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估到手價是按參與促銷活動、以最優惠的購買方案計算出的價格(不含優惠券部分),僅供參考,未必等同于實際到手價。
-
>
百年孤獨(2025版)
-
>
易中天“品讀中國”系列(珍藏版全四冊)
-
>
心歸何處
-
>
(精裝)羅馬三巨頭
-
>
野菊花
-
>
梁啟超家書
-
>
我的父親母親:民國大家筆下的父母
河山有靈:岷峨傳 版權信息
- ISBN:9787100181594
- 條形碼:9787100181594 ; 978-7-100-18159-4
- 裝幀:70g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河山有靈:岷峨傳 本書特色
適讀人群 :文學、歷史、地理愛好◎ 除了成都,蜀地的文化符號還有岷江和峨眉山—— 巴蜀地區有著奇詭而豐富的自然景觀、風土人情。除卻成都,四川仍有許多值得挖掘的文化符號,本書即選取岷江、峨眉這兩個蜀文化符號作為線索,爬疏歷史,收集軼聞,讓讀者領略一江一山背后的歷史沿革,以巴蜀大地為窗,管窺華夏之變遷。 ◎ 學者王笛傾情推薦,浸潤山水靈蘊的隨筆,亦可作為區域微觀史的文學樣本—— 作者行跡遍及四川,從官方檔案中汲取地方山志等各種史料,亦通過隨訪等形式融入散佚的詩歌、竹枝詞、民間傳說等鄉土素材,使得整部作品既是一部浸潤山水靈韻的隨筆集,亦可作為區域微觀歷史的文學樣本,知識價值和文學價值并重。 ◎ 小城起筆的作家獻給故鄉巴蜀的情詞—— 作者龔靜染從家鄉五通橋起筆,一直致力于“小城敘事”非虛構寫作,作為《橋灘記》《昨日的邊城》《西遷東還》之后的新作,《河山有靈:岷峨記》突破小城的一方天地,進入更廣闊的時空書寫,卻以始終如一的情感書寫巴蜀故事,串聯起30個歷史斷面。 ◎ 特種紙唯美裝幀、國風氣韻的裸脊鎖線、瘦長開本致敬傳統山志 三十余幅圖片,圖文并茂展現巴蜀風情,裸脊鎖線設計使全書可以平攤閱讀;偏狹長開本古色古香,致敬古人的山志類寫作。
河山有靈:岷峨傳 內容簡介
本書介紹了河流是大地上的一棵巨樹, “波瀾盛長”猶如蓬勃的植物。而山川就是巨樹的虬根, 從自然延伸, 直至扎根人的心底。在人間, 千山萬水有別, 從自然的山川到思想的山川, 經歷了一個漫長的“美的歷程”。作者驅車千里, 行跡遍覽巴蜀, 查閱大量塵封的檔案史料, 佐以軼事趣談, 以三十篇山水行記, 為岷江水、峨眉山量度身作傳, 其中既有滄桑歷史, 俏麗民俗 ; 也有花鳥魚蟲, 天然風物 ; 桃花水、岷江魚, 峨眉山月 —— 貫穿始終的是一個巴蜀文化尋根者的虔誠與情味。
河山有靈:岷峨傳 目錄
河山有靈:岷峨傳 節選
報國寺里的近代風云 去過峨眉山的人,都知道報國寺。報國寺是入山的門戶,是上峨眉山的**座廟,除了樵夫獵戶,過去上峨眉山的路一般都要經過報國寺,其他的小道均非普通行人所取。 報國寺的歷史其實并不長,《峨眉圖記》中說:“道人明光開建。有碑記,立伏虎寺。堂原在伏虎寺右山麓,虎頭山之陽。嗣遷至此,初仍舊額,后易今名。”報國寺*早叫會宗堂,是個道觀,所謂“道人明光開建”就證明了這點,但后來怎么變成了佛廟就不得而知了,清初才搬遷到現在這個位置。