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妙相梵容
-
>
基立爾蒙文:蒙文
-
>
我的石頭記
-
>
心靈元氣社
-
>
女性生存戰爭
-
>
縣中的孩子 中國縣域教育生態
-
>
(精)人類的明天(八品)
無在野之學 版權信息
- ISBN:9787301316221
- 條形碼:9787301316221 ; 978-7-301-31622-1
- 裝幀:一般雅質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無在野之學 本書特色
1本書為著名鄉村研究學者賀雪峰教授系統總結華中鄉土學派的集大成之作。 2 是對中國學術方法上的深刻反思,振聾發聵。
無在野之學 內容簡介
本書為有名鄉村研究學者賀雪峰教授系統總結華中鄉土學派的研究方法,并進而更上層樓,擴展到對中國目前整個社會科學研究方法的總體反思。 其核心觀點就是通過“飽和經驗”,來培養研究者的“經驗質感”,從而建立真正的中國社會科學研究的主體性,而不再把中國作為西方社會科學理論的試驗場。 本書從鄉村問題入手,對目前中國社會科學的整體定位與具體方法提出了有力的挑戰。作者認為目前中國社會科學很大程度上從屬于以西方為中心的學術體系,既不立足于中國社會本身的問題,也無法為中國社會提出真正的解決方案;在方法上則屬于從學術到實踐又回到學術的“小循環”。 作者主張建立中國社會科學的主體性,回應中國社會自身的發展和挑戰;在方法上采用從實踐到學術再回到實踐的“大循環”。 同時作者還主張改變中國社會科學人才的培養模式,提出了以經典閱讀和飽和經驗為核心、以學生為教學主體的新模式。只有形成具有新理念的學術研究群體,中國社會科學才能真正建立自己的主體性。
無在野之學 目錄
序言 知識在于解放思維…………………………………………… 001
**編 學術方法…………………………………………………… 001
飽和經驗法
———華中鄉土派對經驗研究方法的認識 …………………… 003
論經驗質感 ………………………………………………… 020
社會科學研究與飽和經驗訓練……………………………… 034
華中村治研究中的機制研究………………………………… 049
大循環: 經驗的本體性與中國社會科學的主體性 ………… 058
第二編 學術立場…………………………………………………… 065
建立中國社會科學主體性的提綱…………………………… 067
社會學研究的本土化與主體性
———評謝宇教授 ?走出中國社會學本土化討論的誤區? … 071
經驗研究與中國社會科學的本土化 ………………………… 088
關于中國經驗研究的幾個問題……………………………… 107
為什么要強調中文發表 …………………………………… 114
村治研究的共識與策略 …………………………………… 117
村治研究的路徑與主體
———兼答應星先生的批評 ………………………………… 129
第三編 學生培養…………………………………………………… 151
大學文科教育的關鍵在于解放學生 ………………………… 153
關于社會學研究生培養的幾點思考 ………………………… 167
社會科學研究生培養中的兩個不等式 ……………………… 182
研究生培養中的集體讀書與集體調研 ……………………… 198
飽和經驗與正向學習法 …………………………………… 208
如何才能寫出一篇好的社會科學博士論文 ………………… 218
本科社會實踐課是一門硬課………………………………… 227
社會科學研究生要讀經典…………………………………… 232
附錄 我與《新鄉土中國》 ……………………………………… 242
后 記 ………………………………………………………………… 251
無在野之學 節選
