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百年孤獨(2025版)
-
>
易中天“品讀中國”系列(珍藏版全四冊)
-
>
心歸何處
-
>
(精裝)羅馬三巨頭
-
>
野菊花
-
>
梁啟超家書
-
>
我的父親母親:民國大家筆下的父母
城市文學地圖系列成都文學地圖 版權信息
- ISBN:9787301312667
- 條形碼:9787301312667 ; 978-7-301-31266-7
- 裝幀:一般雅質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城市文學地圖系列成都文學地圖 本書特色
這本書帶你穿過成都的街巷,追溯這座城市的文脈、歷史和美食。
城市文學地圖系列成都文學地圖 內容簡介
在中國,許多古老的城市都有層層疊疊的文化、文學與歷史積淀,它們與古跡、建筑、街道、居民等景觀、日常生活一起,構成了一個城市特有的精神特征和外觀特色。"城市文學地圖系列"選取南京、蘇州、杭州、成都這四個城市,將個中古跡、景點或典故拈取出來,賞析和探討它們在歷來文學文本中所呈現的種種形態及世事變遷,從而層層揭示一個城市的滄桑流衍,從歷史和地理兩個維度,為讀者構造出一個穿越古今時空的城市文學地圖。該系列有文有圖,現有以下四種: 《南京文學地圖》 《杭州文學地圖》 《蘇州文學地圖》 《成都文學地圖》
城市文學地圖系列成都文學地圖 目錄
**章 重城成都
一 大城
二 少城(滿城)
三 皇城
第二章 千年文脈
一 琴臺路與司馬相如
二 支機石街與嚴君平
三 洗墨池與揚雄
四 武侯祠
五 杜甫草堂
六 望江樓與薛濤
七 桂湖與楊升庵
第三章 街巷、商場和花會
一 春熙路
二 祠堂街
三 寬窄巷子
四 勸業場
五 青羊宮花會
第四章??茶館、民居和小吃
一 茶館
二 公館
三 會館
四 小吃
第五章 學府、作家故居與文化沙龍
一 石室中學
二 華西壩
三 正通順街李公館:巴金故居
四 菱窠:李人故居
五 翟永明的白夜酒吧
第六章??近郊名跡
一 都江堰
二 青城山
參考文獻
??
城市文學地圖系列成都文學地圖 節選
翟永明的白夜酒吧 由當代著名女詩人翟永明和她的朋友開辦的白夜酒吧,位于成都市玉林西路85號。1998年5月8日,這家只有五六十平米的酒吧開業了。當時的玉林路僅有“白夜”和“小酒館”兩家酒吧。然而,不過兩三年的光景,這里已成為成都*早的酒吧一條街。與此同時,“白夜”也成為成都著名的文化沙龍。 翟永明曾說過:“對我來說,一個自由、散漫、無拘無束,能掙點生活費又不影響寫作的職業,是我一直向往的。”(翟永明《白夜譚》)這應該是翟永明開這家酒吧的深層動因。但是,這并不意味著,很久以來翟永明已經認定了開酒吧就是自己向往的理想的職業。據她講,她做這個決定只用了短短的一分鐘的時間: 1998年的一天上午,我路過離家很近的玉林西路,在路口一家未開門的服裝店門口,我看到了一則招租廣告。 這是一個扇形的店門,從風水學上說,它位于非常好的一個路口(我對風水有一種直覺)。坐北朝南、門面寬闊,正對一個丁字路口。前面是通暢的玉林西路,右邊是一條小街。我大約只考慮了一分鐘,就從卷簾門上揭下來了這則廣告。從那一刻到現在,我的生活發生了重大的改變。 1998年的冬天寒冷無比,風好像格外有耐心,吹得我骨冷心寒。但是,我那許久才迸發一次的靈感告訴我:就這樣了,把這家服裝店盤下來,開成酒吧。接近元旦的前一天,我說服了多年好友戴紅,與我一起做這件事。(翟永明《白夜譚》) 憑借靈感來做某件事情或者做某個決定,恐怕是詩人的特質。因為,正是憑借靈感,他們才會有詩情的迸發,才會對現實的某一面有深刻的洞見,所以,他們會迷信于自己在某個時刻突然降臨的靈感。我們不必對此感到奇怪。 談及自己*初對于白夜的設想,翟永明這樣說道:“我對白夜的設想,一開始就是咖啡屋的模式。有酒、有書、有咖啡的香味、有埋頭可以寫作的桌椅、有滿壁的畫圖、有醉人的音樂、有微暗的燭光和曖昧的眼神,也有深入人心的交談和心不在焉的呆坐。”