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道德經說什么
-
>
電商勇氣三部曲:被討厭的勇氣+幸福的勇氣+不完美的勇氣2
-
>
新時期宗教工作與管理
-
>
帛書道德經
-
>
傳習錄
-
>
齊奧朗作品·苦論
-
>
無障礙閱讀典藏版:莊子全書
中華傳統孝道創新性發展研究 版權信息
- ISBN:9787520369459
- 條形碼:9787520369459 ; 978-7-5203-6945-9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中華傳統孝道創新性發展研究 內容簡介
上篇為理論探索部分。主要以當代精神去觀照經典,闡釋作為中華文化源頭的《周易》以及孔子、曾子、孟子、荀子等儒家代表人物的孝道思想,從中尋求超越時代的精神價值內核,從哲學基礎、存在意義、價值目標、分寸準則、人性基礎五個方面構成了一個整體。下篇為實踐方面的研究。主要從個人多年的社會實踐和學術積累出發,選取一定角度適當深入,以現代的眼光透視孝道的民間傳統和實踐,由家庭教育到民間文化再到社會組織,反觀社會生產生活方式對于當今孝道的影響以及新孝道的建設問題。
中華傳統孝道創新性發展研究 目錄
**章 《周易》中的差等觀和孝道
**節 《周易》中的差等
第二節 《易經》中的平等
第三節 《周易》與孝道
第二章 《論語》中多重維度的“孝”
**節 時間維度上的孝
第二節 空間維度上的孝
第三節 超越時空維度上的孝
第四節 《論語》中孝的當代價值
第三章 《孝經》中的“移孝作忠”
**節 先秦時期的忠孝觀念與《孝經》
第二節 漢后《孝經》注疏“移孝作忠”
第三節 近現代對孝道的批判與重建
第四節 思考“移孝作忠”的當代價值
第四章 《孟子》中孝道的情與義
**節 《孟子》中的“情”與“義”
第二節 《孟子》孝道的理論展開
第三節 “情”“義”的沖突與協調
第四節 “情”與“義”的現代思考
第五章 《荀子》中孝道的人性根基
**節 荀子孝道的人性論根基
第二節 以禮入孝
第三節 道義為準
第四節 荀子孝道的當代價值
下篇 實踐傳承
第六章 家庭教育是孝道之根
**節 家庭讀經的產生背景
第二節 家庭讀經的益處
第三節 家庭讀經的原則
第四節 家庭讀經的方法
第五節 需要注意的問題
第六節 家庭讀經的時代意義
第七章 民問文化的引領教化(上)
**節 教化的主體和對象
第二節 教化的場所和方式
第三節 教化的效果分析
第四節 “二十四孝”的當代反思
第八章 民間文化的引領教化(下)
**節 忠孝兩全的典型
第二節 忠孝不能兩全的悲劇
第三節 對養父母也得盡孝
第四節 以德報怨的閔子騫
第五節 倫理困境的兩難選擇
第六節 對不孝者的快意懲治
第七節 城鎮化進程中的孝道
第八節 民間孝道的當代價值
第九章 孝道的民問組織實踐
**節 孝文化促進會簡介
第二節 孝心示范村建設
第三節 孝道的當代精神價值
第十章 社會基礎與孝的變遷
**節 孝道是否具有普世價值
第二節 社會變化對孝道的沖擊
第三節 探索新時代的新孝道
參考文獻
中華傳統孝道創新性發展研究 節選
《中華傳統孝道創新性發展研究》: 其一,嚙齒痛心。曾參家里來客人了,母親不知所措就咬破了自己的手指。遠在山里的曾參感覺到自己的手指痛了就跑回家。這可能是家人之間有一種特殊的心電感應吧。通常人們說感覺比語言快一百倍,也許我們不需要說什么,但別人已能感覺到我們心里在想什么。如果從心里尊敬父母愛父母,不管什么樣的父母都是能感應到的。 其二,百里負米。孔子的得意門生子路,少時家境貧苦,只能以野菜充饑。為了使雙親填飽肚子,他曾去百里之外尋找糧米,不顧路途遙遠背回奉養雙親。后來子路做了大官,“有車百乘,積粟萬鐘”,然而他有再多的錢也沒有機會奉養父母了。