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道德經說什么
-
>
電商勇氣三部曲:被討厭的勇氣+幸福的勇氣+不完美的勇氣2
-
>
新時期宗教工作與管理
-
>
帛書道德經
-
>
傳習錄
-
>
齊奧朗作品·苦論
-
>
無障礙閱讀典藏版:莊子全書
新中國宗教學研究70年 版權信息
- ISBN:9787520373807
- 條形碼:9787520373807 ; 978-7-5203-7380-7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新中國宗教學研究70年 內容簡介
《新中國宗教學研究70年》系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組織24位同事共同編撰、梳理的1949年以來中國學者對五大宗教及其他新興宗教的研究成果,并邀請了11位學者對不同章節進行了細致審稿,緊扣關系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的重大理論和現實問題,考慮到跨學科、不同學科交叉和融合的發展趨勢,完善了自身的科研組織方式,促進了宗教學領域的學術交流及互動,在一定程度上發揮著學術“傳幫帶”的作用。 《新中國宗教學研究70年》著力于對宗教學領域的系統性和綜合性的總結及回顧,開展了多視角和跨學科的協同合作,在編撰過程中,跨學科的融合發展得到了進一步的推動,學科基礎建設也更加扎實,對推動建設人類命運共同體、解決人類面臨的共性問題提供了一個可資借鑒的宗教學學科視角。 中國社會科學院《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書系》分為國家發展建設史和哲學社會科學學術研究史兩個序列,共30冊,對新中國成立70年來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的光輝歷程和偉大成就、我國哲學社會科學相關領域的學科史和學術史進行了回顧總結。 《新中國宗教學研究70年》系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學術導向和價值取向,由中國社會科學院相關研究單位完成,致力于加快構建具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哲學社會科學學科體系、學術體系和話語體系,為繁榮中國學術,發展中國理論,傳播中國思想作出新的貢獻。 謹以《新中國宗教學研究70年》系向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獻禮!
新中國宗教學研究70年 目錄
**節 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1949-1978)的馬克思主義宗教觀研究
一 相關歷史輪廓及黨的宗教政策
二 馬克思主義宗教觀研究概況
三 小結
第二節 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時期(1978-2012)的馬克思主義宗教觀研究
一 相關歷史輪廓及黨的宗教政策
二 馬克思主義宗教觀研究概況
三 小結
第三節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2012-2019)的馬克思主義宗教觀研究
一 相關歷史輪廓及黨的宗教政策
二 馬克思主義宗教觀研究概況
三 小結
第二章 中華人民共和國70年漢傳佛教研究(1949-2019)
引言中國漢傳佛教研究歷史沿革
**節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后漢傳佛教研究的奠基與起伏(1949-1978)
第二節 漢傳佛教研究的恢復發展期(1979-1988)
一 佛教史研究
二 《大藏經》等佛教文獻研究
三 佛教思想哲學研究
四 佛教文化研究
第三節 漢傳佛教研究的繁榮興盛期(1989-1998)
一 佛教史研究
二 域外佛教史研究
三 漢傳佛教宗派研究
四 佛教思想哲學研究
五 《大藏經》等佛教文獻研究
六 佛教文化研究
七 僧官、寺院等研究
八 區域性佛教研究
第四節 漢傳佛教研究的深入拓展期(1999-2008)
一 佛教史研究
二 佛教思想哲學研究
三 漢傳佛教宗派研究
四 區域性佛教研究
五 《大藏經》與佛教文獻研究
六 佛教文化研究
七 其他
第五節 漢傳佛教研究的創新轉換期(2009-2019)
……
第三章 中華人民共和國70年藏傳佛教研究(1949-2019)
第四章 中華人民共和國70年南傳佛教研究(1949-2019)
第五章 中華人民共和國70年印度佛教研究(1949-2019)
第六章 中華人民共和國70年道教研究(1949-2019)
第七章 中華人民共和國70年儒教研究(1949-2019)
第八章 中華人民共和國70年民間宗教研究(1949-2019)
第九章 中華人民共和國70年民間信仰研究(1949-2019)
第十章 中華人民共和國70年新興宗教研究(1949-2019)
第十一章 中華人民共和國70年基督教研究(1949-2019)
第十二章 中華人民共和國70年伊斯蘭教研究(1949-2019)
第十三章 中華人民共和國70年宗教哲學研究(1949-2019)
第十四章 中華人民共和國70年宗教社會學研究(1949-2019)
第十五章 中華人民共和國70年宗教心理學研究(1949-2019)
第十六章 中華人民共和國70年宗教人類學研究(1949-2019)
第十七章 中華人民共和國70年宗教藝術研究(1949-2019)
參考文獻
后記
