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百年孤獨(2025版)
-
>
易中天“品讀中國”系列(珍藏版全四冊)
-
>
心歸何處
-
>
(精裝)羅馬三巨頭
-
>
野菊花
-
>
梁啟超家書
-
>
我的父親母親:民國大家筆下的父母
母親已比我年輕 版權信息
- ISBN:9787568066334
- 條形碼:9787568066334 ; 978-7-5680-6633-4
- 裝幀:80g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母親已比我年輕 本書特色
1.本書是媒體人徐漢雄的自傳體親情散文集,飽含對親情的至深省察,讀來飆淚;亦是一部展現中國父母大愛的誠意之作,定格了世間天倫之情的共同美好。 2.一位兒子寫給父母的深情回望之書,書寫那些來不及說的愛與牽掛,每個中國兒女都能在書中看到自己父母的影子!無論走得多遠,都別忘了身后的父母。 3.著名作家、茅盾文學獎和魯迅文學獎得主、湖北省文聯主席劉醒龍,著名雜文家、魯迅文學獎得主鄢烈山,知名作家趙格羽聯合推薦。
母親已比我年輕 內容簡介
這是一位媒體人的自傳體親情散文集,飽含對親情的至深省察,讀來飆淚,世人間很痛之事,莫過于母親已比孩子年輕。雖然是個人回憶錄,卻如朱自清的《背影》一樣,定格了世間天倫之情的共同美好。作者用真誠樸實的文字,毫不避諱的靈魂追問,回顧了父親母親的平凡一生,那些有快樂,也有艱辛的過往歲月,觸動人心,讓人在震顫中驚醒:無論走得多遠,別忘了身后的父母。這是一部展示中國父母大愛的作品,也是描述一部中國農村百姓努力生活的誠意之作。這本私家回憶,有我們平凡父母的共同影子,牽動我們內心深藏的共同情愫。
母親已比我年輕 目錄
·母親已比我年輕
·一粒灰落在父母的清明節上
·與父母經歷過的抗“疫”
·我的農民父母
·半邊戶,半生緣
·留守在鄉村
·沒有故事的童年
·北山,北山
·外婆不“外”
·一條魚的牽掛
·讀個爭氣書
·姐姐成了我的同學
·夢里且相逢
·人生不過三場病
·兩只黃鸝鳴翠柳
·不瘋魔不成活
·父親還債來了
·幾時共挑三籮筐
第二輯 父親已成大人
·牽著父親去旅游
·父親已從生命中飄過
·原來父親也是可以瀟灑的
·我會做飯的時候,父親已經不在
·難忘父親的笑容
·寧愿挨他壞脾氣
·咳嗽在,父親就在
·賬本里的父親
·屬于夏天的父親
·你們那里下雪了嗎?
·陽歷年,我愿父親快意一醉
第三輯 母親已比我年輕
·我的開學**課
·媽媽留給我一首歌
·搶雨與看水
·托孤
·有父母的地方才是家
·近鄉情更怯,只因無父母
·我們欠父母一個抱抱
第四輯 有關活著
·能吃時,你一定要多吃點
·人生的愿望有時就是一份盒飯
·別讓家里的女人哭出聲
·我也曾包過粽子
·有人在靜靜愛著你
·“姥爺”天上見
·提著豬肉去走親
·請善待家中的老人
第五輯 思念之花
·油菜花里的母親
·走不出母親的容顏
·你好像從未長眠
·今天,我來陪你坐坐
·你明明就在眼前
·睡我旁邊的那個人
·我想劃根火柴回到童年
·采青葉的父親
·父親的田地
后記:在人間戲劇中活好自己的角色
母親已比我年輕 節選
