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妙相梵容
-
>
基立爾蒙文:蒙文
-
>
我的石頭記
-
>
心靈元氣社
-
>
女性生存戰(zhàn)爭
-
>
縣中的孩子 中國縣域教育生態(tài)
-
>
(精)人類的明天(八品)
離異與回歸 版權信息
- ISBN:9787520370363
- 條形碼:9787520370363 ; 978-7-5203-7036-3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shù):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離異與回歸 內容簡介
本書以西方情感社會學理論反思為主要研究線索,將自我、理性、情感等諸多現(xiàn)代性因素納入動態(tài)發(fā)展的社會思想史視域中,在厘定并反思現(xiàn)代社會理論中有關“結構-行動”這一經(jīng)典命題發(fā)展變化的基礎上,展開日常生活與歷史時間兩個人文向度的情感社會學理論反思,為當代情感社會學研究提供反思性理論的研究探索。
離異與回歸 目錄
**節(jié) 研究緣起與問題
第二節(jié) 文獻回顧及反思
一 國外情感社會學研究的文獻回顧
二 國內情感研究現(xiàn)狀
三 討論與反思
第三節(jié) 研究路徑與方法
一 研究脈絡
二 研究方法與相關問題澄清
第二章 離異:人文主義的思想流變及其向度
**節(jié) 源起:文藝復興以來自我意識覺醒
一 人文主義思想溯源與厘定
二 文藝復興以來的新經(jīng)學運動及其效應
三 古典人文與宗教傳統(tǒng)的文化彌合:“完美人”的誕生
第二節(jié) 轉承:哲學認識論下的自我分化歷程
一 從理想回歸現(xiàn)實:人文主義思潮的衰退
二 認識論視野下封閉自我成形
三 作為感性與理性的人文主義內涵表達
第三節(jié) 證成:啟蒙運動下自我意象的樂觀再塑
一 啟蒙時代的自然科學及其思想效應
二 科學主義話語下的二元性消解
三 啟蒙理性精神及其自我觀念的局限
第三章 經(jīng)典時代情感研究的二元張力
**節(jié) 機械復制時代的“均值人”及其學科敘事
一 抽象化現(xiàn)代境遇的文明發(fā)生
二 經(jīng)驗及其貧乏:現(xiàn)代個體的精神遭際變遷
三 布爾喬亞群體誕生與自由主義觀念證成
第二節(jié) 結構社會學框架下情感研究的缺失
一 理念應然與社會實然間:社會學之“均值人”的書寫
二 從社會有機體論到“結構”的社會學說
三 結構主義下的“結構”界說
四 情感作為結構“座架”下的分析實在
第三節(jié) 以馬克思、西美爾、本雅明為延展的情感研究脈絡
一 反思性話語的歷史性回轉
二 青年馬克思的勞動“異化”界說
三 西美爾對現(xiàn)代情感體驗的形上求索
四 本雅明都市空間意象下的情感研究解讀
第四節(jié) 日常生活批判視野下的正負情愫及其界限考察
第四章 晚期現(xiàn)代性視域下情感研究的二階反思
**節(jié) 理性作為制度化情感研究定向的意涵
第二節(jié) 再談“結構”:從吉登斯的結構化理論說起
一 社會整合與系統(tǒng)整合:結構性涵攝下的二元整合說
二 吉登斯結構二重性的理論定向:微分一關系性權力能動觀辨識
三 兩種層級說:“積分化”的能動樣態(tài)及其意涵
第三節(jié) 無處安頓的現(xiàn)代性情感修辭
一 反思的現(xiàn)代性:情感研究的自我證成邏輯
二 從情感勞動到情商理論:非正式化情感研究議題芻議
三 日常生活關系視角下的情感研究導向
第四節(jié) 時間、自我與社會:情感的人文反思意涵
一 從永恒化、封閉化到相對開放的社會時間觀厘定
二 “過去的”重構:走向二階的反思理路
第五章 當代情感研究的反思定向:從當代個體化進程說起
**節(jié) 個體化:作為個體自我證成的背反邏輯進程
一 外控持具的個體化社會發(fā)生
二 面向日常生活邏輯的個體化境遇
三 象征交換與正負情愫交融的歷史嬗變
第二節(jié) “重識”社會學的想象力:跨越時空的歷史解讀與反思
一 米爾斯的界限:一個概念普及下的迷思
二 重返經(jīng)典:“社會的”想象力的方法論訴求
三 時空歷練:想象社會學想象力的發(fā)生前景
四 游離于想象與幻想間:現(xiàn)代性話語下的啟蒙焦慮及反思
五 從祛魅到返魅:現(xiàn)代性閾限下的人類學啟示
第三節(jié) 恐懼&樂觀情愫下的個體性話語批判
一 復歸人文的反思性歷史社會學視野
二 早期現(xiàn)代社會的情感現(xiàn)代化解讀
三 晚期現(xiàn)代性境遇下的情感社會學再反思
四 反思性歷史社會學下正負情愫理性話語的再祛魅
第四節(jié) 邁向后情感主義文明:當代理性精神的歷史回響與反思
一 現(xiàn)代性與后現(xiàn)代性的譜系間:當代情感的死與生
二 從“內在導向”到“他者導向”:個體情感體驗及本真性歷史嬗變考察
