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妙相梵容
-
>
基立爾蒙文:蒙文
-
>
我的石頭記
-
>
心靈元氣社
-
>
女性生存戰爭
-
>
縣中的孩子 中國縣域教育生態
-
>
(精)人類的明天(八品)
明德經典人文課社會學與我們(明德經典人文課) 版權信息
- ISBN:9787300285498
- 條形碼:9787300285498 ; 978-7-300-28549-8
- 裝幀:簡裝本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明德經典人文課社會學與我們(明德經典人文課) 本書特色
要普及一門學科,相關的教材與介紹性讀物就很重要。事實上,中國社會學重建三十多年來,已經有一些經典教材在教學中被經常使用。與此同時,**也引進了許多國外介紹社會學的相關讀物。本書正是一本普及性質的教材,其英文原版書已經被美國多家高等院校作為社會學入門課程的教材廣泛使用。 本書分17個專題,對社會學基本概念、研究方法、理論流派以及具體研究問題進行了詳細介紹。
明德經典人文課社會學與我們(明德經典人文課) 內容簡介
一本書愛上社會學!本書分17個專題對社會學基本概念和理論進行了介紹,同時配有大量新近發生的社會實例,使得本書讀起來有趣、輕松。
本書倡導一種社會學式的思維方式,希望訓練讀者能以社會學的視角來分析社會現象,從而使讀者迷上社會學,了解到社會學不僅僅是認識我們的社會,還需要將課堂知識應用到我們的社會,改造我們的社會。
明德經典人文課社會學與我們(明德經典人文課) 目錄
第1章 社會學
主題:社會學是什么?
社會學思考:三種基本的社會學范式的特征有哪些?三種范式—它們是如何彼此相關的?
第2章
社會調查研究——如 何研究社會?
主題:什么是研究方法?
社會學思考:社會學家如何運用研究方法?
第3章
文化——塑造個體的 框架
主題:什么是文化?
社會學思考:文化之間有何差異?
第4章
社會結構與人際互 動——微觀和宏觀的 視角
主題:社會結構的構成要素是什么?
社會學思考:三種分析范式是如何看待社會結構的?
第5章
社會化——適應社會 的過程
主題:什么是社會化?
社會學思考:三種理論范式如何看待社會化?
第6章
群體與社會——了解 我們的環境
主題:社會群體的特征有哪些?
社會學思考:社會學家是如何看待群體領導的?
第7章
美國的社會階層—— 現代社會中的社會分層
主題:什么是社會分層?
社會學思考:社會分層背后有哪些理論?
第8章
全球分層——世界財富與貧困
主題:什么是全球分層?
社會學思考:全球分層背后的理論是什么?
第9章
人口與環境——社會 如何應對日益增長的人口?
主題:什么是人口學?
社會學思考:什么是環境社會學?
第 10章
種族和民族——這是個膚色問題嗎?
主題:種族和民族之間有何不同之處?
社會學思考:哪些因素導致種族觀念的產生?這種觀念是如何影響人們 的?
第 11章
性別分層——性別的社會性
主題:生理性別和社會性別之間的差異是什么?
社會學思考:觀察社會性別和性別不平等的視角有哪些?
第 12章
衰老與健康——社會的老齡化
主題:健康和衰老如何影響社會分層?
第 13章
犯罪和法律體系—— 社會如何回應犯罪和越軌?
主題:什么是犯罪?
社會學思考:犯罪為什么會存在?
第 14章
婚姻與家庭——社會是如何延續的?
主題:家庭是什么?
社會學思考:家庭在走向衰落嗎?
第 15章
教育與宗教——社會如何傳遞信息?
第 16章
經濟與政治——社 會是如何組織與管理的?
主題:什么是經濟與政治體制?
社會學思考:社會學家如何看待經濟與政治
第 17章
社會運動、集體行為 和社會變遷——社會是如何變化的?
主題:社會變遷的動力是什么?
社會學思考:社會運動背后隱藏著哪些理論
譯后記
明德經典人文課社會學與我們(明德經典人文課) 節選
第17章 經濟與政治——社會是如何組織與管理的? “不管根據哪種傳統定義,這一群行動一致的個體都稱不上一種社會運動。社會運動要有領袖和共享的意識形態。一般來說,人們總是先跟在游行隊伍的后面,邊走邊看傳單,發現宣傳的東西和自己的想法一樣,這才真正加入游行的人群。在做決定之前,人們一般會閱讀發起人的簡歷,或者聽他們冗長的演講,不管是通過收音機還是去現場。簡單地說,社會運動要有追隨者才能形成氣候。但是,這次游行不符合標準的模型。它就像星星之火,四處分布,沒有形成規模,而且極度地獨立,不依靠外力,完全自生自滅。此外,沒有宣言或者教義之類的意識形態,也沒有*高指揮權威。教室、農場、熱帶雨林、鄉村、公司、沙漠、漁場、貧民窟,到處都能見到它在醞釀、萌發,甚至在紐約的豪華賓館里,也能看到它的蹤跡。它的一個獨特之處在于,這是一次嘗試,人們試圖自下而上發動一場全球性的人道主義運動。歷史地看,社會運動一般都是因為不公正、不平等或者腐敗現象而引起的。世界上大多數人口仍然處于災難和不幸之中,現在,又面臨一種前所未有的新情況:生態環境大規模惡化,氣候發生急劇變化。參加這次運動的組織多如牛毛,當我在腦海里計算具體的數字時,突然意識到,我或許正在見證某種有機體(如果說不是生物的話)的出現和成長。它不是傳統意義上的社會運動,那么我們是不是可以說,這是面對生存威脅時,人類作為一個整體所做出的一種本能和集體性的反應?現在還沒有答案,相反,我們面臨更多的是問題:它是因為某些內在于目的本身的原因而變得原子化的嗎?這次運動究竟是如何運作的?它的增長速度到底有多快?參加這場運動的個體和組織相互之間是怎么聯系的?為什么得不到足夠的重視?之前有沒有類似的現象?它能不能解決各國政府無法解決的問題,比如能源、就業、環境保護、貧困和全球暖化?它發展到*后會不會集中和組織起來?或者,還像現在這樣,各自為戰,把權力拱手讓給各種意識形態和激進主義?”