·我的農民父母 我的父母,組建了當時那個年代比較常見的家庭,即“半邊戶”家庭。父親有份國家單位的工作,吃公糧,母親在家務農。他們看起來有點互補,一個在外工作,一個照料家庭,實際上,所謂“半邊”,就是不對稱的,有缺憾的,不完美的。我父母的一生,因此橫生出了太多的坎坷。 “半邊戶”的家庭,中途就散了,只剩下半生的緣分,與我們一生的長相憶。 父母之命,原本是希望我學醫或從教,吃技術飯、安穩飯,知子莫若父、莫若母,他們知道我生性善良、本分,適合過簡單的生活。 我從小喜歡文字,能識字時就喜歡看書,每學期開學,語文課本發下來,還沒有開課,我就將書本翻了個遍,又常借高年級同學的課本來看。那時能找來閱讀的書,也只有課本,并沒有其他的圖書可以看。對知識的渴求,讓我喜歡上了語文,覺得學好文字,可以用來表達感情。中考時,我沒有按父親的要求報考中等師范學校,執意要上高中,考大學;高考時,我又沒有按母親的意愿去學醫;畢業后,分到機關工作,我沒跟父親商量,就辭掉了鐵飯碗,加入了媒體行業。 在人生的道路選擇上,我有違父母之命,沒有活成他們想要的樣子,也許是不孝、忤逆吧。雖然沒有按照父母的愿望去生活,為他們寫本書,也算是對他們的一個交代吧。 有人說,讀了書,表達悲傷時就不會只是“哇”的哭一聲,能用幾行文字抒發胸臆,感情的張力能更大更充沛些。可惜,我努力這么多年,文字還是沒有多少長進,只能用大白話寫些瑣碎的記憶。 我知道,父母的那些愿望,是他們一生歷盡艱苦后的悟道。他們活著不易,只希望孩子們能現世安穩,一生無憂。我把他們的經歷與愿望記錄下來,也是呈現一片可憐的天下父母心,望世人珍視。 1 父親生于 1940 年農歷 11 月,出身于一個地地道道的山村農民家庭。那個年代的鄉村,也是凋蔽蕭條、兵荒馬亂的。父親出生時,整個村灣都沒幾戶人家,因零零散散搬到別處躲避戰亂,只有少數人留守。一如現在很多人都外出打工,鄉村中呈現空心化的狀態。那時原本也沒什么房屋,實在是荒涼得很。村口 都是大樹,四圍是山嶺,不走到村口,你都看不到這里面還有人家。治安也不好,耕牛都是與人住在一起,怕在夜間被盜。 爺爺一直靠給別人做長工為生,后來省吃儉用買些田地,雖然在解放后被劃為富裕中農,家境其實是貧寒的。只有一間祖傳的瓦房,生火做飯與住宿都擠在一起。幾個孩子長大后,他又咬牙買了間小瓦房,也沒有余錢剩米,耕牛是與其他人共有的,家具就是幾個大圓木桶,用于存放糧食,再就是一張老式的木床。 由于田地都是解放前夕買進的,解放后就合作化了,爺爺并沒有享受田地帶來的收益,卻差點背上一個不好的成分。我跟父親說,幸好解放得早,要是晚幾年解放,爺爺還堅持“買買買”,就要買成另一種身份了,那命運會更多了些波折。 父親就生長在這樣的環境下,雖然家里條件不好,爺爺卻堅持送他去讀書。1947 年到 1951 年,父親一直是讀私塾,1952 年開始在村辦小學就讀,后來又回家放牛兩年,1956 年到縣城的城關小學念書,1958 年小學畢業時,就十八歲了。如此斷斷續續,讀完初中后,父親已是二十二歲,這個年紀,到現在都能大學畢業了。如此高齡的初中生,也是那個特殊年代的產物,是新舊社會過渡的見證。 為了讓弟弟上學,父親主動放棄了高中學業,回村參加了生產大隊的工作。 1966 年,父親經過縣組織部的招干培訓后,參加了工作,后來又回家務農。1971 年重新工作,在土地承包責任制實行后,他又兼職回家種自家的責任田。這一生,他始終就沒有真正地跳出“農門”。 父親小時候,應該是過了一個貧困又快樂的童年,雖然物質稀缺,父母之愛卻不缺。爺爺早早就失去了父母,十幾歲便開始了獨立謀生,家中又沒有什么田地,只有外出當挑夫、做長工、打短工,都是出賣力氣的活,好不容易成家,已是中年得子。這種孤苦的經歷, 讓他對我父親百般疼愛,父親十幾歲了,都還被他背著翻山越嶺送到學堂。