三 懷古情愫的再造:迎向激情消逝的時代
第六章 結論與討論
**節(jié) 疏離與證成:不斷墜落的人文主義及完美理性的辯證意象批判
第二節(jié) 思想對話與澄清:日常生活與歷史時間觀下的雙重檢視
一 日常生活之形而上的反思
二 日常生活形而下的制度化反思批判
第三節(jié) 再識社會學想象力:當代情感話語的時空拓展與反思
參考文獻
致謝
離異與回歸 節(jié)選
《離異與回歸:情感研究的人文反思與當代定向》: 四 反思性歷史社會學下正負情愫理性話語的再祛魅 現(xiàn)代文明進程下,社會逐漸朝向現(xiàn)代化而越發(fā)流動,人與人之間交往下所呈現(xiàn)的情感現(xiàn)象與問題開始受到關注。尤其對社會學來說,自20世紀80年代情感社會學的創(chuàng)立,催生了大量的情感研究。這不僅有來自現(xiàn)實的推動,也有學科本身為應對情感這一傳統(tǒng)非理性存在帶來的挑戰(zhàn)。借助個體情感現(xiàn)代化的線索,埃利亞斯通過社會型構視角給出對基于個體與社會二元理性話語的建構性批判解讀。 現(xiàn)代化進程下,社會逐漸轉向相互制衡的個體化發(fā)展,越發(fā)規(guī)訓的社會控制下,個人自我意識以內一外的方式得到強化,個體性成為這一進程下的顯著標識,由此催生情感現(xiàn)代化基礎上的恐懼(對未來,對周遭的理性籌劃)。進一步地,在認知層面,由現(xiàn)代化帶來的情感體驗成為理性思維本身的精神同謀,在理性的壓抑作用下,個體性與社會性開始對峙,個體也因受到外部的強制而越發(fā)對自我覺知且具有個性。因而,從文藝復興的人文主義思潮開始,理性一感性、個體與社會的分裂同步展開,人與宗教、自然、社會以這樣或那樣的形式殊異隔離,理性對形上宗教開始祛魅。實際上,當個體于恐懼情愫下推動著理性的發(fā)展,樂觀情愫進而借助啟蒙理性的全能力道與恐懼交融,進一步證成理性的圓滿,一正一反為理性鞍前馬后,相互交融的正負情愫由此受到理性話語的遮蔽。不管是早期還是晚期現(xiàn)代社會,兩者都難逃理性對情感的巫術化返魅魔咒,后者亦取代初民社會的儀式本身而成為不可從根本質疑的權威禁忌。因此,個體性話語本身蘊含情感與理性的雙重向度,也恰恰是理性本身拒斥了情感所指向的難以令人忍受的不安與焦慮現(xiàn)實。從恐懼到樂觀的個體情感演變考察,埃利亞斯對情感的現(xiàn)代化考察充滿歷史性的反思意涵。 從根本上以時間社會學角度看,埃利亞斯對個體化社會下理性與情感關系的反思性揭露,基于型構的反思性歷史社會學視角是一種二階的開放時間模式基礎上的。具體來說,它與持具個體的外控封閉時間觀殊異,與諸如西方馬克思主義學者所秉持的線性歷史不同。雖然日常生活由理性的個體所組成,但個體之間互相作用卻并未使得日常生活的變遷能以線性的形式發(fā)展,盡管表面上他與弗洛伊德有關文明進程的理論結論相似。進而,以非線性的日常生活邏輯與歷史發(fā)展相觀照,依靠社會秩序的“解放政治”歷史發(fā)展理念在埃利亞斯那里是沒有地位的。 這樣一來,于文明發(fā)生的社會人類學面向下,有關情感的現(xiàn)代化問題在埃利亞斯那里就成為理性逐漸將原始初民以來的恐懼、崇高、樂觀等正負情愫予以至少是表面話語的消解過程,自我的個體性一并成為理性的俘虜。進一步地,從外控持具到如非正式化的操控(與個體化時代消費社會耦合)①,理性取代宗教及其集體狂歡內涵的情感成為文明發(fā)生下的社會秩序的邏各斯,*終以禁斷的制度化安全圖騰再現(xiàn)。可以說,埃利亞斯對理性之于情感的操持內里進行人類學意義上的反思性揭露,不僅接續(xù)了對個體化社會個體與社會關系的反思性探討,也將正負情愫交融的人類學意涵與理性化進程給予了具體的觀照,從二階反思的歷史現(xiàn)實維度大大拓展可供個體化進程的歷史回溯與反思空間。 ……
離異與回歸 作者簡介
徐律,華中師范大學社會學博士,現(xiàn)就職于中共浙江省委黨校社會學文化學教研部,浙江省哲學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文化發(fā)展創(chuàng)新與文化浙江建設研究中心”研究人員,講師、碩士生導師。研究方向為社會學理論、情感社會學、發(fā)展社會學等。 近年來,先后主持“諾貝特·埃利亞斯的型構社會學思想研究”“浙江精神的日常生活實踐機理、內涵及當代價值研究”等省部級一般、重點課題,在《社會學評論》《浙江社會科學》《學習與實踐》等核心刊物發(fā)表淪文十余篇,多篇論文被《中國社會科學文摘》、人大復印報刊資料等全文轉載。
- >
朝聞道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月亮虎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回憶愛瑪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