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通鑒(全四冊)(精裝)
-
>
明通鑒(全三冊)(精裝)
-
>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簽名鈐印特裝本)
-
>
歐洲至暗時刻(1878-1923):一戰為何爆發及戰后如何重建
-
>
(精裝)奧托·馮·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建立
-
>
華文全球史:中國文脈
秋雨歌詩:宋元文明一本通 版權信息
- ISBN:9787514923872
- 條形碼:9787514923872 ; 978-7-5149-2387-2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秋雨歌詩:宋元文明一本通 本書特色
宋朝(960-1279)是中國歷史上經濟與文化教育繁榮的時代之一。在這一時期,科技發展突飛猛進,經濟也得到進一步發展。960年,后周大將趙匡胤黃袍加身,建立宋朝,定都汴梁(今河南開封),即為東京。北宋建立后,又進一步結束了五代十國的分裂局面。元朝(1206-1368)是由蒙古族建立的封建王朝,定都大都(今北京)。《秋雨歌詩(宋元文明一本通)-中華文明一本通系列》介紹了宋元文明概況,書中以優美生動的文字、簡明通俗的語言、圖文并茂的形式,把中國輝煌的時期之一——宋元,展示給讀者。
秋雨歌詩:宋元文明一本通 內容簡介
宋元時代是中國歷史上一個重要時期。這一時期的發展趨勢,是從分裂割據的多民族政權并立走向統一和民族大融合。在這種時代背景下的宋元政治經濟形態以及教育、科技、文化、藝術,中外文化交流等各個方面都取得了空前的成就,在很多方向都登上了中國封建社會傳統文化的高峰。
秋雨歌詩:宋元文明一本通 目錄
宋元時期的農田水利工程
南方土地的充分利用
宋元時期的農具
北方旱地農具的改進
拔秧移栽——秧馬
齒輪汲水——翻車
豐富多彩的農業文獻
擴展閱讀犁耕取代鋤耕
第二章 羅盤導航——宋元航海發明與航運技術
指南針的發明
指南針促進航海文明
宋元的造船業
牽星術與航海
遙遙領先的航海術
宋代的長江航運
元代的漕糧海運
擴展閱讀宋代海外貿易的擴大
第三章 書院遺香——宋元時期的學校教育
宋代的文教政策
宋代的專科學校
宋代書院的興盛
元代的書院
蒙學教育的盛行
宋代的識字課本
"四書"成為標準教科書
宋元宮廷音樂教育
擴展閱讀宋徽宗與宋代畫院
第四章 印刷時代——宋元印刷文明的發展
兩宋印刷文明背景
雕版印刷技術的成熟
畢昇與活字印刷術
王禎與木活字印刷
印刷術促進紙幣盛行
金元紙幣的印刷
佛教典籍的大量刊印
宋元時期的書籍裝幀
擴展閱讀宋代的報紙
第五章 "窯"相輝映——五大名窯瓷器文化
天下**窯:汝窯
定窯的飾花瓷器
哥窯:紫口鐵足現青花
聞名于世的景德鎮青白瓷
耀州窯系的形成
名滿天下的元青花
擴展閱讀青花象耳瓶的故事
第六章 文學奇葩——探尋宋代詞文化
宋詞的盛行
李煜與新型抒情詞
范仲淹及豪放詞風的開創
柳永與通俗詞風
晏殊與《珠玉詞》
一代文豪蘇軾
辛派詞的發端
陸游的愛國華章
擴展閱讀女詞人李清照
第七章 銷魂曲調——宋元戲曲藝術
空前輝煌的元雜劇
元雜劇的基本構成
元雜劇的興盛
雜劇宗師關漢卿
雜劇推手馬致遠
王實甫與《西廂記》
宋元時期的南戲
南戲的舞臺演出
高明與《琵琶記》
擴展閱讀《趙氏孤兒》
第八章 品茶論酒——走近宋代茶酒文化
宋代茶文化
宋代斗茶之風盛行
精美的飲茶器具
宋代茶館文化興盛
閑情雅趣:茶肆聽說書
宋代北苑貢茶
宋代的酒文化
蘇軾和陸游有關酒的詩作
宋元時期的酒令
宋人藝妓佐酒
宋人"以梅佐飲"
擴展閱讀宋太祖"杯酒釋兵權"
第九章 社會風貌——宋元時期的民風民俗
成就突出的宋代風俗畫
