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聽孩子的話
-
>
兒童教育心理學
-
>
洛克菲勒寫給兒子的38封信
-
>
學習沒有那么難(全3冊)
-
>
(文學)洛克菲勒寫給兒子的38封信
-
>
紀實文學:那些家長
-
>
特別狠心特別愛.猶太媽媽德財商教育
趣味哲學啟蒙:培養孩子的理性思維(人生認知篇) 版權信息
- ISBN:9787512715769
- 條形碼:9787512715769 ; 978-7-5127-1576-9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趣味哲學啟蒙:培養孩子的理性思維(人生認知篇) 本書特色
用哲學幫孩子打開探索世界的大門! 培養孩子的理性思維! 認知真理——對世界和人生的哲學思考將開啟孩子的智慧人生。 認知自己——將教會孩子如何面對世界,怎么處理自己的情緒。 認知生活——可讓孩子擁有開闊的視野、自由的頭腦和理智的生活態度。 寫給孩子的哲學思維啟蒙書! 聰明的孩子是這樣思考的!
趣味哲學啟蒙:培養孩子的理性思維(人生認知篇) 內容簡介
小朋友,你知道天上有多少顆星星嗎?聽到貓的叫聲,你知道它為什么而叫嗎?世界上優選的老師是什么樣的?此刻鏡子里的你和去年鏡子里的你比起來有什么不一樣?你知道我們生活的世界幾百年后將會是什么樣子嗎?……如果你不知道,你可以來這本書里尋找答案!每一個哲學家都是一個好奇寶寶。他們總是瞪著大眼睛關注這個世界,不放過任何一個細節。他們不是雞蛋里挑骨頭,不是為了給別人找麻煩。他們只是希望能夠發現世間萬物的真相,他們不希望人們活在無知之中。對哲學家而言,搞清楚什么是真、什么是假,很好重要。小朋友,你想成為哲學家嗎?只要你有一顆致力于探求真理的心,遇到不確定是真是假的事情,愿意付出努力去研究,不管能不能找到真相,你都算得上一個小小的哲學家。本書將教會你用哲學的角度思考世界、思考人生、思考生活!
趣味哲學啟蒙:培養孩子的理性思維(人生認知篇) 目錄
趣味哲學啟蒙:培養孩子的理性思維(人生認知篇) 節選
我們應該如何理解性別 我們的爸爸跟媽媽有很多不一樣的地方,其中*大的區別,在于他們的性別不同。 所謂性別,就是一個人的生理性別特征。但是這種區分,現在很多時候沒有那么準確了。 從前,我們可以從一個人的生理特征,判斷其性別。但現在,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人除了生理性別,還有心理性別。 比如,有的人生理上是男性,但心理上認定自己是女性。有的人生理上是女性,但心理上認定自己是男性。 小朋友,你是從什么時候開始知道自己是男孩或是女孩的呢?你知道自己是男孩,但你想當男孩嗎?你知道自己是女孩,但你想當女孩嗎? 從人成長的角度來看,人除了會長高、長胖,人的認知也在不斷發生變化。 我們認識自己的性別,也有一個從感知到認知的發展過程。比如我們知道男女有別,這是因為我們知道男女生理基礎不同,因而會存在諸多差異。但基于這樣的感知,再加上更深層次的認知,我們才會對性別有更完整的認識。 關于感知和認知的區別,我們舉個例子說明一下。 狗的智商跟六七歲的孩子差不多。如果我們要訓練狗“幫我們叼報紙”,剛開始我們需要把報紙拿到狗的身邊,讓它看見報紙。然后,我們可以把報紙卷起來,逗引狗用嘴叼報紙。接著,我們可以站在狗的面前,面對叼著報紙的狗,伸手示意它把報紙放下。每當狗這么做時,我們給它一塊餅干吃。 慢慢地,狗就會建立“叼起報紙并把報紙放在主人身邊會得到餅干”的認知。 接下來,我們可以離狗遠一些,再遠一些。當狗叼著報紙移動到我們所在的位置時,我們給它餅干吃,并示意它把報紙放下。 練習多了,狗會對整個過程有更清晰的認知。 