(翟永明《白夜譚》)如果說翟永明對白夜的這番描述不夠全面的話,白夜的設計者、著名建筑設計師劉家琨的這番話可以作為補充: 這個酒吧的策劃服務對象并不針對作為翟永明周邊的群體,甚至也不針對似乎應該是理所當然的對象——詩歌圈子或畫家、文學青年,這里完全沒有平常那種以朋友為資源的錯誤經營意圖。這個通體白色,一覽無余,明朗纖巧的酒吧,與翟永明的詩歌取向相去甚遠。飄逸閃爍的裝修材料,懸掛的書架,使這個酒吧介于時裝店和書屋之間。其假設的顧客對象其實是白領麗人——流行生活中的時尚風景。陽光、午后,在櫥窗般的大玻璃后邊一邊呷飲、一邊翻閱的城市女郎,這才是這個酒吧*理想*貼切的場景。 相較于翟永明描述性的文字,學建筑出身的劉家琨對白夜的敘述更加清晰和具象。或許在白夜的設計中,翟永明這位青梅竹馬的好朋友也加入了自己的理解和想法,也或許是在他的建議和提醒中,白夜的定位才更加清晰和確定。 由劉家琨設計的白夜酒吧“像一個舞臺,也像一個戲劇空間”,夜幕低垂后,過往行人可以透過一整面落地玻璃墻看到酒吧里一幕活生生的成都夜生活。玻璃墻下面,是一排隱藏起來的藍色熒光燈,夜里發出一種冷光,使白夜顯得“神秘和詭異”(翟永明《為白夜設計》)。酒吧的內部裝飾有著鮮明的現代色彩,詩人何小竹這樣描述它: 白夜*初是著名建筑師劉家琨友情設計的。是那種簡約的風格,有點德國包豪斯的意味。兩面墻壁上有直頂天花板的書架。它原來是要兼賣一點書的,但后來基本上成為喝酒的人的免費讀物。桌布是銀灰的,屋子中間的兩根柱頭也是銀灰的。墻上的照片和繪畫,也是趨向于冷的調子。面向街面,是一整塊的玻璃幕墻,坐在酒吧里,看得見外面的行人。而外面的行人,也看得見坐酒吧里的人。 這種少有的冷色調的設計,使得白夜顯出它的與眾不同。而店名與店招以及店內墻上的照片和繪畫則顯出白夜的藝術氣質。據翟永明言,酒吧取名白夜,既與她喜歡的俄羅斯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著名小說《白夜》有關,也與她喜愛的電影《白夜逃亡》有關。因此,酒吧的店招是一位著名的攝影師為《白夜逃亡》的男主角巴希利科夫所攝的肖像:一位赤裸著上半身,雙臂上舉,眼神迷茫的男子。白夜的另類氣質吸引了不少的文藝青年、文化人和藝術家。盡管酒吧*初的設計者劉家琨說白夜的消費定位是白領麗人,但*終還是成為文藝家的聚集地。尤其是當白夜不定期地舉行展覽和簽名售書活動后,它更加名副其實地成為一個文化沙龍。當初的設計者劉家琨這樣解釋白夜當初的定位與后來的發展: 不管是否要刻意掩蓋詩歌人生,是否刻意以遠離心愛事物的方式來謀生,并把它當作一種保持心靈完整的策略,人的基本感覺總會在不知不覺間滲漏出來,社會也選取*有特色的點予以認同。與當初那種試圖入世從流,“大隱隱于市”的意圖相反,因為翟永明提供了一個交朋會友的公共場所,各自為政的藝術家們也就得到了一個隨意可達并保證總是能見到熟人的去處,而時不時舉辦的小型展覽或簽名售書,吸引的也絕不僅僅是同仁圈子。在玉林這個藝術家和單身女郎(這兩種人相互吸引)密度較高的居住區,“白夜”酒吧成了一個藝術氣息彌漫,藝術人士往來的著名場所,交往的圈子和社會影響比單純寫詩更加擴大了。 劉家琨把白夜酒吧*終發展為一個藝術人士聚集的場所,解釋為翟永明詩人氣質在白夜酒吧經營中的自然流露,以及社會對之的認可。然而,在翟永明這方面,白夜酒吧的這種發展是她有意為之,甚至是她的目標。她在一篇題為《白夜十問——從“凌志汽車”和“橄欖樹”的視角看白夜》的文章中,曾有這樣一段話:“白夜創辦之初,我曾經希望能把它開成一個像法國巴黎的‘花神咖啡館’一樣的酒吧。讓白夜成為一個詩人、藝術家聚集之地,讓這兒成為一個沙龍式的藝術中心,成為朋友們的精神家園。”(翟永明《白夜譚》)她認為自己的這個目標并沒有實現。但是,在其詩人朋友和其他藝術人士看來,白夜無疑已經是一個著名的文化沙龍。詩人何小竹曾這樣形象地描述白夜的圈子: 一個留洋回來的哥們就說過,在白夜恍惚有巴黎左岸的效果。這種效果一方面有前面說的硬件的原因,但“軟件”原因也不容忽視。所謂“軟件”就是常去那里的酒客,他們形成的一種人文氛圍。