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康熙取《釋氏要覽》“四恩四報”中“報國主恩”之意,御題了“報國寺”匾額,廟子才逐漸顯赫起來。 我曾經見過一本民國時期流落民間的詩冊《嘉游鴻爪》,作者叫靳慕白,生平已不可考。詩冊毛筆手抄,內容多是關于峨眉山的。其中一首是《步和峨山報國寺果玲方丈見贈五十自壽》: 頹袈破缽若無能,貝葉通明載眾稱。 天下達人先立己,名山到處莫非僧。 殺機那及禪機好,兵學何如佛學乘。 寄語翠樓新燕子,他生緣會定相增。 詩是與報國寺大和尚果玲唱和的。果玲是個頗具傳奇色彩的和尚,趙熙曾經稱他是“峨眉山下一詩僧”。1949年初,馬悅然曾經到報國寺居住五個月之久,目的是到附近鄉村去調查西南官話中的峨眉方言。果玲便每天給馬悅然上兩個小時的課,教他《四書》《唐詩三百首》等,據說對他的漢語學習大有助益。這期間,馬悅然發現了峨眉方言中的入聲字現象,他驚喜地說:“‘四’跟‘十’是同音字,聲調特別高。峨眉人說 ‘四十’有一點像蟬鳴的聲音!”(《另一種鄉愁》)可能也正是這樣的親切感,他后來把峨眉山當成自己的第二故鄉。 果玲和尚頗有些傳奇色彩,與不少名士賢達有往來,四川著名學者林思進曾有和果玲的一句詩:“閉門好覓句,拄杖只看山。”但報國寺并非清靜之地,靳慕白詩里的“殺機那及禪機好,兵學何如佛學乘”雖然是寫給果玲的,但講的卻是一段報國寺的近代歷史。 清初至今的三百余年歷史中,報國寺可以說是峨眉山很多重大歷史的親歷者和見證者,所以它在峨眉山寺廟中有著不同尋常的地位。特別是清朝后期到民國初期這一段,報國寺成為風云激蕩之地,近代中國寺廟史上能夠與之相比的不多。為什么這樣說呢?這是因為報國寺經歷了兩段特殊的時期,都與中國當時的世局相關,本為遠離市塵的清靜寺廟,卻成為世人關注的焦點。 一次是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當時國內形勢錯綜復雜,紅軍已經從貴州轉入四川境內,長征進入*艱難的時期,但突圍的曙光已現,而西南軍閥各自為政,有轄地自重之勢,同國民黨中央軍并不齊心。就在這種情況下,1935年8月4日到9月21日期間,國民軍事委員會在峨眉山舉辦了兩期“峨眉軍官訓練團”,培訓川、康、滇、黔軍政要員4003人,耗資30萬銀洋,主要目的是整肅地方,鞏固西南局面,以圖一 舉定天下。蔣介石對這次軍訓非常重視,親自擔任團長,坐鎮峨眉山。 “軍訓團”的陣容可謂齊備,劉湘為副團長,曾經當過廬山軍官訓練團團長的陳誠為教育長。“軍訓團”分設辦公廳、總務處、經理處、衛生處、審核處、工程處、教育委員會等,另外還有負責警衛的侍衛團、憲兵三團、五團和別動隊兩個中隊。 “軍訓團”征用報國寺作為主要辦公地點,三重大殿中留下大雄寶殿給僧眾,而將后面的兩殿作為團部,蔣介石的辦公處設在七佛殿映翠樓,靳慕白“寄語翠樓新燕子”這句詩中的翠樓指的就是這里,之前只住過果玲和尚。“軍訓團”的主要訓練地點就選在報國寺外,他們在距寺廟幾百米處辟出一塊平整的操場,并修建了臨時軍訓臺和相關建筑。**期受訓人員系西南軍隊中營以上軍職人員,分置3個營,12個連,36個排,共計2024人;第二期受訓人員系西南軍隊中部分連以上軍職人員、地方的專員,縣以上地方武裝首領、教育科長和中等學校校長等,分別編成3個大隊、12個中隊、39個區隊,共計1979人。 “軍訓團”開訓后,蔣介石對學員作了12次講話及訓詞。其中在1935年8月4日的開學典禮中,他發表了《峨眉軍訓團之意義及其始命》的演講,闡明了“峨眉軍官訓練團”的目的是培養“新軍人”。他說:“從今天開學這一天起,完全徹底變過了一個人——從前是舊軍人,從今天以后,要做新軍人!舊軍人就是自私自利驕奢淫逸的軍人,互相爭奪禍國殃民的軍人,就是對國家民族罪孽深重的軍人!新軍人就是‘公爾忘私,國爾忘家’的軍人,真正能夠保國衛民的軍人,犧牲一切來為國家爭人格,為民族爭光榮的軍人,就是真能挽救危亡抵御外侮,復興民族,完成革命的軍人!也就是我們峨嵋軍官團所要造成的軍人!” “軍訓團”的訓練相當系統、嚴格,訓練期間的生活也很艱苦,還發生過團員因身體不支而死亡的事件,但這樣的集訓能否真正實現新舊軍人的蛻變,不得而知。實際上,“峨眉軍官訓練團”真正的目的是蔣介石發言中說的一句話,“安內攘外,挽救危亡”,而“安內”直指紅軍,他不過是想在四川境內一舉圍剿紅軍。其實,就在“軍訓團”成立的前夕,即1935年的8月1日,共產黨發表了《為抗日救國告全體同胞書》,即著名的《八一宣言》,主張聯合抗日,不僅呼吁訂立協定、停止沖突、互相支持,而且要建立“統一的國防政府”“統一的抗日聯軍”。但當時雙方力量懸殊,蔣介石對天下勢在必得,不可能與共產黨搞聯合。而峨眉山報國寺的軍訓場仿佛牽動著中國的大局,這個讓蔣介石用心良苦的“軍訓團”便具有了強烈的政治色彩,其動向也為外界高度關注。 從當年的照片中,有一張蔣介石在隨從的簇擁下走出報國寺的照片,我們可以看到他們頭頂的匾額上有四個字:明恥教戰。這明顯是“軍訓團”占用報國寺后才有的,而“明恥教戰”出自《左傳》,原話是“明恥教戰,求殺敵也”,意思是教導士兵作戰,要讓他們知道退縮就是恥辱,只有奮勇向前,才能殺敵制勝。這四個字的存在,讓這個清靜的寺廟平端多出了一種殺氣騰騰。 “峨眉軍官訓練團”結束之后不久抗戰便宣告爆發,紅軍非但沒有被剿滅,還勝利會師陜北,中國的命運由此改變。人走廟空的報國寺又回復了往日的清靜,但讓寺僧們想不到的是,僅僅隔了四年,為躲避轟炸的國立四川大學搬到了這里,報國寺為校本部所在,文法兩院設于伏虎寺,理學院設于保寧寺和萬行莊,新生院設于鞠槽的將軍府,1940年所有學生達1177人之多,學校于1939年6月開始搬遷,9月正式上課。抗戰西遷中,大學多搬遷到了一些偏遠的小城小鎮中,如復旦大學遷到了宜賓李莊,武漢大學遷到了樂山,東北大學遷到了四川三臺,但四川大學是唯一一所搬遷到大山深處的大學,堪稱是中國教育史上的一個奇跡。
河山有靈:岷峨傳 作者簡介
龔靜染,作家。出版有《橋灘記》《我們的小城》《浮華如鹽》《整個世界慢慢暗下來》《昨日的邊城》《西遷東還》等。
- >
我與地壇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
- >
回憶愛瑪儂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唐代進士錄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自卑與超越
- >
李白與唐代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