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通鑒(全四冊)(精裝)
-
>
明通鑒(全三冊)(精裝)
-
>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簽名鈐印特裝本)
-
>
歐洲至暗時刻(1878-1923):一戰為何爆發及戰后如何重建
-
>
(精裝)奧托·馮·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建立
-
>
華文全球史:中國文脈
歷史何為 版權信息
- ISBN:9787520367455
- 條形碼:9787520367455 ; 978-7-5203-6745-5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歷史何為 內容簡介
本書不求實證歷史事件或編年,而是致力于引導讀者的思考與探索當下歷史學的全新使命—— 應當如何重新認識歷史以及研究歷史?通過海洋連接在一起的歐洲、非洲、亞洲、美洲,相繼通過宗教、媒體和電子科技重新聯系在一起。作者借助當代攝影、電影、歌劇、音樂甚至漫畫等各種手段,呈現出后殖民世界中交雜文化與歷史遺產的融合現狀,以世界幾個大陸的多樣性為重新書寫歷史的依據,描繪了一個伊斯蘭與基督教之間、資本主義與社會主義文化精神交錯融通的歷史。讀者將在本書中體會歐洲殖民者、殖民地精英、殖民地土著和混血后代的不同立場、不同心態,往返于墨西哥所在的北美,秘魯、巴西所在的南美,以葡萄牙、西班牙為代表的歐洲,奧斯曼帝國的穆斯林世界以及遠東的中國、馬來西亞。從“時間”到“空間”,從“本土”到“優選”,從“現在”到“過去”,從“割裂”到“重塑”,本書將帶領讀者共同探索一個時間、空間、主體交錯的“優選史”。
歷史何為 目錄
前言
從“本地”到“全球”
**章 世界的所有“現在”
非歷史的場景?
時間的痕跡
《黑暗后的光明》
亞馬孫的盜版商販
“該如何上歷史課?”
第二章 過去的再現
失憶的時代?
歷史的小趣味
《凡爾賽宮秘史》
紀念的狂熱
全球化的歷史
中國與世界
曾經的東方
孔夫子與阿凡達
此羅馬非彼羅馬
未來是過去的一面鏡
第三章 透明的錯覺
索科洛夫眼中的歷史
歷史是艘方舟
一部新的歷史電影
“權力四部曲”
細節的制造
第四章 巫師的學徒
歌劇非史書
布魯塞爾的行吟詩人
《尼伯龍根之戒》變形記
藝術作品里的時間移動
歷史學,有什么意義?
第五章 全球化的世界,擁有全球史嗎?
三個而非一個世界
打破壁壘
重建框架
再連接
斯卡拉劇院的印第安人
本地,死胡同還是十字路口?
“猶如世界”
薩利納斯的黑金
那里幾點了?
時間錯置的功效
第六章 歐洲的誕生
16世紀的航向
轉向西方
移動中的世界
冒險和僭越
對世界的侵占
本地的出現
恐懼接觸
打開歐洲歷史大門
歐洲以外的歐洲
第七章 交雜的世界
**次歐洲的全球化
溝通有否可能?
歐洲的入侵
什么是梅蒂斯人?
并非一切都會交雜
美洲中繼站
第八章 人與人之間的聯系
人際關系
“世界意識”的種子
逃離全球化?
跋該教什么樣的歷史?