詩人在那里愛鬧,洋酒是一瓶一瓶地要,啤酒是一打一打地上。高興了還要唱歌。高興和不高興,只要是喝到不辨東西的時候,也要打打架。那些畫家呢,一看就看出他們是畫家,要么留很長的頭發,要么一根頭發都沒有。服裝也穿得不像普通人。他們倒是不怎么鬧,靜靜地,一小口一小口地喝著手里的一瓶啤酒或者飲料,表情傾向于深刻。也許,正是這種人文景觀,白夜的生意幾年來不是很好,也不是很壞。常客都比較圈子化,不是那個圈子的人,貿然坐進里面去,也不自在。 翟永明的白夜酒吧 由當代著名女詩人翟永明和她的朋友開辦的白夜酒吧,位于成都市玉林西路85號。1998年5月8日,這家只有五六十平米的酒吧開業了。當時的玉林路僅有“白夜”和“小酒館”兩家酒吧。然而,不過兩三年的光景,這里已成為成都*早的酒吧一條街。與此同時,“白夜”也成為成都著名的文化沙龍。 翟永明曾說過:“對我來說,一個自由、散漫、無拘無束,能掙點生活費又不影響寫作的職業,是我一直向往的。”(翟永明《白夜譚》)這應該是翟永明開這家酒吧的深層動因。但是,這并不意味著,很久以來翟永明已經認定了開酒吧就是自己向往的理想的職業。據她講,她做這個決定只用了短短的一分鐘的時間: 1998年的一天上午,我路過離家很近的玉林西路,在路口一家未開門的服裝店門口,我看到了一則招租廣告。 這是一個扇形的店門,從風水學上說,它位于非常好的一個路口(我對風水有一種直覺)。坐北朝南、門面寬闊,正對一個丁字路口。前面是通暢的玉林西路,右邊是一條小街。我大約只考慮了一分鐘,就從卷簾門上揭下來了這則廣告。從那一刻到現在,我的生活發生了重大的改變。 1998年的冬天寒冷無比,風好像格外有耐心,吹得我骨冷心寒。但是,我那許久才迸發一次的靈感告訴我:就這樣了,把這家服裝店盤下來,開成酒吧。接近元旦的前一天,我說服了多年好友戴紅,與我一起做這件事。(翟永明《白夜譚》) 憑借靈感來做某件事情或者做某個決定,恐怕是詩人的特質。因為,正是憑借靈感,他們才會有詩情的迸發,才會對現實的某一面有深刻的洞見,所以,他們會迷信于自己在某個時刻突然降臨的靈感。我們不必對此感到奇怪。 談及自己*初對于白夜的設想,翟永明這樣說道:“我對白夜的設想,一開始就是咖啡屋的模式。有酒、有書、有咖啡的香味、有埋頭可以寫作的桌椅、有滿壁的畫圖、有醉人的音樂、有微暗的燭光和曖昧的眼神,也有深入人心的交談和心不在焉的呆坐。”(翟永明《白夜譚》)如果說翟永明對白夜的這番描述不夠全面的話,白夜的設計者、著名建筑設計師劉家琨的這番話可以作為補充: 這個酒吧的策劃服務對象并不針對作為翟永明周邊的群體,甚至也不針對似乎應該是理所當然的對象——詩歌圈子或畫家、文學青年,這里完全沒有平常那種以朋友為資源的錯誤經營意圖。這個通體白色,一覽無余,明朗纖巧的酒吧,與翟永明的詩歌取向相去甚遠。飄逸閃爍的裝修材料,懸掛的書架,使這個酒吧介于時裝店和書屋之間。其假設的顧客對象其實是白領麗人——流行生活中的時尚風景。陽光、午后,在櫥窗般的大玻璃后邊一邊呷飲、一邊翻閱的城市女郎,這才是這個酒吧*理想*貼切的場景。 相較于翟永明描述性的文字,學建筑出身的劉家琨對白夜的敘述更加清晰和具象。或許在白夜的設計中,翟永明這位青梅竹馬的好朋友也加入了自己的理解和想法,也或許是在他的建議和提醒中,白夜的定位才更加清晰和確定。 由劉家琨設計的白夜酒吧“像一個舞臺,也像一個戲劇空間”,夜幕低垂后,過往行人可以透過一整面落地玻璃墻看到酒吧里一幕活生生的成都夜生活。玻璃墻下面,是一排隱藏起來的藍色熒光燈,夜里發出一種冷光,使白夜顯得“神秘和詭異”(翟永明《為白夜設計》)。酒吧的內部裝飾有著鮮明的現代色彩,詩人何小竹這樣描述它: 白夜*初是著名建筑師劉家琨友情設計的。是那種簡約的風格,有點德國包豪斯的意味。兩面墻壁上有直頂天花板的書架。它原來是要兼賣一點書的,但后來基本上成為喝酒的人的免費讀物。桌布是銀灰的,屋子中間的兩根柱頭也是銀灰的。墻上的照片和繪畫,也是趨向于冷的調子。面向街面,是一整塊的玻璃幕墻,坐在酒吧里,看得見外面的行人。而外面的行人,也看得見坐酒吧里的人。 這種少有的冷色調的設計,使得白夜顯出它的與眾不同。