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道德經說什么
-
>
電商勇氣三部曲:被討厭的勇氣+幸福的勇氣+不完美的勇氣2
-
>
新時期宗教工作與管理
-
>
帛書道德經
-
>
傳習錄
-
>
齊奧朗作品·苦論
-
>
無障礙閱讀典藏版:莊子全書
越界:馬克思主義視域下的克里斯蒂哲學 版權信息
- ISBN:9787520371667
- 條形碼:9787520371667 ; 978-7-5203-7166-7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越界:馬克思主義視域下的克里斯蒂哲學 本書特色
本文以文本解讀方法為研究手段,通過對克娃在不同時期的文本資料的細致分析,從她所思考的問題及其思考問題的思路變化中挑出了一條內在的線索,這條線索便是越界。借助越界這條線索,本文透過克娃的差異、多元和異質性的法國后現代式的敘事方式,把她分散于四個主要研究領域中的思想碎片串聯到了一起,把握到了她從后現代文本論到后現代女性主義政治的理論走向。目前國內克娃研究者大都采用歷時性的研究方法,按照時間順序來分析克娃在各大領域的理論成果。
越界:馬克思主義視域下的克里斯蒂哲學 內容簡介
《越界:馬克思主義視域下的克里斯蒂娃哲學》從哲學專業角度出發,對法國當代杰出的女性激進思想家茱莉亞·克里斯蒂娃的哲學思想展開了全面介紹和評述。這是目前國內**部對克里斯蒂娃思想進行研究的哲學論著。《越界:馬克思主義視域下的克里斯蒂娃哲學》在國內首次運用線索式研究方法,以“越界”這一核心概念為線索將克里斯蒂娃半個多世紀以來的看似復雜且凌亂的思想碎片串聯起來,構成了一條完整的學術探索之路。同時該書也是首次在國內立足于馬克思主義的立場,針對當下的現實對克里斯蒂娃思想進行批判的學術研究。
越界:馬克思主義視域下的克里斯蒂哲學 目錄
**節 理論分期
第二節 研究現狀
一 關于越界和馬克思主義背景的研究狀況
二 克里斯蒂娃研究方法概述
第二章 意義的生成:后現代文本論
**節 理論資源
一 巴赫金
二 馬克思
第二節 越界的準備:文本即生產
一 現代文本觀vs后現代文本觀
二 生產的符號學
第三節 文本中的越界
一 文本深處的越界
二 文本之間的越界
第三章 來自符號界的革命:詩性語言觀
**節 語言內部的越界
一 理論背景
二 符號與象征的四重內涵
三 設界與越界
第二節 主體在語言中的越界
一 主體越界的三環節
二 詩性語言的習得與實踐
第三節 越界的主體
一 對非越界型主體觀的批判
二 過程主體
第四章 賤斥:女性主義精神分析理論
**節 主體形成的過程
一 主體意識的確立史
二 賤斥
第二節 賤斥的社會功能
一 賤斥與禁忌
二 女性賤斥
第三節 賤斥暴力
一 暴力的心理根源及社會表現
二 暴力的巔峰
第五章 反抗:關于陌生人的政治倫理學
**節 克式反抗
一 反抗即翻轉
二 反抗的兩步走
三 反抗變得不可能
第二節 文化反抗上篇:發現自身的陌生性
一 精神分析式的感性回歸
二 人本主義的感性回歸
第三節 文化反抗下篇:成為陌生人
一 為何自我流放
二 如何自我流放
第四節 政治反抗:建設一個陌生人的社會
一 接納他者的倫理觀
二 沒有民族主義的自由國家
結語 從馬克思主義哲學的視角做出的評判
主要參考書目
附錄 克里斯蒂娃年譜
后記
越界:馬克思主義視域下的克里斯蒂哲學 節選
《越界:馬克思主義視域下的克里斯蒂娃哲學》: 在蘇俄教科書體系中,“物”指的是抽象物質實體。在現實中并不存在這種物,它只是人在頭腦中臆想出的觀念。這種闡釋是前馬克思主義的機械唯物主義的翻版。 接受過拉康主義精神分析洗禮的新生代馬克思主義學者齊澤克、巴迪歐、梅亞蘇重新詮釋了辯證唯物主義的“物”。他們提出“物”是一種“真實的剩余”。用拉康的語言學來表述,它是能指鏈上發生的裂縫。正因為這道裂縫發生在能指鏈上,因而無法用言語描述它,只能用視差之見來覺察它的存在或是用癥候來掩蓋它的存在。 回到克里斯蒂娃那里,她顯然不同意蘇俄版的辯證唯物主義對“物”的理解。同時我認為她也不會贊同齊澤克等人對“物”進行的拉康式的語言學化的處理。