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妙相梵容
-
>
基立爾蒙文:蒙文
-
>
我的石頭記
-
>
心靈元氣社
-
>
女性生存戰爭
-
>
縣中的孩子 中國縣域教育生態
-
>
(精)人類的明天(八品)
侗族生態觀及生態文明實踐研究 版權信息
- ISBN:9787520370165
- 條形碼:9787520370165 ; 978-7-5203-7016-5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侗族生態觀及生態文明實踐研究 本書特色
《侗族生態觀及生態文明實踐研究》研究侗族生態觀及侗族社區當代生態文明建設問題。在對侗族生態文化全面梳理的基礎上,著眼于侗族生態資源和生態文化優勢及其利用研究,并就侗族區域生態文明建設的發展思路、模式和規劃進行了論證和予以政策分析,為國家生態文明建設戰略在侗族地區推進提供思路和參考。研究著力解決的兩個問題:一是弄清是侗族有什么樣的生態文化觀和相應生態文化資源以及知識與技術;二是弄清這些生態文化觀和相應生態文化資源以及知識與技術在當代侗族地區如何運用,以推動區域發展來服務于國家生態文明建設和生態安全戰略。基于此,該書基本內容包括七個部分(即七章):**部分是侗族分布及其自然社會資源環境;第二部分是侗族自然觀中的生態意識;第三部分是侗族歷史觀中的生態意識;第四部分是侗族生產生活習俗與生態文化保護;第五部分是侗族社區生態文明建設的思路和模式;第六部分是侗族傳統生態文化資源的當代重構利用;第七部分是大力推進侗族村落的生態文明建設。
侗族生態觀及生態文明實踐研究 內容簡介
本書研究侗族生態觀及侗族社區當代生態文明建設問題。在對侗族生態文化全面梳理的基礎上,著眼于侗族生態資源和生態文化優勢及其利用研究,并就侗族區域生態文明建設的發展思路、模式和規劃進行了論證和予以政策分析,為國家生態文明建設戰略在侗族地區推進提供思路和參考。研究著力解決的兩個問題:一是弄清是侗族有什么樣的生態文化觀和相應生態文化資源以及知識與技術;二是弄清這些生態文化觀和相應生態文化資源以及知識與技術在當代侗族地區如何運用,以推動區域發展來服務于國家生態文明建設和生態安全戰略。基于此,本書基本內容包括七個部分(即七章):部分是侗族分布及其自然社會資源環境;第二部分是侗族自然觀中的生態意識;第三部分是侗族歷史觀中的生態意識;第四部分是侗族生產生活習俗與生態文化保護;第五部分是侗族社區生態文明建設的思路和模式;第六部分是侗族傳統生態文化資源的當代重構利用;第七部分是大力推進侗族村落的生態文明建設。
侗族生態觀及生態文明實踐研究 目錄
**節 選題緣由和研究意義
一 課題的緣起
二 課題研究意義
第二節 課題相關理論和學術史綜述
一 民族生態學和生態民族學
二 侗族生態文化研究
三 侗族地區生態文明實踐研究
第三節 基本思路和主要內容
一 課題基本思路
二 課題主要內容
第四節 資料來源和研究方法
一 課題研究的資料來源
二 課題研究的主要方法
第五節 主要概念界定和術語辨識
一 侗族、湘黔桂侗族社區和侗族傳統村落
二 生態文化、生態文明和侗族生態觀
三 侗族生態倫理、生態意識和生態習俗
**章 侗族分布及社區自然社會環境
**節 侗族社區的歷史沿革和人口分布
一 侗族社區的歷史沿革
二 侗族人口分布
第二節 侗族傳統村落地理分布和深入認識
一 村落的地理分布
二 村落的文化空間布局
第三節 侗族的自然環境和生計方式
一 侗族的自然環境
二 森林生態系統:侗族地區生態資源要素
三 侗族的生活資源和生計方式
