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通鑒(全四冊)(精裝)
-
>
明通鑒(全三冊)(精裝)
-
>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簽名鈐印特裝本)
-
>
歐洲至暗時刻(1878-1923):一戰為何爆發及戰后如何重建
-
>
(精裝)奧托·馮·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建立
-
>
華文全球史:中國文脈
黃仁宇全集中國大歷史(大字本) 版權信息
- ISBN:9787510887192
- 條形碼:9787510887192 ; 978-7-5108-8719-2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黃仁宇全集中國大歷史(大字本) 本書特色
★今日在世的歷史學家,大概沒有一個人在進入學院大墻前積累有那樣深厚的底層經歷,也沒有一個人能援引這些經歷為資源,在大墻內別開生面,創獲那樣多而且獨特的學術成果。 ——朱學勤 上海大學歷史系教授,上海和平與發展研究中心主任 ★“黃仁宇現象”實際上是對史學界的警示,學術研究應該走出狹小天地,從面向上層和少數精英到面向非專業化的讀者,實現為社會服務功能的轉化。 ——劉志琴《黃仁宇現象》 ★對于黃仁宇而言,“大歷史”式的探討,甚至已經接近了神學的領域:“大凡將人類歷史從長時間遠視界的立場檢討,不期而然會在思量想象之中接近神學的領域” ——(臺灣)劉季倫《 “大歷史”下的個人》
黃仁宇全集中國大歷史(大字本) 內容簡介
本書是黃仁宇先生的代表作之一,作者以二十余萬字的篇幅,勾畫了中國歷史數千年的全貌。作者一改以往歷史學家的著述方式,主張用綜合與歸納之法,將現有史料高度壓縮,先構成一個簡明、連貫的綱領,進而思考各歷史事件的積極性格及前后連貫的出處。這種大歷史的著述方式,主張從技術的角度而非道德的角度檢討歷史,思考現代型的經濟體制如何為傳統社會所不容,以及是何契機使其在中國土地上落腳。
黃仁宇全集中國大歷史(大字本) 目錄
為什么稱為“中國大歷史”?
——中文版自序
**章 西安與黃土地帶
第二章 亞圣與始皇
第三章 土壤、風向和雨量
第四章 兵馬俑的幕后
第五章 **帝國:樹立楷模
第六章 名士成為軍閥
第七章 長期分裂的局面
第八章 歷史向側面進出
第九章 統一的途徑
第十章 第二帝國:已有突破,但未竟事功
第十一章 北宋:大膽的試驗
第十二章 西湖與南宋
第十三章 蒙古人的插曲`
第十四章 明朝:一個內向和非競爭性的國家
第十五章 晚明:一個停滯但注重內省的時代
第十六章 滿洲人的作為
第十七章 1800年:一個瞻前顧后的基點
第十八章 從鴉片戰爭到自強運動
第十九章 百日維新、民國成立和“五四運動”
第二十章 現代中國及其在世界上的地位
第二十一章 臺灣、香港與澳門
附 錄
中國社會的特質
站在歷史的前端
我們的問題,我們的思考
黃仁宇全集中國大歷史(大字本) 節選
我們的問題,我們的思考 中國與日本現代化的分野 中國歷代都在追求全國的對稱與均衡,在社會上構成了不少阻礙經濟發展的因素。 我們所謂一個國家的現代化,無非是從過去農業社會的管制方式,進入以新型商業條理為依歸的管制方式所產生之后果。這不僅是一種政治體制的改革,而且要透過社會的各階層。當中各種經濟因素都能公平而自由的交換,這個國家才能進入“可以在數目字上管理”的境界。 大凡管理人類的方法,基本上只有三個:一是精神上的激動,以神父牧師和政治指導員為主。二是以武力和警察權強之就范,以軍隊、法庭為執行的工具。三是策動個人的私利觀。當個人都趨利務實時,就不期而然的產生了一種新的社會秩序。雖說沒有一個國家只執著以上的一種方案而置其他兩種不顧,但是很顯然的,以第三種方案為主,即促進各種經濟因素公平而自由的交換,*有實效。這種體制既能越做越大,而且經濟效率提高之后,生產與分配愈合理化,人民的生活程度也隨著增高。 又因社會上分工合作的條件愈繁復,個人也有選擇的機會,人與人間的關系成為多元。施政時又以數目字作根本,則免除了以私人人身關系做主的曖昧游離。凡此種種后果都使這個國家與社會產生一種流線型的觀感。 可是一個國家和社會能否進入此種體制,并不全由意志做主。它與地理條件和歷史背景有不可分的關系。從世界史上看來,現代化之程序先由人口少面積小的國家開始,如在歐洲由意大利的自由城市發動,又由海岸線長的國家漸及于大陸性格的國家,荷蘭與英國就較法國占先。日本較中國占優勢,大體上已由這地理的環境決定。 日本的現代化以明治維新為*重要的里程碑。然則維新之前的一百年,社會體制已向商業化的路途上演進。德川幕府管制之下,全國承平,武士階級已失去他們原來的用途。各藩“大名”則在各地成為帶著競爭性的農業生產者。他們多在大阪設有指派的商業經理,稱為“藏元”,其堆棧則稱“藏房敷”。同時由于幕府的各項規定,江戶(即日后之東京)、京都和大阪已成為了全國性的消費市場。批發商則稱“問屋”,同業公會則有“株仲間”。