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估到手價是按參與促銷活動、以最優惠的購買方案計算出的價格(不含優惠券部分),僅供參考,未必等同于實際到手價。
-
>
上海花園動植物指南
-
>
世界鳥類百科圖鑒:亞洲鳥類/歐洲鳥類/非洲鳥類/澳洲鳥類(全五冊)
-
>
科壇趣話:科學、科學家與科學家精神
-
>
愛因斯坦在路上:科學偶像的旅行日記
-
>
不可思議的科學史
-
>
動物生活史
-
>
影響世界的中國植物(全新修訂版)
科學簡史 版權信息
- ISBN:9787511379900
- 條形碼:9787511379900 ; 978-7-5113-7990-0
- 裝幀:一般純質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科學簡史 本書特色
★《科學簡史》和錢穆的《國史大綱》、斯塔夫里阿諾斯的《全球通史》以及所有大師級的通史著作一樣,而更吸引人的則是那些歷史背后所隱藏的東西。 ★作者丹皮爾秉承批判和實證精神深入剖析了科學思想發展史,將一幅人類科學技術發展和人文景觀并駕齊驅、將共同發展的美好畫卷呈現在讀者眼前。 ★《科學簡史》將人類史上與科學發展息息相關的哲學、宗教、藝術、倫理等融會貫通于其中,為當代科學史研究體系的確立和發展作出了卓越貢獻。 ★作者丹皮爾圍繞人類歷史發展長河中,科學、哲學和宗教各自的發展歷程這一核心,輔以哲學和宗教的研究,秉承批判和實證精神深入剖析了科學思想發展史。 ★《科學簡史》不同于它的同類作品,丹皮爾以哲人的深邃、史家的文筆來敘述《科學簡史》,它以準確的科學性、深刻的思想性而聞名于世。
科學簡史 內容簡介
W.C.丹皮爾(1867—1952),英國人,曾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擔任大學物理學講師,后工作于農業部,晚年獲爵士封號。這本科學史是他的代表作,也是20世紀30年代以來在西方很為風靡的一本中型科學通史。作者秉承批判和實證精神深入剖析了科學思想發展史,并取得了很好的成就,著有《物理科學的發展近況》、《劍橋現代史》中的“科學時代”部分、《大英百科全書》第十一版中的《科學》一文、《現代科學的誕生》等文章,在現代科學史研究體系的確立和發展上添上了濃墨重彩的一筆。在當代學術研究過程中,《科學簡史》已經成為一本必須研讀的科學史經典名著。本書主要講述的是在人類歷史發展長河中,科學、哲學和宗教各自的發展歷程,以及在各個階段,它們之間的關聯。作者圍繞科學技術發展這一核心,輔以哲學和宗教的研究,將一幅人類科學技術發展和人文景觀并駕齊驅、共同發展的美好畫卷呈現在讀者眼前。在作者的筆下,科學的發展就如同一部浪漫史,那些在歷史的滾滾洪流中不斷精進,付出無數心血和汗水的先賢們只是想看得更高、更遠。和錢穆的《國史大綱》,斯塔夫里阿諾斯的《優選通史》以及所有大師級的通史著作一樣,丹皮爾的《科學簡史》關鍵的地方就在于把歷史事實背后所隱藏的思想和文化流動的氣息抓住,而不只是和現代流行的某些教科書一樣,把關注點放在一小部分物質的變化上。人類歷史的譜寫者是人類,它的軌跡是活躍的,而更吸引人的則是那些歷史背后所隱藏的東西。
科學簡史 目錄
[科學簡史]
原序
第二版序
第三版序
第四版序
緒論
起源
**章 古代世界的科學
第二章 中世紀
第三章 文藝復興
第四章 牛頓時代
第五章 18世紀
第六章 19世紀的物理學
第七章 19世紀的生物學
第八章 19世紀的科學和哲學思想
第九章 生物學和人類學的發展
第十章 物理學進入新時代
第十一章 恒星宇宙
第十二章 科學的哲學與愿景
科學簡史 節選
