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百年孤獨(2025版)
-
>
易中天“品讀中國”系列(珍藏版全四冊)
-
>
心歸何處
-
>
(精裝)羅馬三巨頭
-
>
野菊花
-
>
梁啟超家書
-
>
我的父親母親:民國大家筆下的父母
煮雨文叢Ⅳ 柘園文錄 版權信息
- ISBN:9787559828958
- 條形碼:9787559828958 ; 978-7-5598-2895-8
- 裝幀:一般純質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煮雨文叢Ⅳ 柘園文錄 本書特色
本書作者胡從經先生是一位對中華文化在境外的弘揚有重要貢獻的學者,他在香港從事文化工作時創辦的《燦爛的中國文明》網站,在聯合國首屆世界信息峰會上榮獲“世界*佳文化網站”大獎。胡從經先生同時也是一位擁有眾多“寶貝”的藏書家,一位近現代文學史,尤其是香港近現代文學史研究專家。他在本書中不僅分享了他與眾位碩儒一道創立《燦爛的中國文明》網站的寶貴經歷,也分享了他的藏書趣事和他對近現代文學的研究心得。 本書記述名人佚事,紀實性強;文風質樸古雅、清俊沉穩,字里行間流露作者的非凡的見識與學養;文思巧妙,寥寥數語,源自本心,毫無矯飾。書稿中還配有多幅珍貴的照片、書影等,圖文并茂,更為生動。本書能使讀者進一步了解碩儒先賢、更深入地品評香港文學及領略海隅之地的風物。 本書屬“煮雨文叢”第四輯之一種。“煮雨文叢”第四輯延續了前三輯的風格,輯集謝其章、柳向春、艾俊川、胡從經等名家有文化含量的精文隨筆,涉及書話、古籍、古畫、古玩、文史、大學者等內容。這些著作文化氣息濃厚,閱讀輕松,是廣受歡迎的閑雅之書。
煮雨文叢Ⅳ 柘園文錄 內容簡介
《柘園文錄》收錄的大多是作者南遷海隅后所寫文字,主要有四個部分。“學人印象”是作者對碩儒、師長乃至前賢的印象式敘述,也有與儕輩友朋交游的簡約素描之作;“香島文蹤”皆為作者所作與香港文學史有關的札記;“夜讀偶記”是作者所作讀書筆記,所讀之書多為“九流三教之書,荒誕不經之典”;“海隅隨筆”是作者南遷海隅后所作的雜文與散文,也有興之所至的小考證等。本書內容涉及現當代名人名作,信息量大,紀實性強;文風質樸古雅、清俊沉穩,字里行間流露作者的非凡的見識與學養;文思巧妙,常取吉光片羽,寥寥數語,源自本心,毫無矯飾。書中還配有多幅珍貴的照片、書影等,圖文并茂,更為生動。 本書屬“煮雨文叢”第四輯之一種。“煮雨文叢”第四輯延續了前三輯的風格,輯集沈津、胡從經、謝其章、柳向春、艾俊川等名家有文化含量的精文隨筆,涉及書話、古籍、古畫、古玩、文史、大學者等內容。這些著作文化氣息濃厚,閱讀輕松,是受小眾歡迎的閑雅之書,存在較為穩定的讀者群體,對于樹立品牌、贏得口碑具有重要作用。
煮雨文叢Ⅳ 柘園文錄 目錄
學人印象
001 炙人的熱力 慈愛的胸懷
——追懷恩師汪道涵先生
007 金庸先生訪談錄
011 華章不滅 恩澤長存
——追懷金庸先生
020 創造的歡愉
——饒宗頤教授一夕談
022 悲愴與感恩
——悼饒宗頤教授
031 大寫的人
——悼方心讓教授
035 荒漠甘泉
037 之死靡他
040 白楊蕭蕭
043 余音裊裊
046 不滅的繁星
049 憶新波師(一)
051 憶新波師(二)
053 白金臺與赤泥坪
057 中國出版界的壽星隕落
