人,1985年北京大學畢業,獲學士學位,1988年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畢業,獲碩士學位。1988年7月至今在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工作,現任中外關系史研究室主任、研究員。專業研究領域為近代中英關系史、香港史。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
- >
自卑與超越
- >
煙與鏡
- >
史學評論
- >
我與地壇
- >
推拿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