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百年孤獨(2025版)
-
>
易中天“品讀中國”系列(珍藏版全四冊)
-
>
心歸何處
-
>
(精裝)羅馬三巨頭
-
>
野菊花
-
>
梁啟超家書
-
>
我的父親母親:民國大家筆下的父母
中國當代散文集:天山明月 (精裝) 版權信息
- ISBN:9787559831439
- 條形碼:9787559831439 ; 978-7-5598-3143-9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shù):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中國當代散文集:天山明月 (精裝) 本書特色
《天山明月》為散文集,記錄了作者的故鄉(xiāng)和成長,行走大地見過的山川風物,生命際遇中的人事。作者出生成長、工作生活在新疆,帶著深情和貼近感描繪了新疆伊犁、喀什、和田、喀納斯、塔城、哈密等地的風土人情之美、山川曠野草原之美、少數(shù)民族文化文明之美;講述了扶貧駐村工作期間工作人員和村民發(fā)生的動情故事;以及作者的生命歲月里遇到的師友。作者以真誠之筆描摹人生百態(tài)、抒寫個人感情,反映時代印記,風格沉靜雋永、別致風趣。
中國當代散文集:天山明月 (精裝) 內容簡介
本書收錄了作者近十來年的散文隨筆,如《我的老師于鐘珩》《我的光影夢幻》等。作者以隨筆的形式記錄了自己多年來在歲月的洗禮下飽經(jīng)滄桑的心路歷程,平淡的語言背后潛伏著洶涌的情感,既細膩、溫婉地表達了對親情的眷戀,又有對大學生活的感懷。同時,作者寓情于物,通過對溪流、山川、花草樹木等的書寫,尤其是對邊疆風景的大力描繪,彰顯了作者對大好河山的熱愛以及對人生的種種思考和探究。此外,作者還敘述了在南疆農村當村支部書記的駐村經(jīng)歷,語言樸實細膩,風趣幽默,富有情趣和感染力。
中國當代散文集:天山明月 (精裝) 目錄
天山南北
懷念伊犁3
走在喀什噶爾的街巷12
沉默的阿圖什21
和田一瞥30
阿克蘇印象37
喀納斯的風景43
寧靜的塔城48
哈密片段55
如孜的房子里坐一下64
心中的大河71
在阿勒泰飛翔76
有驚無險的旅程82
我的村莊
艾力西湖的巴扎91
大河邊的小村莊98
廚娘金花108
木塔里甫和阿迪力江115
巴力123
鄉(xiāng)村植物133
鄉(xiāng)村女人141
鄉(xiāng)村故事149
行走大地
關于南京的片段161
風花雪月的大理169
初識南寧176
桂林給我的驚喜184
在廣西學喝茶190
騰沖:安詳與激越200
鼓浪嶼208
文化烏鎮(zhèn)213
走過鄭州和開封216
西藏二題220
我的大學
李富安231
王琪玖240
陳漢生245
陸夫奎253
張少華258
上華山264
畢業(yè)前去了一趟洛陽273
走遍天下見到你279
我和朋友
北京路上289
斑駁的少年297
今天不上課304
太陽溫暖著我們的身骨310
吾家有女317
藺青山326
朋友李盛涌333
我的老師于鐘珩343
畫家耿新利351
和高建群先生兩次謀面359
我眼中的老劉365
我的光影夢幻371
游泳那些事378
跋:風景這邊獨好383
后記391
中國當代散文集:天山明月 (精裝) 節(jié)選