“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子路在父母生前已經盡力孝養了,還遺憾未能讓父母過上好日子,那我們為什么不趁父母健在的時候多多盡心呢? 其三,恣蚊飽血。晉朝濮陽人吳猛,由于家里貧窮買不起蚊帳,父親受蚊叮咬無法安然入睡。凡到夏夜,小吳猛赤身坐在父親床前,以稚嫩之軀吸引著蚊蟲來叮咬自己,蚊蟲吃飽了就不會再去咬父親。他寧愿自己受苦,也不愿父親受苦,一個幼小的孩子解決問題的方式不一定恰當,天真幼稚中卻能見赤子之心。 其四,拾葚異器。時遭王莽之亂的蔡順,在荒年只好以拾桑葚野果充饑。蔡順把拾得的桑葚分置兩個簍子中,把成熟可口的黑色桑葚給母親享用,青的不好吃的留給自己吃,連抓到他的農民起義軍知道后也為之動容,贈蔡順米二斗、牛一頭。他的孝行得到了社會的認同和回報。 其五,行傭供母。江革的模范孝行突出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時逢戰亂,江革背著母親逃難。幾次路遇強賊,面臨殺身之危也絕不肯棄母而逃。另一方面,后來他遷居江蘇下邳,把供養母親看作*大之事,做雇工養活老母,自己寧打赤腳也不買鞋子,把省下的錢供養母親。 除此以外,屬于這類的還有單衣順母、戲彩娛親、懷橘遺親、扇枕溫衾、臥冰求鯉、乳姑不怠、棄官尋親、滌親溺器。以上這幾個故事,都是在父母生前盡孝,寧可苦自己也不苦父母。第二類是父母死了以后的孝祭,代表性的有以下幾個: 其一,賣身葬父。相傳董永家境貧寒,父親亡故沒錢安葬,董永只得賣身為奴。董永的孝行感動了一名善良而美麗的女子跟他結為夫妻,并以她超強手藝為主家織錦緞三百匹,為董永抵債贖身。這女子幫助董永盡孝之后,騰空而去。董永的孝行故事想必確有其事,只不過在流傳中神話化罷了,讓人不禁想起了《孝經》里的一句話“孝悌之至,通于神明,光于四海,無所不通”。后人把它編成戲文《天仙配》搬上舞臺,把“天人合一”的哲學思維演繹成動人的神人愛情神話。 其二,刻木事親。丁蘭年幼父母雙亡,就用木頭雕刻了父母的畫像,如對待真人般早晚侍奉。時間久了,其妻便對木像不太恭敬,居然好奇地用針去刺木像的手指,而木像的手指竟然有血流出。丁蘭回家見木像眼中垂淚,得知實情后把妻子休了。丁蘭的做法不值得效法,但把父母木刻成像,表示了一個孝子對父母的追思和紀念。丁蘭的妻子之所以被休,就在于她背離孝道,忘卻了對父母的紀念。丁蘭以一種特殊祭祀的形式表達了兒子對父母的孝心。 其三,聞雷泣墓。王裒的父親王儀本是司馬昭的司馬,因討伐東吳失敗,直言得罪了司馬昭被其殺害。王裒就將父親的靈柩運回家鄉昌樂隱居起來。據說,他在其父墓側筑屋而居,朝夕跪拜,淚濺樹枝,就連樹木也為之枯槁。他的母親活著時比較膽小,害怕打雷。母親死后,葬于山林中,每逢雷聲震動,王裒就不顧風雨即刻奔向母親的墓地,跪拜哭泣,并訴說:我在此,母親不要畏懼!后來,王裒戀祖塋,不肯避亂南遷,被盜賊所害。 (二)孝在滿足老年人的特殊需求上 人衰老后,都會生病,在飲食上必然會出現一些特殊的需要和要求。 其一,鹿乳奉親。郯子是春秋時期的著名人物。他年老的父母患有眼疾,思食鹿乳。郯子為此披鹿皮進深山,不顧性命危險混入鹿群,擠取鹿乳。 ……
中華傳統孝道創新性發展研究 作者簡介
李蕾,武漢大學國學院2017級博士研究生,任教于河南財經政法大學,主要研究方向為國學。主持省部級課題4項,參與國家社科基金課題、省部級課題4項,已合作出版著述、譯注作品11部,發表學術論文多篇。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二體千字文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回憶愛瑪儂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