關于中國經驗研究的幾個問題 總結中國革命與建設實踐中的經驗教訓,*為重要的一條就是要將馬列主義普遍真理與中國革命與建設實踐相結合。中國是一個有13億人口,有960萬平方公里領土,有5000年文明的發展中的社會主義大國,中國革命與實踐的邏輯,與歐美國家有著巨大的差異。經過改革開放20多年的引過,中國已經從西方譯介了大量社會科學成果。與相對較高的譯介水平相比較,中國社會科學經驗研究的水平較低,成果也少,西方社會科學與中國經驗之間的結合,沒有產生多少值得稱道的成果。如何以經驗研究為基礎,結合引進的西方社會科學,發育出中國本土的社會科學,有力地揭示中國現代化建設的特殊規律,從而服務于中國現代化建設實踐,是當前中國社會科研究面臨的一項緊迫任務。 中國社會科學的本土化,是指中國社會科學必須能夠有助于理解中國現代化的實踐,為中國現代化建設事業服務。中國是特殊的,因為中國不僅有著悠久的歷史,從而有著由悠久歷史所形成的內在歷史邏輯,而且有著極其龐大的地域和人口規模,從而有著不可能同于一般國家發展的邏輯,及有著探索自主發展道路的可能。中國是發展中國家,有社會主義的新傳統,中國有著不同于(有時可能正好相反于)歐美發達國家現代化的邏輯。 正因為中國是特殊的,中國現代化實踐的邏輯前提和開展過程都可能不同于歐美現代化,中國社會科學要能理解中國現代化并服務于中國現代化的實踐,就必須真正深入到中國的特殊性中,并在中國現代化預設及開展過程各個層面展開討論,中國社會科學就不能簡單照搬西方社會科學的結論,而必須本土化。中國社會科學本土化的前提是對中國經驗進行深入研究,理解中國經驗本身的邏輯,從而為中國現代化實踐提供理論支持。 從中國經驗研究和西方社會科學理論之間的關系來說,經驗研究顯然不是要排斥西方社會科學理論,而是以西方社會科學理論作為研究中國經驗的準備。所謂中國社會科學的本土化,是指中國社會科學要以理解中國經驗為目的,中國經驗本身是一個龐大的復雜系統,有其內在邏輯,在具體的對中國經驗的研究中,關鍵之處在于要探索中國經驗本身的邏輯,要沿著中國經驗本身的邏輯往向前。中國經驗是一個整體,就不能以既有的西方社會科學(尤其是已經學科化了的技術化的西方社會科學)切割中國經驗。 而從當前中國經驗研究的狀況來看,中國經驗研究不僅存在數量少水平低的問題,而且存在過早學科化、技術化,缺少整體反思,熱衷于用中國經驗與西方社會科學抽象對話等等問題。具體可以列舉以下四端。 一是對話式的中國經驗研究。這方面的問題十分嚴重且普遍,尤其在當前國內大學碩士論文和博士論文寫作中十分普遍。所謂對話式的中國經驗研究,就是試圖以中國經驗來驗證西方社會科學的一般理論,中國經驗的價值在于證實或證偽西方社會科學的某一個具體命題。這種對話式經驗研究是有意義的,特別是西方社會科學本身就是以普世邏輯來展開的情況下,通過中國經驗來驗證西方社會科學的命題,有助于加深對西方社會科學的理解,甚至可能修正西方社會科學理論。當前中國對話式經驗研究存在的主要問題不是對話,而是在對話中表現出來的教條和僵硬。具體來說,這些對話式經驗研究,往往是在學習和研究西方社會科學理論產生問題意識,形成理論預設,然后再到經驗中尋找相關經驗材料來驗證這些問題。在進入經驗尋找材料的過程中,因為對已經產生問題的關注,而對經驗本身的邏輯不重視,對興趣點以外的經驗不重視,對調查中的意外不重視。在進入經驗現場后,卻又很難找到預設所需要的經驗材料。其結果便是將從經驗現場搜集到的材料,硬性地套用到理論預設中,用搜集到的經驗材料“委曲求全”地與西方理論命題對話,由此產生理論與經驗兩張皮的弊病。 其實,對話式研究不是不可以做,但不能太過僵硬,不能兩張皮,而需要融匯起來,要讓經驗本身說話。具體地說,進入經驗現場時,應該允許經驗本身的邏輯說話,允許發生經驗的意外,這個時候,西方社會科學理論是一種準備,是隨時可以提取出來進行對話的基礎知識。由經驗本身提出問題,尤其允許發生經驗的意外,由此提出要與理論對話的話題,就可能從真正的中國經驗中產生出與西方對話的中國經驗研究,從而可能完善和發展“普世”的社會科學,而非目前國內經驗研究中存在的理論與材料兩張皮。 二是盲目崇拜以模型和統計數據、問卷調查資料為基礎的定量研究。這個問題尤在經濟學界較為嚴重。經濟學界喜歡從西方引進一些數理模型,在缺少對中國經驗整體理解的情況下作定量研究。中國經驗復雜而龐大,所有現象都是多因多果,且這些多因多果往往未得到充分的定性研究。在沒有對中國經驗進行充分的整體研究的情況下,貿然進入技術性問題的研究,尤其是進入定量研究,往往會由于對經驗本身的把握不夠而得出錯誤的結論。