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通鑒(全四冊)(精裝)
-
>
明通鑒(全三冊)(精裝)
-
>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簽名鈐印特裝本)
-
>
歐洲至暗時刻(1878-1923):一戰為何爆發及戰后如何重建
-
>
(精裝)奧托·馮·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建立
-
>
華文全球史:中國文脈
宜昌抗戰研究文集 版權信息
- ISBN:9787503487651
- 條形碼:9787503487651 ; 978-7-5034-8765-1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宜昌抗戰研究文集 內容簡介
《宜昌抗戰研究文集》是一部全面系統研究宜昌抗戰的學術論文專集,其中有論宜昌抗戰的文章,也有關于宜昌抗戰中日軍使用化學武器研究成果的文章,還有海外華僑學者李瑜先生關于日軍在宜昌進行化學戰的論文及宜昌本地長期從事宜昌抗戰歷史研究的一批學術論文。這些文章涉及宜昌正面戰場抗戰、敵后戰場、宜昌民眾支前、抗戰時期宜昌經濟社會發展狀況、抗戰人物、抗戰遺址遺跡研究等方面的內容,具有十分重要的史料價值和學術價值。
宜昌抗戰研究文集 目錄
試論宜昌抗戰
日軍宜昌作戰中的化學戰
重新評價宜昌抗戰的歷史地位與作用
侵華日軍1940年“宜昌作戰”與戰略調整
中國共產黨與宜昌抗戰
論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在宜昌的建立與實踐
論中共對宜昌抗戰敵后戰場的認識與實踐
《新華日報》視野下的宜昌抗戰
宜昌抗戰中中共領導下的敵后抗戰
試論鄂豫邊抗日根據地的群眾工作方式
學術概念研究
宜昌抗戰在中國抗日戰爭中的地位
宜昌抗戰研究綜述
宜昌抗戰蘊藏強大的“宜昌精神”
對宜昌抗戰研究的一點思考
關于“宜昌抗戰”的幾點思考
宜昌抗戰態勢研究
宜昌抗戰作為中國抗戰重要戰略支點的形成與鞏固
抗日戰爭時期中國戰場空戰轉折探析
宜昌反攻戰中日軍使用毒化武器研究
中日海軍激戰長江上游石牌研究
論棗宜會戰之宜昌作戰的幾個問題
論宜昌抗戰中的反攻宜昌戰役
第六戰區受降與宜昌光復
抗戰遺址遺存
宜昌抗戰遺址遺存調查
見證宜昌抗戰的三游洞題刻
枝江的日寇侵略罪證和抗戰遺跡與宜昌抗戰
抗戰人物研究
全敬存抗戰詩研究
宜昌作戰時的國民黨軍十八軍軍長彭善
社會動員
抗戰初期人員物資宜昌大轉運辨析
抗戰時期宜昌社會經濟及人員物資大轉運情況考察
宜昌抗戰劇團在開展民族救亡運動中的作用芻議
宜昌失守后的人員物資轉運研究
抗戰時期宜昌初等教育發展述論
中國抗戰史的“敦刻爾克”
宜昌失守后物資轉運在香溪
其他
侵華日軍在宜昌的慰安婦問題研究
論五峰民眾對于抗戰的奉獻
宜昌婦女抗戰訓練團的歷史作用考察
宜昌——抗戰英雄城
宜昌抗戰研究文集 節選
《宜昌抗戰研究文集》: 世界反法西斯戰爭暨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70周年即將到來,宜昌市政協與中共宜昌市委黨校課題組編輯《宜昌抗戰史料匯編》即將蕆事。我作為專家組組長,曾在2014年11月參加了該課題結項審查,深感欣慰。宜昌的朋友邀我為該書作序,辭而不得,方勉為援筆為文。 今年是甲午戰爭結束、《馬關條約》簽訂120周年,又是中國人民抗戰勝利70周年,出版《宜昌抗戰史料匯編》既有歷史研究的學術意義,也有現實意義。 日本自明治維新后,隨著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而逐漸走上軍國主義道路。以天皇為首的日本統治階級形成了對外侵略擴張的國策,把侵略琉球、朝鮮和中國作為“大陸政策”的主軸。