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魯迅全傳:苦魂三部曲-增訂版(全三冊)
-
>
大家精要- 克爾凱郭爾
-
>
尼 采
-
>
弗洛姆
-
>
大家精要- 羅素
-
>
大家精要- 錢穆
-
>
白居易:相逢何必曾相識
紅塵四夢:湯顯祖傳 版權信息
- ISBN:9787521209495
- 條形碼:9787521209495 ; 978-7-5212-0949-5
- 裝幀:一般輕型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紅塵四夢:湯顯祖傳 本書特色
這是一部獨具風格、特色鮮明的人物傳記。文字優美,畫面鮮明,兼備學術性、文學性和可讀性。對于湯顯祖“臨川四夢”的藝術解讀與文化透析深入淺出,對于傳主歷史的書寫,也沒有局限于傳主生前,而是延展到了傳主身后。特別是對湯顯祖劇作在當代跨國別、跨領域傳播現象的介紹,為我們將更多的中華名人推向世界,提供了一個具有學術意義與大眾傳播學意義上的范本。 ——文史專家 劉彥君 作者在深厚的學術基礎上,形成對傳主的獨特認識和研究。在揭示時代復雜尖銳的社會文化矛盾沖突中展開傳主的思想和藝術。材料真實完整準確,學術基礎雄厚扎實,主題思想突出深刻,是一部豐富精彩之作。 ——文學專家 張 陵
紅塵四夢:湯顯祖傳 內容簡介
《紅塵四夢——湯顯祖傳》的作者長期從事湯顯祖研究,掌握了傳主大量的資料,對傳主的一生和戲劇成就非常熟悉。在本傳記中,作者熟稔地對這些資料進行裁剪,用雅俗共賞的方式呈現出湯顯祖的“戲曲人生”,同時也深入透徹地為讀者介紹了“臨川四夢”作品的內容、經典片段、傳播、影響,從藝術審美和文化透析的角度,帶領讀者賞析湯顯祖的傳世經典之作。
紅塵四夢:湯顯祖傳 目錄
目錄
001????**章/才子之鄉古臨川
008????第二章/炳彪青史的名門望族
014????第三章/長子、才子與詩情
021????第四章/名師教誨,融會貫通
029????第五章/湯生中舉之盛事
034????第六章/京城會考,兩考落第
040????第七章/一再忤逆首輔,三番四次落第
048????第八章/情系《紫簫記》
054????第九章/進士及第前后
060????第十章/觀政候缺赴南京
065????第十一章/夫妻悲歡錄
073????第十二章/敬慕徐文長,揚棄“后七子”
082????第十三章/《紫簫》吹斷覓《紫釵》
095????第十四章/曲家冶游、輕率議政與羅師棒喝
103????第十五章/從詹事府主簿、禮部主事到徐聞典史
110????第十六章/南下徐聞之路
118????第十七章/移風易俗辦書院,亦步亦趨看海南
127????第十八章/漫卷詩書,教化黎民
135????第十九章/嚴打雙虎的艱難之舉
141????第二十章/迎進送出,不負才華
150????第二十一章/歸去來兮,田園將蕪胡不歸?
165????第二十二章/生生不已玉茗堂
175????第二十三章/尋芳杜麗娘
188????第二十四章/柳夢梅等人物譜
202????第二十五章/淳于棼夢游《南柯記》
214????第二十六章/《邯鄲記》黃粱一夢
230????第二十七章/星宿隕落,海嘯山呼(一)
246????第二十八章/星宿隕落,海嘯山呼(二)
254????第二十九章/送罷親人送自身
266????第三十章/沈湯之爭與昆曲代表作
286????第三十一章/朝野各界樹碑立傳
317????第三十二章/清代民國的湯劇搬演與酷評
329????第三十三章/新中國的湯劇出版演出、影視傳播與研究
347????附錄一/湯顯祖大事年表
360????附錄二/參考征引書目
361????后記
紅塵四夢:湯顯祖傳 節選
**章??才子之鄉古臨 人皆有故鄉,故鄉是人類永恒的生身家園。 “東方的莎士比亞”湯顯祖,其故鄉在中國江西省撫州市的臨川古城。 在江西,有兩位辭去縣官不做的著名才子彪炳古今。一位是東晉末至南朝宋初年間,才當過八十三天縣令,便任性辭官,歸去廬山的陶淵明(352—427),是中國的田園詩人之祖; 另外一位是明代末葉的臨川才子湯顯祖(1550—1616),是中國明清兩代以至于今*有影響的**戲劇大師。 “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在其《滕王閣序》中曾經滿懷深情地描摹道:“睢園綠竹,氣3凌彭澤之樽;鄴水朱華,光照臨川之筆。