這些錯誤的結論因為有數理模型和大量數據,貌似科學,容易騙人。 三是以個案經驗與西方理論直接對話,完全不顧及中國地域廣大、情況復雜的實際。這方面在人類學研究中表現得較為明顯。當個案經驗可以找到西方理論的說明之后,個案經驗便被夸大成為中國經驗,缺少對中國區域非均衡和歷史復雜性的足夠考量。沒有足夠的國內比較研究,個案本身的細微之處就不能表現出來,因此就會在與西方社會科學的對話時迷失于其中。 四是缺乏整體性思考,以常識來應對經驗,并從抽象的西方理論里為常識尋找意識形態依據,導致西方社會科學主張的原教旨主義化。這一點尤其存在于中國政策研究和一般人的思維中。典型是所謂小崗村一分田就致富的神話。 一般來說,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的生活體驗,這些生活體驗構成了個人理解世界的基礎。當一個人的生活體驗與某種抽象理論結合起來之后,這種生活體驗便會獲得意識形態的力量。人民公社時期存在的“磨洋工”,及每個人對于“剩余索取權”和個人勞動積極性關系的體驗,就使小崗村一分田就致富的邏輯成為理所當然。產權越明晰,個人積極性越高,并以此來解釋分田到戶的效率和企業責任制改革,以此論證私有制永恒。當人民公社解體,農村推行承包責任制后,一些人感嘆“真理是簡單的,原來一分就靈啊”。這些人忽視了,如果沒有人民公社幾十年在水利工程、農田改造等方面的投入,沒有化肥、農藥、種籽方面的投入,中國數千年小農經濟不得溫飽的命運不會改變。之所以承包制一分就靈,正是人民公社時期積累下了大量未轉化為個人利益形態的“紅利”。農村承包制因為將土地分到農戶,縮小了生產單位,減少了生產監督成本,調動了農民的內在生產積極性。承辦制也因為農戶的生產單位太小而難以合作起來辦成大事。合作需要組織,人民公社的監督成本高,人民公社是組織起來“磨洋工”,分田到戶后是分散開來打麻將。其實,分田到戶與人民公社各有利弊,在新中國成立后,百廢待新,國家需要從農村提取工業化建設的資源,農民需要組織起來改善數千年未能組織改善的基本生產條件(尤其是水利,但不止是水利),人民公社顯然較承包責任制有優勢。國家已經建立完整的工業體系,工業有能力反哺農業時,分田到戶、休養生息,不失為明智選擇。這樣來看,真理其實是復雜的,不能將小道理抽離大道理,單獨來講。中國的大道理來自中國的現代化目標及中國現代化本身的邏輯,而不是來自哈耶克的哲學或斯密的經濟學,不是來自原教旨的只強調一點不考慮其他的意識形態力量。 在當前中國正在展開的經驗研究中,除在處理西方社會科學與中國經驗的關系中存在的以上問題外,中國經驗研究的自主性也是一個很大的問題。如前已述,中國開展經驗研究的必要性及重要意義,在于將西方社會科學理論與中國經驗結合起來,從而發展出本土化的中國社會科學,以理解中國革命與現代化建設的實踐,為中國現代化事業服務。但當前中國經驗研究話題選擇的自主性卻明顯存在問題,可以舉兩例說明之。 一是在現實與歷史研究中,經驗研究很奇怪地偏向歷史,相對忽視現實。顯然,中國的經驗研究,包括以現實為重點的研究和以歷史為重點的研究。無論是現實還是歷史,均是有著內在邏輯,是可以用經驗資料來驗證的領域,不同于單純的理論研究。中國的現實來自于中國的歷史,中國經驗邏輯中,往往是歷史與現實一脈相承,理清歷史的邏輯,有助于理解現實的原因。也就是說,歷史不僅構成了現實產生的基礎,而且歷史與現實還往往共享一套邏輯。只有對歷史有了清醒的理解,現實中才會更具智慧,避免出現低級錯誤。 但是,歷史研究與現實研究仍然是有著重大差異的經驗研究。**,現實研究更為急迫且重要,歷史研究正是在有助于理解現實上才顯示出其價值。在當前中國處于現代化的關鍵時期,理解現實,對于中國實現現代化的成功轉型,十分地重要。第二,現實資料比歷史資料更容易獲得,從而使以現實為基礎建立起來的理論更容易得到驗證。經驗研究的一個關鍵是按照經驗本身的邏輯來展開,歷史資料因其是過去了的資料,資料往往不完整,有若干處的斷裂,斷裂的地方就要借助推測,一旦推測,就會為各種意識形態的、想當然的或自以為是的東西留下空間。由于資料限制,對歷史的解釋正好為不同意識形態爭論不休提供了理由。