父親病倒后,我給他買來燕窩滋補身體。父親說,小時候我爺爺就給他買過。可見我爺爺對我父親是憐愛有加的。 爺爺只上過半年私塾,卻寫得一手好毛筆字,也因此懂得上學的重要性,一直咬牙送孩子念書。父親念的書不知是爺爺的多少倍,但很遺憾,一直到爺爺八十多歲,家中需要抄寫時都是他老人家親自動手,他看不中我們寫的。我父親的字寫得不如他,我的字又遠不如父親的。我總覺得,寫字真的要有天賦,跟讀過多少書、練習過多少回,可能關系不大。 父親的好時光也就是做小孩那一段,盡管穿不暖吃不飽,冬天也就兩條單褲,但那時人精神上的壓力并不大,可以說,解放后到處喜氣洋洋,整個國家熱氣騰騰,充滿積極向上的力量。年少的父親,跟那個年代一樣,不缺意氣風發,不缺斗志昂揚,從父親留下的畢業照可以看出,還頗有些文藝范呢。 那時參加工作也簡單,百廢待興,正是用人之際,初中畢業就能安排工作。聽說哪里有高材生,城里的單位一句話就要走了人,不用到處求門路,或是投簡歷自薦。父親畢業后在生產大隊干了一段時間,很快就被縣委組織部招進了青年培訓班,然后就參加工作了,在廣播站做架線工。后來因為“文化大革命”,工作受到沖擊,他又離職回家務農以避紛擾。局勢平靜后他重新參加工作,換到了水利部門。 可以說,年輕時的父親,除了生活條件艱苦,其他的都是一張白紙,美好前景任由描繪。父親對工作也很認真,忠于職守,兢兢業業,沒少拿過獎。以后的事就沒這么順了,對父親來說,結婚后,有了孩子,生活的壓力一下子就來了,好日子似乎已經到頭了。 2 父親成家時,已到而立之年,在縣廣播站工作。母親比他小了十來歲,是一個地道的鄉村姑娘,遠近聞名的漂亮。 這段婚姻是當時很流行的那種“半邊戶”結構,一個人有單位,一個人在鄉下照顧家庭,郎才女貌,也是人見人羨。 新婚的喜悅并沒有維持多久,現實的生活是殘酷而嚴峻的。父親在外工作,母親在家既要做山上的農活,又要喂豬做家務、打柴挑水,里里外外都靠自己,起早貪黑,所有的擔子一個人扛,與現在鄉村的留守婦女無異。 結婚三年,在生下我之后,母親終于堅持不住,積勞成疾,在水庫工地挑土方的那個冬天,活活累倒,以后身體就再也沒有回到從前的健壯狀態,年紀輕輕從此疾病纏身,基本失去了體力勞動的能力。 母親是個要強的人,做事不落人后。生產隊是計工分取酬,母親總想著多掙些口糧,在村里那一群婦女勞動力里,她是數一數二的能干。至今,講起我母親,鄰居們知道她的人,都豎起大拇指,贊嘆不已。1973 年,鄰村修水庫那陣子,她在工地上挑土石方,一個冬天挑斷了幾根扁擔,別人工休的時候,她仍閑不住,要么趁空收拾一些柴禾,再就是跑幾里路回家給我喂奶。她的雙腿因此腫得如水桶一樣粗,患上了風濕性關節炎,住進了醫院。這一住就是好幾個月,關節炎是治好了,卻將風濕逼到了心臟地帶,患上了風濕性心臟病,從此落下病根。 母親這一生,沒過過幾天好日子,從小就被送到一戶親戚那里收養了。她哥哥(我的大舅舅)一次路過,見她啃著豬都不吃的爛紅薯,心疼不已,回來跟我外婆抱怨,說孩子在那邊太受罪,不如接回家自己養。于是母親與對方的收養關系被解除,回到了原生家庭。 母親聰明伶俐,就是不肯讀書,小學只念到四年級就放棄了。外公送她到學校,她一轉身就在后面跟著悄悄回來了,說什么也不肯再去,從此失學。知識改變命運,母親小時候任性,不肯學習文化知識,也就改變不了務農的命運。 老一輩人都是重男輕女,對讀書的重要性也沒那么深刻的認識,覺得在農村能識些字,能算一些簡單的算術,就可以了。