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妙相梵容
-
>
基立爾蒙文:蒙文
-
>
我的石頭記
-
>
心靈元氣社
-
>
女性生存戰爭
-
>
縣中的孩子 中國縣域教育生態
-
>
(精)人類的明天(八品)
兒童行為障礙案例集(第6版) 版權信息
- ISBN:9787552026207
- 條形碼:9787552026207 ; 978-7-5520-2620-7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兒童行為障礙案例集(第6版) 本書特色
講述“壞孩子”們的心理故事…… 15個深度剖析的個案,幫助你探索紛繁復雜的兒童行為障礙。 一個個真實的故事,揭示了行為障礙帶給兒童和家庭的分裂和痛苦。 引人入勝的筆觸,描繪了每一個個案的發生、診斷及治療過程。
兒童行為障礙案例集(第6版) 內容簡介
本書深度剖析了社交焦慮及退縮、抑郁癥、早發性雙相情感障礙、進食障礙、注意缺陷/多動障礙、學習障礙、攻擊性與品行障礙、物質使用障礙、家庭矛盾和對立違抗障礙、自閉癥與智力障礙、兒科疾病與疼痛等多個兒童行為障礙的經典案例。詳細描述了每一個個案的發生、診斷及治療過程,告訴你發生在孩子生活中某些看似怪異行為的深層原因,而這些原因與原生家庭均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作者巧妙地將大量的診斷和治療理論融合在其中。另外每章后附有獨特的思考練習,讓讀者有機會充分利用所學知識得出自己獨特的診斷與初步治療方案,起到實際訓練的效果。
兒童行為障礙案例集(第6版) 目錄
譯者序:走在滋養的路上
前言
第1章 綜合案例一
癥狀
評估
風險因素和維持變量
發展方面
治療
問題討論
第2章 社交焦慮及退縮
癥狀
評估
風險因素和維持變量
發展方面
治療
問題討論
第3章 抑郁癥
癥狀
評估
風險因素和維持變量
發展方面
治療
問題討論
第4章 早發性雙相情感障礙
癥狀
評估
風險因素和維持變量
發展方面
治療
問題討論
第5章 進食障礙
癥狀
評估
風險因素和維持變量
發展方面
治療
問題討論
第6章 注意缺陷/多動障礙
癥狀
評估
風險因素和維持變量
發展方面
治療
問題討論
第7章 學習障礙
癥狀
評估
風險因素和維持變量
發展方面
治療
問題討論
第8章 品行障礙與攻擊
癥狀
評估
風險因素與維持變量
發展方面
治療
問題討論
第9章 物質使用障礙
癥狀
評估
風險因素與維持變量
發展方面
治療
問題討論
第10章 家庭矛盾和對立違抗障礙
癥狀
評估
風險因素和維持變量
發展方面
治療
問題討論
第11章 自閉癥與智力障礙
癥狀
評估
風險因素和維持變量
發展方面
治療
問題討論
第12章 兒科疾病與疼痛
癥狀
評估
風險因素和維持變量
發展方面
治療
問題討論
第13章 性虐待和創傷后應激障礙的影響
癥狀
評估
風險因素和維持變量
發展方面
治療
問題討論
第14章 綜合案例二
癥狀
評估
風險因素和維持變量
發展方面
治療
問題討論
第15章 綜合案例三
癥狀
評估
風險因素和維持變量
發展方面
治療
問題討論
參考文獻
兒童行為障礙案例集(第6版) 節選
癥狀 邁克爾??拉博波特是一位9歲的歐裔美國小男孩,被他的父母帶到一家心理門診求助。在他的首次心理評估期間,邁克爾正在讀小學四年級。針對兒子“麻煩”和“失控”的行為,他的父母拉博波特夫婦向治療師求助。在視頻訪談期間,拉博波特太太告訴治療師邁克爾不服她、也不服老師的管教,學習成績也不好,甚至有時會攻擊他5歲的妹妹。拉博波特太太還透露,自從她丈夫幾周前失業后,他們的家庭正在經歷一系列紛爭和經濟危機。他們原定于那周就參與治療師的評估治療,但這一家子一連三次不是推遲就是爽約。 一位從事兒童行為障礙領域的臨床心理治療師分別對邁克爾和他的父母進行單獨一對一訪談。他首先和邁克爾談話,發現他懂禮貌、懂社交,對大部分問題都有回應。