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論中國
-
>
中共中央在西柏坡
-
>
同盟的真相:美國如何秘密統治日本
-
>
中國歷代政治得失
-
>
中國共產黨的一百年
-
>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 第四卷
-
>
在慶祝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
權力的黑光(中國傳統政治迷信批判) 版權信息
- ISBN:9787220119743
- 條形碼:9787220119743 ; 978-7-220-11974-3
- 裝幀:簡裝本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權力的黑光(中國傳統政治迷信批判) 內容簡介
中國種種傳統政治迷信,很終都可以歸結為對政治權力的崇拜。要推進政治進步,必須清理千百年來政治迷信的根基,洗刷其殘跡,擺脫“宰豬場式的政治”,“使人成其為人”。
中國是一個歷來予政治以特殊重視的古國。政治地位高于一切,政治權力高于一切,政治力量可以向一切社會生活領域擴張,對社會文化的各個層面都表現出無與倫比的沖擊力和滲透力。本書多方面反思了中國幾千年的傳統政治文化,探討了政治迷信何以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灰黯的色調,政治意識何以成為中國民族精神的主體。
權力的黑光(中國傳統政治迷信批判) 目錄
導 言??/ 001
**章 中國傳統文化的泛政治主義特色??/ 009
一、中國傳統政治對社會生活的全覆蓋功能??/ 010
二、反權威主義文化支流的涸竭??/ 016
三、政治迷信:中國傳統文化灰黯的色調??/ 027
第二章 祭政合一:神權與政權的結合??/ 036
一、巫卜:早期政治與早期政治家??/ 038
二、帝王之事莫重于祀??/ 046
三、上下有序:祭事與政事的共同規范??/ 051
四、借鬼神之威,以聲其教??/ 054
第三章 天道與天命??/ 063
一、天命天道:政治權力的規范與保障??/ 064
二、天災的政治詮釋與政治對策??/ 071
三、天意從來高難問??/ 084
第四章 先祖迷信的政治效應??/ 092
一、中國政治的宗法秩序??/ 094
二、孝以事君??/ 103
三、先祖崇拜與尊古的政治原則??/ 108
第五章 圣賢的政治偶像意義??/ 119
一、理想政治的象征??/ 121
二、政治人格的典范??/ 128
三、“素王”:現世政治權力的侍從??/ 135
第六章 等級制政體與全民性的權力崇拜??/ 143
一、權力金字塔的構成??/ 145
二、役天下以奉天子??/ 152
三、民敬官長,比之父母??/ 165
四、尊尊貴貴,上下有序??/ 172
第七章 “大一統”政治模式與“一元”政治觀??/ 177
一、同一治而明一統??/ 179
二、圣人治國,審一而已??/ 187
三、關于大一統集權政治的合理度??/ 192
第八章 長老崇拜與老年政治??/ 202
一、老老而壯者歸??/ 205
二、政治生活中的尊老傳統??/ 214
三、少年政治與老年政治??/ 224
第九章 功臣政治及其觀念背景??/ 233
一、功臣崇拜與功臣政治??/ 235
二、艱難的轉換:從功臣政治到賢臣政治??/ 246
第十章 清官迷信的歷史影響??/ 256
一、清官迷信:民間*普遍的傳統政治意識??/ 259
二、清官政治的神話與現實??/ 266
第十一章 神道設教而天下服??/ 273
一、星氣之書的政治內涵??/ 274
二、讖緯迷信與神秘主義政治??/ 286
三、帝運與蠱道??/ 297
四、圣王必以鬼神為??/ 305
第十二章 忠:深痼的心理殘疾??/ 318
一、反理性的沉重枷鎖??/ 319
二、“愚忠”及其病理分析??/ 330
第十三章 在迷信與迷信之間:中國古代的政教關系??/ 336
一、政統與道統??/ 337
二、政權與教權??/ 346
第十四章 神界秩序的政治學透視??/ 357
一、至尊之神的權威與神界的等級秩序??/ 358