而店名與店招以及店內墻上的照片和繪畫則顯出白夜的藝術氣質。據翟永明言,酒吧取名白夜,既與她喜歡的俄羅斯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著名小說《白夜》有關,也與她喜愛的電影《白夜逃亡》有關。因此,酒吧的店招是一位著名的攝影師為《白夜逃亡》的男主角巴希利科夫所攝的肖像:一位赤裸著上半身,雙臂上舉,眼神迷茫的男子。白夜的另類氣質吸引了不少的文藝青年、文化人和藝術家。盡管酒吧*初的設計者劉家琨說白夜的消費定位是白領麗人,但*終還是成為文藝家的聚集地。尤其是當白夜不定期地舉行展覽和簽名售書活動后,它更加名副其實地成為一個文化沙龍。當初的設計者劉家琨這樣解釋白夜當初的定位與后來的發展: 不管是否要刻意掩蓋詩歌人生,是否刻意以遠離心愛事物的方式來謀生,并把它當作一種保持心靈完整的策略,人的基本感覺總會在不知不覺間滲漏出來,社會也選取*有特色的點予以認同。與當初那種試圖入世從流,“大隱隱于市”的意圖相反,因為翟永明提供了一個交朋會友的公共場所,各自為政的藝術家們也就得到了一個隨意可達并保證總是能見到熟人的去處,而時不時舉辦的小型展覽或簽名售書,吸引的也絕不僅僅是同仁圈子。在玉林這個藝術家和單身女郎(這兩種人相互吸引)密度較高的居住區,“白夜”酒吧成了一個藝術氣息彌漫,藝術人士往來的著名場所,交往的圈子和社會影響比單純寫詩更加擴大了。 劉家琨把白夜酒吧*終發展為一個藝術人士聚集的場所,解釋為翟永明詩人氣質在白夜酒吧經營中的自然流露,以及社會對之的認可。然而,在翟永明這方面,白夜酒吧的這種發展是她有意為之,甚至是她的目標。她在一篇題為《白夜十問——從“凌志汽車”和“橄欖樹”的視角看白夜》的文章中,曾有這樣一段話:“白夜創辦之初,我曾經希望能把它開成一個像法國巴黎的‘花神咖啡館’一樣的酒吧。讓白夜成為一個詩人、藝術家聚集之地,讓這兒成為一個沙龍式的藝術中心,成為朋友們的精神家園。”(翟永明《白夜譚》)她認為自己的這個目標并沒有實現。但是,在其詩人朋友和其他藝術人士看來,白夜無疑已經是一個著名的文化沙龍。詩人何小竹曾這樣形象地描述白夜的圈子: 一個留洋回來的哥們就說過,在白夜恍惚有巴黎左岸的效果。這種效果一方面有前面說的硬件的原因,但“軟件”原因也不容忽視。所謂“軟件”就是常去那里的酒客,他們形成的一種人文氛圍。詩人在那里愛鬧,洋酒是一瓶一瓶地要,啤酒是一打一打地上。高興了還要唱歌。高興和不高興,只要是喝到不辨東西的時候,也要打打架。那些畫家呢,一看就看出他們是畫家,要么留很長的頭發,要么一根頭發都沒有。服裝也穿得不像普通人。他們倒是不怎么鬧,靜靜地,一小口一小口地喝著手里的一瓶啤酒或者飲料,表情傾向于深刻。也許,正是這種人文景觀,白夜的生意幾年來不是很好,也不是很壞。常客都比較圈子化,不是那個圈子的人,貿然坐進里面去,也不自在。
城市文學地圖系列成都文學地圖 作者簡介
叢書主編簡介:張鴻聲,中國傳媒大學研究生院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當代文學專業,主要研究新中國成立以來的城市文學,有《城市現代性的另一種表述——中國當代城市文學研究(1949—1976)》《文學中的上海想象》《北京文學地圖》《上海文學地圖》等著作出版。 作者簡介:井延鳳,1979年生。中國傳媒大學文學博士,河南工程學院人文社會科學學院副教授,主要從事中國現當代文學教學和研究。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
- >
月亮與六便士
- >
唐代進士錄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隨園食單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經典常談
- >
回憶愛瑪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