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百年孤獨(2025版)
-
>
易中天“品讀中國”系列(珍藏版全四冊)
-
>
心歸何處
-
>
(精裝)羅馬三巨頭
-
>
野菊花
-
>
梁啟超家書
-
>
我的父親母親:民國大家筆下的父母
(國語)與春秋時期語體文學研究 版權信息
- ISBN:9787520371582
- 條形碼:9787520371582 ; 978-7-5203-7158-2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國語)與春秋時期語體文學研究 本書特色
★語體是先秦時期一個重要的文體類別,學界對它的研究處于方興未艾階段,還有很多問題可供探討。這篇論文從《國語》切入進行研究,選題有學術價值,也具有可操作性。論文對先秦時期與語體相關的文獻有廣泛的涉獵,其中既有傳世文獻,也有出土文獻。對這些文獻所作的處理,基本能夠遵循以類相從的原則,分門別類地加以梳理。論文力圖從大的文化背景上探討語體的原始生成、歷史演變,涉及政治制度、思想意識、知識背景等許多方面,學術視野宏闊。論述《國語》是該文的核心內容,論文能夠作細化處理,從多個角度加以論述,所作的調遣是可取的。 ——李炳海 ★“語”是先秦時代一種重要的文體形式,語類文獻的大量出土與傳世文獻互證,為研究這一文體提供了更多材料。論文將“語”類文獻放在歷史大背景下認識,以《國語》為主對其進行了較為深入的討論,特別關于“語”的起源,“語”在春秋時代的繁榮及“語”類文獻內容的復雜性等幾個方面,作了很有見解的論述,顯示出作者廣闊的視野和較強的理論研究能力。 ——趙敏俐 ★本文對春秋時期的語體文學進行全面系統的研究,前人雖對《國語》進行了大量研究,但從文體學角度進行文學性的研究還是較為缺乏的,本文在選題方面具有一定程度的創新性,文章從語體來源、繁榮背景、語體類型、士人心態及語體文學產生的意義展開論述,論文框架合理,文獻使用得當,結論具有創新性,行文合乎學術規范,對先秦文學的研究,具有一定程度的推進,是一篇扎實的博士學位論文。 ——左東嶺 ★“語”是先秦主要文學形式之一,但學界對這一文體產生和流變的過程和原因的研究尚不深入,本文運用二重證據法,將傳世文獻《國語》《論語》,與新出土的《吳語》《春秋事語》文獻結合起來,圍繞著“語”的起源、編纂目的、“語”的史傳化演進、語體文學的轉型以及諸子文學之關系等問題,作了較為系統而卓有成效的探討,尤其是作者認為,“語”的淵源很早,在周代“語”是教育國子的一個科目,觀點比較新穎。另外,作者在《國語》論辯藝術、語體文學的歷史敘事中的意義、先秦諸子散文對“語”的接受等問題的闡述方面亦頗有自己的思考。 ——杜曉勤
(國語)與春秋時期語體文學研究 內容簡介
《<國語>與春秋時期語體文學研究》共六章,旨在確立春秋時期語體文學現象的存在,揭示其來源和發展演變及藝術特色。章探討春秋時期語體文學的來源,介紹了春秋時期人們對語言的信仰和形成的理論。第二章揭示春秋時期語體文學繁榮的時代背景。語體文學繁榮表現為語體分類體式的確立,主要有事語、辯語、論語、對語、寓言。第三章介紹《國語》的編輯和語體文學的示范意義。第四章研究《國語》論說的知識背景和春秋時期士人的心態問題。第五章,研究《國語》語言的思想力量和論說藝術。第六章研究語體文學的發展演變。
(國語)與春秋時期語體文學研究 目錄
一 本文的寫作方法
二 創新之處
三 文章思路
四 研究綜述
**章 從語叢文獻到語體文學
**節 語體文學形式的建立
一 只言片語的警句
二 以議論和對話為主的文學形式
第二節 語的來源
一 宗教神諭
二 君主訓話
三 圣賢語錄
四 古人有言
第三節 春秋時期語言的信仰和語言的理論
一 春秋時期語言的信仰
二 春秋時期言的理論
第二章 春秋時期的歷史轉折與語體文學繁榮
**節 歷史背景
一 城邦時代
二 民主環境
三 思想背景
四 尚文風氣
五 城邦時代語言的意義被凸顯
第二節 學術背景
一 哲學討論:春秋時期的理性之光
二 歷史討論
三 文學討論
四 科學討論
第三節 語體文學的全面繁榮
一 事語
二 辯語
三 論語
四 對語
五 寓言
第三章 《國語》的編輯與語體文學的示范意義
**節 《國語》編纂目的——使明其德
一 《國語》的憂患意識
二 《國語》的事君教育
三 《國語》的立場和對歷史的闡釋
四 《國語》的闡釋方式和目的達成
五 《國語》教育內容和經驗總結
第二節 文本語體類型分析
第三節 典型的示范意義
……
第四章 《國語》論說的知識背景與春秋士人心態
第五章 《國語》語言的思想力量和論說藝術
第六章 語體文學的發展演變
參考文獻
索引
后記
(國語)與春秋時期語體文學研究 節選
