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百年孤獨(2025版)
-
>
易中天“品讀中國”系列(珍藏版全四冊)
-
>
心歸何處
-
>
(精裝)羅馬三巨頭
-
>
野菊花
-
>
梁啟超家書
-
>
我的父親母親:民國大家筆下的父母
洪子誠學術作品集訪談與對話 版權信息
- ISBN:9787301316801
- 條形碼:9787301316801 ; 978-7-301-31680-1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shù):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洪子誠學術作品集訪談與對話 本書特色
洪子誠教授回顧學術道路,討論文學史寫作的周邊問題
洪子誠學術作品集訪談與對話 內(nèi)容簡介
《訪談與對話》收入洪子誠教授近年來的訪談、對話和若干篇隨筆性文章。內(nèi)容涉及對個人生活經(jīng)歷和學術道路的回顧,文學史寫作與時代、與學科史問題的關系,文學閱讀對情感經(jīng)驗形成的重要性,以及在論文和專著中未充分展開的觀察與思考。相對于嚴謹?shù)难芯空撐暮拖到y(tǒng)的文學史論著,書中的文字有更強的可讀性,蘊含更多的個人經(jīng)驗、趣味和性情。書中對談涉及的學者包括戴錦華、謝志熙、王風、賀桂梅、毛尖、吳曉東、姜濤等先生。書中對治學經(jīng)驗的總結對于人文學科的研究者有參考價值。
洪子誠學術作品集訪談與對話 目錄
序……3
訪 談……1
“文學史”這個“世紀迷思”的病癥——答《深圳商報》魏沛娜問……3
當代人如何寫好當代文學史——答《鳳凰周刊》張丹丹問……10
有點消極,不怎么浪漫——答《南方人物周刊》鄭瑩問……20
談中國當代文學史——答《上海書評》丁雄飛問……33
重審當代文學中的“制度”與“人”——答李浴洋、李靜問……47
“微弱的敘述”與“不確定”的力量——答楊宸問……68
當代文學史料的整理、研究及問題——答王賀問……85
朝向現(xiàn)實與未來的文學史——答李靜問……98
對 話…… 117
80 年代人們做夢,到了90 年代連夢也找不到 ——與戴錦華的對話......119
清華園里談讀書 ——與解志熙的對話......142
與王風就“樣板戲”的“樣板”一詞的通信......163
當代中國人的情感結構與文學經(jīng)典 ——以閱讀為中心的對話......177
文本??情感結構??跨媒介 ——關于《我在哪兒錯過了你》一書的對話......203
訪談、對話之外…… 231
當代文學中的“世界文學”......233
致敬文學經(jīng)典的翻譯家......238
仍有穩(wěn)定和值得信賴的事物 ——“與20 世紀同行:現(xiàn)代文學與當代中國”會議上的發(fā)言......244
親近音樂的方式:《CD 流浪記》......250
保爾· 艾呂雅的《宵禁》及其他......258??
洪子誠學術作品集訪談與對話 節(jié)選
當代人如何寫好當代文學史(節(jié)選) 當代人寫當代史的優(yōu)勢與局限 《鳳凰周刊》:你一直在考察中國作協(xié)在50—70 年代文學組織過程中發(fā)揮的核心作用。2006 年的一個采訪中,你較為寬容和辯證地回應了關于作協(xié)權威縮減、期刊的霸權、批評的“學院化”等社會質疑。如今針對當下的文藝界現(xiàn)實,包括作協(xié)、期刊、大學三者的關系,文學批評的生態(tài),你是否有新的觀察和體會? 洪子誠:對作協(xié)這樣的組織機構的歷史功過,今天存在的必要性和作用,80年代以來一直存在爭議,但這不是文學團體自身的問題,而需要放在整個社會政治制度中去思考。我這里只能就事論事談這個機構的作用。我的觀點和2006年沒有什么大的變化。現(xiàn)在的中國作協(xié),其實和“十七年”的作協(xié)已經(jīng)有很大不同,至少功能上出現(xiàn)了很大變化,它已經(jīng)減弱了那種“威權”的性質。 五六十年代,中國作協(xié)的決議具有某種“法律”性質。被開除出作協(xié)的作家,就失去發(fā)表作品的權利。但現(xiàn)在不同了,作協(xié)對文學寫作走向的影響,以及評價上的權威性,都遠不如五六十年代。