邁克爾還詳細談了談自己的寵物、足球隊和鄰居朋友。但當被問及他為什么會來診所,邁克爾卻只是聳聳肩,無奈地說父母不太喜歡自己。他說父母經常對自己大喊大叫,父親還會“在我表現不好時打我”。當治療師問他的爸爸如何打、多久打一次時,他卻只是再次聳聳肩,沒作任何回答。 隨后,治療師詢問邁克爾他的哪些行為是父母討厭的,邁克爾回答說,父母時常爭吵,每每此時,他就會跑開并躲進自己的房間,而母親并不喜歡他在房子里亂跑。另外,他經常因功課不及格和學習成績差而陷入麻煩,大部分功課對于他來說都很吃力。他還指出,和自己的小妹妹“相處不融洽”。 邁克爾抱怨他的老師“動不動就沖我大吼大叫”,老師經常因為邁克爾沒有老實坐在位子上、沒有專心聽講或是完成作業而責罰他。他認為這些作業實在太難了,特別是閱讀作業,他無法集中精力去完成。于是,他經常不得不整天坐在老師旁邊,還要利用休息時間補作業。 治療師還注意到,當談話內容轉向品行不端這個問題時,邁克爾的情緒變得更加沮喪,與她的互動也減少了很多。邁克爾一度哭泣著說他時常感到“孤單和悲傷”,他感到在學校里和朋友在一起的時間被剝奪了,可又不好意思帶朋友回家玩。對于父母時常吵架,他感到悲傷,并且擔心未來會發生什么事情。邁克爾否認有自殘的想法,但卻又思考過如果他死了他的父母會怎么想。 (zui)后,治療師以一個提問結束了她與邁克爾的初次訪談: 他想看到自己的生活有哪些改變?邁克爾回答說,因為家里經常爆發戰爭,所以他希望爸爸離開這個家。同時他還希望自己能在學校里表現得更加出色,而不再遇到這么多麻煩。當治療師問邁克爾是否想從中體驗到什么不同時,他只是聳了聳肩。 隨后,治療師繼續對拉博波特夫婦二人進行了訪談。這兩人明顯對彼此都怒氣沖沖。拉博波特太太對前幾次推遲治療表示了歉意,并且直接責備她丈夫。拉博波特丈夫對她翻了一個白眼,隨后說道:“讓我們開始訪談吧!”同樣,治療師首先詢問這對夫婦為何到此。拉博波特先生只是淡漠地聳了聳肩,但拉博波特太太很快就羅列出有關邁克爾的一系列問題。 拉博波特太太首先講述邁克爾的“難以控制”,尤其是他極度好爭執、狂暴和叛逆。拉博波特太太又抱怨邁克爾不聽話,當她要求他做事時,邁克爾還經常沖著她罵臟話。另外,邁克爾發脾氣的時候會滿屋子亂跑、吼叫、哭喊、摔東西等。這種情況通常出現在父母對他下命令或是夫婦倆“討論事情”時,結局一般是他躲進房間或是被父親揍一頓。顯然,這些方法基本上管制不了他的行為。另外,邁克爾開始對他5歲的小妹妹變得充滿攻擊性,總是欺負她。有好幾次,他們就當場抓住邁克爾正在打他的妹妹。到(zui)后,父母再也不允許他和他的妹妹單獨相處了。 拉博波特太太同時還指出,邁克爾在學校的表現也很差。他幾乎門門功課都不及格,在閱讀和拼寫上更是麻煩重重。這多少令人有一點吃驚,因為邁克爾在三年級期中(即去年)之前一直都是一個表現很不錯的好學生。另外,邁克爾在教室里很難管得住自己。他經常隨隨便便就發火,抱怨功課太難。他經常拒絕做作業,所以老師不得不讓他坐在自己的近旁,以便更好地監管他的行為。實際上,邁克爾的學業問題和品行不端問題已經發展到很糟糕的程度,以至于他的老師格列柯女士提出讓他接受特殊教育的建議。當然了,拉博波特夫婦都強烈反對。 (zui)后,拉博波特太太還對邁克爾給出了一個評價,那就是他經常悶悶不樂,而且有時在行為上表現得很“古怪”。比如,當邁克爾沮喪時,他經常大哭大鬧,并一個人躲進自己的房間。另外,他太過關注有關艾滋病(獲得性免疫功能喪失綜合征)感染方面的問題。邁克爾班上曾經有一個同學得過肝炎,病好后又重返課堂,很顯然這引發了邁克爾對于艾滋病和其他疾病的恐懼。結果,他一天內至少要洗10次手,以預防任何可能發生的感染。 治療師又繼續詢問了邁克爾父母有關他們家庭其他方面的問題。拉博波特太太再一次搶過了話頭,說她的丈夫(zui)近失業、家庭正在經歷一場經濟危機,她也承認自己和丈夫“有時候”是會發生爭吵,但是并不認為這與邁克爾的行為有關系。事實上,她堅持認為現在的訪談治療和隨后的治療重點都應該落在問題一大堆的兒子身上。