銀行業也由幕府督導下的“十人兩替”和“三人組”承當。海上交通又有了“回船”的出現,不僅有定期航線和固定的腳價,而且將船貨漂失的損失,分攤給組員之間,等于兼辦海上保險。 及至19世紀初期,幕府和各藩之間展開了所謂的“天保改革”。各處減輕賦稅,擴充公賣,以特產作為擔保,發行票據,整理公債,使商業化的趨向愈為明顯。因之明治維新之后順著這歷史上的潮流,新建設和新措施持續展開,已成為一種有組織有體系之運動,所以事半功倍。 中國不僅沒有如此歷史上有利的背景,而且歷代都在追求全國的對稱與均衡,在社會上構成了不少阻礙經濟發展的因素。譬如說宋儒朱熹執行“人子不蓄私財”的原則,幾百年后還在社會上構成“清官不問家務事”的風尚,使私人財產權無從確定,阻礙了現代法律的發展。民國成立之后,既無適當稅收之來源,足以產生一個有效率的政府,況且又受外強不平等條約的壓迫,政權的獨立自主尚成問題,更不容易談到突破環境創造新體制了。 臺灣的機會與困境 臺灣現行很多工商業的規定,不由法律做主,而仍是沿襲行政機構所頒的章程。 臺灣在19世紀后期,農業已有片面商業化的趨向。日據時代,這種趨勢仍在繼續,如糖、米、樟腦和茶業已向日本輸出。顯然的,光復之后因內戰的發展使全島處于戰時體制,很多特殊的措施才能超速的付諸實施。譬如1953年的“耕者有其田法案”,不僅使貧農的生活獲有保障,而且強迫將農業里剩余的財富投資于工商業。1988年我到基隆附近的鄉下巡視,就知道了電氣已在1960年間就進入農村。當地的田地仍由家中中年以上的人手耕種,年輕人則在臺北市里另有工作,只到星期天才回家休歇。這一點很重要,因為中國歷來的問題,不盡在人民失業,而是就業的程度不夠。 臺灣接受美援之后,先不注重有名望的超級工業,而以“加工”的方式,將勞動力當成資源向外輸出,以存積資本,這樣使農村經濟與城市經濟交流,先構成了低層鞏固的基礎。以后的發展,就有了根據。 這當然不是抹殺*初大陸來的移民胼手胝足墾地開荒的功績。只是若問到“特別有利的機會點”,我不能不尊重這些特殊環境下所遺留下來的積極性格。 此外要講到1949年后,由大陸遷移過來的人才與師資的重要。今日臺灣有十九所大學,留美的學生,至今與中國大陸的全部留美人數相當,每年又出版書籍兩萬多冊,這些因素對現代化的貢獻,都不可忽視。再有水運之便利也不能不提及。如果花蓮的大理石擺在大陸之腹地,就難能對外推銷了。 我把現代化與資本主義之展開視作兩位一體,是從技術角度看資本主義,不是從意識形態的立場看資本主義。所以我會注重資金廣泛的流通,經理人才不分畛域的雇用,和技術上的支持因素:如交通通信、法庭與保險事業等的全盤活用。這也就是上面所說的,各種經濟因素要能公平而自由的交換。要是一個國家進入這境界,也就稱得上是在數目字上可管理。 在這種大前提之下,資本主義與社會主義沒有質上的區別,只有程度上的不同。如果其組織以私人財產為主,以致私人財產在公眾生活之中,占有特殊之比重,則可以視作資本主義。如果注入公眾之資本,又使私人資本之使用受社會福利的限制,則為社會主義。 現在我們還停留在一種名目混淆之際,如果要和很多國家所標榜的社會主義對照,則臺灣現行的體制下,個人有投資與就業之自由,應為資本主義之社會,可是政府開設銀行,主持國營事業,掌握著交通、通信的設備,現在更展開“六年國建計劃”,就免不了沾染著社會主義的性格,至少也可與斯堪的納維亞的國家,如瑞典之體制相比擬。 我所學的是歷史,雖來臺灣數次,卻來去匆匆,不能對此間的問題有深切認識。只知道現行很多工商業的規定,不由法律做主,而仍是沿襲行政機構所頒的章程,亦即是尚未構成一種社會習慣,使行政長官亦當向法律低頭。這樣很容易重新再造中國傳統上官僚主義的作風,也就是官僚機構,以保持本身之邏輯的完備為依歸,而忽視問題之本質,逐漸使本身的機構僵化。 此外政黨政治剛展開,個人尚未思考對人民有何貢獻,即先利用機會作爭奪權力的憑借,已受到中外新聞界的指摘。既然提到檢討,則光是批評仍不夠,應當從這些問題的根源,找到改正的方針。 ……
黃仁宇全集中國大歷史(大字本) 作者簡介
黃仁宇(1918-2000),生于湖南長沙,1936年入天津南開大學電機工程系就讀。抗日戰爭爆發后,先在長沙《抗日戰報》工作,后來進入國民黨成都中央軍校,1950年退伍。 其后赴美攻讀歷史,先后獲學士(1954)、碩士(1957)、博士(1964)學位。曾任哥倫比亞大學訪問副教授(1967)、哈佛大學東亞研究所研究員(1970)、紐約州立大學New Paltz分校副教授、教授(1967-1980)。曾至英國劍橋協助李約瑟搜集整理研究有關《中國科學與文明》的材料(1972-1973)。參與《明代名人傳》的編寫工作(1972-1973)及《劍橋中國史》的集體研究工作(1979)。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山海經
- >
月亮虎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唐代進士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