[科學簡史]恒星宇宙 太陽系——恒星——雙星——變星——銀河系——星的本性——星的演化——相對論和宇宙——天體物理學現狀——地質學 太陽系 我們之前提到過,開普勒在觀測太陽和行星的基礎上建立了太陽系的模型,只是必須要用地球單位測量出行星之間的距離,才能將這個模型的比例尺確定下來。1672—1673年,里希爾致力于此類工作,并且他的某些測量成果很精確,非常具有現代意義:(1)布萊德雷于1728年注意到遠星“光行差”這一現象:地球從星光中經過時所觀測到的星光方向,跟半年后地球反方向運動再次經過該星光時觀測到的星光方向不同。那時人們根據這一發現,證明光有運行速度。如今光速已經被測量出來了,因此能借助光行差原理逆向推算地球的運轉速度和運轉軌道。(2)金星處在太陽和地球之間的時候,能根據地球上某兩個站點的不同時刻,采用三角運算的辦法得出太陽的距離。(3)1900年小行星(愛神星)行經地球附近,曾采用三角測量法對其距離進行了測量。 運用上面的三種辦法,得到的太陽系測量結果是一樣的:地球和太陽之間有9280萬英里(后來修訂為9300萬)的距離,也就是說,要以每秒186000的光速行駛8.3分鐘;測得太陽直徑是865000英里,太陽質量約為地球的332000倍,地球的平均密度是每立方厘米5.5克,太陽的平均密度是1.4克。 1930年,湯姆保(Tombaugh)在海王星軌道外側發現了一顆新行星,于是,我們對太陽系的了解進一步加深。美國亞利桑那州旗桿天文臺縝密地對天空中可能存在的行星進行了地毯式搜索。他們在幾天時間內連續對天空的固定區域拍照,并對照片進行比較;如果照片上顯示的光點產生了位置移動,則證明那個光點就是一顆行星。湯姆保發現的這顆行星需要用248年才能圍繞太陽公轉一圈,跟地球間的平均距離差不多是36億7500萬英里。人們稱呼這顆星為冥王星,其軌道直徑是73億5000萬英里,那是1946年及之前,人們所能探測到的太陽系的*外圍。 人們經常會探討其他星球是否也有生命存在,而在太陽系中被經常探討的問題,則是其他行星狀況。H.Spencer Jones.Life on Other Worlds,London,1940. ——原注行星外圍大氣的性質則是對行星狀況進行觀測的*重要因素。一般來說,大氣跟脫離速度密切相關,也就是說,當氣體分子運動的速度能夠擺脫行星引力的控制,就是所謂的脫離速度。其速度數值是V2=2GM/a,其中G代表引力常數,M則代表行星質量,a則是其半徑。我們按照英里/每秒的單位來計算,地球上的V=7.1,而在太陽上這個數值達到392,極端條件下,這速度在月球上僅有1.5。氫分子的運動速度是*快的,零攝氏度的情況下,其速度是1.15英里/每秒,秦斯對此進行過運算:倘若大氣的脫離速度達到了分子平均速度的4倍,那么整個大氣完全逃逸,只需要5萬年;倘若脫離速度達到分子平均速度的5倍,那么其逃逸率非常小,根本沒有計算的必要。所以,月球是沒有大氣的,較大些的行星,例如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的大氣比地球要多,而火星和金星的大氣跟地球大氣類似。金星上的二氧化碳充足,可上面沒有氧氣和植物條件,生命不能在那里存活;而看上去火星上似乎曾經存在過生物,或者說其適合生命生存的機會已經過去了。 恒星 在冥王星的軌道外面,就是蒼茫無際的宇宙空間。地球沿著自己的運轉軌道,用半年的時間,從軌道的一側行進到另一側,而我們可以通過精密的觀測發現,在相對比較遠的恒星所構造的星空圖上,距離我們*近的恒星會產生細微的位移。假設我們忽略這些恒星的細微運動,那么在經歷6個月的時間之后,這些恒星就會再次回到它原來的位置。現在我們已經知道地球軌道的直徑,只需考慮到將恒星自轉和光行差控制在誤差范圍內,就能依據同一顆星星在6個月內所產生的視覺差和三角測量法,來推算出這一恒星的距離。 1832年韓德遜在好望角觀測恒星視差,而1838年,貝塞爾(Bessel)和斯特魯維(Struve)對此進行了精確的測量。他們的測量顯示,距離我們*近的恒星,那個非常微弱的細小光點——半人馬座比鄰星,距離地球24萬億英里,也就是2.4×1013英里,以光速要行走4.1年才能到達,幾乎是冥王星軌道直徑的3000倍左右;而更亮一些的天狼星,距離地球有5×1013英里,大約8.6光年。目前,借助于這一精確的測量方法,我們已經對2000多顆恒星的距離進行了測定,不過,這一辦法只能測量距離我們10光年以內的恒星。 