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道德經說什么
-
>
電商勇氣三部曲:被討厭的勇氣+幸福的勇氣+不完美的勇氣2
-
>
新時期宗教工作與管理
-
>
帛書道德經
-
>
傳習錄
-
>
齊奧朗作品·苦論
-
>
無障礙閱讀典藏版:莊子全書
從邏輯到形而上學 版權信息
- ISBN:9787214249364
- 條形碼:9787214249364 ; 978-7-214-24936-4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從邏輯到形而上學 本書特色
本書系2019年度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青年基金項目成果。 本書是漢語學界**部關于康德判斷表的研究專著。康德對判斷表的構思與設立,實際上正反映了他通過對傳統邏輯的改造,以重建形而上學的潛在思路。重新理清判斷表的邏輯根基,不僅能恢復該表格在先驗哲學中的有效性,揭示先驗哲學體系的真正邏輯基礎,還可以延伸出對邏輯與形而上學的關系問題的思考。
從邏輯到形而上學 內容簡介
《純粹理性批判》中的判斷表對理解康德的思想有著重要作用,然而國內外學者們圍繞該表格仍有不少爭論。本書依托康德早期邏輯學講座、《杜伊斯堡反思集》等材料中的相關內容,將康德的判斷表置于康德時代的邏輯學背景之下,再現了康德判斷表的來龍去脈,比較深入地討論了康德判斷表與18世紀邏輯學、從邏輯到認識的過渡、判斷表與范疇表的關系以及判斷表的完備性等問題,逐步構建出判斷表的獨立形成過程,有助于比較完善地解決國內外學者對于判斷表問題所產生的爭論。
從邏輯到形而上學 目錄
目錄
導論 獨立于范疇表的判斷表
**節 學界研究狀況綜述
一、國外研究狀況綜述
二、國內研究狀況綜述
第二節 主要問題及研究思路
一、被視為范疇表附屬物的判斷表
二、論證判斷表獨立性的前提條件
三、判斷表:邏輯的還是形而上學的
**章 判斷表的形成過程
**節 判斷表的早期形態
一、1781年之前的判斷表
二、“沉默時期”的《杜伊斯堡遺稿》
第二節 判斷的形式與質料
一、依照判斷的形式的初步劃分
二、康德在早期判斷分類中的思想變化
第三節 綜合判斷的形式結構
一、分析命題與綜合命題
二、綜合命題的“abx”結構
三、“abx”結構與判斷表的構建
第二章 判斷表的構成要素
**節 判斷表與18世紀邏輯學
一、量
二、質
三、關系
四、模態
第二節 康德對判斷表構成要素的闡明
一、來自傳統邏輯立場的質疑
二、單稱判斷與無限判斷
三、判斷的關系
四、判斷的模態
第三節 新判斷結構與判斷表的認識特征
一、由判斷的“S是P”結構產生的問題
二、綜合判斷與認識特征
三、判斷的“形式”與“功能”
第三章 判斷表的完備性問題
**節 對三個基本問題的回應
一、判斷表是否具有完備性
二、康德是否給出了完備性證明
三、構造的還是解釋的
第二節 解釋性證明的幾種情況
一、間接論證
二、布蘭特的論證
三、沃爾夫的論證
第三節 對判斷表的完備性的闡明
一、“判斷表”:“應然的”與“實然的”
二、“完備性”的先驗特征
三、以“功能”為基礎的論證
第四章 判斷表的地位與作用
**節 判斷表與范疇表的關系
一、以往對兩表關系的幾種理解
二、從“應然的”與“實然的”視角對兩表關系的說明
第二節 判斷表的結構性作用
一、結構性作用在文本中的體現
二、對判斷表結構性作用的闡明
第五章 判斷表:從邏輯到形而上學
**節 判斷表與先天綜合判斷
一、對不同版本與出處的文本考察
二、從先天綜合判斷到判斷表
第二節 邏輯與形而上學之間
一、普遍邏輯與先驗邏輯
二、“形而上學重建”的邏輯基礎
主要參考文獻
從邏輯到形而上學 節選
對判斷表進行專門性研究的思想前提,是明確判斷表在康德思想中的獨立性,即判斷表并不是作為范疇思想的“牽強”的附屬物而存在,是有著自身獨立的形成過程的。在明確其獨立性之后,才能使判斷表的研究價值得到更充分的展現,比如對判斷表內部構成要素的合理性、判斷表完備性論證等問題的重新審視,以及從判斷表是“邏輯的”還是“形而上學的”這類問題,所引申出的康德對于邏輯與形而上學關系的理解。 如前所述,國內外學者針對判斷表有著各種討論,然而問題在于,多數學者在討論時都預設了這樣的思想前提,即討論判斷表是為了更好地理解范疇表。而這個思想前提往往是出自這些學者們所默認的如下想法:判斷表是依附于范疇表而存在的。的確,康德在《純粹理性批判》中并沒有過多談論他的判斷表,看上去更像是為范疇表的提出所進行的“暖場”。就表格自身的內容而言,康德對具體標題以及各環節的設置更激起了有著邏輯學背景的學者們的不滿,他們認為這個表格錯漏百出,不符合傳統邏輯學的形式規范等。總而言之,判斷表被理解成康德為了印證范疇表而隨意捏造出來的產物。然而,事實確實如此么? 也許會有人認為我所提出的質疑是沒有意義的,他們會說,既然與康德哲學中*為核心的先驗邏輯部分直接相關的是范疇表而不是判斷表,那么脫離了范疇表所進行的對判斷表自身的研究并不能為我們提供更多有關康德哲學的正確認識。在給出我的質疑所依憑的根據之前,我們可以首先假設一下,康德的判斷表確實是獨立于范疇表提出的,或者說,判斷表的構造是具有獨立性的。在這種情況下,康德對判斷表中那些不符合傳統邏輯學規范的標題、環節的設置同樣也不應該會是隨意的,而確實是出自他對判斷形式的獨特理解。那么,以上述假設為基礎,我們就能確立康德思想中判斷表與范疇表的各自獨立關系,以及進一步會涉及的判斷表中的判斷形式與范疇表中的知性概念間的關系。如此,考慮到對于判斷形式的討論在康德及其之前的時代所具有的邏輯學含義,以及知性概念在康德所要重構的“形而上學”中所發揮的作用,就不得不讓人由此聯想到一個傳統而極具價值的哲學議題:邏輯與形而上學的關系問題。如果我能夠證明上述假設的真實性,那么我們由此所發掘出的將是康德思想中關于邏輯學與形而上學的關系的討論。如此豐厚的收獲,顯然足夠驅使我堅持在前面提出的質疑,并嘗試論證上述假設的真實性。
從邏輯到形而上學 作者簡介
劉萌,南開大學哲學碩士,清華大學哲學博士,博士就讀期間赴柏林洪堡大學聯合培養。現工作于延安大學政法學院哲學教研室,講師。主要研究領域:德國哲學、邏輯學和西方哲學史。曾在《世界哲學》等學術期刊發表論文。
- >
我與地壇
- >
唐代進士錄
- >
莉莉和章魚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隨園食單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姑媽的寶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