新中國宗教學研究70年 節選
《新中國宗教學研究70年》: 進入20世紀90年代,南傳佛教研究迎來了快速發展的十年。在研究方法上,由概觀性、零散性研究向系統性、自覺性研究轉變;在研究內容上,南傳佛教與其傳播國家或地區的社會政治、經濟、歷史、文化研究成為新的熱點;從研究成果上看,這一時期相關論文、專著的數量、質量都有提升,許多領域的研究空白被填補,顯示了南傳佛教研究的不斷深入。 這一時期南傳佛教歷史研究取得了很大進展。1991年,鄧殿臣的《南傳佛教史簡編》(中國佛教協會1991年版)出版,這是國內**部系統研究南傳佛教史的專著,填補了這一領域的空白,該書以國別和地區分類,詳細介紹了斯里蘭卡、緬甸、泰國、柬埔寨、老撾以及我國傣族地區的佛教簡史。 在南傳佛教哲學思想研究方面,郭良鋆陸續發表了一系列介紹南傳佛教思想內容的文章,如《佛陀形象的演變》《佛教涅槃論》《佛教神通觀》《佛陀的無我說》《佛陀的神話觀》等。1997年,其又在上述研究的基礎上補充整理,出版了《佛陀和原始佛教思想》(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7年版)一書,依據巴利文原典資料,系統介紹了南傳佛教的文獻與典籍、佛陀的生平,以及原始佛教的主要思想,是這一時期南傳佛教哲學思想研究的重要成果。 20世紀90年代,又有一批重要的南傳典籍完成了漢譯工作。1996年,韓廷杰翻譯的《島史》①和《大史·斯里蘭卡佛教史》②兩部著作出版。其中《島史》成書于公元4-5世紀,是斯里蘭卡*古老的編年史詩,記錄了南傳佛教早期的重要歷史;《大史》號稱斯里蘭卡國寶,是以佛教發展為主線的王朝史,二者都是南傳佛教研究不可或缺的參考資料。同年,鄧殿臣與斯里蘭卡維摩拉拉特納合譯《長老偈·長老尼偈》,由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出版,這是巴利三藏《小部》中的兩則偈頌體篇章,記載了佛陀時代佛弟子修行證道的體悟和感受。1997年,巴宙翻譯的《南傳彌蘭王問經》(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7年版)出版,此經是南傳上座部佛教非常重要的藏外經典,①與我國東晉時期漢譯的《那先比丘經》同源,但非屬同一部派,對南北傳佛教典籍比較研究提供了便利。 這一時期,南傳佛教在南亞、東南亞各國社會經濟發展、文化交流與傳承中的意義與作用問題受到特別關注。如賀圣達《關于南傳上座部佛教文化圈的幾個問題》,楊學政的《南傳上座部佛教在中國與南亞、東南亞各國文化經濟交流中的作用》,傅增有的《小乘佛教對湄公河流域國家文化的影響》,鄧殿臣的《佛教與僧伽羅民族文化》,鐘智翔的《試論小乘佛教對緬甸文化的核心作用》,宋立道的《佛教與現代化的關系考察——以南傳佛教國家為案例》等。而張英的《東南亞佛教與文化》(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1999年版)一書,詳細梳理了南傳佛教在東南亞傳播的歷史以及發展演變的現狀,論述了南傳佛教對東南亞各國歷史、文化及社會生活的深刻影響。 進入20世紀90年代,教界及學界有關人士對云南上座部佛教研究的現狀,以及存在的突出問題進行了一次系統反思,呼吁繼續加強云南上座部佛教研究,深入挖掘這一文化資源寶庫。這一時期,很多研究仍然聚焦上座部佛教傳人云南這個熱點問題。 ……
新中國宗教學研究70年 作者簡介
鄭筱筠,博士、研究員、博士生導師,現任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所長,兼任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系主任、中國宗教學會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中國社科院婦女性別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央統戰部(國家宗教局)宗教工作專家庫專家、中華全國總工會第七屆女職工委員會委員等。鄭筱筠研究員以其突出貢獻獲得多項殊榮, 2013年被中華全國婦女聯合會授予全國“三八紅旗手”稱號,2015年入選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獲“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稱號。2016年享受國務院特貼、2017年當選為中國共產黨十九大代表。鄭筱筠研究的學術領域涵蓋宗教理論與政策、東南亞宗教、南傳佛教、宗教慈善等。目前已出版學術專著(含編著)《中國南傳佛教研究》《斯里蘭卡與東南亞佛教》《跨界與融合》《東南亞宗教研究報告》系列報告等近20部,在國家級刊物上發表學術論文200余篇及內部報告近40篇,主持和完成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中國社會科學院重大課題、中央部委和地方政府委托的重要項目40余項等,其中學術專著多次獲得國家級獎項。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唐代進士錄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二體千字文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自卑與超越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有舍有得是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