就是我小舅舅,也只念到小學畢業,后來是靠自己一路苦學,成了專業人才,人生的道路才越走越寬廣。 從我記事起,母親就是一個病人了,做不了重活,但還可以下地鋤草、上山砍些柴禾。后來發病幾次,她的身體就一次比一次弱,輕體力活都不能做了,只能在家望著我在山上忙活。她年輕時的拼命能干與生命活力,對我來說都只是傳說。 剛結婚時,為了攢些家底,父親上山采摘油榔樹的葉子賣(用于做蚊香),母親與父親一起織篾折賣,夫唱婦隨,過了幾年比翼雙飛的生活,也掙了點家用。 母親心靈手巧,買來縫紉機自己做衣服,邊角余料都能用得恰到好處,我們全家的衣服,都是她親手縫制,每換上新衣裳,我都會得意地穿著到處招搖一下,臭美顯擺一番。母親也很熱心地幫鄰居裁剪布料,教他人縫制新衣。無論家務活,還是農活,她都干得干凈利索,又快又好。這是優點,其實也是缺點,能者多勞,做事效率越高,做得越多,長期超負荷運轉,身體自然吃不消。 我幾歲時,母親就治病去了,童年中關于她的*初記憶,就是對生命將逝的惶恐。我還記得,她住院去了,家中請人為她做壽木的情景。幾個月后,母親撿了一條命回來。我在山坡的荒地上玩,聽說母親回來了,高興得一路飛跑,連跑邊喊:我娘回來啦!到家后,望著母親,我卻像不認識了一樣。聽母親說,我都不知道說話了,只知道她到哪,我就跟到哪,生怕她又出門了一樣。 這樣的惶恐與不安,一直伴隨著我的童年,伴隨著我的成長。我上小學時,母親就在家做不動了,姐姐被迫綴學在家一起幫襯著做家務。我上初一時,母親又病倒了,到武漢就醫。有次我放假回來,姐姐在村后的菜園悄悄告訴我,醫生說母親活不過三年了。 這是我人生收到的**個噩耗,也是驚嚇。以后在學校,我就沒有安心過,生怕哪天母親就去世了。到校外玩耍時,我都是提心吊膽,只要遠離學校,我就緊張,生怕母親去世后,村里人要是來報信,會找不到我。 這種擔心一直伴隨著我的讀書生涯,直到我上大學期間,母親去世。在我的青少年時代,記憶中的母親,一直在與疾病不停抗爭,與命運抗爭。我也一直為她擔心,從來就沒有開心過,也沒有放心過,漸漸形成了郁郁寡歡的性格。 3 因為母親患病,家里可以說是塌了半邊天。以前是母親在家又當男人又做女人,家務與生產隊的勞務一肩挑,母親病倒后,生活的擔子,就是父親一肩挑了。 父親原本是在縣城工作,為了照料家庭,選擇回到離家幾里路的地方,參與一座水利工程的建設,一直到退休。他一般在單位工作幾天,又回家種幾天地。這個家庭的擔子,對他而言是格外的沉重。 那時剛好開始了農村土地承包責任制 ,我們叫“田地到戶”,為了種分到戶頭上的田地,父親在四十歲時開始人生的轉型,學著犁地種田。爺爺是個老把勢,這時已是年過七旬的老者了,由他在一旁手把手地教,邊教邊嘆氣。 父親本是一個讀書人,要重新撲下身子種地,還真要費點功夫,因為種地不僅是力氣活,也是技術活,父親哪里吃得消。爺爺也沒想到,這個被自己送出了“農門”的兒子,又會回來種地,他除了為父親蹩腳的犁地動作搖頭,也是為父親的命運轉折而嘆息。人生沒有彩排,只能到一步行一步,命運如此波折,父子倆都只有面對現實。 父親讀了這么多年的書,*后還是做回了農民,在與我母親拌嘴時,母親有時以此奚落他,讀到胡須掃地了,還是這個樣子。父親也不辯解,要說他這一生,也是為了家庭,為了我母親做出了犧牲,被耽誤了個人前途才成了這樣,并非讀書無用。正因為讀了書,父親才懂得謙讓,才通情達理,任憑母親拿此取笑,也不還嘴,這也說明讀書的可貴啊。 因為知書達理,又在農村長大,對重新回家種地,父親也能堅強面對,對命運戲劇般的起伏,從來沒有氣餒過,而是坦然接受現實。