二、忠義之神的榮譽與神界的倫理秩序??/ 366
三、叛逆之神的悲劇與神界的法紀秩序??/ 375
再版后記??/ 383
權力的黑光(中國傳統政治迷信批判) 節選
**章 中國傳統文化的泛政治主義特色(節選) 中國古時有以為史書不過是記述政變與戰爭的“相斫書”的說法。梁啟超在《中國史界革命案》一文中也曾經說:“二十四史非史也,二十四姓之家譜而已。”中國古代的歷史,在舊史家筆下,確實是一部政治史。從學術史的角度看,所謂“文以載道”的原則,也強調文化形態不過是用于“載道”,即承載政治內容的“車”。于是,哲學往往以政治哲學的面目出現,經濟理論、軍事理論也是服務于政治實踐的仆從……甚至歷代統治者所推崇的道德,也首先是政治道德。 政治地位高于一切,政治權力高于一切,政治力量可以向一切社會生活領域擴張,對社會文化的各個層面都表現出無與倫比的沖擊力和滲透力。中國古代這種有人稱之為“政治優先”,有人稱之為“政治全能主義”的泛政治主義的文化傾向,在世界文明史的進程中,表現出獨有的鮮明特色。 一、中國傳統政治對社會生活的全覆蓋功能 《淮南子·本經》說,“堯之時,十日并出,焦禾稼,殺草木,而民無所食”。于是堯乃使羿“上射十日”,而“萬民皆喜”。《莊子·秋水》成玄英疏引《山海經》:“羿射九日,落為沃焦。”《山海經·海外東經》郭璞注引《淮南子》也說“羿射十日,中其九日”。 《山海經·海內經》記述羿的事跡,說:“帝俊賜羿彤弓素增,以扶下國;羿是始去恤下地之百艱。”可見羿這位神格英雄是文明初期頗有政治作為的部族領袖。那么,是不是也可以將“羿射九日”的神話理解為體現早期政治權力上升過程的歷史傳說呢? 在中國傳統社會,“日”歷來被看作*高權力的象征。所謂“圣王在上則日光明,五色而備”,所謂“夫日兼照天下,一物不能當也;人君兼照一國,一人不能壅也”,都體現出太陽崇拜與權力崇拜的融合。《禮記·曾子問》:“孔子曰:‘天無二日,土無二王’。”從這一角度出發,則可以理解“羿射九日”的神話,其實是政治權力演化至獨尊、獨斷形態的歷史階段的見證。 政治權力猶如“兼照天下”的太陽一樣,監視著、主宰著一切社會文化現象。氣象萬千的社會生活都必須用政治尺度加以衡量評判,姹紫嫣紅的文化風貌都被強行涂抹上陰黯單調的政治色彩,所有的文化產品都不得不統統打上整齊劃一的政治包裝,任何一種關于推動文化進步的理想,似乎都只有附系在政治的總綱上,才有實現的可能。 這種泛政治主義的文化傾向,*終導致“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的局面。每一個社會人都由“自然人”淪為“政治人”。于是,政治制度、政治力量對于社會文化的形態和方向表現出規定性的影響。例如: 1.政治等級確定了社會結構的秩序 《左傳·昭公七年》記述任芋尹之官的無宇對楚王說的一段話: 天子經略,諸侯正封,古之制也。封略之內,何非君土?食土之毛,誰非君臣?故《詩》曰:“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天有十日,人有十等。下所以事上,上所以共神也。故王臣公,公臣大夫,大夫臣士,士臣皁,皁臣輿,輿臣隸,隸臣僚,僚臣仆,仆臣臺。馬有圉,牛有牧,以待百事。 中國傳統社會正是依靠這種政治等級制度維持著社會秩序的相對穩定。魯迅在《墳·燈下漫筆》中曾滿懷激憤地引述以上這段話,接著又寫道:“但是‘臺’沒有臣,不是太苦了么?無須擔心的,有比他更卑的妻,更弱的子在。而且其子也很有希望,他日長大,升而為‘臺’,便又有更卑更弱的妻子,供他驅使了。如此連環,各得其所,有敢非議者,其罪名曰不安分!”對于這種靠政治關系和宗法關系維系的傳統秩序,魯迅還寫道:“我們自己是早已布置妥帖了,有貴賤,有大小,有上下。自己被人凌虐,但也可以凌虐別人;自己被人吃,但也可以吃別人。一級一級的制馭著,不能動彈,也不想動彈了。因為倘一動彈,雖或有利,然而也有弊。”古之政制,正在于“昭文章,明貴賤,辨等列,順少長,習威儀也”。按照《管子·立政》的說法,這種政治地位的差異又導致文化生活方式的不同:“度爵而制服,量祿而用財,飲食有量,衣服有制,宮室有度,六畜人從有數,舟車陳器有禁,修生則有軒冕服位谷祿田宅之分,死則有棺槨絞衾壙壟之度。” 2.政治動力影響著文化形態的衍變 中國古代,國家的主要行政機能稱為“政教”。