狗看見報紙、用嘴叼起報紙都屬于感知能力的范疇。狗了解叼報紙給主人能得到餅干,則屬于認知能力的范疇。在認知的層面,狗知道做這件事能得到好處。 然而,認知并不是不變的。比如,古時候,人們認為女性就應該負責煮飯、洗衣,男性就應該負責農耕、狩獵。但是現在在很多人看來,無論男女都可以在外工作,也都可以在家煮飯、洗衣。 小朋友,你認為感知能力與認知能力中哪一種能力相對比較可靠呢? 當我們還是小嬰兒的時候,我們的大腦還沒發育完全,我們缺乏認知能力,所以我們只能依靠感知能力來認識這個世界。我們餓了會哭鬧,會用眼睛尋找食物。對那時的我們來說,感知能力比認知能力可靠,因為我們還不具備認知能力。 當我們的認知能力發展到一定階段,我們將會對感知到的信息進行思考。比如,看見食物時,甚至因為食物的香氣流了口水時,我們卻可能會這樣告訴自己:“不行,我不能吃,我要減肥!痹谶@個過程中,盡管我們的感知能力讓我們捕捉到了食物,但我們的認知能力卻會讓我們做出更理性的選擇。 當然,認知能力有時候也不可靠。如果我們建立了不正確的認知,我們有可能做出片面的甚至錯誤的判斷。比如,在花木蘭生活的時代,人們普遍認為女性無法上戰場打仗。 實際上,當一個女生說她不想當女生,或者當一個男生說他不想當男生,這就是一種認知能力的表現。他們之所以會這樣,是因為他們感知到的自己和他們認知中想要成為的自己截然不同。也就是說,有時我們的認知和我們的感知可能存在矛盾。 那么,一個男孩感知到自己是男孩,在認知上卻想當個女孩,該怎么辦呢?這很有可能是我們成長過程中的一個小小的插曲。究其原因,也許是我們對自己的認識還不夠全面。所以,我們不必為此煩惱。 從哲學的角度來說,探究認知的意義是為了不斷修正我們的認知,從而讓我們更好地認識自己,進而成為理想中的自己。 我們應該做一個什么樣的人 “我的志愿”這個題目,是要我們暢想對未來的期待。也就是說,我們長大之后想成為一個什么樣的人,想做什么樣的事。這就是我們的志愿。很多人的志愿都很高大上,不是想要成為人人喜愛的運動員、航天員……就是想要成為能賺很多錢的大老板……但是,志愿一定是越大越好嗎? 下面,我們一起來看一個小故事。 有個孩子叫阿達,他從小跟著爸爸生活。阿達的爸爸平時在外打零工,賺到一點兒小錢就會拿去買酒喝。阿達每天經常是有一餐沒一餐。也就是說,阿達的爸爸經常忘了給阿達買吃的。所以,阿達只能自己撿剩飯剩菜吃。 和阿達差不多大的孩子每天都會去上學。阿達的爸爸說讀書沒用,不讓阿達讀書。 阿達的爸爸經常喝醉,家里又沒有其他大人。所以沒有人發現阿達的智商遠比同年齡的孩子低。 阿達每天四處游蕩,就像一位到處巡視的巡警。肚子餓了,他就到市場去。有些好心的攤販會送一些快要過期甚至已經過期的食物給阿達。但是,當阿達看見那些比他更需要食物的小貓、小狗,他每一次都會毫不猶豫地把手上的食物分給它們。 天上的仙女看見阿達這么善良,便化身為一個醫生,出現在阿達面前,對他說:“如果有一種藥,人吃了會變聰明,你愿意試試嗎?” 阿達不知道變聰明會怎么樣,但他有一個心愿,便問道:“變聰明之后可以上學嗎?” “醫生”告訴阿達:“對,如果你變聰明了,你就能去學校讀書了! 阿達聽完,大聲回答:“我要去學校。” 阿達吃了“醫生”給的藥,頓時便感覺整個世界都變得不一樣了。別人說些什么、做些什么,阿達馬上就能領會他們的意思。 阿達跑到學校,在教室外面偷聽老師們講課。有個老師見了覺得很奇怪,就把阿達叫進教室,問了他很多問題。阿達全部對答如流。老師又拿出一些更難的題目問阿達,阿達一個不落全都答對了。 這個老師覺得阿達是個天才,就把他帶到校長面前。校長決定讓阿達到學校來上學。阿達從學校回到家后,本以為爸爸看見自己變聰明了會很 高興,但他的爸爸只是醉醺醺地躺在床上,根本不理會他。阿達立志發憤讀書,早點獨立。阿達上了大學,讀了碩士研究生,讀了博士。