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百年孤獨(2025版)
-
>
易中天“品讀中國”系列(珍藏版全四冊)
-
>
心歸何處
-
>
(精裝)羅馬三巨頭
-
>
野菊花
-
>
梁啟超家書
-
>
我的父親母親:民國大家筆下的父母
遠方以遠 內容簡介
《遠方以遠/中國專業作家作品典藏文庫·范曉波卷》主要內容包括正版的春天,城市在夜晚的履歷,遠方以遠,用心臟生活。
遠方以遠 目錄
正版的春天
沒有情歌的村莊
母親的村莊
瓦片下的家
失火的村莊
在祥環的秋日下午
向上生長的糖
頭腦里的現實
春天的油畫家
故鄉樹葉翻動
一個時代的背影
第二輯 城市在夜晚的履歷
吃水很深的城
在縣城后面的山上
城市在夜晚的履歷
初伏
白晝的睡眠
軋花廠的夏天
縣城小學飄來的歌
解放街的天
解放日
暗戀景德鎮
深圳之夜和潘村之夜
向城市道歉
去看公墓
火車駛過頭頂
一個人的夜晚
鄱陽湖潛艇作戰
山地車騎士
……
第三輯 遠方以遠
第四輯 用心臟生活
遠方以遠 節選
《遠方以遠/中國專業作家作品典藏文庫·范曉波卷》: 一九九六年前,我和父母一起住在縣中一排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建的老房子里:上有瓦片,下鋪木地板和地面隔出半尺的距離,天花板高得似乎可以在室內放風箏。但光線是暗的,如同一個沉思者的內心。我在一九八六年秋天的一個黃昏住進這里,除了出去讀大學和在鄉下教書的幾年時間,我一直在它青灰的屋頂下徘徊和睡眠,性格也像受了環境色的烘托一路低沉下去,從長著絨毛般胡須的少年變成了在家里一言不發的青年。 我的房間靠窗,墻上歪斜著我畫的油畫風景。臨窗笨重的書桌上長年堆滿《詩歌報》月刊和《青年文學》。由于屋前有走廊,陽光永遠投射不到桌面。天氣好的話,能看到槐柳綠意蓬勃的影子晃動著把窗玻璃擦得黑亮閃光。我的藤椅上總墊著厚厚的毯子,這使我的無聊和孤獨都具有了舒適的韌性。 我慢慢習慣了在這樣的房間里看書、聽音樂和寫作,有時也像畫家那樣擺開架勢作畫,把繃好了畫布的框子倚靠在窗臺上,臨摹一些寫實主義的名畫,冬天畫盛夏的海灘,夏天畫被陳雪和暮色掩埋的歐洲小鎮,鎮口的大道上瑟縮著兩個路過的異鄉人。我用畫作對季節做些更正和平衡,它們比我的文字作品更直接地宣諭了房間的性格。可是能見識我的油畫的人太少了,我的藤椅在一年內接納的臀部不會超過兩個,它們的主人大多比我還顧忌我嚴肅過度的父母,環顧著四壁壓低嗓子說著話,遺下幾顆煙蒂就匆匆地走了。 一九九四年春天,我的窗臺一度成了愛情平臺。我早晨起床,會發現一封昨晚才寫好的信臥在那里等我。它的主人在凌晨跑步到我家門前充當自己的郵差。那是一些和我的房間性格差異很大的信,沾著戶外跳躍的陽光的氣息。它們改善了室內的光線,我每天慌亂地展開信箋時,不管信紙上的天氣如何,都像是在迎接晨光的降臨。 沒有愛情的春天更多,槐柳繁密的葉片及蒼蠅般的果實在陽光下的色澤和腥香會刺傷我的眼睛和鼻膜。我從瓦片的陰涼下出來,蹲在槐柳下的草叢邊,能注意到兩只螞蟻的決斗和一塊光斑在樹干上的移動規律。如果是在夏天,我還能看見玻璃碎片、金屬片在泥地上閃光。我經常在這種光點發散出的迷惘中打發掉一個又一個睡過了頭的午后。南風起時,屋前操場邊的公共廁所的氣味若有若無,令我想起菜園在烈日下蒸發出的氣息,繼而想到郊外的泥壩和草帽。我的心跳節律顯然受到了瓦房的影響,我愛上了發呆,無法忍受快節奏和過分充實,我甚至認為,發呆和愉悅的無所事事對于一個習慣于把自己定位成藝術家的年輕人來講,是一種必需和高尚的生活方式。 由于住在瓦片下,我的耳朵記住了雨夜的各種音樂——雨在屋頂上時緩時疾的跑動,以及它懸掛在屋檐上的無休無止的嘆息,而地板把雨天的濕氣和普通人對潮濕的厭煩擋在半尺之外。 ……
遠方以遠 作者簡介
范曉波,江西鄱陽人。1970年生,做過教師、報社記者、青年期刊編輯、企業文化經理等職業。現居南昌,任《星火》主編。中國作家協會會員,江西省作家協會副主席,一級作家。 在《人民文學》《十月》《中國作家》《北京文學》《散文》《散文海外版》《散文選刊》《人民文學》《青年文學》《上海文學》《詩刊》《詩歌報月刊》《星星》詩刊等刊發表小說、散文、詩歌作品。作品入選一百余種文學選集和年選。 曾出版散文集和長篇小說多部。獲第二屆冰心散文獎、首屆林語堂散文獎、第五屆谷雨文學獎等多種獎項。
- >
巴金-再思錄
- >
自卑與超越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我與地壇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史學評論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