《與春秋時期語體文學研究》: 《國語·晉語》主要是事語。《國語·晉語一》其形制和其他語相比已經有不同,并不那么工整簡單,而是比較復雜,將兩個問對列在一起,夾敘夾議,形制比較自由,內容豐富。郭偃論辯三人而話語又組成了一個謀議對話討論。獻公伐翟柤介紹了郄虎一個比較完整的故事,是內容豐富的事語,問對和論述結合,敘事和話語兼顧,事件因果完整,敘事簡潔情節曲折豐富,人物話語生動。優施教驪姬遠太子連續三個問對,問對話語更為成熟,長度和內容增加,只有開頭和結尾一句敘事。記載了驪姬唆使“二五”所進的讒言,性質和勸諫之辭類同。《國語·晉語》的一個特色就是人物話語的場面更大,出現了不少對話,而這需要一定的語言駕馭能力,不同時間和人物的相關話語多個話語連編,此先寫士和大夫們的對話,再說士和獻公的多次問對,然后又寫出來之后對大臣們所說的預言論語,而到此還沒有結束,又接著寫太子聽到其論的話語和事件的*終結果,可謂波瀾曲折。《國語·晉語》雖在話語長度上比較簡短,但在話語的生動敘事曲折完整上,《國語》中諸語無法與之相比。《國語·周語》《國語·楚語》《國語·鄭語》主要還是記言,記言風格典重,尤其是人物的論述*具特色。《國語·魯語》也主要是事語,卻不如《國語·晉語》生動,《國語·齊語》主要是記載問對和謀劃,只有結尾處一段敘事,話語輕靈流暢,《國語·吳語》《國語·越語》語言風格清麗。《國語·晉語》在發言詞語前面加上副詞和動詞來強調話語的生動性,《國語·周語》加功用詞語,如“諫曰”。《國語·晉語》以聞之的形式來升華話語的主題。《國語·晉語》《國語·魯語》基本上是事語,記事和記言并舉。敘事主要是通過兩個語叢結合在一起。 《國語·晉語二》驪姬譖殺太子申生,十分曲折生動的故事,矛盾沖突激烈,話語生動而富于個性,還有對人物形態的刻畫,驪姬見申生而哭之,寫出其虛偽和狡詐,刻畫其質樸厚重而缺少謀略的杜元款愚忠形象,還有里克猶豫的個性。舟之僑知虢將亡的故事,是三個對話組合在一起形成的完整的事語。宮之奇知虞將亡論辯,沒有寫勸諫的具體情況,而是寫其勸諫之后的論辯話語。《國語·晉語》不是語的初級形態,而是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融合了不同形式的語,而且出現了敘事化傾向,話語和記事很成熟,結合自然緊密。冀芮和公子夷吾的故事,記載夷吾對公子摯許諾,和之前形成鮮明的對比,且有些話語模式一樣。《國語·晉語》將許多語的單元組合在一起,形成一個前后貫通的完整故事。 《國語·晉語三》記載惠公背外內之賂話語連接順暢。惠公改葬共世子和上一個結構完全一致,都是先以國人之誦引出郭偃的議論話語。惠公悔殺里克話語的模式和上面一致,只不過不是國人之誦而是惠公之言,以話語引出議論的話語。惠公殺丕鄭是三個事語組合在一起。丕鄭聘秦主要是敘事性話語。共華代死先倒敘,又多次問對。敘事性話語主要為敘事服務,沒有多少思想性和哲理性的話語,非問對語言,連戰斗場面也是通過對話來寫。針對放不放惠公的問題,穆公向大臣們提問。《國語·晉語》話語思想性變弱,分析性、現實性、邏輯性、針對性增強。如惠公斬慶篇中蛾析和慶鄭問對論辯,此處記事日期明確。 《國語·晉語四》記載重耳自狄適齊,是論語和敘事結合。齊姜勸重耳勿懷安論辯,記載了自言自語。齊姜對《詩》《書》很熟悉,與子犯謀遣重耳話語幽默俏皮。衛文公不禮重耳,曹共公不禮重耳,宋襄公贈重耳以馬論辯。鄭文公不禮重耳諫論,只有叔詹一個人的言論,只有兩句記事話語。《國語·晉語四》的對話有共同性,以論述為主,形式上也類似,主要是敘事、論、敘事的模式。公子濟河段皆是敘語,日數記載詳細,敘事簡潔。寺人勃鞮求見文公的論辯,敘事呈現逐漸擴展的趨勢,從*初的一句話、幾個字,到一個段落詳細的敘事。元年春一段結尾敘事敘語,話語流暢整齊連貫。論辯話語之前的部分有省略,而其他人話語直接就論辯,缺少針對性和承接。文公出陽人是事語,此時的《國語·晉語》的敘事性被強化,而話語被弱化。《國語·晉語》的話語有殘缺。一些敘事后是王拒絕話語,直接就到了倉葛的論辯話語,然后是評判之語,倉葛話語缺少話語的背景和角色,如論說人物和之前倉葛和其他人物的話語都省略。《國語·晉語》多論辯和小人物話語。文公弗殺鄭叔詹有很強戲劇性的效果,前面文辭從容,說了“烹之”就據鼎而號。文公問元帥于趙衰由問對話語、“辭曰”、文公贊語三個部分組成。文公學讀書于臼季論辯只有一句話。 ……
(國語)與春秋時期語體文學研究 作者簡介
吳建國,男,1986年9月出生,黑龍江省依安縣人,曲阜師范大學文學院青年副教授,碩士生導師,古代文學教研室主任。首都師范大學文學博士。2010年6月取得佳木斯大學漢語言文學教育學士學位。2013年6月取得哈爾濱師范大學先秦漢魏六朝文學碩士學位。主要從事先秦兩漢文學與文獻研究,主持省部級項目1項,首都師范大學博士創新項目2項,曲阜師范大學學科項目1項,參與國家社科基金項目2項,曲阜師范大學學科重大項目子課題1項,在《文學遺產》《北方論叢》《文藝評論》等雜志發表文章多篇,并多次被人大復印報刊資料全文轉載或論點摘編。
- >
巴金-再思錄
- >
莉莉和章魚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經典常談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姑媽的寶刀
- >
史學評論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