后來,他成 了一家公司的老板。有一天,阿達趕著去見客戶,把車開得很快,在路上撞到了一只小狗。阿達沒有下車察看小狗的傷情,因為他覺得去見客戶更重要。仙女在天上看到當年善良的阿達,變聰明之后失去了原本的愛心,對阿達的轉變感到很失望。第二天,阿達便不再那么聰明了,同時也失去了他之前擁有的一切。小朋友,聽完阿達的故事,你有什么感想呢?一個有愛心的阿達和一個聰明的阿達,你更喜歡哪一個? 古希臘著名哲學家蘇格拉底認為,做人*重要的就是要做一個善良的人。蘇格拉底曾說:“善是我們一切行為的目的!庇幸淮危绹鴣嗰R遜集團首席執行董事貝索斯在演講中說:“善良比聰明更重要,選擇比天賦更重要。” 有些人天生就很聰明,有些人卻天生沒那么聰明,這沒辦法改變。但無論我們是聰明還是不聰明,我們都可以選擇做一個善良的人,選擇做對的事情。 如果一個人很聰明,但卻不善良,那么他做的壞事可能比一個不聰明的人做的壞事更多且危害更甚。比如,一個不聰明的人,他能做的壞事,可能就是到處偷點兒小東西;但一個聰明的人,可能會利用自己的聰明才智做危害更大的壞事,從而損害更多人的利益。 所以,無論我們的志愿是什么,*重要的是我們一定要做一個善良的人。 那么,小朋友,你現在該怎么做,才能保證自己長大以后成為一個善良的人呢? 如果你希望自己長大以后成為一個航天員,你不能等到長大以后再去努力,你現在就要開始努力學習相關知識,鍛煉體魄。同樣地,如果你想成為一個善良的人,也不是非得等到長大后才去做善事,而是從現在開始,就要謹慎地看待當下的每個選擇,以及與自己有關的每一件事。因為,永遠做一個善良的人——就像孔子說的——并不容易。 如果你還沒想好以后干什么工作,那么你可以先努力做一個善良的人。 為什么我們特別在意別人的看法 當眾出糗實在太尷尬了!比如,爸爸媽媽要我們在客人面前表演舞蹈,我們帶著一腔熱情上場表演,結果因為一個失誤,在客人面前跌倒了?腿穗m然忍住沒有笑,但我們看得出來,客人對我們的表演不太滿意。于是,客人和爸爸媽媽繼續聊天,我們只得帶著沮喪的心情退到一邊。這時,我們可能會有這樣一種感覺,“我真是太糟了!” 生活中,我們難免遇到類似的經歷。我們可能因此會覺得自己很糟,覺得自己不夠好,進而討厭自己。 有時我們會討厭全部的自己,有時我們會討厭部分的自己。 比如,有的人會討厭自己天生的卷發,無時無刻不希望把它給拉直了;有的女孩子會羨慕有一頭烏黑長發的同學,因為很多人說,女孩就應該有一頭長發,那樣才顯得有女人味。 英國作家簡·奧斯汀的小說《傲慢與偏見》的主人公叫伊麗莎白。伊麗莎白出生在英國一個鄉紳家庭,從小接受了良好的教育。但是,伊麗莎白和其他出身鄉紳家庭的女孩有諸多不同。當其他女孩推崇溫良賢淑的氣質時,她偏偏認為“女孩也可以展現大膽豪放的一面”。其他女孩認為聽從父母的安排找個好男人嫁了——是一個女孩一生*好的結局,她卻認為“女孩不一定要結婚,更不應該聽從父母的安排嫁給自己不喜歡的男人”。 伊麗莎白甚至不喜歡那些制式的女孩打扮,她不認為每個女孩都要梳類似的發型,穿相同款式的衣服,用相同的姿態走路、打招呼。 伊麗莎白的這些想法,以及她跟母親唱反調的行為,都讓她身邊的長輩不能理解。很多人都覺得伊麗莎白不是一個好女孩。 小朋友,伊麗莎白的言行引發了很多人的反感,但伊麗莎白并不討厭自己,你認為這是為什么呢? 討厭是一種情緒。情緒有正面的,也有負面的。討厭是一種負面情緒,而喜歡是一種正面情緒。情緒除了有正面和負面之分,還有程度上的差別。就像你有很多喜歡的食物,但你喜歡它們的程度是不一樣的。你有你*喜歡的食物,你也有你稍微喜歡的食物。 反過來講,也是如此。比如,你可能非常討厭吃茄子,并且只是聞到茄子的味道就受不了,但你對青椒的討厭程度可能就沒這么厲害,平時一般不吃,但偶爾勉為其難也能吃上一小口。 當我們在思考我們這一層情緒反應的時候,我們思考的是我們主觀的情緒反應。