四美具,二難并!蓖醪斈隁w并起“四美二難”,也許出于對仗與文氣的擴張,乃成佳句絕對;而清代以后的文人墨客們,每讀此序,就會天然地聯想到陶淵明和湯顯祖這兩位韻文界的大師級人物。 “遠色入江湖,煙波古臨川!保@祖《二京歸覺臨川城小》) 臨川位于江西東部,東鄰福建,南接贛州,西連吉安、宜春,北臨浩浩蕩蕩的鄱陽湖,所以《臨川縣志·形勢志》總結道:“山川融結,舟車所集,控帶閩粵,襟領江湖。” 青云、逍遙、桐林、香楠、天慶五座山峰,都在臨川聳立。五山臨水,放眼一望,故名臨川。 臨水和汝水交匯于城區西北,匯集成贛撫平原的母親河——撫河,再經青嵐湖注入到煙波浩渺的鄱陽湖水之中。 是故山水之美,人文之勝,自古以來,令人神往。 本地的金坪磨盤區域,在臨川腦、羊坡石、雷劈石、羅成嶺一帶,近來發現了八萬余平方米的商代古文化遺址,令人遙想當時古人在此風水寶地的生活狀態。占卜籌謀的抉擇中有著意氣風發的賭賽,刀光劍影的身影也伴隨著酒氣蔥蘢的豪情。 此地還留存有五十余座漢墓群,西風殘照,冷月碧霞,輝映著情感的悲歡,默語著歷史的滄桑,昭示著生命的傳遞,激發起永恒的哲思,當然同時也張揚著當年墓主的闊氣綽約與富貴堂皇。 此地建縣始于東漢和帝永元八年(96),當年因境內有臨(宜黃河)汝(撫河之源)二水,遂名臨汝縣。三國時因為治所臨近二水相匯、川流不息之水勢,改設臨川郡。 隋開皇九年(589),楊武通奉使安撫,廢臨川、巴山兩郡,始置撫州,一為撫河滔滔之水勢,二取安撫眷眷之天恩。 撫今追昔,臨川縣作為撫州之中心區域,一九八七年經國務院批準,臨川縣、撫州市合并為臨川市,原臨川縣于二○○○年六月改市設區。 因此,《臨川縣志·風俗志》上溯遠古的文明遺跡,檢點本縣的人文風采后,不無自詡地總結道:才子之地、文化之邦。 區區一座臨川城,從古至今,靈氣百般匯聚;梧桐引鳳,哲人紛至沓來。是故文脈始終不斷,才情次第轉濃。 *早曾在此宦游的大家,是偉大的書圣王羲之(303—361)。他在書法界一改漢魏陳規,書兼隸、草、楷、行,引領著萬世的風氣。城東周學嶺的王氏洗墨池,多少次見證過書圣勤學苦練的身影。也許得臨川山水形勝之助,書圣的風格才得以更加健朗地確立起來。 中國山水詩派之祖謝靈運(385—433),在劉宋代晉后,降封康樂侯,歷任永嘉太守、秘書監、臨川內史,后來在元嘉十年(433)于廣州被宋文帝劉義隆以“叛逆”罪腰斬,時年四十九。在他短暫的有生之年中,也對臨川情有獨鐘,不忍釋懷。尤其是臨川城西的銅山麻源第三谷,*是謝靈運流連忘返、游賞不盡的洞天福地。據說他在這里無比自信地自評說:“天下才共有一石,曹子建獨得八斗,我得一斗,自古及今共用一斗! 謝公的這一斗才情,在臨川麻源一帶,究竟灑落了多少呢?我們只知道本鄉本土的后輩學人湯顯祖,追慕先賢,心向往之,取謝靈運“銅陵映碧澗,石磴瀉紅泉”詩句,將自己的**部詩集,鄭重取名為《紅泉逸草》。 劉義慶(403—444)與臨川心心相印。其叔臨川王劉道規無子,即以侄子為嗣,所以劉義慶襲封臨川王、贈任荊州刺史等官職,在政八年,頗有政聲。其志人小說《世說新語》、志怪小說《幽明錄》,在中國小說史上厥功甚偉。他憑空結撰的志怪小說,翻空出奇,匪夷所思。這些浪漫的情懷與編寫故事的能力,是否極大地影響到湯顯祖的戲劇故事講述呢? 詩壇審美大家鐘嶸(約468—518)也曾在臨川任職。他在梁武帝天監十二年(513)以后,著成《詩品》,論及兩漢至梁作家一百二十二人,將五言詩分為上、中、下三品進行評論,倡風力,反玄言。 唐代大書法家顏真卿(709—784)同樣與臨川有過詩文情緣。以“顏體”楷書行世,與趙孟頫、柳公權、歐陽詢并稱為“楷書四大家”。又與柳公權并稱“顏柳”,被稱為“顏筋柳骨”。詩文集有《韻海鏡源》《禮樂集》《吳興集》《廬陵集》,后來索性以《臨川集》命名。他在本地所寫的《有唐撫州南城縣麻姑山仙壇記》,號稱天下**楷書。 曾任撫州刺史的戴叔倫(約732—789),詩論“詩家之景,如藍田日暖,良玉生煙,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其詩詞講究邏輯上的聯袂而發,綿延不斷,文氣貫穿,感人至深—— 《調笑令·邊草》云:“邊草,邊草,邊草盡來兵老。山南山北雪晴,千里萬里月明。明月,明月,胡笳一聲愁絕! 《除夜宿石頭驛》詠:“旅館誰相問?寒燈獨可親。一年將盡夜,萬里未歸人。寥落悲前事,支離笑此身。愁顏與衰鬢,明日又逢春。” 后任的撫州刺史杜佑(735—812),窮盡三十六年歲月,撰成二百卷《通典》,至今還為人廣泛引用,令人為之嘆服。 