以歷史資料為基礎建立基于中國經驗的社會科學,較以現實經驗為基礎更加困難。第三,所有歷史都是當代史,是說歷史總是為當代的事情服務的,不然就不會有人關心歷史。同時,也正是因為現實中獲得的體驗,才為重新閱讀歷史,發現歷史智慧,提供了視角。沒有一個時代不是以自己時代的視角來看待歷史并重新解讀歷史智慧的,不關心現實的歷史研究遠比不關心歷史的現實研究荒誕。第四,也是因為現實經驗的易獲得性及理解現實的重要性,使不同學科不同關懷的人們可以在中國現實經驗中找到各自感興趣的素材,可以進行有意義的對話,可以共享豐富的往往是交叉著的經驗平臺。正是這種共享的經驗平臺,使不同學科的對話可以產生出對經驗現實的不同解釋的共同基礎,產生出對中國經驗的中層理論,產生出基于中國經驗的、概念化的社會科學理論。第五,歷史資料往往是死的,現實資料則是活的,活的資料可以形成交互式具有穿透力的對話研究,可以讓研究者深入到歷史資料中不可能存在的各個方面。因此,現實研究不只是資料的豐富完整,而且深度也完全不同。豐富且有深度的可方便被研究者獲取的現實資料,就為研究者提供了靈感的源泉,為研究者實現研究中的頓悟,建構中層理論,提供了極好的滋養。 但是,當前中國學術界普遍存在的是對歷史經驗的研究甚于對現實經驗的研究,很多優秀學者熱衷于一個小段的專門史,或為發現一段特殊史料而興奮不已。對歷史的研究,要么是化大力氣復原史料(在現實研究中這些資料隨手可得),要么是精心去尋找史料(如考古學一般),要么是為現實的目的利用史料(而不是真正要從史料中生長出一個理論,以解釋歷史的邏輯),反過來,在現實經驗研究中,因為資料易得,就容易建立理論從而容易建構出關于經驗運轉的邏輯的中層理論。這個時候再將發現的邏輯或建構的理論驗之于歷史資料,就會大有收獲。將歷史驗之于在現實經驗中發現的(或從現實經驗中生長出來的)理論,與將現實的意識形態及未驗證的西方社會科學的理論驗之于中國歷史資料,其境界差異殊大。(當然,純史料的史學也是要的,但這不同于這里要講的經驗研究。) 中國學界進入歷史研究還關心兩種奇怪的爭論,一是關于歷史本來面目的爭論,二是出于意識形態目的進行的爭論。這兩種爭論也是有意義的,但在歷史資料脆弱的情況下,強大的理論體系及意識形態體系會將經驗本身的邏輯吞噬,經驗本身沒有能力展開說話,這時候,歷史研究在形成本土化的基于中國經驗的社會科學方面,沒有作用。 此外還有一個爭論,就是要回應抽象的理論問題及西方漢學研究問題而起的爭論。如中國農民戰爭的爭論和所謂中國資本主義萌芽的爭論。 當前中國學界的經驗研究中,對歷史研究的熱度高于現實研究的原因,正是與西方漢學的引進有關。在20世紀下半葉,尤其是毛澤東時代,西方漢學因為進入不了中國經驗研究的現場,要理解中國就不得不依靠對中國歷史的研究和依靠二手資料(包括報刊)進行研究,因為當時中國的田野不向歐美學者開放。換句話說,西方漢學研究中,歷史研究的水平較高,原因是西方漢學難以進入中國田野的現場。改革開放以后,中國重新引入西方社會學科,包括西方漢學,中國學界發現西方漢學水平很高,而致出現了新的以西方漢學為榜樣的中國經驗的歷史研究,其熱度竟然超過了對中國經驗的現實研究。在1980年代以來,中國學者鉆進故紙堆的人數竟然大大超過了走向田野的人數。中國學界在歷史經驗研究方面的水平竟然高過對現實經驗的研究水平,而如前述,事實上搜集歷史資料遠較搜集現實資料困難。這真是一個諷刺。 西方漢學因不能而不為的中國田野研究,中國學者卻糊里糊涂地在能為處不為,在難為處要有為。 要做經驗研究并建構本土化的社會科學理論,就需要有豐富易得的經驗資料。歷史資料因其難得性,不完整性,而不容易建構真正基于經驗的本土化社會科學,而易于陷入意識形態和西方社會科學的陷阱之中。 當前關于現實的經驗研究也存在著較為嚴重的弊病,其主要弊病一是過于關注熱點,缺少對經驗一般的研究,缺少對經驗常規邏輯的研究。這種對熱點的關注,使社會科學研究與報刊新聞之間沒有了區別。二是過于愿意與意識形態大詞聯系起來,如與民主、人權、弱勢群體、自由等等大詞聯系起來,而不能夠深入到大詞背后的經驗邏輯中去,從而使社會科學研究與社會工作之間的界限消失。