亞馬孫的全球史
魯貝,交雜的城市
新大陸的教訓
附錄 歷史學家與高中生
參考文獻
致謝
地名一覽表
人名一覽表
正文參引作品一覽表
歷史何為 節選
《歷史何為》:《俄羅斯方舟》來自一位歷史電影制作人的反思。他毫不掩飾自己的主觀性和技巧,說明了對過去的回憶都只是一種建構,這種建構不可避免地取代了“過去”并且就這樣使“過去”消失了。矛盾的是,高清攝像機的技術實力無法讓我們更加接近真實。原因很簡單:那種“真實性”仍遙不可及。這并不意味著電影制片人和他的鏡頭會因沉默而被指責,事實上,他們不斷提醒著觀眾與不復存在的事物之間的距離。正是電影的對話保持了這樣的距離。如何將人們習以為常的想法轉化為問題意識?當導演把觀眾置身于連續不斷的建筑物背景中,如同豪華陣容的游戲一般,便等同于置于古斯丁和旁白者的雙重主觀視角中。評論分為法國侯爵和俄國旁白者兩部分交替道出。觀眾們很容易辨認出俄國旁白者就是索科洛夫,隨即便理解了導演的用心——這位尊貴的法國訪客顯示出西方中心主義的傲慢,即使俄國旁白者避免正面反駁他,觀眾們也不能輕信法國人說的話。然而,由于古斯丁的話語一再受到質疑,旁白者引導觀眾后退一步,重新思考他所給出的解釋。所以,索科洛夫的鏡頭以畫框的方式不斷挑選和裁剪著他想要展現的東西,并且,導演的觀點不僅通過鏡頭來表達,還體現在旁白者的聲音、反應和語調中。這樣便將明顯的主觀性與歷史紀錄片的中立性,或者所謂的客觀性對立起來——這種客觀性往往通過非個性化的聲音貫穿于大部分紀錄片的制作。上文所指出的這種“獨特視角”提供了一種打破慣例的方法。在《俄羅斯方舟》中,鏡頭所到之處,一切皆為幻象。時間在我們面前的持續流逝來自一種技術手法,將幾個世紀的時間壓縮至影片的長度。這種時間的壓縮回應了電影手段的要求,就像中學教學內容的壓縮符合了教學大綱的要求。這兩種情況都只是一種建構。影片憑借電影的壯觀畫面和巧妙的拍攝技術提醒我們,人們一直試圖將歷史維持在線性的時間秩序里,比起所追尋的品質本身來說,線性時間具有更多的循規蹈矩。索科洛夫的藝術或許讓觀眾們意識到了這一點。可惜的是,導演對成功的執著凸顯了這一結果的人為特性,因此影片始終呈現了一個正在進行的現在。極致地壓縮歷史并不是索科洛夫唯一的手法,他還嘗試延長電影的持續時間:《精神之聲》的片長超過5個小時。放慢與靜止的畫面讓觀眾感受到一種歷史重構的做作,分不清這是電影還是照片,流逝的時間突然中斷,觀眾突然從昏沉或入迷狀態中醒過來。換句話說,該片所產生的效果與電視劇《羅馬》完全相反,后者不斷使用壯觀的劇情和性、暴力的畫面刺激著觀眾。索科洛夫還擅長通過音軌的獨立使多條時間線共存:畫面的時間、評論的時間、背景音樂的時間等,相互疊加,連綿不斷。這些手法近似于另一位當代電影人貝拉·塔爾,他在影片《都靈的馬》中日復一日地重復著匈牙利窮苦農民的日常場景。這位導演所拍攝的時間,比任何評論分析更能將我們帶人一個時代的氛圍和一種生活方式中。表面上看來,這些美學和技術上的手法與傳統歷史方法無關。然而,這些手法同樣在構建過去。《俄羅斯方舟》是一個很好的例子,不但像一項真正的歷史學家的工作,還提出一個重要問題:西歐與近代俄國(1689-1913)之間的關系如何?這個國家究竟是自己形成的,還是歐洲列強的克隆?……
歷史何為 作者簡介
格魯金斯基(Serge Gruzinski,1949-),法國當代歷史學家、全球史和跨國史研究領域的先驅,2015年榮獲首屆國際歷史學大獎(International Prize for History),著有《想象力的殖民化:16-18世紀西屬墨西哥的土著社會與西方化》(1988)、《世界的四個部分:一段全球化的歷史》(2004)、《那里幾點了?——現代邊緣的美洲和伊斯蘭》(2008)、《鷹與龍:全球化與16世紀歐洲在中國和美洲的征服夢》(2012)、《歷史何為》(2015)等。 盧夢雅,山東大學外國語學院法語系副教授、頸導,研究方向包括法國學術思想史、法國漢學史、中外文化交流史等,發表學術論文、譯文十余篇,出版專著一部。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朝聞道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
- >
二體千字文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自卑與超越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巴金-再思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