母親病了,他積極為她求醫,沒有嘆過命不好;母親不能勞動了,他放下“單位人”的身份,重新下地干農活,也是積極面對,沒有嘆過命不好,沒鬧過半點情緒。印象中,父親總是回家就干活,忙完農活就去單位,到了要做農活時又回來,在這兩個角色中來回轉換,進退自如,無怨無悔。兩份工作,他都十分熱愛,全身心投入,這就跟在城里謀生同時打兩份工的人一樣,都是為了生活,將它們都當作自己的本職崗位,除了勤勉奉獻,還是勤勉奉獻。 父親做事是非常認真的那種,一招一式,一板一眼,從不馬虎,重活都是他來干。我們幾個孩子,只是幫著做些除草、插秧、收割之類的輕便活。我們也只是放假時在家幫下忙,平時可苦了母親,只要還有點力氣,她就會拖著病體,在山上給父親打下手。父親在前面犁地,母親在后面播種,晚上回家還要做家務。男人累了,洗了睡去,女人還要張羅吃的,喂豬等。農村女人不容易,疾病纏身的母親更不容易,完全是在以命相搏。 有次我從學校放假回家,沒看到母親,鄰居大嫂說她到港邊挑水去了。我趕緊一路跑到水庫的港邊,只見母親還在港邊,顫巍巍地剛將水挑上岸。我心疼不已,接過擔子挑了回來。我也只能偶爾幫她這樣做,僅僅是這時能夠接過她的擔子,減輕她的負重。平時我們上學去了,母親在家叫天天不應,每擔水都是自己走到港邊拼命挑回來。哪怕走路都走不穩當,也只有自己一個人扛著。 我后來常想,要是那時不上學,在家陪著母親,就能減輕她的體力負擔,也許,她的身體不會垮得那么快,也會活得久一些。 那時母親正為這個家庭做*后的努力,準備建一套新房。母親用稻草燒火做飯招待匠人,用水要到村口去挑,拖著病體,殊為不易,也是顫巍巍硬撐著,一天又一天。在農村自建房屋,一磚一瓦一木,全靠人工備料,真是艱苦。 我家一共只有一個小套間,前面是廚房,剛好壘個柴灶,放張飯桌,后面是臥室,面積一共不到 30 平方米吧。我三歲時,便由爺爺帶著睡,爺爺奶奶也只有一間房,床與柴灶都是挨著的。我還只有幾歲,剛上小學的樣子時,就跟著父親一起搭草棚做廁所、豬圈。 母親經常念叨,在這巴掌大的房里住著郁悶,都轉不開身子,又想著幾個孩子長大后需要房子住,便尋思著另建新房。找生產隊批好地基后,父親便開始踩泥、砍柴燒窯。因為過度勞累,還引發了父親的肝病。正在這節骨眼上,父親都急哭了,想著要是病倒了,這建房的事該如何是好。也算幸運,在住院治療一個多月后,他就痊愈了。父親回家后也顧不上休息,就接著干。 好長一段時間,我家都還沒有積累起建房用的材料,村里也有議論,說是我家要是不能及時建房,就將地基收回給有能力的住戶。 母親是要強的人,硬是要爭這口氣,身體不好也拖著不去治,平時油都舍不得吃,都省著用來建房時用。攢了幾年的生活物資,在建房時一次就消耗光了。 房子建好后,母親已沒有力氣來住新房。搬家時,我姐姐一路扶著母親,慢慢走進新房。一生要強的母親,搬到新房后,基本沒有任何的勞動能力了,連做飯洗衣這樣的家務,都難以完成。 母親在新房度過了生命的*后時光。幾年后,為了便于照料,她在我姐姐上班的地方住著,又在一個深夜,在我姐姐身邊闔然長逝。按鄉下的規矩,人在外面去世的,不能進祖屋。母親被送回來后,就放在自家的新房中。母親建起的新房,成了她*后的棲身之所,也算是個告慰。 父親與母親的半生緣分,到此就結束了,父親年已半百,以后就得獨自走到人生的終點。 4 父母一共養育了四個子女,孩子要上學、母親要治病,都要不斷花錢。困難之中,父母從來是堅強樂觀以對,他們都是有信仰的人,信奉做一個純潔的好人,信奉克己復禮,寧愿自己吃苦,也不能虧待他人。 