第四節 侗族地區的林業開發和生態問題
一 明清時期林業開發對侗族地區的生態影響及其應對
二 20世紀中葉“大煉鋼鐵”和“亂砍濫伐”的生態危機和應對
第二章 侗族自然觀與生態文化
**節 侗族的自然觀和生態環境意識
一 侗族泛神論的原始宗教和世界觀
二 侗族的人與自然平等的和諧觀
三 侗族傳統自然觀的生態環境保護價值
第二節 侗族森林資源觀和生態意識
一 侗族山神敬畏與森林生態倫理意識
二 侗族村落與森林的關系及其生態觀
三 侗族的植樹風尚及其傳統生態意識的形成
四 侗族森林資源觀及生產生活方式的生態價值
第三節 侗族土地資源觀和生態意識
一 侗族土地崇拜與環境意識
二 侗族土地崇拜的相應禁忌和習俗
三 侗族土地資源觀及其行為的生態價值
第四節 侗族水資源觀和生態意識
一 侗族的生計物產與水資源的關系
二 侗族基于水資源重視的龍崇拜及其文化習俗
三 侗族基于水資源重視的魚崇拜及其文化習俗
四 侗族傳統水資源觀的生態價值
第三章 侗族歷史觀與生態倫理
**節 “霧生”說的創世思想和生態倫理
一 侗族關于世界起源的“霧生”說
二 世界起源的“霧生”說與風水習俗
三 “霧生”說支撐風水文化并蘊含生態環境保護
第二節 “卵生”說的人類起源思想和生態倫理
一 侗族關于人類起源的“卵生”說
二 侗族人類起源的“卵生”說與動物崇拜與禁忌
三 侗族動植物崇拜與禁忌的生態保護價值
第三節 “傍生”說的人類屬性論和生態倫理
一 侗族“傍生”屬性的人類生活觀
二 侗族“傍生”觀對泛神論的影響和生態價值
三 侗族“傍生”說對社會影響和生態價值
第四節 “投生”說的終極關懷和生態倫理
一 侗族終極關懷的“投生”說
二 侗族終極關懷的“投生”說與社會倫理
三 侗族“投生”說的社會倫理及生態價值
第四章 侗族生產生活習俗與生態意識
**節 侗族居住習俗與生態意識
一 棲居——侗族村落居所的居住理念
二 風水——侗族村落居所營造的學理基礎
三 和諧——侗族村落居所的營造特點
四 侗族居住習俗的生態價值
第二節 “復合式耕養”習俗與生態保護
一 侗族林業的“復合式耕養”
二 侗族農業的“復合式耕養”
三 侗族農林經營中的休耕制度
四 “復合式耕養”的關聯性生態經濟
五 侗族耕作習俗的生態保護價值
第三節 侗族“人工育林”習俗和生態意識
一 侗族的“人工育林”習俗
二 侗族“人工育林”的傳統林業模式
三 侗族“人工育林”林業模式具有生態價值
第四節 侗族生育習俗與生態意識
一 侗族生育觀和文化習俗
二 侗族生育觀的生態倫理滲透
三 占里侗族村的婚育習俗個案和意義
第五節 侗族宗教習俗與生態意識
一 原始宗教信仰
二 侗族的祖先崇拜
三 法教思想和習俗
四 侗族宗教信仰的生態意義
第六節 侗族節慶習俗與生態意識
一 侗族的傳統節慶活動
二 侗族傳統節慶活動與生態文化的關聯
三 侗族節慶活動對生態文化形成的重要意義
第七節 侗族防災習俗與生態意識
一 侗族洪水滔天傳說與防災意識
二 侗族防災的傳統意識、技術和習俗
三 侗族防災的特點和生態價值
第五章 侗族社區生態文明建設的思路和模式
**節 侗族社區生態文明建設的基本依據
一 國家生態文明政策依據
二 侗族社區經濟社會發展需要
第二節 侗族社區生態文明實踐的現實基礎
一 文化觀念基礎
二 自然資源和環境基礎
三 生產生活基礎
第三節 當代侗族地區生態文明建設面臨的問題
一 當代侗族地區經濟建設與工業化的生態問題
二 對侗族地區生態資源戰略的認識不足帶來的實踐局限
三 侗族地區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政策協調不足的問題