盡管治療師提出了幾個比較委婉的刺探性問題,但她和她的丈夫并沒有就自身的婚姻狀況或其家家庭教育風格提供更多的細節。 在征得這對夫婦的同意之后,治療師也與邁克爾的老師格列柯女士進行了一番交談。格列柯老師說一直到今年的一月份,邁克爾還表現得比較出色,但是在此之后,他的成績和行為舉止都開始出現了問題。格列柯女士說邁克爾很聰明,如果有充足的動力他就可以輕松完成功課,但他的許多任務都完成得極其勉強,特別是閱讀和寫作方面。格列柯女士還說她從未建議邁克爾進行拉博波特夫婦所謂的“特殊教育”,不過她確實感覺到邁克爾的父母需要采取更加積極的方式去解決他們兒子的學業問題。她猜測邁克爾的父母有可能連自身的問題都沒處理好,這恐怕就是導致邁克爾出現異常行為的主要原因。 格列柯女士又指出,邁克爾的品行不端也開始變得令人難以容忍。她抱怨這個學生時常叛逆、不專心、愛搗蛋。她還特別強調,邁克爾經常通過扔試卷、哭喊、在屋子里到處跺腳,以此來拒絕完成作業。結果,他每個星期都要被送往校長辦公室一次。另外,他過于活躍,經常需要提醒才能坐回自己的座位。總之,格列柯女士需要對他充分關注,以至于分散了她照顧其他學生的精力。 基于獲得的這些初步信息,治療師得出結論: 邁克爾和他的家庭存在一系列亟待解決的問題。特別是邁克爾,治療師初步判斷他的行為障礙是內化行為障礙、外化行為障礙和學業障礙的多重結合。另外,邁克爾的家庭很明顯正處于高水平的沖突和高強度的生活應激狀態之中。治療師還認為,這個家庭中潛在的虐待問題也必須得到進一步解決。 評估 在治療中,對孩子和他們家庭的評估以及信息收集的總體目標,是為了回答以下三個基本問題: 1.這個行為問題是什么? 2. 為什么這個問題會持續存在? 3. 什么是解決這個問題的(zui)佳方案? 這些問題看起來可能很直接,但是它們通常都很難回答,特別是像發生在拉博波特家庭里這種復雜的案例中。 第1個問題——這個行為問題是什么?——可能會引出幾個額外的問題。比如,有沒有需要解決的急性行為問題?舉個例子說,在邁克爾的個案中,他被送來治療是因為他的行為確實不正常?還是因為他只是惹惱了自己的父母和老師?事實上,他的某些行為很可能非常符合一個9歲孩子的正常發展狀況。在相關的例子中,如果孩子的行為問題是由于家庭因素,如沖突、混亂、虐待或父母消極態度而產生的可以理解的結果呢?換句話說,如果這個“行為問題”更多要歸咎于家庭而非孩子本身呢?在邁克爾的案例中,父母的爭吵可能誘發了他的悲傷情緒。因此,在這樣的情境中,治療師不應該一開始就直接認定只有這個孩子是治療中需要高度關注的對象。 如果當事人(比如孩子)認為自己沒有任何問題但其他人(比如父母)卻對此持不同意見,那么判斷行為問題究竟是什么也會比較困難。在這里,心理治療師應該更多關注的是: 顯著干擾到這個孩子日常生活的行為是什么?在邁克爾的案例中,他的某些行為看起來確實有些問題,因此急需得到解決。如果一個孩子被判定出現了行為問題,必須要分析出他的哪些行為(zui)嚴重、并且首先應該得到解決。在許多求助心理治療的青少年中,由不同障礙引發的不同癥狀會相互重疊。在邁克爾的案例中,他的確存在一些明顯的外在癥狀,但是他的外在行為很可能和一些嚴重的內在問題有關聯,比如焦慮或抑郁。 評估程序中的第二個問題——為什么這個問題會持續發生?——也是同樣充滿難度的。此時,心理治療師必須判定有哪些因素在影響著兒童的行為問題。這些維持變量,正如在案例中重點指出的,包括感官強化、關注、逃離厭惡情境以及含金錢在內的實際獎賞等。如同邁克爾的案例所顯示出的,不同的行為可能由于不同的變量而一直影響維持著。比如說他的發怒和對妹妹的攻擊可能是設法獲取他人注意的一種方式,他的洗手可能是逃離或減輕對感染疾病擔憂的一種方法,他的叛逆可能正是渴望父母安撫關注的一種表現。 前面兩個問題——這個行為問題是什么?以及為什么這個問題會持續發生?——指出了目標行為的形式和功能。了解孩子行為的形式和功能使得回答(zui)后一個主要問題變得更加容易,即什么是解決這個問題的(zui)佳方案?