懷念伊犁 到了伊犁,你的心就靜下來了。剛下飛機就有一襲田野叢林的濕潤氣息沁入心脾,天高云輕,滿目蔥蘢,仿佛把遠去的日子寄存在了這里。 出了機場,感覺一眨眼的工夫就到市區(qū)了。伊寧市的街區(qū)不是那種方方正正循規(guī)蹈矩的街道,連個像樣的十字路口都沒有。走入伊寧市的街道,便感受到伊犁人的性格氣質,自由隨性,復雜多變,不被束縛,呈現(xiàn)著一種旺盛的生命活力和達觀的生活態(tài)度。不知是誰設計了伊寧市的街道,我想是伊犁人把自己的生活理念延伸到了街道,該有路時就有路,沒有路就轉彎,沒有條條框框,順其自然,隨遇而安,自有它的智慧和邏輯在里面。 20世紀90年代初的一個夏天,我**次來伊犁。那時,斯大林大街西面幾條巷子里幾乎全是遮天蔽日的白楊樹,清澈的渠水在每家門前流過,有老人坐在門前土條凳上聊天。有人舀起渠里的水灑到門前黃泥土地上,陽光和泥土的氣息立刻漫泛在小巷,使人涼爽心靜。小巷深處的民居,門窗雕花,壁墻敷藍,房**尖包著鐵皮,廊檐長長爬滿綠蔭,散發(fā)著華麗古樸和特有的浪漫氣息。不時有一群鴿子從屋頂訇然而起,在湛藍的天際呼嘯盤旋,忽遠忽近的悅哨,把人的心思帶到遼遠的白云深處。 像牽掛心中的情人一樣,只要有機會,我都要來伊寧,在芬芳的果園和朋友們快活地聚會,在晚霞爍金的伊犁河邊看維吾爾族人華美的浪漫婚禮。徜徉在安靜濕潤綠蔭彩墻草木葳蕤的民居深巷,品味她的世俗和華貴。那時候,我就從心底熱愛這個神奇的地方。不知什么時候,伊寧的路寬了,樹少了,樓高了,一個城市的靈性在漸漸消減,越來越趨同于內地的任何一個城市。2006年來到伊寧市工作的時候,我悲哀地發(fā)現(xiàn),解放路、斯大林街的林子和過去的時光一同消失了。只有漢賓鄉(xiāng)新華西路一帶的白楊林還繁茂地拱衛(wèi)在大路兩邊,有的樹身雙手環(huán)抱不攏,路邊的果園枝繁葉茂,散發(fā)著清香。但工人們已經(jīng)舉起利器開始砍伐了。那時每隔幾天,我都心有不甘地去那里看看即將消失的密林果園,如同和自己的親人告別一樣。陽光扶搖而來,催促著城市荒草般瘋長。如今,那里馬路寬敞,高樓林立。但我還是深懷著遺憾的:沒有了白楊果園的伊寧還是伊寧嗎?在伊寧的燦陽下我莫名感傷。 伊犁有著天賜的自然條件,被稱為“中亞濕島”,富足,舒適,四季分明。夏日充沛的陽光、冬天豐厚的落雪都是伊犁人用之不盡的財富。伊犁的人口和伊犁的牲口都在驕傲而自信地茁壯成長。伊犁歷史文化豐厚,是東西方文明交會地。伊犁人獨特的脾性來自環(huán)境的滋養(yǎng),來自多民族、多元文化的鑄就。這個地方,各個民族長期同處,相互交融影響,形成獨特的個人氣質和文化生態(tài)。無論是哪個民族,一個人有“幾個舌頭”,會講幾種語言是普遍的事,千萬不要奇怪。在一次聚會中,我聽到一個維吾爾族人學說四川話,正宗得好像在嘉陵江里泡過。伊犁人更有開放的胸懷和生活情趣,和他們在一起會讓你放下一切,盡情開懷。被稱為“塔蘭奇人”的伊犁維吾爾族人很有些優(yōu)越感。我的朋友海米提說:在烏魯木齊的街上怎樣判別一個伊犁人?他們的頭是高昂的,襯衣領子是雪白的,吃完拌面是要喝面湯的!我剛到伊犁工作,發(fā)現(xiàn)一個有趣的現(xiàn)象:每天**次見面的人,都要很認真地握手問候,像是久不謀面的親人。有時一屋子人就要挨個地握過去,決不敷衍,第二天見面依然如此。開始還不習慣,后來卻成了自己的習慣。回到烏魯木齊后,不自覺地一見面就想和別人握手,讓人覺得是不是有什么事情要發(fā)生。當年我也這樣惶惑過。 伊犁人健談、自信,天賜美景和豐饒物產(chǎn)使他們有一種天然的優(yōu)越感,有一種睥睨天下的態(tài)度。