《荀子·王制》:“平政教,正法則,兼聽而時稽之,度其功勞,論其慶賞,以時順修,使百姓盡免(勉),而眾庶不偷,冢宰之事也。”《史記·老子韓非列傳》也說,申不害為韓相,“內修政教,外應諸侯”,以致“國治兵強”。“教”,意味著政治權力對于文化事務的直接干預。《史記·五帝本紀》記帝顓頊業績,也說到“治氣以教化”。《周禮·地官司徒》規定大司徒職能,即“施十有二教”。推行教化的主要方式,首先是所謂“宣傳明教”;其次即旌表“善行”,如《續漢書·百官志五》所謂“三老掌教化,凡有孝子順孫,貞女義婦,讓財救患,及學士為民法式者,皆扁表其門,以興善行”;第三就是監察懲誡,鄉官“主知民善惡”,“里有里魁,民有什伍,善惡相告”,政府通過“小懲而大誡”來錘煉民眾的順從意識。政治動力影響文化形態方向的*突出的例證,莫過于秦始皇“焚書坑儒”與漢武帝“罷黜百家”。滿族入關后頒行的“薙發令”,則是行政力量左右民俗文化的史例之一。 3.政治意識成為民族精神的主體 對政治權力的無上尊崇和自覺服從久已成為中國國民性的突出性質之一。魯迅曾經尖銳地稱之為“遺留至今的奴性”。中國的歷史,無非是這樣一種所謂“一治一亂”的循環:一、想做奴隸而不得的時代;二、暫時做穩了奴隸的時代。魯迅還說到羅素在《中國問題》一書談到的所謂看到轎夫談笑似無憂慮的情景:“至于羅素在西湖見轎夫含笑,便贊美中國人,則也許別有意思罷。但是,轎夫如果能對坐轎的人不含笑,中國也早不是現在似的中國了。”按照魯迅的說法,中國傳統文化其實“都是侍奉主子的文化”。對政治事務的普遍關心,也是中國引人注目的文化現象之一。歷代士人都以“治國平天下”作為*高理想,以仕途為唯一人生正途。作為人們終生博取的目標的所謂“三不朽”:“大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從“大上以德撫民,其次親親以相及也”,以及“為政以德”而“國功曰功”的角度理解,可以知道*為注重的“德”與“功”,其實都是指政治范疇的成就,而并非一般的道德修養與文化創造的事功。所謂“立言”,往往也指創立“雖久不廢”的有影響的政治學說。林語堂在《中國人》一書中說到中國社會對政治特權的普遍的仰慕: 社會對“狀元”——科舉考試的**名——的擁戴和歡呼,使每一個母親都動心。你看他騎著高頭大馬,由皇帝親自裝飾,作為全國**也是*聰明的學者在街上走過,真正是一個名副其實的迷人王子。 這就是“一個中國官員所得到的榮耀”。“每每閱讀中國的古典小說,我們總會看到這樣的情景。”《尚書·泰誓》所謂“天矜于民,民之所欲,天必從之”,“天視自我民視,天聽自我民聽”,表明民眾的政治意識對于政局的決定性作用為正統政治學說所承認。統治者“立敢諫之旗,聽歌謠于路”,就是為了了解民眾的政治傾向。從歷史上看,沒有任何一個國家像中國這樣,隔不了多少年就發生一次以社會動亂為外在形態的全民性的狂熱的政治參與運動。政治意識成為民族精神的主體,還表現在中國人習慣上普遍以政治尺度來評判善惡是非。如同從幼時起就執著地注重好人、壞人的區別一樣,中國人自古以來就以所謂忠奸之辨作為品評人物的*主要的標準。政治形勢的治與亂,也成為人們判定社會環境是否理想的唯一的尺度。以政治條件作為基本原則衡量一切,成為延續十分久遠的文化傳統。 在這種背景下,中國政治形態具有得天獨厚的發育條件方面的優勢,因而以完備的政治組織、密集的政治人才、成熟的政治權略為特征,表現出獨有的足以高效能地主導一切的力量。 在政治權力的炎日下,赤地千里,滿目枯焦,似乎沒有任何文化觀念和社會實體可以阻擋這普照一切的光芒,蔭蔽一寸綠地。
權力的黑光(中國傳統政治迷信批判) 作者簡介
王子今,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教授,中國秦漢史研究會顧問,著有《“忠”觀念研究:一種政治道德的文化源流與歷史演變 》《千百年眼:皇權與吏治的歷史掃描》《秦漢社會意識研究》《秦漢文化風景》等。
- >
經典常談
- >
巴金-再思錄
- >
月亮虎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煙與鏡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