四 城鎮化與傳統村落保護的矛盾對生態保護工作的不利影響
第四節 侗族社區生態文明建設的發展思路
一 生態價值觀的“傳統”與“現代”對接
二 生態保護的社會管理制度重構對接
三 侗族傳統生態生產方式的現代改造
四 侗族傳統生態知識與技術的科學提升
第五節 侗族社區生態文明實踐的發展模式和制度設計
一 建構侗族社區生態經濟文化融合發展模式
二 建立湘黔桂三省區侗族社區生態文化綜合保護區
三 侗族傳統生態文化保護利用的基本傳承路徑
四 構建侗族社區生態文明實踐的保障制度
第六章 侗族傳統生態文化資源的當代重構利用
**節 侗族傳統林業的生態經濟重構與發展
一 必須重視侗族傳統林業模式的重構利用
二 侗族傳統林業經濟具有良好的生態和經濟效益
三 侗族社區走生態林業經濟道路的可行性
四 侗族傳統林業生產方式重構的推進路徑
第二節 侗族傳統生態農業文化遺產的保護利用
一 侗族農業文化遺產
二 “稻魚鴨共生系統”具有生態經濟性質
三 結合其他產業推廣“稻魚鴨共生系統”
四 做好傳統物種和生產技術的保護利用
第三節 做好侗族傳統生態文化習俗的重構利用
一 侗族傳統生態文化習俗的現代意義
二 進行侗族傳統生態文化習俗重構的可行性
三 侗族傳統生態習俗重構利用的路徑
第四節 推進生態價值觀、生態知識和技術傳承教育
一 做好國家生態政策法規和現代生態知識和技術宣傳培訓
二 做好侗族社區學校生態文化知識與技術教育的規劃和實施
第七章 大力推進侗族村落的生態文明建設
**節 侗族推進生態文明建設需要抓住傳統村落這一載體
一 侗族地區自然基礎決定了村落作為社區建設單元的客觀性
二 傳統村落是一種地緣政治力量,具有社會組織動員能力
三 承載傳統生產生活方式的村落是生態文化傳承的載體
四 村落是侗族生態文化傳承教育和生態主體培育的基本單位
第二節 侗族社區傳統村落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基本原則
一 侗族社區村落生態文明建設需要進行整體性規劃
二 侗族社區村落生態文明建設需要發揮屬地主體作用
三 侗族社區村落生態文明建設需要落實于生產來發展
四 侗族社區村落生態文明建設需要實施救濟性實踐
第三節 促進侗族傳統村落生態文明建設的主要思路
一 做好村落生態保護的主體責任劃分和作用發揮
二 與“鄉村振興”結合,重構村落“生態再生產體系”
三 合理協調城鎮化與傳統村落保護,完善村落生態建設功能
四 加強侗族地區生態博物館建設,實施分類管理
五 推動社區民俗保護,提供生態知識和技術傳承社會基礎
參考文獻
后記
侗族生態觀及生態文明實踐研究 作者簡介
劉宗碧,男,1965年生,畢業于華中師范大學歷史系,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國內訪問學者。曾任凱里學院學報主編,現為凱里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凱里學院價值學與經濟哲學研究所所長,主要研究方向為哲學、理論經濟學、文化學等,出版專著3部,主持和參與國家社科基金課題、教育部課題等10余項,發表學術論文100余篇,三次獲得省部級科研獎勵,系貴州省哲學社會科學學科帶頭人。
- >
隨園食單
- >
山海經
- >
經典常談
- >
朝聞道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史學評論
- >
自卑與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