不過,現(xiàn)階段作協(xié)仍掌握著政治、物質的很大資源,它在中國文學界的地位和影響力理所當然地繼續(xù)發(fā)揮著,由此產(chǎn)生的弊端和表現(xiàn)的積極因素,都需要具體進行分析。 至于作協(xié)、期刊和大學之間的關系,它們應該是互補的。當然,這段時間,確實出現(xiàn)許多作家、詩人、評論家進入大學的趨勢,原因是雙方互相發(fā)現(xiàn)對方的價值。大學招募著名作家、批評家以提高自身影響力、知名度,也有助于大學拉近與文學寫作現(xiàn)場的距離。而大學的學術地位,現(xiàn)在的穩(wěn)定的、較高的經(jīng)濟收入(對知名作家而言),肯定也很有吸引力。其實,在民國時期,作家、批評家也有許多長期或一度在學校任職的,如胡適、朱光潛、老舍、廢名、卞之琳、林庚、馮至、沈從文等。新中國成立后,因為重視作家與工農(nóng)兵生活的密切關系,強調(diào)報紙刊物的意識形態(tài)重要性,并實行作協(xié)專職作家制度,許多重要的作家都分布在文學領導機關或者重要媒體,學院的地位下降。目前出現(xiàn)的作協(xié)、媒體和大學地位的變化,這個情況帶來的問題還有待觀察。 作協(xié)、媒體和大學不是對立的,應該有各自伸展的領域。媒體如何確立寫作和批評上的權威,而不只是熱衷于制造熱點;文學生產(chǎn)、閱讀、評價是否會只在學院里循環(huán),以致文學文本只是供文學系教授、學生來操作解讀技巧的對象——這都是值得關注的。我因為長期在大學里工作,對學院的優(yōu)勢和弊端了解更多。寫作、批評缺乏直接生活經(jīng)驗,教條僵化,削弱鮮活的生命力的這種現(xiàn)象,在目前尤其需要警惕。 《鳳凰周刊》:你在當代文學的研究中盡可能避免了絕對化、二元對立和道德審判。《文學的閱讀》中,不少文章直接或間接地談到身份問題,作為歷史的親歷者,在研究中,你對自己的身份有什么樣的定位? 洪子誠:總的來說,我研究的當代文學,研究對象和我的生活經(jīng)歷基本是同步的。這有好處,也有明顯的缺陷。好處是對這個時期的文學現(xiàn)象、作家生活、寫作處境和政治文化氛圍有親歷者的體驗和了解, 這是另一時代的研究者需要花更大氣力才能體認的。缺陷則是對問題的認識和判斷,同步的生活經(jīng)驗會讓你缺乏超越的眼光。對材料的掌握,也會存在問題:許多材料不是在“當代”就能呈現(xiàn),需要后來者不斷發(fā)掘。 “當代人”寫“當代史”經(jīng)常會出現(xiàn)兩種不同的傾向:一是意識到“親歷”的那種經(jīng)驗性優(yōu)勢,會加強寫作者評述的強度;另一種是在經(jīng)驗、情感與“ 歷史”的無法剝離的糾纏中,失去“ 旁觀者”的視角,而寧愿采取一種收縮的姿態(tài)。不能簡單化地判斷哪種方法更好、更有價值, 這里各自存在不同的難題。 就像一位學者指出的那樣,回到歷史情境之路,既要有個人經(jīng)驗的積極介入,但也要與對象保持一定距離,對自我的立場、經(jīng)驗有警惕性的反思。離開個體經(jīng)驗和自我意識的加入,論述可能會成為無生命之物、懸空之物,但過度地投入和取代,對象也可能在“ 自我”之中迷失,“歷史”成為主體的自我映照。自然,對具體研究者來說,他不可能,也沒有能力面面俱到。由于歷史觀、性格、閱歷、知識等方面的限制,我似乎更愿意采取后一種方法,也就是一種“微弱的敘述”的方法。
洪子誠學術作品集訪談與對話 作者簡介
洪子誠,廣東揭陽人,1939年4月生。1961年畢業(yè)于北京大學中文系并留校任教,從事中國當代文學、中國新詩的教學、研究工作, 1993年起任中文系教授。主要著述有《當代中國文學概觀》(合著)、《當代中國文學的藝術問題》《作家姿態(tài)與自我意識》《中國當代新詩史》(合著)、《中國當代文學概說》《1956:百花時代》《中國當代文學史》《問題與方法——中國當代文學史研究講稿》《文學與歷史敘述》《材料與注釋》《我的閱讀史》《讀作品記》等。
- >
自卑與超越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名家?guī)阕x魯迅:故事新編
- >
山海經(jīng)
- >
莉莉和章魚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qū):歷史與人類學概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