一方面,她把弗洛伊德的驅力理論看成是辯證唯物主義的生物學版,或者說是一種“身體唯物主義”。①另一方面,她把自己在弗洛伊德啟發下創立的符號概念也理解為辯證唯物主義的“物”。這種由驅力激發的符號既帶有生物學的某些痕跡,同時它又是詩性語言中不可或缺的一個組成部分,因此它也名正言順地成為一個語言學的范疇。可見,她的“物”介于弗洛伊德的身體唯物主義與后現代的新辯證唯物主義之間。似乎可以這樣猜測,克里斯蒂娃在其中發揮了某種橋梁的作用,只有經過她的“符號”才能從弗洛伊德的驅力走向齊澤克等人的“真實的剩余”。 出于她對“物”的理解,克里斯蒂娃把弗洛伊德用精神分析法來解讀否定性的做法視為一種唯物化處理。這種處理的一個重要工作就是在發生學上理順判斷內的否定和先于判斷的排斥之間的邏輯關系。 弗洛伊德在1925年的一篇題為《論否定》的論文中指出主體的判斷分兩種類型,一種是肯定或否定對象的某種性質,如好的/壞的,有用的/無用的。只有好的和有用的東西才能進入自我。另一種是肯定或否定對象在現實中的表象,如主觀的(不存在于現實中)/客觀的(存在于現實中的)。因此對于意識而言,滿足需求的對象必須同時具備兩個條件,它既要具備能夠進入自我的“好”的性質,也要實存于外部世界,一旦需要即可再現和攝取。①他指出,人*基本的思維能力就是關于這兩個條件的判斷。對于滿足上述兩個條件的東西,可以進入意識,可以被象征化為語言符號;而對于不能滿足條件的東西,主體先是在無意識中壓抑它,然后逐漸演變為用否定來有意識地拒絕它,也就是說此時“對自我中無意識的承認是用否定的形式表示的”②。這種否定的思維能力與單詞句的習得是同步的,大約發生在幼兒15個月大的時候。這就印證了弗雷格的一個洞見,即“內在于判斷中的否定是象征性功能和/或句法功能的標志”③。幼兒能夠說“不”就等于他已經知道如何在句法上形成有指向的句子,盡管只是一個*低級的單詞句。 這種判斷力的出現與象征語言習得的三階段——鏡像、閹割和設定階段同步。可以這樣理解,否定的判斷能力與象征語言能力的發展過程是同構的,一個言說主體即是一個理性主體。并且,這個主體的判斷和語言能力都依賴于在鏡像和閹割階段發生的兩場分離,即自我與外界以及自我與母親的分離。換言之,分離是理性判斷和象征語言這兩種能力產生的前提。 克里斯蒂娃關心的問題是符號語言的習得是否也需要經歷一場分離呢。她在弗洛伊德寫于1922年的《超越快樂原則》中找到了答案。他發現判斷的兩極性(好與壞,存在與不存在)并非人的先驗能力,而是發端于兩種性質相異的本能沖動。肯定判斷來自生命驅力(即求生本能),為了個體生命的延續,身體本能地吸收所有好的、有用的和在現實中可獲取的對象;否定判斷來自死亡驅力(即求死本能),這是他尤為關心的東西,因為這種死亡驅力正是否定性的唯物主義版本。在臨床治療中屢次發現的移情現象促使他得出以下結論:人受制于一種強迫重復癥,它是生物始源性的惰性表現,它不僅要求重復以前的經歷,尤其是誘發創傷的不幸經歷,更是要求回復到生命體*初的無機狀態。 ……
越界:馬克思主義視域下的克里斯蒂哲學 作者簡介
郭瀅,江蘇南京人。2004年獲南京大學英語語言學碩士學位,2017年畢業于南京大學哲學系,獲馬克思主義哲學專業博士學位。現就職于中共江蘇省委黨校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目前的研究興趣主要在西方馬克思主義和西方女性主義思想。曾在《河南社會科學》《南京政治學院學報》《杭州師范大學學報》等學術刊物發表論文,代表作包括《符號學、精神分析學與女性主義政治哲學——克里斯蒂娃思想述評》《“女性”概念的解構與重構:巴特勒與克里斯蒂娃的女性理論比較》等。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史學評論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唐代進士錄
- >
巴金-再思錄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
- >
經典常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