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公路車寶典(ZINN的公路車維修與保養秘籍)
-
>
晶體管電路設計(下)
-
>
基于個性化設計策略的智能交通系統關鍵技術
-
>
花樣百出:貴州少數民族圖案填色
-
>
山東教育出版社有限公司技術轉移與技術創新歷史叢書中國高等技術教育的蘇化(1949—1961)以北京地區為中心
-
>
鐵路機車概要.交流傳動內燃.電力機車
-
>
利維坦的道德困境:早期現代政治哲學的問題與脈絡
高效清潔燃煤發電技術 版權信息
- ISBN:9787519827151
- 條形碼:9787519827151 ; 978-7-5198-2715-1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高效清潔燃煤發電技術 本書特色
適讀人群 :本書可作為高等院校熱能與動力工程等專業本科生及研究生的教材或教學參考書,也可供從事燃煤發電領域的專業技術人員的參考書,還可供電力行業相關管理人員、政府管理部門管理人員參考。倪維斗院士及團隊,基于多年的理論研究、科技研發等大量工作,系統研究了中國燃煤發電節能減排的潛力,提出了一系列燃煤發電節能減排技術方案,并逐個分析了各個技術方案的理論效果,進而指出了燃煤發電節能減排的重點發展方向。
高效清潔燃煤發電技術 內容簡介
針對高效清潔燃煤發電技術的重大需求,本書分別從中國燃煤發電發展概述、高效燃煤發電技術、熱電聯產節能減排
技術、燃煤發電污染物控制技術和智能發電技術等五個角度,系統討論了高效燃煤發電技術的發展歷程、關鍵技術及今后
的重點發展方向。
全書包括五篇,共計 14 章。篇“燃煤發電發展概述”包括第 1~4 章,主要通過燃煤發電工業的歷史發展與綜合
數據分析,系統闡述了中國燃煤發電的發展概況。第二篇“高效燃煤發電”包括第 5~8 章,結合基礎理論和技術研究,
深入討論了中國燃煤發電的能效現狀、能效評價方法、節能潛力和重點高效燃煤發電技術。第三篇“熱電聯產與節能減排”
包括第 9~11 章,同樣基于基礎理論和技術研發,重點分析了中國燃煤發電熱電聯產在節能減排方面的重要意義、關鍵技
術及未來發展方向。第四篇“燃煤發電污染物控制”包括第 12、13 章,分別從宏觀發展和技術路線方面系統介紹了中國
燃煤發電行業污染物控制的發展過程與現狀和污染物控制的發展方向。第五篇“智能發電”包括第 14 章,綜合討論了中
國燃煤發電領域信息控制技術的發展歷程,并提出智能發電的發展方向。
本書內容豐富,深入淺出,涉及行業綜合研究、基礎理論、關鍵技術和行業發展戰略,涵蓋了中國電力行業近幾十年
來的主要理論創新、技術發展和關鍵應用成果,具有顯著的創新性和較高的實驗性。
本書可作為高等院校熱能與動力工程等專業本科生及研究生的教材或教學參考書,也可作為從事燃煤發電領域的專業
技術人員的參考書,還可供電力行業相關管理人員、政府管理部門管理人員參考。
高效清潔燃煤發電技術 目錄
前言
**篇 燃 煤 發 電 發 展 概 述
第 1 章 燃煤發電發展概況 2
1.1 中國電源的基本構成 2
1.2 燃煤發電在我國經濟發展中的地位 4
1.3 未來電源結構的發展預測 6
第 2 章 燃煤發電的發展與能耗 9
2.1 中國電力事業發展的早期階段 9
2.2 新中國成立后燃煤發電的發展與能耗 11
2.2.1 新中國成立后燃煤發電的發展歷程 11
2.2.2 新中國成立后燃煤發電裝備制造的發展 13
2.2.3 新中國成立后燃煤發電的能耗情況 15
2.3 改革開放后燃煤發電的發展與能耗 17
2.3.1 改革開放后燃煤發電的發展情況 17
2.3.2 改革開放后燃煤發電裝備制造的發展 18
2.3.3 改革開放后燃煤發電的能耗情況 21
2.4 電力改革后燃煤機組的發展與能耗 23
2.4.1 電力改革后燃煤機組的發展歷程 23
2.4.2 電力改革后燃煤發電裝備制造的發展 25
2.4.3 電力改革后燃煤發電的煤耗情況 27
2.5 燃煤機組裝機結構對煤耗的影響 29
2.5.1 燃煤機組裝機結構的變化 29
2.5.2 新增機組對煤耗下降的貢獻 31
第 3 章 淘汰落后產能與節能降耗 34
3.1 落后產能的歷史環境 34
3.1.1 淘汰落后產能的背景 34
3.1.2 國家相關政策的發展歷程 35
3.2 淘汰落后產能的執行情況 36
3.2.1 淘汰落后產能的總體情況 36
3.2.2 淘汰落后產能對能耗的影響分析 37
3.3 淘汰落后產能的技術經濟性 39
3.3.1 全生命周期分析法 39
3.3.2 工業能耗與排放當量分析法 41
3.3.3 投資當量分析法 42