比如,假定邁克爾(zui)嚴重的行為是他在家里和學校的發怒(形式),消除這種行為問題可以幫助減少其他行為問題,比如他的叛逆行為。又假設邁克爾的發怒是由于他希望在家里得到關注而在學校里得到解脫(功能)。對此,邁克爾的父母也許應該不去計較他在家中的發怒,而邁克爾的老師則應該努力適應他的發怒,同時不允許他隨便離開課堂。 回答這些問題可以采取不同的評估方法,對此該案例中也有相關的描述。它們包括面談法,自我報告,認知測量,自我監管,生理和藥物治療程序,角色扮演,家長、家庭以及老師的評估,社會測量等級評估,直接觀察以及標準智力、成就、人格測驗。在大多數案例中,多維度的評估方法對于評估不同領域(如社會、學業、智力、情感)的功能而言可能是非常必要的。 在邁克爾的個案中,他和他的父母參與了焦慮障礙訪談進度表版本測試,這是一個涵蓋了不同種類的內化、外化行為障礙的半結構化訪談(Silverman & Albano,1996;Silverman,Saavedra, & Pina,2001)。邁克爾被正式診斷患有《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第5版)》(DSM5;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2013)中的三類障礙。其中,一個涉及內化行為障礙、一個涉及外化行為障礙,第三個則是學業障礙。每一項障礙都在中等到嚴重程度。邁克爾自己也認可這些項目反映了他對和醫學相關的刺激(如疾病、細菌、醫院、注射)、社會和評估情境(如大量人群、被批評)以及父母爭吵的恐懼。 邁克爾按要求完成了自我報告測量,包括《兒童多維焦慮量表第二版》(MASC2)和《兒童焦慮抑郁量表(修訂版)》(Chorpita,Moffitt, & Gray,2005;March,2013)。這些測驗是被用來評估在更多細節化的樣式中的內化問題,而訪談中并沒有討論這些問題。邁克爾說他在學校里經常哭泣、沒有主見、害羞和不開心。他也擔心自己的學業、他人的評價、自己的未來、父母對他所說的話以及發生在他身上的糟糕的事情。他會做噩夢、很難集中注意力,以及出現各種生理不適,如胃部感到惡心。邁克爾認為即將會有糟糕的事情出現在自己身上,他感到孤單,感到可能永遠都不如其他孩子那么出色。總體而言,邁克爾在生活中的不同領域似乎都感到焦慮而且抑郁。他特別在意家庭現狀、醫療情況、社會評估和未來事件。
兒童行為障礙案例集(第6版) 作者簡介
【作者】 克里斯托弗 卡尼:美國內華達大學拉斯維加斯分校臨床兒童心理學教授、兒童厭學與焦慮障礙門診部主任。主要研究兒童與青少年厭學行為、內化障礙,以及成年人嚴重發展失能問題。著有《青少年社交焦慮和社交恐懼》(Social Anxiety and Social Phobia in Youth)、《如何幫助厭學兒童和他們的父母》(Helping School Refusing Children and Their Parents)等書,發表了大量期刊論文。 【譯者】 王金麗:心理學博士,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注冊督導師。國防大學政治學院教授、碩士生導師。主持國家社科基金課題兩項,參與(guo jia ji)課題多項。撰寫、主編、翻譯出版著作十余部。 李哲:國防大學政治學院講師,教育心理學碩士,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曾參加2010年上海世博會心理服務,多次承擔軍內外立項課題研究。
- >
月亮虎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山海經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我與地壇
- >
推拿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