在主觀層面,我們可以很簡單地說出自己是喜歡還是討厭某些事物。實際上,情緒還有另一個層面,就是有時我們喜歡或討厭某些事物會受別人影響。 比如,你們班上有個同學不小心惹班長生氣了,班長因此非常討厭這個同學,班長的好朋友可能因此也會討厭這個同學。但是,如果你仔細問他們:“你們為什么討厭這位同學呢?”他們可能自己也說不出個所以然來。他們沒有意識到,他們之所以討厭這位同學,只是因為他們的好朋友班長討厭他。 如果伊麗莎白是我們班上的一員,就算她是班長的好朋友,她也不會因為班長討厭這位同學,所以她也莫名其妙地去討厭這位同學。為什么呢?因為伊麗莎白有自己的想法。正如當其他人都挑剔她的打扮不夠淑女、說她的言行舉止會讓她嫁不出去時,她并不在意。因為她知道這些聲音來自他人,而不是她自己。 所以,如果我們都能像伊麗莎白一樣做自己,我們是不是就不需要考慮別人的看法了呢? 倒也不是這個意思!只是從某種意義上講,比起凡事太在意別人的看法,真不如勇敢做自己。 德國哲學家尼采認為,哲學家和一般人有眾多差異,其中一項是,哲學家特別善于跟自己相處。但這并不意味著哲學家跟一般人相比更孤獨,或者特別討人厭。 哲學家為了接近真理,必須隨時持有兩種態度。更形象一點兒講,哲學家有了這兩種態度就像有了兩副能觀察入微的眼鏡一樣。 這兩副眼鏡,一副是“顯微鏡”,一副是“望遠鏡”。 當我們討厭自己時,我們不妨用“顯微鏡”檢視一下問題的核心是什么。比如,我們因為長了一頭卷發而討厭自己。然而,如果我們能仔細地分析一下,我們可能會發現,其實我們是怕別人覺得我們丑。這會讓我們失去自信。此時,我們若不斷調大顯微鏡的放大倍數,我們會發現,不知何時我們已把我們的自信和我們的外表聯結在了一起。 當我們分析到不能再分析的細節之處,這時我們可以拿出我們的“望遠鏡”。對比剛剛我們用“顯微鏡”看見的自己,我們可能會發現,我們沒自信是因為身邊有些人告訴我們只有直發才好看。但當我們用“望遠鏡”看向別處,我們可能會發現并不是每個人都認為直發好看。 通過這兩副眼鏡,我們能真正弄明白我們為什么那么在意別人的看法。然后,我們可能會發現:有時我們之所以那么糟,只是因為我們太在乎別人的看法了。 人一定要開心嗎 我們先來看一個小故事。 以前,我們家有條狗叫“黑皮”。黑皮是一條渾身長著黑毛的土狗。它每天大多數時間心情都很好。在家里,它*喜歡我爸爸,因為它是我爸爸帶回來的。 我爸爸每天給它吃的、喝的,幫它洗澡,教它規矩。黑皮雖然也會跟家里其他人玩,但一旦我爸爸回來了,它不管跟其他人玩得多開心,都會馬上跑去爸爸身邊。 有時爸爸出差,一兩天不在家。黑皮經常在門口等爸爸,等不到的時候,它就會變得不開心。 當它不開心的時候,它的尾巴就像電量不足似的,不像平常一樣甩來甩去,而是低垂著。它的眼角也會下垂,完全沒有精神。即使看見自己喜歡的食物,它也懶得動。它總是趴在門邊,一副懶懶散散的樣子,像個泄了氣的皮球。 我們不開心的時候,是不是也是如此呢? 我們的表情會泄露我們的情緒。我們不開心的時候,原本我們感興趣的事情,都變得沒那么吸引人了。不開心的時候,我們什么也不想做,就像內心被我們不開心的情緒給控制了,以致我們全部的心思都放在不開心的情緒上了。這時,誰若是對我們好一些,我們可能都會覺得那是一種打擾。 小朋友,你有不開心的時候嗎?不開心的時候,你的表現是怎樣的?你為什么會不開心呢? 有時,我們的不開心是有理由的;有時,我們的不開心又好像是沒有理由的。比如,我們對某次考試胸有成竹,*后考出來的成績卻不盡如人意。并且,我們清楚如果我們當初細心一點兒,就不會考得那么糟糕。因此,我們可能會不開心,我們可能會生自己的氣。 有時,我們不開心是因為別人。比如,爸爸媽媽跟我們約好,周末帶我們去看動畫電影,結果他們臨時改了行程。沒看成動畫電影,我們很不開心,覺得自己被欺騙了。 