千古佳作《清明上河圖》
新娘開始坐花轎
宋人薄葬盛行
象棋的流行
宋元文人的圍棋雅好
深受重視的軍事武藝
養生之風的興起
宋代舞蹈藝術的活躍
宋代的廚娘文化
擴展閱讀宋代人口破1億
秋雨歌詩:宋元文明一本通 節選
《秋雨歌詩 宋元文明一本通》: 宋元時期的農田水利工程 宋代南方農田水利發展迅速,尤其南宋時興修的工程顯著增加。《宋史·食貨志》說:“大抵南渡后,水田之利,富于中原,故水利大興。”元代在此基礎上繼續發展。興修的工程類型主要有圩田水利工程、海涂水利工程和塘壩水利工程等。 長江中下游沿江濱湖區,地勢低洼,開發農田易遭水淹。為此,勞動人民首先在這一地區創造了圩田。 “圩”即人們在沿河、濱湖的淤灘和低洼地區修筑堤岸,外擋洪水、內捍農田的一種土地利用方式。圩內之田即為圩田。水利工程除修筑圩堤外,往往在圩內開挖灌排溝渠,與圩外河道相通,并設置閘涵控制灌排。宋代楊萬里說:“江東水鄉,堤河兩涯而田其中謂之圩。農家云:‘圩者,圍也,內以圍田,外以圍水。’蓋河高而田反在水下,沿堤通斗門,每門疏港以溉田,故有豐年而無水患。”宋代以太湖地區和皖南沿江地區圩田水利*為興盛。 太湖地區在唐代中期至五代時期已逐漸形成塘浦圩田系統。北宋時,由于社會經濟的發展,土地制度和水利管理政策的變化,塘浦大圩制漸漸解體。再加上地理環境的變遷,潮汐倒灌,洼地沉降,太湖廣大圩區洪澇災害頻仍,甚至出現“一抹盡為白水”的狀態。因蘇、湖、常、秀是“國之倉庾”,故政府重視浚浦筑圩工作,以改善平原圩區的水利條件。較大的浚河工程有:景祐二年(1035),蘇州范仲淹主持開浚白茆等東北諸浦,疏導積水,并建閘擋潮;寶元元年(1038),葉清臣主持吳淞江裁彎工程,將原長四十里的盤龍匯,裁為只有十里的直道,加快了吳淞江的排水速度;政和六年(1116)和宣和元年(1119),趙霖組織疏治昆山、常熟諸港浦。在筑圩方面,鼓勵民眾自修小圩保田,如嘉祐五年(1060)轉運使王純臣“請令蘇、湖、常、秀作田塍,位位相接,以御風濤,令縣官教誘利殖之戶,自筑塍岸”,被批準推行,收到一定的效果。 北宋后期,政府為增加賦稅收入,鼓勵圍墾湖灘草蕩,如平江府(治今蘇州市)興修圍田二千余頃。宋室南渡之后,大批北人“云集二浙”,一些僑寓巨室,聯合土著千方百計圍裹湖蕩,浙西圍墾掀起熱潮。此時駐軍也侵據太湖淤灘為田,“累土增高,長堤彌望,名曰壩田”。到淳熙時期,圍湖為田的勢頭依然未減,“浙西豪宗,每遇旱歲占湖為田,筑為長堤,中植榆柳,外捍菱蘆”。據淳熙十一年(1184)統計,浙西共有圍田一千四百八十九所,曾立石碑作為標志。這時圍墾與水利矛盾尖銳,規定立石碑以外的地區不準圍墾。然而圍墾的趨勢收斂甚少,“圍于淺水既為高田,圍于茭蕩既為稻田”。發展到元初,僅蘇州府所屬的吳縣、長洲、常熟、吳江、昆山、嘉定六州縣共有圍田八千八百二十九座。 今皖南沿江,江蘇高淳、溧水一帶,宋代屬江南路。原來這里是古丹陽湖所在地,經長期淤積分解成固城、石臼、丹陽等湖。相傳春秋戰國時期吳國已在固城筑圩。三國吳有少量圩田興筑。五代、北宋修筑漸盛。 ……
秋雨歌詩:宋元文明一本通 作者簡介
姜越,女,筆名西江月、水墨清淺,江蘇省沭陽縣人。2002年畢業于中國人民解放軍理工大學通信工程學院。自幼酷愛文學,大學畢業后長期從事文化事業工作。曾成功策劃出版了“青春有約”系列、“青少年心靈綠茶”系列、“青春少年樣樣紅”系列、“青少年讀史嘗鮮”系列、“心靈醫生”系列、“紅顏才女”系列圖書,著有《找對婆家嫁對郎》《正兒八經地生活》《順勢者昌》等作品。現供職于北京圖強文化出版有限公司并任總經理。
- >
煙與鏡
- >
山海經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莉莉和章魚
- >
經典常談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