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百年孤獨(2025版)
-
>
易中天“品讀中國”系列(珍藏版全四冊)
-
>
心歸何處
-
>
(精裝)羅馬三巨頭
-
>
野菊花
-
>
梁啟超家書
-
>
我的父親母親:民國大家筆下的父母
李奎報詠史詩研究 版權信息
- ISBN:9787520369114
- 條形碼:9787520369114 ; 978-7-5203-6911-4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李奎報詠史詩研究 本書特色
《李奎報詠史詩研究》為2019年博士論文文庫之一。作者認為,李奎報詠史詩成就是與他所生活的高麗中期國家的內憂外患緊密相聯系的,在此背景下,詠史長詩《東明王篇》和《次韻吳東閣世文呈誥院諸學士三百韻詩》問世,它們是李奎報對自己祖國肇始英雄和宏偉歷史的贊歌,也是對自己所處時代的反觀。而李奎報詠史懷古組詩《開元天寶詠史詩(四十三首)》則以中國唐玄宗開元、天寶時期的事情為題材,通過該組詠史詩,李奎報對高麗的現實予以比照,從而抒發了他對國家前途、人民安危的深切關注。《李奎報詠史詩研究》即是對此的系統研究。
李奎報詠史詩研究 內容簡介
《李奎報詠史詩研究》意在從比較文學的影響研究等角度出發,通過對高麗中期李奎報詠史漢詩之研究,管窺朝鮮半島文學與中國文學久已存在的依存關系,而朝鮮半島文學自身之民族特點與強大包容力則在這一過程中得以展現。李奎報所處時代之高麗武人專權和外敵對朝鮮半島之劫掠,無疑是李奎報詠史漢詩生成的重要推動力,由此,強烈的民族意識、對本國歷史文化的熱愛、對武人的影射、以詩酒女色自娛避禍之傾向以及詩風由豪邁向平實之轉變等李奎報詠史詩特點逐一呈現。麗末鮮初朝鮮半島詠史詩因而亦得以進一步繁榮。
李奎報詠史詩研究 目錄
**章 李奎報詠史漢詩的創作背景
**節 高麗王朝的內憂外患
一 外敵的侵略壓迫
二 高麗王朝內部的權力爭斗
三 高麗人民深重的生活苦難
第二節 高麗時代漢文化的勃興
一 崇儒重文政策的實行
二 詠史詩創作在朝鮮半島的歷史積淀
三 文人群體的社會責任感暨詠史詩之興盛
第二章 《東明王篇》對民族歷史肇基之頌
**節 《東明王篇》本事與其敷演
一 《東明王篇》中的朱蒙本事
二 李奎報對朱蒙事跡的藝術加工和美好動機
三 《東明王篇》與相關中國文學作品的關系
第二節 《東明王篇》的影響和偉大意義
一 《東明王篇》在文本內容方面的影響
二 《東明王篇》之民族精神與現實意義
第三章 《三百韻詩》:新羅之禮贊與友誼之珍
**節 新羅之禮贊
一 “東國古樂國”:新羅歷史與地理之美
二 “賢圣揭宏規”:新羅文學之盛
第二節 《三百韻詩》中的朋友情與民族文化心結
一 “飲將同綠蟻,食亦共蹲鴟”:李奎報與吳世文及吳世才的友誼
二 “道德相磨知友益”:特定時代下的朋友觀與民族意識
第四章 《開元天寶詠史詩》與祖國命運
**節 玄宗的荒廢朝政與高麗王權之衰
一 唐明皇形象與高麗仁宗、毅宗的聯系
二 安祿山形象里的高麗武人印記
三 開元盛世與高麗曾經的輝煌
第二節 動蕩的社會條件與弱勢群體
一 楊貴妃:愛情、女性悲劇與陰柔之美
二 李白等文人形象中的自我反照
第五章 詠史詩中的詩人自我定位
**節 自由不羈的生活
一 “書生于色真膏肓”:狎妓之樂
二 “一世生涯付醉歌”:嗜酒之習
三 “吾愛陶淵明”:文學之愛與仕宦之厭
第二節 崇高的人文情懷與高潔的心靈
一 對生命的人文觀照與心靈的童真
二 “天不棄我民”:強烈的社會責任感
三 “在陳絕粒真饑矣”:安貧樂道的品格
第六章 李奎報詠史詩風格特色淺識
**節 風格的多樣
一 詩風從浪漫到平實的轉變
二 援禪入詩
第二節 感知之細微與知識之探求
一 感知的細微
二 知識與真理之探求
第三節 修辭的使用與語言之哲理性
一 修辭的多樣
二 語言之哲理性
余論 暨李奎報詠史詩對高麗文壇的影響
**節 數量之多與規制之宏大
第二節 以中國古史為題材
第三節 強烈的民族意識
參考文獻
索引
后記
李奎報詠史詩研究 節選