在工作中,父親廉潔奉公,所經手的每一分錢,清清白白。年輕時,他在公家食堂當過司務長,這在有些人看來是有油水的差事,父親公事公辦,不占一分錢的便宜;后來他做會計多年,來往的賬目“丁是丁,卯是卯”,沒出過一分錢的差錯。再困難,他也不挪用公款,不擠占公款,更不會貪污公款。當水利員時,他負責鄉村飲水工程的實施,這似乎是有機可乘的肥缺,但父親堅持原則,嚴格照章辦事,不從中搞截留抽頭之類的事,更不會吃拿卡要,并嚴格監督工程款的使用,以保證每筆錢都用到造福百姓上,絕不允許領了錢卻不辦事,或者沒將事情辦好的情況發生。 父親為人剛直,不向違心之處低頭,從不放棄昂首做人的原則,既不求調動升遷,也不求榮華富貴,他常掛在嘴上的,就是俯仰無愧于天地。有次組織上開會通過了任命,文件都下到基層了,所在單位的頭頭暗示,只要我父親在他面前服個軟,表個態,即宣布他為副職。但我父親就是不愿去低這個頭,那份任職的文件就一直沒有宣布,*終被收回了。父親就是這樣的寧折不彎,寧愿做個普通職工,也不會為了職位而屈就。 父親也有做官的同學,為了給母親治病,他找過同學,請同學出面在民政層面上幫忙申請幾十元的救助款。那是為了給我母親救命,因四處借不到錢了,才不得不去求助,除此之外,他從不鉆營關系,不會找同學或熟人給自己在工作上予以照顧。 父親就是這樣的人,為了幫母親渡過難關,他能拉下面子,其他的事,卻不愿委屈自己。 窮且益堅,是父親,也是母親的共同品格。母親沒讀什么書,卻懂得做人的道理,其聰明伶俐,遠近聞名。父母的為人之道,就是以善為本,不讓我們與這個世界發生沖突,以免受傷害。我考上大學那年,我記得母親教我,回鄉下見到叔伯們要主動打招呼,不要讓人覺得生分了。這是教人越發達,越要懂得謙卑與放下身段。 多少人一闊就變臉,有權就囂張,他們的見識,真的還不如我鄉下不識字的母親。 母親身體不好,*大的愿望就是看著我們長大,又擔心看不到我們長大成人的那一天。她總是叮囑我們,長大后要一條心,誰有困難就幫誰。對她來說,幾個孩子手掌手背都是肉,都是一樣的。 我們也一直記著她的教誨,雖然都已各自成家,但還如小時候一樣親密無間,如同一個大家庭,不分親疏。姐姐出嫁時,我就交待,她永遠是我們的姐姐,不會跟別人家的女兒一樣,嫁出去就成了親戚,我們不是親戚,仍是家人。這么多年,姐姐也一如從前,是我們的保護傘,繼續為一家人做著犧牲。 我的父母是地道的農民,卻是顏色不一樣的農民,有著中國農民傳統的勤勞淳樸,這是他們的底色與本色,又少了那些斤斤計較,更多了一分善良與寬容,有著知書達禮的良好教養,一生待人以誠以禮。在困難的環境中,他們給了我們許多溫暖,讓我們從來沒有覺得苦。他們教給我們做人的道理,永遠支撐著我們前行。
母親已比我年輕 作者簡介
筆名余人月、肖時候,70后媒體人,畢業于武漢大學新聞系,高級編輯,中國新聞獎獲得者,獲湖北新聞獎20多項,曾任楚天都市報評論部主任,在中國青年報、新華每日電訊、華西都市報、西安晚報、紅網等媒體發表評論數百篇,著有新聞評論作品集《在中線上行走》、《評論記錄變革》、《視角的力量》等。
- >
月亮虎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史學評論
- >
經典常談
- >
山海經
- >
我與地壇
- >
李白與唐代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