——追思趙家璧先生
059 偉哉顧老
061 讀者的悲悼
064 蕭乾遺愛在人間
067 “五四”老人的矚望
069 紅花與綠野
071 永遠的林徽因
073 書衣大師
077 東吳畸人
079 不滅的薪火
——悼季羨林教授
082 郁郁盛會
086 小褚與《讀書周報》
088 溫流六十周年祭
090 詩人征軍
092 無盡的溫馨
094 藤野先生
096 嚶其鳴矣
098 王蒙一夕談
101 作家身影
103 老柯新葩
105 婦孺之仆
107 陳子褒倡國語
109 記樸宰雨教授
112 裊然的追思
114 魯迅的回響
119 日本“中國卅年代文學研究會”
122 淡墨素描
香島文蹤
136 魯迅.胡適.許地山
——1930 年代香港新文化的萌發與勃興
162 **本香港文學選集
——《時諧新集》(一九〇六)
182 拓荒者 耕耘者 收獲者
——許地山與香港的中國語文教育
189 香港新語文教育的開山祖——陳子褒
197 為霞尚滿天
——蔡元培晚年居港期間對中國文化的貢獻
206 新文化運動在香港回響與勃興的實錄
——讀《陳君葆日記》
225 歷史的跫音
——歷代詩人詠香港
233 《香港文學大系》緣起與擬想
237 《香港文學史料叢書》擬目
夜讀偶記
244 賀《文采》創刊
246 漢學新猷
——饒宗頤《符號.初文與字母——漢字樹》
248 世紀箴言
250 書夢溫馨
252 讀《我所認識的漢學家》
254 《古典精華》編竣志慶
256 桃李不言 下自成蹊
——讀《馬鑒傳》
258 《麗白樓遺集》
260 十年磨一劍
——《中國現代文學大辭典》
262 皇然巨著
264 “五四”的回響
266 慫恿編印《胡適及其友人》
268 詩怪筆下的香港
270 默默耕耘者的勞作
272 讀《戴望舒全集》
274 閑話楊家將
276 童年恩物
278 赤子之心
280 鄉情如醉
282 素顏可親
284 《與巴金閑談》
287 色籠墨染寫滄桑
289 學苑英華
291 功德無量
293 《林非散文》
296 喜讀《海上學人漫記》
298 撒旦的禮物
300 心泉淙淙
——讀《今夜星光燦爛》
302 《五四新文化的源流》
——近代思想文化研究的新收獲
305 揭開雍正的面紗
307 一位愛國船王的心路歷程
——讀《董浩云日記》有感
海隅隨筆
321 童年珠璣
335 幾代文化人的夙愿
337 東京魯迅學術會議一瞥
340 與秋雨一夕談
342 不滅的歷史銘篆
344 文化沙龍
346 嘆為觀止的“東洋文庫”
349 四十華誕
352 私書不私
354 月是故鄉明
356 手的遐思
358 笑傲江湖
360 師恩湛湛
363 無題
365 說“國語”
367 “兩文三語”必須堅持
369 有朋自遠方來
372 在山西平遙民間中醫發展研討會上的講話
375 旭日硯考
379 “青溪道人”硯考
381 延壽寺遺址感懷
382 為“推動中華文化走向世界”奉獻心力
——《燦爛的中國文明》網站編輯札記
400 《燦爛的中國文明》大型文化網站簡介
410 聯合國電臺采訪的專題報道
413 答TVB 電視記者問
419 中國文化研究院建院十五周年感言
422 讀書.藏書.教書.編書.寫書
——我的讀書生活,兼談獵書與治學的關系
479 跋
煮雨文叢Ⅳ 柘園文錄 節選