當前中國關于現實經驗研究中存在的以上兩弊,說明當前中國社會科學缺乏相對的自主性,不能獨立自主地選擇有益于建立中國本土社會科學的經驗研究領域,從而難以真正實現中國社會科學本土化的突破。熱點關懷和大詞關注,因其經驗的表面性、斷裂性,而難以產生出獨立的經驗發現,容易陷入西方社會科學的強勢話語,甚至陷入意識形態的迷霧之中。 熱點問題和大詞關注可以成為現實經驗研究的起點,但也只是起點而已。有了起點,就需要趕快地沿著經驗本身的邏輯往前走,要容納新經驗,要有意外的產生,要不斷地理解更多的、更復雜的、卻往往是相互聯結多因多果的經驗,在這種沿著經驗往前走的研究中,經驗本身的主體性逐步顯露出來。這樣以沿經驗邏輯向前走的發現,抽象、提煉及概括,都為中國本土社會科學的生長提供了有力的滋養。這方面有些類似費孝通對梁漱溟的評價。費孝通認為:梁先生用“好用心思”和“誤打誤撞”概括自己的治學,“正道出了一條做學問的正確道路。做學問其實就是對生活中發生的問題,問個為什么,然后抓住問題不放,追根究底,不斷用心思。用心思就是思想。……,宇宙無邊,世海無邊,越用心思追根,便越問越深,不斷深入,沒有止境”。 如何開展經驗研究才*有益于建立本土化的服務于中國現代化的中國社會科學呢?簡短展開以下五點。 一是理論與方法的準備。西方社會科學已經建立約200年,在理論和方法各方面都已經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也已經形成了十分細密的分科。中國經驗研究不可能離開西方社會科學,因此,在作經驗研究之前、之中,都需要大量閱讀西方社會科學的理論和方法,以為經驗研究作準備。 要再次強調的是,西方社會科學理論與方法只是經驗研究的準備,而非對話的對象,也非唯一的方法武器,更不是教條。每個人都不可能掌握所有的理論與方法,因此,每個人的研究都應該允許他人的質問,都允許對經驗資料的再解釋。理論與方法的針對點是經驗,而非西方理論。 二是要讓經驗本身的邏輯展開,而不是因為學科的限制,人為將經驗分割在不同的技術化的學科領域內。要沿著經驗的邏輯往前走,西方社會科學知識及其他知識都是理解經驗的武器。在這個沿著經驗往前走的過程中,理解本身的局限可能會顯現出來,這就為嘗試提出新的解釋框架留下了機會。這樣的機會一多,就可能累積出眾多發現,社會科學本土化就有希望。 三是在經驗研究中,要保護機敏,注重枝節,關心細小瑣碎的發現,要善于從新的發現中重新解釋過去的經驗,并比較確定發現的可靠性、可遷移性乃至普遍性。 四是要強調頓悟。所謂頓悟,就是有了中國經驗的積累和中國社會科學本土化的關注,有了對西方社會科學的大量閱讀,有了經驗研究之間的對話及其他各種看似偶然的機會,就可能突然間提出以前不曾關心的問題,得到以前不曾有過的視角,想到以前不曾提出的框架或概括,這些突然間的得到,可以重新組織概念,并且往往是可以更好更有效地重新組織經驗,并因此可以重新從經驗中有所發現,這就完成了經驗研究的**個突破。大量學者在經驗研究中有了頓悟的突破,這些頓悟匯集起來,形成新的更大的頓悟,就可能有了更適合中國國情從而真正本土化了的具有強大生命力的中國社會科學生長出來。 五是以在經驗研究中細小瑣碎的發現為基礎,做進一步的概括、抽象、提煉工作,做進一步的形式化的工作,允許批評和重新回到經驗,允許與西方社會科學對話,討論。為時不久,就可能產生具有對中國經驗本身邏輯強有力概括能力的,具有中國學術自主性,有益于中國現代化事業的,形式化程度較高的本土化的中國社會科學出來。
無在野之學 作者簡介
賀雪峰,1968 年生,湖北荊門人,現為武漢大學社會學院教授,中國鄉村治理研究中心主任,2015 年入選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華中鄉土派代表性學者。著有《新鄉土中國》《村治的邏輯》《地權的邏輯》(Ⅰ、Ⅱ、Ⅲ)、《城市化的中國道路》《南北中國》《治村》《最后一公里村莊》等。
- >
回憶愛瑪儂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煙與鏡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