3.3.4 分析方法綜合評價 43
3.4 淘汰落后產能的經濟性分析 44
第 4 章 國內外高效燃煤發電技術對比 47
4.1 歐洲高效燃煤發電技術的發展 47
4.2 日本高效燃煤發電技術的發展 49
4.3 美國高效燃煤發電技術的發展 49
4.4 中國高效燃煤發電技術的發展 50
4.5 世界主要國家燃煤機組發電煤耗的對比 52
第二篇 高 效 燃 煤 發 電
第 5 章 燃煤電站的能效狀況 56
5.1 燃煤電站設備狀況 56
5.1.1 機組容量和蒸汽參數 56
5.1.2 鍋爐設備狀況 57
5.1.3 鍋爐輔機狀況 58
5.1.4 汽輪機設備狀況 63
5.1.5 汽輪機輔機狀況 70
5.2 燃煤電站的性能指標 87
5.2.1 鍋爐系統性能指標 87
5.2.2 汽輪機系統性能指標 91
5.2.3 機組效率狀況 97
第 6 章 燃煤發電的能效評價方法 102
6.1 燃煤電站熱平衡分析方法102
6.1.1 鍋爐熱平衡計算方法102
6.1.2 汽輪機熱平衡109
6.2 燃煤電站 平衡計算方法113
6.2.1 的基本概念114
6.2.2 鍋爐 平衡計算方法116
6.2.3 汽輪機 平衡計算 124
第 7 章 燃煤發電的能量轉化 127
7.1 燃煤發電能量損失分布 127
7.1.1 燃煤發電熱損失分布 128
7.1.2 燃煤發電 損失分布 128
7.1.3 燃煤發電能耗損失機理 134
7.2 燃煤發電節能潛力討論 134
7.2.1 鍋爐島節能潛力 139
7.2.2 汽輪機島節能潛力 143
第 8 章 高效燃煤發電技術 148
8.1 燃煤電站鍋爐系統節能技術 148
8.1.1 提高主蒸汽參數 148
8.1.2 改善煤質 149
8.1.3 富氧燃燒 151
8.1.4 空氣分級預熱 152
8.1.5 降低空氣預熱器漏風率 155
8.1.6 降低過量空氣系數 157
8.1.7 降低排煙溫度 158
8.1.8 提高燃盡率 160
8.1.9 低溫省煤器 162
8.2 電站汽輪機節能技術討論 164
8.2.1 汽輪機通流改造技術 164
8.2.2 主蒸汽壓力優化 165
8.2.3 熱力系統結構優化 170
8.2.4 冷卻塔改造 175
8.2.5 空冷島改造 178
8.2.6 輔機變頻運行改造 180
第三篇 熱電聯產與節能減排
第 9 章 高效熱電聯產技術 184
9.1 熱電聯產發展概述 184
9.1.1 中國熱電聯產的發展184
9.1.2 國外熱電聯產發展概況186
9.1.3 熱電聯產機組的技術現狀 188
9.1.4 熱電聯產發展的困難與機遇 190
9.2 熱電聯產高效節能技術191
9.2.1 熱能分級利用熱網加熱技術 192
9.2.2 高效工業供汽技術193
9.2.3 集中采暖高效供熱技術195
9.3 高效供熱系統 202
9.3.1 常規熱電聯產供熱系統流程 202
9.3.2 基于“單耗*低”的供熱全系統節能分析203
9.3.3 高效供熱系統設計方案204
9.4 高效化熱電聯產改造的綜合效益 206
9.4.1 提升熱電聯產機組的供熱能力 206
9.4.2 降低供熱煤耗的收益207
第 10 章 熱電解耦推動節能減排 208
10.1 熱電解耦的發展背景208
10.1.1 電網調峰的急迫需求208
10.1.2 熱電解耦是熱電聯產的必然選擇209
10.2 熱電解耦技術 210
10.2.1 儲熱技術 210
10.2.2 電鍋爐技術 211
10.2.3 旁路補償供熱技術212
10.3 熱電解耦技術現狀213
10.4 熱電解耦的社會效益215
第 11 章 熱電聯產發展討論 217
11.1 進一步推動熱電聯產的發展 217
11.1.1 熱電聯產有利于節能降耗 217
11.1.2 熱電聯產促進污染物排放控制218
11.2 推動熱網與電網的耦合219
11.2.1 熱、電的節能調配技術方案研究219
11.2.2 管網側和用戶側的協同儲熱219
11.2.3 智能熱網技術方案研究 220
11.3 熱電聯產的政策討論220
11.3.1 激勵機制是熱電聯產深度調峰的前提220
11.3.2 當前調峰機制的問題及解決思路221
11.3.3 完善市場機制和金融配套政策 221
第四篇 燃煤發電污染物控制
第 12 章 燃煤發電污染排放狀況 224
12.1 燃煤發電污染控制的發展過程 224
12.1.1 二氧化硫(SO 2 )排放控制 225
12.1.2 氮氧化物(NO x )排放控制 227
12.1.3 粉塵排放控制 230
12.2 燃煤電站與其他燃煤工業污染物排放的比較 231