淡墨素描 詩人一瞥 蕭蕭白發,炯炯瞳仁,很難想象在這精瘦的軀體中飽孕著鼎沸的詩情。詩人余光中那柔和的江南口音,朗誦著震顫人心的《紅燭》:“*后的一陣黑風吹過,哪一根會先熄呢,曳著白煙?……” 聽過不少詩人或非詩人的詩歌朗誦,但從未有如聆聽余光中朗誦那樣引起心弦的悸動。 在座的香港作家詢問余氏如何保持對生活的敏銳感受,他答得很好:切忌矯飾造作,從真情實感出發,方能從平凡生活中發掘出縷縷詩情。并舉一例云,有次陪太太買了一根18 寸的珍珠項鏈,以紀念結婚30 周年,從那晶瑩的珠串中,領悟到愛情彌篤有如渾圓的露珠,波折誤會好似急驟的雨珠,隔地相思好像不斷的念珠,正是它們貫串了相擁的日月,熔鑄了共同的生命,同名詩作遂引起了無數讀者的共鳴與贊賞。 余光中的若干詩是足堪傳世的,《三生石》組詩猶如一堵愛情詩的碑碣,在中國現當代詩人所作的無數愛情詩中,似乎很少有人能夠超越。 遙念小沙 某刊發表了一篇沙葉新的訪問記,讀后不禁發出會心的微笑。 此公是不佞的同級同學,才氣橫溢且富幽默風趣, 其嘉言懿行, 大可載入《世說新語》。 沙有一張聞名遐邇的名片,其上書曰:“我,沙葉新。上海人民藝術劇院院長—暫時的;劇作家—永久的;某某委員,某某理事,某某教授,某某顧問—都是掛名的。”就中除了對追名逐利的鄙薄之外,更表露了自己對于劇作家這一無負于天下蒼生的使命之自尊與自信。 沙葉新*可貴之處是他的真誠,他的無愧于時代良心的使命感,他的“衣帶漸寬終不悔”的韌勁兒,他的不為“左”風所偃的硬骨頭,還有他那對丑惡現象的揶揄、嘲弄、鄙視的不妥協的精神。 他讀書與寫作的勤奮, 在儕輩中是很出名的; 他的正直與無畏, 更得到人們的尊重,在他那頗為調皮,亦欠瀟灑的外表下,跳動著一顆熾熱的心。 在中國文壇上,沙葉新太少了! 永葆青春的學人 精研修辭學史而蜚聲國際漢學界的鄭子瑜教授,其小傳由英國劍橋與美國傳記中心收入《世界名人錄》《世界智慧人物傳》《世界榮譽人物志》及《世界杰出領袖名錄》之中,誠為學界人物的殊榮。 筆者有幸與鄭教授比鄰而居達半年之久,親見這位年逾古稀的學者日出而作、日落而不息的苦學精神。每天早晨我上班時,就看見鄭教授早已端坐在研究室里了;我的研究室就在他的隔壁,一般我都待到晚上近十點鐘才離開,同樣看見他老人家仍在挑燈夜讀或奮筆疾書。我們的年齡雖然相差30歲,但對照鄭教授勤奮不息的學風,我實在自愧不如。 鄭教授雖然有崇高的學術地位與優厚的薪俸,然而卻自奉甚薄,與學生們一道在食堂吃簡單的飯菜,同樣甘之如飴;可是對待朋友、弟子卻非常慷慨,無論是內地來的學者,抑或異國來的朋友,都關懷備至,呵護唯恐不周,款待唯恐不豐。 待人熱誠者必平易近人,鄭教授從來不擺架子, 不僅沒有學究氣,而且時露未泯的童心。有一次在從沙田敦煌酒家吃飯出來的路上,鄭教授一連講了幾個有關“招帖文字”的笑話,一邊說一邊還手舞足蹈地表演,我們一行人都笑得直不起腰來。 作為新加坡學者,鄭教授對其生身之地的中國的教育事業非常關心,他還擔任了復旦大學的名譽教授,一直對促進中國修辭學的研究盡心盡力。 默默耕耘者的收獲 小思托她的學生帶來了一本《香港文縱》給我,即用幾個晚上讀完了它,掩卷冥思,很為作者的堅韌與勤苦所感動,誠如黃繼持教授在該書《序》中所言,不能不“為其繁復的材料與縝密的推證所懾服”。 《香港文縱》是一本有關香港文學史料的結集,其中包括《香港早期新文學發展初探》《香港文藝界紀念魯迅的活動記錄》《統一戰線中的暗涌——抗戰初期香港文藝界的分歧》,以及抗戰期間香港兩個文化團體“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香港分會”“中國文化協進會”的組織活動情況,還有陶行知、茅盾、蕭紅、豐子愷、戴望舒等文化人在香港的軌跡。