《李奎報詠史詩研究》: 李奎報有著對國家、對人民強烈的社會責任感。高麗武人專政時代,派系斗爭頻仍,人民生活貧困,而契丹、女真、蒙古、倭寇等外族勢力又頻繁入侵朝鮮半島。在各種矛盾交織錯雜、內憂外患紛至沓來的環境下,李奎報對國家和人民報以極大關懷,表現出了強烈的社會責任感。而這種責任感又首先體現在他對勞動人民的同情,觀李奎報詩,《東門外觀稼》《雨中觀耕者,贈書記》《新谷行》《代農夫吟二首》《孀嫗嘆》《路上棄兒》《聞國令禁農餉清酒白飯》等體現關愛人民、同情百姓的詩作不勝枚舉,而其中所體現出的對人民偉大的愛也不言而喻。人民生活富足,農業豐收,無疑也是詩人*大的愿望,如在《新谷行》中,作者曰:“一粒一粒安可輕,系人生死與富貧。我敬農夫如敬佛,佛猶難活已饑人。可喜白首翁,又見今年稻谷新。雖死無所歉,東作余膏及此身。”(《東國李相國集·后集卷一》)再如在《過松林縣》中,詩人欣喜地說:“露積崇困馴鳥雀,刈殘遺穗付牛羊。路逢村叟聞佳語,今歲誰家不酒香。”(《東國李相國集·全集卷十一》)而人民的不幸同時也是詩人的不幸,如《孀嫗嘆》中,李奎報曰:“林葉尚青青,蟋蟀鳴砌底。婦女已驚秋,殷勤理機杼。獨有老孀嫗,拱手愿復暑。時節固有程,進退寧為汝。園楓行欲丹,爾可尋古絮。答云是何言,妾本*貧女。故絮久已典,新衣誰復與。我聞惻然悲,心若掛私慮。要趁窮秋時,尺帛期可惠。”(《東國李相國集·全集卷十二》)這種對人民的愛不禁叫人想起白居易《賣炭翁》中的老者。就李奎報詩中之人民性特點,高麗時代學者即有曰:“古人以白公為人才者,蓋其辭和易,言風俗敘物理,甚的于人情也。今觀文順公詩,雖氣韻逸越侔于太白,其明道德,陳風諭,略與白公契合。可謂天才人才備矣。”②今有學者亦就此道:“他還通過描寫農民悲慘遭遇的農民詩,對腐敗的封建官吏進行了批評,表現出對飽受掠奪之苦的下層人民的關注,這是門閥貴族文學中絕不可能表現的。”①的確,一方面,李奎報作品中的“農民詩”在門閥貴族中是較稀有的,另一方面,我們卻應注意,李奎報畢竟屬于封建地主階級,其特殊的社會地位決定了其社會責任感中的時代局限性。據《東國李相國集·年譜》,高麗神宗五年(1202):“壬戌,泰和二年,公年三十五。夏五月,丁母憂,冬十二月,東京叛,與云門山賊黨舉兵,朝廷出三軍征之。軍幕逼散官及第等,充修制員,歷三人,皆以計避不就,至公,慨然曰:‘予雖懦怯,亦國民也,避國難非夫也。’遂從軍,于是幕府欣然,奏為兵馬錄事兼修制。蓋暢其情也。是月,行次清州,作《幕中書懷》古詩十八韻,呈同營諸公,又次尚州作《觀金上人草書,古詩十五韻》。”李奎報生平**次參加軍事活動,參與的即是對農民起義的鎮壓,但就其自身出發點而言,確系地主階級立場上的一腔社會責任感所驅使,因而今人亦無可厚非,李奎報詩、文中皆有關于這一軍事行動的反映。而其后李奎報則選擇與武人政權合作,且不免有阿諛武人崔氏之虞,如朝鮮王朝初期學者曹伸即道:“文順公詩文自可膾炙人口,而其《上晉陽公》感謝米炭,詩曰:‘炭玉苫苫堆可仰,米珠粒粒重難掀。……一生祝壽憑誰證,無盡虛空有佛尊。’語甚淺俗。……文順公評論東國書訣,以金生處神品**,僧坦然居第二,晉陽公崔瑀為第三,柳伸第四。”②崔瑀即崔怡,崔忠獻亡后高麗崔氏武人獨裁政權的實際繼承人,而曹伸評價李奎報語不無譏諷,尤其“語甚淺俗”一語與其說是評價李奎報詩文,不如說是對李奎報“阿諛”崔怡之批判。 ……
李奎報詠史詩研究 作者簡介
師存勛,青海西寧人,2002年6月畢業于青海師范大學,獲歷史學碩士學位,導師為中國著名“無奴派”五家之一張廣志先生。2011年7月畢業于中央民族大學,獲文學博士學位,導師為李巖教授。碩士、博士畢業后分別在海南師范大學、云南民族大學任教。現為瓊臺師范學院文學院副教授。主要研究領域為中國-朝鮮半島比較文學、歷史文化以及南海區域文化研究。在《華中學術》《青海民族研究》《云南大學學報》等學術期刊發表論文二十余篇。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自卑與超越
- >
唐代進士錄
- >
二體千字文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