——摘自《上帝保佑的動亂:有史以來規模*大的社會運動是如何讓這個世界重新變得仁慈、公正和美麗的》 在《上帝保佑的動亂:有史以來規模*大的社會運動是如何讓這個世界重新變得仁慈、公正和美麗的》(Blessed Unrest: How the Largest Social Movement in History is Restoring Grace, Justice, and Beauty to the World)一書中,作者保羅?霍肯(Paul Hawken,他同時還是一個記者和環保主義者)向世界表明,盡管在生態環境和社會領域兩個層面上,地球正面臨著大規模的潛在災難性問題,但我們還有希望。
俗話說:不鳴則已,一鳴驚人(When it rains, it pours)。在某些情況下,傾盆大雨(Down-Pours,傾盆大雨。與前面的俗語“When it rains,it pours”相呼應。——譯者注)意味著又一個冰河世紀的到來。至少,2004年上映的影片《后天》(The Day After Tomorrow)給觀眾呈現的是這樣一幅圖景。這種花巨資打造的災難大片用視覺媒體的方式把氣候變化問題呈現在觀眾面前。問題是,這能否真正喚起人們對氣候問題的重視?有些人對此持懷疑態度,認為僅僅把信息傳遞給全世界是遠遠不夠的。
保羅?霍肯花了好幾年時間,跟蹤各種環保組織為改善地球環境所做的努力,收集了大量的數據和材料,*后寫成《上帝保佑的動亂》這本書。在書中,作者指出,確實有一部分人在致力于改善我們的居住環境,但不幸的是,這樣的人并不是很多。地球正在經歷一場全球性的人口爆炸,由此造成的人口和環境之間關系的緊張,導致了一系列嚴重的問題,比如貧困和氣候變暖;艨险J為,用這些事實來嚇一嚇人們,是一件很容易的事,大家都會覺得,這是個嚴重的問題。但是,一旦人們還知道,現在有成千上萬的環保組織和團體在為改善明天的狀況而不懈努力,他們就不再恐懼了。
是什么動力驅使社會發生變化?面對這些變化,我們該怎么辦?本章將會在討論社會變遷、集體行為和社會運動的過程中回答上述問題。 主題:社會變遷的動力是什么? 社會的改變 社會的各種變化通常都是由一些新的事件或機會引起的,比如工業革命。這些新事件會引發社會變遷,也就是文化、人際互動以及各種創新改變社會制度的過程。我們在前面提到工業革命對社會階級分化的影響。資產階級的權力和財富大大增加,超過了原來擁有大量土地的貴族階級,與此同時,工人階級被迫整日勞作,為了生存苦苦掙扎(Pat Hudson,1992)。
就在同一個時期,認識世界的新思想出現了,其中包括社會學。有些新思想成了建立一個新國家的智識基礎,比如以共同理想為基礎的美國。我們只需翻翻《獨立宣言》的開篇導論就可以找到一部分類似的思想。社會變遷通常由思想來驅動。比如,當我還是個孩子的時候,我住的社區里沒有回收廢品的人,后來,有些人意識到,人類浪費了太多的自然資源,于是決定重復使用一些東西。到今天,垃圾回收和重復利用已經成為一個很普遍的現象。
與此同時,人口也在增加,觸發了一些人口變遷,比如移民。跨國移民和境內遷徙改變了美國這個國家。歷史地看,美國的人口逐步增加,并且向西部轉移。例如,1800 年,美國的人口中心(一個假象的點,在這個點的東西兩邊,各住著一半人口)是馬里蘭州的巴爾的摩(Baltimore,MD)。到1880 年,這個點移到了肯塔基州的考文頓市(Covington,KY)。根據2000 年的人口普查,現在美國的人口中心是蒙大拿州的埃德加斯布林斯市(Edgar Springs,MO)(U.S. Departmet of Commerce News,2001)。
現在是全球化時代,這是一種新的發展趨勢,我們與其他國家的聯系比以往任何時候都要多。在前面一章,我們已經對這個問題進行過較為詳細的討論,比如隨著技術的發展和全球化的到來,世界正變得越來越小。舉個例子來說,無論在地球的哪個角落,日本、澳大利亞、法國、東南亞、印度、德國、英國、墨西哥等,我們現在都可以收看到迪斯尼動畫頻道的節目。這種現象說明了什么?它有什么意義?
答案是,迪斯尼的動畫頻道把美國的信息、觀念和信仰傳到了世界各地的孩子腦里。通過《蒙漢娜》(Hannah Montana )和《少年魔法師》(Wizards of Waverly Place )里十幾歲的戰士形象,全世界的小孩子都在學習美國文化。這會給其他國家的文化帶來什么樣的影響?又會導致怎樣的社會變遷呢?
……
明德經典人文課社會學與我們(明德經典人文課) 作者簡介
[美]約翰·D.卡爾,美國俄克拉荷馬大學社會學博士。此前,他曾在醫院、中學、教堂和監獄等地方工作。這些地方的工作經驗使他對社會學的興趣愈加濃厚。他對社會學研究和教學充滿激情,曾全身心地研究犯罪學和社會分層。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