從公元十世紀開始,人杰地靈的臨川地區,又進入了連貫不斷的詞曲勃發階段。 保大六年(948),馮延巳在先后出任宰相的間隙,也出任過撫州節度使,于此任職數年。馮延巳有詞集《陽春集》傳世,其《鵲踏枝》可與臨川相映成趣: 誰道閑情拋擲久,每到春來,惆悵還依舊。日日花前常病酒,敢辭鏡里朱顏瘦。????河畔青蕪堤上柳,為問新愁,何事年年有?獨立小橋風滿袖,平林新月人歸后。 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盛贊云:“馮正中詞雖不失五代風格,而堂廡特大,開北宋一代風氣。中、后二主皆未逮其精詣。” 風云際會,水到渠成,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從王羲之、謝靈運到馮延巳,六百多年的文脈浸潤、書法史志的文氣感染、濃詞艷曲的情感催發,這就令到過臨川的江西人和臨川本地的詩人,不會吟詩也會吟,不會填詞也能歌了。 景德元年(1004),江南按撫張知白(?—1028)聽得人言,說撫州臨川文港鄉的晏殊早在五歲時便能作文,號稱“神童”,便向皇帝舉薦了他。 次年,晏殊年十四,他與全國各地的高才生們參加殿試,下筆如有神,宋真宗很賞識他,賜同進士出身。 宰相華州下邽(今陜西渭南)人寇準(961—1023),頗帶偏見地說道:“晏殊是外地人! 宋真宗趙恒大不以為然,才子豈分家鄉出身?便馬上懟了回去:“張九齡亦是外地人! 越數日,殿試詩、賦、論等科。晏殊一看題目,竟然皆是自己平素準備過的,便毅然上奏,呈請宋真宗更換題目。換題之后,仍然援筆立成;噬弦蚱湔\實且多才而嘉獎之,授其秘書省正事,三年后召試中書,任太常寺奉禮郎。后官至翰林學士,遷升左庶子。 乾興元年(1022),仁宗年十二,晏殊奏請由劉太后“垂簾聽政”,遷右諫議大夫兼侍讀學士、加給事中,后任禮部侍郎知審官院、郊禮儀仗使、遷樞密副使。后由刑部侍郎貶知宣州,改知應天府。他力邀范仲淹興辦應天府書院(又稱“睢陽書院”),使得該書院與白鹿洞、石鼓、岳麓合稱宋初四大書院。慶歷三年(1043)在宰相任上時,又與樞密副使范仲淹一起,倡導州、縣立學和改革教學內容,官學設教授。從京師至郡縣的“慶歷興學”,開創了全國官學的興盛局面。 因為晏殊的誠實守信盡人皆知,所以他在舉薦人才時敢于唯才是舉,舉賢不避親人。他在位宰相時,敢于舉薦自己的嫡親女婿富弼為樞密副使,后來富弼的才能為大家所認可,*終官拜宰相。這就足以證明,經得起晏家選女婿關口考驗的人,也可以經得起國家選棟梁的考試。 他敢于推薦自己門下的學生輩,除了被選為女婿的富弼之外,范仲淹、孔道輔、臨川人王安石等均出自晏門,韓琦、歐陽修等人同樣經過他的多次舉薦與栽培,才得以成其大器。有好事者,曾在晏府庭前貼上一副對聯:“門前桃李重歐蘇,堂上葭莩推富范”,晏殊看后笑而不言。
紅塵四夢:湯顯祖傳 作者簡介
謝柏梁,本名謝柏樑,男,1958 年生,湖北天門人。 中國作協會員。湖北師范大學文學學士(1983 年), 華東師范大學文學碩士(1986 年), 中山大學文學博士(1989 年)。曾在上海戲劇學院任教13年,上海交通大學和南京師范大學擔任中文系主任和學科帶頭人10 年,中國戲曲學院擔任戲文系主任10 年。曾在加拿大多倫多大學教書,1999 年應美國學術委員會(ACLS)邀請,在佛薩大學、斯坦福大學和柏克萊加州大學訪問講演。1996 年入選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2018 年入選香港政府優秀人才,F任中國戲曲學院中國文藝評論基地主任,二級教授,北京市教學名師與領軍人物。兼任中國戲劇文學學會副會長、國際戲劇家評論學會中國分會副理事長。先后出版悲劇學、古代文學、比較文學和當代文學專著30 余種,主編《中國戲曲藝術家列傳》等叢書121 多種。創作上演《紅珠記》等多部戲劇,出版《走進中國藝術大師》《我輩豈是蓬蒿人》等多部散文集。
- >
莉莉和章魚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
- >
推拿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自卑與超越
- >
巴金-再思錄
- >
中國歷史的瞬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