有時,我們甚至不知道自己為什么不開心。比如,爸爸媽媽對我們很好,我們跟朋友相處起來也沒問題,我們也得到了一直想要的生日禮物,可是我們還是不開心。 對于知道原因的不開心,我們往往知道問題的癥結在哪里。知道原因的不開心,大多是因為“我們的期望落空了”?荚嚊]考好,我們對自己的期望落空了,因而會不開心。爸爸媽媽沒帶我們去看電影,我們對爸爸媽媽的期望落空了,因而會不開心。 當我們通過其他方式滿足了自己的期望,我們可能會開心一些。比如,好好學習,下次考試時考得好一點兒,滿足自己對自己的期望;讓爸爸媽媽隔天帶我們去看動畫電影或是去我們想去的游樂園,彌補我們的遺憾。 而對于不知道原因的不開心,我們可以試著換個環境,比如待在房間里總會想起考試,那么不如去外面逛逛街,說不定可以舒緩不開心的感受。 或者,我們可以參考一下尼采對人性的看法。尼采認為,人天生就有追求目標、實現自我的傾向。因此,為了讓我們變得開心,我們或許應該給自己一個目標。 有些人常說:“我什么也不想要。”但他們這個“我什么也不想要”的念頭,其實是一種“想要”。 有些學生常說:“我不想寫作業!边@里的“不想寫作業”其實正是這些學生“想要”實現的目標。 我們再思考一個問題,為什么我們一定要開心呢?為什么我們就不能不開心呢? 我們不妨嘗試一下,嘗試讓自己不開心,看看究竟會怎樣。我們可能會在這個過程中發現,這并不符合我們內心對自己的期望。 有時,不開心的情緒在當下很濃烈,以致我們忘了其他開心的時刻。比如,我們對自己失望的時候,我們可能會覺得自己很糟糕,以致我們遺忘了之前經歷的所有快樂。 有時,我們對某個人失望,當下我們可能會覺得再也不想跟他說話了,以致我們忘了我們之前跟他在一起度過的時光有多愉快,忘了他曾經對我們的好。 事實上,人的天性就是追求開心。就像許多哲學家和生物學家說的一樣,人和其他動物一樣,都有趨利避害的天性。所以,即使我們不知道為什么我們會不開心,我們也能感受到不開心帶來的痛苦。很多時候,我們還是希望自己能盡快開心起來。 人一定要開心嗎? 人會開心,也會不開心,但人更傾向讓自己開心。我們不一定永遠都能保持開心的狀態,但我們的天性會促使我們調整自己,盡力維持開心的狀態。 有時別人會讓我們不開心,有時我們也會讓別人不開心。當我們看見我們喜歡的人不開心,我們可能希望幫對方分擔不開心,希望對方告訴我們為什么他不開心。也正是因為這樣,當我們不開心的時候,我們還要學會表達自己的不開心。 感覺自己不受歡迎怎么辦 心理學上有個理論,叫作“聚光燈效應”。 劇場里有表演的時候,為了讓觀眾看清楚舞臺上的演員,燈光師會將舞臺頂端的聚光燈全部打開。燈光打在演員身上時,他們會變得十分醒目。這是物理學意義上的“聚光燈效應”。 我們走在路上時,一不小心跌倒了,或是做了一些讓我們覺得“好丟臉”的事情,我們往往會有一種感覺,好像周圍所有人都在看我們,甚至在嘲笑我們。這時,周圍人的目光就像“聚光燈”,而我們則成了“舞臺上的演員”,必須承受周圍所有人投來的異樣的目光。這是心理學意義上的“聚光燈效應”。 事實上,心理學家是想通過“聚光燈效應”告訴我們,當我們在路上跌倒,或是做了某件我們自認為很丟臉的事情,周圍的人很可能根本不怎么在意,但我們因為自己很在意這件事,所以會以為周圍人同樣很在意。 哲學家是怎么看待這種心理的呢? 從哲學的角度看,我們每個人對于自己到底是一個什么樣的人,一般來講有三種看法: **種,我們所了解的自己,就是真實的自己,其他人不可能比我們自己更了解我們。 第二種,我們對自己的認識肯定有盲點,很多時候我們需要通過其他人來幫助我們了解自己。 第三種,我們永遠不可能完全了解我們自己,通過其他人也不可能;我們對自己的了解永遠是片面的。 小朋友,你認為這三種看法,哪一種跟你對自己的看法比較吻合呢? 