**次見面,如果對脾氣,就會把你當作朋友,在很短時間內和你拉近距離。你要是在他面前擺譜,他比你更傲;你要是誠懇,他則會對你掏心掏肺。他們往往自視甚高,一副見過大世面的樣子,自信得有些浮夸。 同時又善于自嘲,在朋友圈子里不太把自己當回事,諷刺別人的時候,先拿自己開涮,給你有個心理安慰后,再對你下狠嘴,讓你無話可說。伊犁人就是這個樣,不能讓你小瞧他。局機關的葉爾肯別克每次到縣上出差,只要有機會都要到山區(qū)家鄉(xiāng)看看。他把自己精心收拾得像個很有身份的領導,一副衣錦還鄉(xiāng)的樣子,讓親朋羨慕、贊嘆、肅然起敬。每次我要離開伊犁的時候,朋友一定會送上一份不薄的禮物,這是他的面子,也是你的面子:“回去不要讓嫂子小看了你,在伊犁是有朋友的。” 在我看來,在伊寧生活的人,受俄羅斯文化影響,多少都有些洋情調。無論多么忙碌,無論富貴貧賤,星期天都要出去度個假,到果園子里休憩一下,到巴扎(集市)上轉一會兒,用現(xiàn)在流行俗語來說就是“享受生活”。夏天在伊犁河邊的果園里,隨處可看到酒肉滿桌、彈琴唱歌的宴聚,雜花生樹,群鶯飛舞,無論男女,不分民族,仿佛天下的慵懶快樂歡娛都讓他們獨享了。伊犁人愛吃,也會吃。伊犁河谷豐饒的物產(chǎn)滋養(yǎng)著他們的身體,也慣壞了他們的胃口。他們連每天的早餐都不肯敷衍,奶茶、蜂蜜、奶油、蒸饃、馕,至少四個炒菜,滿滿一大桌子,讓你疑惑,這到底是早飯還是午飯,中午還吃不吃飯了?伊犁人招待你都是滿坑滿谷的好酒美食,卻很謙虛低調:“簡單的飯菜,熱情的招待,伊力特喝了,你再開臺(走)。” 伊寧市還有一道獨特的風景:每逢周末的黃昏,在夕陽映照的伊犁河大橋邊,總有一對或幾對穿著西服和白色婚紗的維吾爾族新人捧著鮮花,在親朋好友的陪伴下,在拉著手風琴、唱著歌兒的青年簇擁下,排成長長的婚隊緩緩走向河邊,面向大河致敬。這個傳統(tǒng)不知起于何時,新疆也只有伊犁有這個場景。但無論如何它讓我們感動,一對新人人生*重要的時刻,需要母親河的見證。 司機白合提亞爾是個靦腆的小伙子,工作勤勉,不多言語。有一天他邀請我去參加一個朋友組織的“恰依”(一種聚會活動),席間領略了維吾爾族、哈薩克族、回族等民間藝人的歌唱。雖然有的歌詞我聽不懂,但我聽得懂從歌者內心深處涌流的感情。讓我詫異的是白合提亞爾也操起琴來深情歌唱,與平時的訥言拘謹完全是兩個人,真沒看出來!有人告訴我,白合提亞爾唱民歌在圈子里小有名氣,馬肉也熏得好煮得香。讓我想起一句話:不想當歌手的廚師不是好司機!那天,*打動我的是一個叫瓦力的歌者,他微閉著眼睛,彈著都塔爾吟唱《牡丹汗》,一唱三嘆,低回高縈,竟然讓我濁淚盈眶,不能自已。 伊犁民歌是我聽過的*美的民間歌聲,多姿多彩,直逼心靈,融冰化雪。王蒙先生在伊犁長期生活過,他對伊犁民歌的見解我認為是*透徹的。他說:“伊犁歌兒有一種特殊的散漫和縈繞……它是那樣憂郁,那樣深情,那樣充溢著一種散漫和孤獨的美,使你想到天山,想到大河,想到富饒和遼闊的草原,想到空間和時間都是這樣地無盡無休無邊無際。”要聽*美的伊犁民歌,不在舞臺上,不在電視里,也不會在晚會中。它只能出現(xiàn)在芬芳的果園,繚繞在歡騰的氈房,回響在朋友聚會的宴席上。在伊犁人看來,生活怎么能和歌聲分開呢?一個哈薩克朋友說:歌聲把我們帶進搖籃,歌聲伴隨著我們離開人間。有一句維吾爾族諺語也說:活著我們在巴扎唱歌,死了我們在麻扎(墳墓)睡覺。 民歌是一個民族性格的體現(xiàn),是一個地域精神的綻放。南疆維吾爾族民歌如刀郎木卡姆,有如烈日灼人般奔放。