12.2.1 燃煤工業污染物控制比較 231
12.2.2 中國污染物排放主要構成 234
12.3 世界主要國家燃煤發電機組污染物控制 238
12.3.1 排放標準 238
12.3.2 煙氣污染物控制情況 240
第 13 章 燃煤電站污染物控制技術路線 243
13.1 燃煤電站污染物控制技術分析 243
13.1.1 燃煤電站脫硫技術 243
13.1.2 燃煤電站脫硝技術 247
13.1.3 燃煤電站除塵技術 249
13.2 燃煤發電污染物路線討論 253
13.2.1 技術路線分析 253
13.2.2 技術經濟性分析 255
13.3 超低排放路線選擇建議 262
13.3.1 煤質因素 262
13.3.2 工況變化 262
13.3.3 對電廠運行的影響 262
13.3.4 投資成本和運行成本 262
13.3.5 總體建議 263
13.4 非電工業污染物控制技術分析 263
第五篇 智 能 發 電
第 14 章 節能減排與智能電站 268
14.1 電站信息控制技術發展綜述 268
14.1.1 電站自動化技術的發展268
14.1.2 電站信息化技術的發展270
14.1.3 電站信息控制技術的現狀 272
14.2 電站自動化與節能降耗273
14.2.1 電站自動化的必要性273
14.2.2 自動調節與節能優化274
14.3 電站信息化與節能降耗275
14.3.1 設備全生命周期管理275
14.3.2 負荷優化分配276
14.3.3 鍋爐吹灰優化276
14.3.4 循環水泵優化調度277
14.3.5 機組設備故障預警279
14.4 智能電站的發展展望279
14.4.1 建設智能電站的必要性279
14.4.2 電站智能化發展面臨的主要問題280
14.4.3 智能電站是燃煤電站的發展方向281
14.4.4 智能電站的主要技術特征 282
14.4.5 智慧電站整體思路285
附錄 A 鍋爐基本設計數據 286
附錄 B 鍋爐基本運行數據 289
參考文獻
高效清潔燃煤發電技術 作者簡介
倪維斗,中國工程院院士,動力機械工程專家。曾任清華大學副校長、中國環境與發展國際合作委員會委員、教育部科技委主任。曾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國家教委科技進步一等獎、國家級優秀教學成果二等獎等獎項。2017年獲得“莫斯科國立鮑曼技術大學杰出貢獻勛章”。長期從事熱力渦輪機系統和熱動力系統動態學方面的研究。全面、系統地發展了復雜熱力系統及其關鍵部件的先進建模方法和一系列新的控制策略;在建立大型火電機組性能與振動遠程在線檢測與診斷系統中做出了重要貢獻;對先進燃氣輪機的消化、吸收、應用、推廣發揮了核心、組織和指導作用。近年從事中國能源戰略的研究,推動以煤氣化為龍頭的多聯產能源系統、醇醚替代燃料在國內的應用。培養博士后、博士和碩士80余人。在核心刊物上發表論文320多篇,出版著作8部。 呂俊復,清華大學能源與動力工程系教授,中國煤炭學會理事、中國動力工程學會鍋爐專業委員會委員、中電聯循環流化床專家委員會委員、民政部101研究所重點實驗室學術委員會主任、《動力工程學報》等編委等。曾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省部級一等獎6項,二等獎4項。長期從事循環流化床鍋爐、煤氣化、潔凈煤技術等方面的研究。在國內外期刊或學術會議發表文章400余篇,其中Sci收錄50余篇、Ei收錄200余篇。主編或參編專著5部,發明專利40余項。 王衛良,清華大學能源與動力工程系副研究員,國家科技專家庫專家、發改委清潔煤利用專家組成員、中國電力聯合會專家庫專家、中國能源研究會節能減排專家組成員,及多家企業技術顧問等。長期從事熱能工程領域鍋爐燃燒、受熱面優化、汽水動力學、汽輪機流動與傳熱、冷卻塔、熱力系統等研究。曾主持中國工程科技中長期戰略研究、國家重點研發計劃等課題。曾多次負責電站鍋爐、汽輪機、輔機等性能測試、運行優化、技術改造等工作;曾牽頭電站鍋爐、汽輪機、輔機設備等高效化改造工作,降低煤耗多達13g/kWh;曾對國內二十余臺300MW、600MW火電機組進行優化調整,平均降低煤耗2g/kWh以上。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姑媽的寶刀
- >
二體千字文
- >
巴金-再思錄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山海經
- >
回憶愛瑪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