在晴朗的夜晚,肉眼可見的恒星有好幾千顆。采用望遠鏡來觀測的話,望遠鏡口徑越大,能觀測到的星則越多,但星星的實際數目跟望遠鏡的口徑之間并沒有正比例關系,所以或許我們可以這樣界定:恒星并非無窮多。1928年美國威爾遜山天文臺的100英寸反射望遠鏡是當時全世界*高倍數的望遠鏡,其能觀測到的星星大約有1億顆;根據各種不同的推測,銀河系中的恒星大約有15億—300億顆。目前,正在制造200英寸的高倍反射望遠鏡1948年,這座大望遠鏡已經制造完成,通過它能拍攝到微弱到23等的恒星和星云,估計恒星數目可達千億顆。——譯者注。 以前,希帕克按照星星的亮度將其分成6個等級,也就是“星等”,而如今,這種等級尺度已被我們擴展到包含20等之外的微弱星,這種星星的亮度只能達到一等星亮度的一億分之一。自然,這種測量的方法主要以從地球上所能觀測到的恒星亮度為標準。而我們也能根據它的已知距離推測其絕對星等,也就是它在某一個標準的距離時對應的視覺星等。 依照絕對星等的分類方法,所有星等中都會存在有恒星。赫茲普隆(Hertzsprung)提出的理論被羅素驗證:高星等的星和低星等的星都比中星等的星多。高星等的星是“巨星”, 低星等的星是“矮星”。這個我們會在后文詳加介紹。 可以從光譜型相同,而已經確定了距離的恒星中發現,絕對星等跟某些譜線的相對強度之間存在某種關聯。所以,對這些具備決定意義的譜線進行探討和研究,就能獲得某一未知恒星的絕對星等,接著依照視覺星等,估算出其距離,即便其距離超出了視差法的測量尺度,也依然能夠被測量出。這是現代科學界對恒星距離進行測量時,常用的一種間接辦法。 雙星 我們肉眼看到的很多單個的星星,在望遠鏡中看來都是成對的。而這些成對的雙星之間的距離也可能非常遙遠,它們之所以看上去很近,只是因為它們接近同一視覺直線。不過雙星的數目非常多,僅僅用巧合的同一視線觀點來解釋,不能對一切雙星的成因進行說明。絕大部分情況下雙星之間一定存在著關聯。1782年威廉?赫舍開始著手于對雙星的觀測和研究,1793年時,他通過已經觀測到的足夠數量的雙星運動軌跡證實,雙星運行在橢圓的軌道上,圍繞著橢圓中的某個焦點上的公共重心不斷運動。所以,他提出,牛頓從太陽系中得出的引力定律,也能用以解釋雙星的運動軌道。 我們可以根據某些雙星的已知距離和既定軌道,來推測其質量,正常情況下這些雙星的質量是太陽的0.5—3倍不等。采用其他觀測方法獲得的結論也與此相符。各類星的質量差異并不大,但其大小和密度卻差異極大。 有時某些雙星中兩個星體距離得非常近,通過望遠鏡無法分開觀測,不過我們依然可以利用分光的方法去對它們進行辨識。假如我們的視線正好處在雙星的軌道平面上,兩星之間的連線跟我們的視線垂直,那么其中一顆星會朝向我們而運動,另外一顆星則背向我們運動。所以可以根據多普勒定理:某一顆星的光譜移向藍色端點,另一星的光譜線則必然朝紅端移動;在雙星關系中,其光譜數目一定成倍增加。如果兩顆星一前一后,它們就在我們的視線方向上橫向運動,在光譜中觀測不到譜線倍數遞增的情況。我們能夠通過這種光譜變化,來對雙星的公轉周期和運行速度進行估算,而且能得出雙星之間的質量比。如果雙星能同時被分光和目視測量到,那么也能得出這兩顆星的質量。 ……
科學簡史 作者簡介
W.C.丹皮爾,英國著名科學史家,以批判、實證精神對科學思想發展史進行了深入研究,成就斐然,著有《物理科學的發展近況》《劍橋現代史》中的“科學時代”部分、《大英百科全書》第十一版中的《科學》一文、《現代科學的誕生》等文章,為現當代科學史研究體系的確立和發展作出了卓越貢獻。《科學簡史》一書已成為當代學術研究無法回避的科學史經典名著。
- >
唐代進士錄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月亮虎
- >
推拿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朝聞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