伊犁的維吾爾族民歌大多如靜水深流般憂郁,不像是對大眾唱的,只對心中情人、親人訴說,快樂中又有一些悵然。回族的“花兒”在伊犁也被改造了,完全不同于甘肅、青海、寧夏的回族“花兒”或小曲。黃土坡上的“花兒”高亢、明亮,開頭總是一句長嘆:“哎喲——”仿佛生活帶來的艱辛拂也拂不去,同時又在辛勞悲苦的日子中尋找快樂,那是一種苦中作樂的情緒,是“精溝子也要落得個窮歡樂”的那種感覺。而伊犁的回族歌曲融合了維吾爾、哈薩克、漢及俄羅斯等民族的氣質,歡快、深情、幽默、樂觀。伊犁的鞏乃斯出了個回族唱作者蘇爾東,他創(chuàng)作演唱的回族歌曲,就帶著典型的地域特征,是回族的,也是伊犁的,風行于西北地區(qū)的回族鄉(xiāng)親之中。 在一個宴席上,一個叫玉素甫的回族小伙子,面孔黝黑,漢語說得磕磕巴巴,維吾爾語卻講得行云流水。他說自小在“漢人街”維吾爾族窩窩里和巴郎子一起玩到大。席間他一直沉默委頓,等巴揚拉響開口歌唱時,卻像換了一個人,完全是藝術家的范兒。俄式紐扣手風琴如長在他手上,手隨心動,得心應手。一首哈薩克歌曲《圖罕杰》深情、遼闊,我聽到白云擦過藍天、河水婉轉遠去的聲音。我無法在一篇小文中一一訴說那些深情美麗的民歌,那應該是下一篇文章的內容了。讓我記住那些帶著煙火氣走進心靈的歌兒吧:《汗萊倫》《馬車夫》《黑走馬》《法圖麥》……它們的聲音在這塊土地上不朽。 伊犁獨特的自然生態(tài)和文化生態(tài)是容易產(chǎn)生“寫家子”的地方。在這個文學式微的時代我卻看到了伊犁文學才俊的堅守,他們把這一地方的文學事業(yè)經(jīng)營得風生水起。阿拉提·阿斯木,*初見到這個名字很詫異,怎么和匈奴王“阿提拉”的名字一樣?仔細看有一字之差,但仍有雄風。他是伊犁河水哺育出來的本地作家,**次接觸他的作品是《伊犁大曲》,行文恣肆汪洋,激情充沛,充滿了霸氣和才情,洋溢著鮮活的生命氣息。那是不經(jīng)意在伊犁的一家報紙上讀到的,一氣讀完,激情澎湃,這是一個維吾爾族人用漢語寫作表達情感,竊以為是根植伊犁本土,寫伊犁人情世故*深刻、色彩*鮮明的作家。他是伊犁豐厚營養(yǎng)喂養(yǎng)出來的作家,天然、無污染,他的文化品格,是多元文化碰撞、融合的結果,這種特質是學不來的。作家王蒙曾在伊寧市巴彥岱公社生活了八年,他說:“伊犁是好地方中的好地方。”幾年前,“王蒙書屋”在伊寧市巴彥岱鎮(zhèn)落成,“文革”期間他在當?shù)厣a(chǎn)隊當隊長時寫的長篇小說《這邊風景》也出版發(fā)行了。我在書店找到了這本小說,并一口氣讀完。這本書具有強烈的歷史感和超越歷史的生命感,它又讓我感受到伊犁多姿多彩的生活和人們豐富的心靈世界。 離開伊犁多年了,一直想念那個充滿陽光濕氣泥土芬芳的地方。
中國當代散文集:天山明月 (精裝) 作者簡介
馬明月,1983年畢業(yè)于陜西師范大學中文系。長期在新疆工作,現(xiàn)在廣西履職。工作之余讀書寫作,經(jīng)年不輟。在報刊、網(wǎng)絡上發(fā)表散文、詩歌等作品多篇。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回憶愛瑪儂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二體千字文
- >
巴金-再思錄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名家?guī)阕x魯迅:故事新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