1879年日本強行吞并了琉球王國,1894年7月挑起了侵略朝鮮和中國的“甲午戰爭”,并在次年強迫清政府簽訂了《馬關條約》。日本通過《馬關條約》獲得了極為豐厚的回報,從此戰爭機器就一直在轉動,也從未停止過對中國的侵略。1929-1933年資本主義世界爆發空前的經濟危機。日本為了轉嫁和化解國內因經濟危機所帶來的矛盾,進一步擴大侵華戰爭。1931年9月18日,日本制造了震驚中外的“九一八事變”,之后陸續侵占東北三省全境。1937年7月7日,日軍制造“盧溝撟事變”,標志著日本帝國主義蓄謀已久的全面侵華戰爭*終爆發。日軍所到之處,燒殺擄掠,暴行屢發,給中華民族帶來的戰爭災難,罄竹難書。 面對日本侵略軍踏人國土,中國人民不能不奮起抗戰。抗日戰爭是整個中華民族抵抗日本侵略的戰爭,是挽救民族危亡的戰爭。國內階級矛盾讓位于中日之間的民族矛盾。抗戰全面爆發后,中國共產黨、中國國民黨組成抗日民族統一戰線,開始了艱苦卓絕的八年抗戰,成為全民族抗戰的中流砥柱。中國國民黨領導的正面戰場,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敵后戰場,形成戰略的配合,與兇惡的日寇鏖戰八年,終于取得了*后的勝利。 八年抗戰初期,由于國力懸殊,華北淪陷,長江流域的上海、南京、武漢接連失守,陪都重慶岌岌可危,宜昌旋即成為陪都門戶。1940年6月宜昌失守,蔣介石極為震驚,令第六戰區司令長官陳誠率其所轄第十、二十六、三十三集團軍及江防軍等部隊,與日軍第三、十三、三十九師團鏖戰于宜昌及周邊地域,先后發生了1941年9月的“宜昌反擊戰”、1943年5月的“鄂西會戰”、1944年6月的“夏季攻勢”等戰役,其中,“鄂西會戰”的勝利尤其具有重大意義,此戰一舉粉碎了日寇自宜昌西窺陪都重慶的圖謀,在中國抗戰*為困難的時期,極大地鼓舞了全國軍民抗戰必勝的決心和信心,奠定了戰略反攻的基礎。 宜昌學者提出了“宜昌抗戰”概念。我在聽取匯報以及閱讀若干史料后認為這個概念是值得研究抗戰歷史的學者注意的。 1938年10月武漢失守之后,日軍一路西進,正面威脅中國戰時首都重慶,宜昌自此成為拱衛陪都的戰略支點和戰役中心。宜昌地處長江西陵峽口,上控巴蜀,下引荊襄,自古為“川鄂咽喉”,兵家必爭。武漢失守,這一戰略地位再次凸顯。 1939-1945年期間,在以宜昌為中心,包括信陽、南陽、隨縣、棗陽、襄陽、荊州、常德、益陽等地在內的近20萬平方公里的廣大區域,中日兩軍進行了6年之久的拉鋸、抗衡,以爭奪對江漢平原、洞庭湖流域地區和陪都門戶的控制權,這一局面對國民政府能否堅持抗戰是個嚴峻的考驗,因此鄂西宜昌地區具有極為重要的戰略地位。日本的戰略目標一開始在于占領宜昌,控制長江水道,逼降重慶政府,早日結束戰爭。這一戰略目標未能達成,但控制宜昌,亦可以威脅陪都安全,分化中國抗戰力量。堅持宜昌抗戰,東可以威脅日軍控制的中心城市武漢,西可以阻止日軍西進的戰略態勢,拱衛陪都重慶安全,中國的這個戰略目標基本上達到了。 宜昌一度成為戰時全國交通樞紐和重要的戰略中轉站。早在1938年10月,上海、南京、武漢接連失守后,這三大城市乃至全國各地西遷的重要物資、人員積壓在宜昌,在40天時間之內,全部安全轉運內遷,教育家晏陽初先生稱之為“東方的敦刻爾克大撤退”。宜昌淪陷后,經長江出川的彈藥、糧食、被服等軍需物資在三斗坪、香溪下船,由人力背運,從宜昌西部、西北部、西南部山區,分送供應第五、第六、第九戰區,“鐵肩隊”的事跡,至今還在民間傳頌。 ……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莉莉和章魚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唐代進士錄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隨園食單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