如果我們不好的感受來自我們對自己的誤解,或者來自他人對我們的誤解,那么我們只要把誤解的部分澄清即可。其實,很多煩惱都是我們庸人自擾。 我們來看一個小故事。 有一個人一天早晨起床的時候,發現妻子好像刻意要跟他保持一定的距離。他雖然有點兒不開心,卻又不好意思問妻子怎么了。 然后,他出門,準備搭公交車去上班。路上遇到鄰居,他發現鄰居也像是在回避他,沒跟他打招呼。 到了公司,他發現平常有說有笑的同事以及熱情的晚輩,都對他很冷淡?傊,這個人這一整天過得很不快樂。晚上下班后,他沒有回家,直接跑去朋友家,想找朋友吐吐苦水。他對朋友說這一天所有人都躲著他,他很不開心。朋友聽了,拿出一面鏡子給他。這個人照了照鏡子,發現自己眉頭緊皺,嘴角朝下,整個人看起來一副很生氣的樣子。朋友問道:“你今天一天都是這個表情嗎?” 這個人這才意識到,之所以大家都躲著他,是因為他今天臉上一直掛著這副表情。他這才明白,大家都怕惹到他,所以才會和他保持距離。 這時,這個人臉上才有了笑容;丶业穆飞,他感覺路上沒有一個人想要避開他,對他很友好。有時,我們感覺自己很不受歡迎。也許,這不是事實。但我們若一直這么想,我們可能就會跟上面故事中的那個人一樣,臉上堆滿不快樂的表情。當我們臉上堆滿不快樂的表情,我們會讓身邊的人產生這樣的想法:“這個人看起來心情不好,暫時不要打擾他!碑敶蠹叶紝ξ覀儽苤患,我們看到這個情況,心情會變得更糟糕。 還是那句話,很多不快樂,都是我們自尋煩惱。 有的小朋友可能會問了,既然有時“我們感覺自己不受歡迎”是個誤會,那么有時“我們感覺自己很受歡迎”是不是也有可能是個誤會呢? 這個問題問得很好,確實有這種可能。 有時,我們對于自己的判斷,以及我們對于自己在別人心目中的形象的判斷,如果太過主觀,往往不太準確。 當然,要特別注意的是,有時我們可能真的是不受歡迎,但不受歡迎也未必是壞事。 有一次,孔子的學生子貢,問了孔子一個問題:“老師,如果有一個人,全村的人都喜歡他,那么這個人會是一個什么樣的人呢?” 孔子回答:“未必是好人! 子貢又問:“如果全村的人都討厭這個人,這個人又會是一個什么樣的人呢?” 孔子回答:“未必是壞人。” 孔子為什么這么說呢?他是這樣解釋的,與其被全村的人喜愛或討厭,倒不如做一個全村的好人都喜愛、全村的惡人都討厭的人。 可見,你不受某些人歡迎,有可能是因為你為人正直,而不歡迎你的人都是一些偷雞摸狗之輩。像你這樣充滿正義感的人,是不允許他們干壞事的!那么,若是被這樣的人討厭,又有什么不好呢! 相應地,如果偷雞摸狗的人都喜歡你,那很可能是因為你會跟他們一樣偷雞摸狗。這正好說明你的品格很糟糕,是不是這樣呢? 所以,感覺自己不受歡迎,不要急著否定自己,要先搞清楚原因。也許,我們會發現,有時感覺自己不受歡迎是我們庸人自擾,并不是事實。或者,我們會發現,我們確實不受某些人歡迎,但這正是我們秉性純良的明證。
趣味哲學啟蒙:培養孩子的理性思維(人生認知篇) 作者簡介
知吖親子。 上海數舞文化傳媒有限公司旗下“知吖”品牌的親子頻道。知吖親子,擁有一支包括數十位優秀的心理學家、教育學家、哲學家和作家的作者隊伍,專注于親子教育、孕產胎教、早教游戲、少兒讀物等領域的內容創作,致力于為國內外廣大兒童及青少年的健康成長提供優質內容,從而為更多家庭的幸福生活保駕護航。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
- >
莉莉和章魚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煙與鏡
- >
月亮虎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姑媽的寶刀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