內容相當豐富,考究也頗翔實。 難能可貴的是,以上絕非現成資料的厘剔梳理,而是并無依傍的發掘勘查,可以想象得出,作者在故紙堆中熬過了多少個日日夜夜,耗費了難以估量的心血,而且這是一件寂寞的遭人漠視的工作,被認為是壯夫不為的雕蟲小技。其實有哪一位治史的學人不是躬自搜集史料呢?不盡量占有資料就無從攀登學術的峰巔,魯迅如果不從浩瀚的典籍中輯錄出《古小說鉤沉》《唐宋傳奇集》《小說舊聞鈔》,其《中國小說史略》也無從寫起,則是不爭的事實。 《香港文縱》的作者是有志于撰述《香港文學史》的,她自稱在條“無盡的探索長路”上跋涉,其實,就她的學識與耐力,路途并非遙渺無期,《香港文學史》的面世是指日可待的,我們期待著它的降生。 淡交如水 黃嫣梨博士在東豪地下醉蝶居宴請饒宗頤教授,不佞恭陪末座。席間,饒教授給我看周策縱教授寫給他的一闋《揚州慢》詞,吟詠的是揚州舉行《紅樓夢》第三屆國際討論會之事。以工整的蠅頭小楷書寫于深紅色的卡紙上,本身不啻是一件藝術品。 以詩詞相酬答,本是中國士大夫之間交往的一種形式,但時至今日已很少見,唯在傳統文學造詣很深的師長輩中間或有之,我輩之功力修養不逮已甚。將來此風也許會絕響,倒是一件頗令人遺憾的事情。 不佞悠然神往的是這種萬里飛鴻、章句酬答的君子之交,君不聞《莊子·山水》篇云“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乎,若種“嚶其鳴矣,求其友聲”的淡泊而復淵深的學者情誼,若種“贈人以言,重于金石珠玉”的清淳而復濃釅的文字之交,不是任何的世俗尺度所能衡估的。 讀書人之間飛短流長、羽矢相加的現象并非罕見,相形之下,前輩學者之間淡泊如水、透明似晶的交游,更令人欽仰不已。 不同凡響 秦牧這位素所心儀的老作家遽爾仙逝了,中國文壇從此隕落了一顆不同凡響的明星。 所謂“不同凡響”,不僅指他的才情文筆,更指他不甘于隨波逐流,恥于與流俗為伍。在五六十年代,文藝似乎成了圖解政策的工具,有人就曾疾言厲色要求作家“大寫十三年”,為“三面紅旗”歌功頌德。 就在這時我讀了秦牧的《藝海拾貝》,其中從創作實踐出發而不甘于詮釋某一圣典的清新氣息,一下子吸引了我。《藝海拾貝》與《金薔薇》(蘇聯巴烏斯托夫斯基作)成為文科大學生的心喜讀物,正反映了對于教條的一種逆反心理。秦牧是個學者型的作家,學養豐厚,知識廣博,加上他特具的文采,賦予他散文以不凡的風姿與感人的魅力。*近我曾送了一本秦牧的散文集《潮汐和船》給女兒,相信女兒會從中獲取有益的養分。 三毛之父 聞知張樂平先生在滬病逝的訃聞,為之不豫竟日。不佞不敢謬托知己,然張先生作為熟稔的師長輩,他那面團團宛若彌陀的笑臉,一直銘刻在我腦海。 甫出校門,一度曾任兒童文學編輯,張先生是我們的基本作者,理應時常拜謁與請益的,有時他約我在距其家不遠的文藝會堂品茗,傾聽他那睿智而詼諧的言談,確實是一種享受。當時我們出版了他《三毛流浪記》的合訂本,記得是請文壇耆宿夏衍先生作的序。在我參與編輯的《兒童文學研究》叢刊上,也刊發了有關闡述他的創作道路的文章。 張先生贈我的一幅三毛像,在“文革”中被“掠”走了,而他簽名題贈的一套三本《三毛從軍記》(40 年代出版)保存了下來,曾成為兒子、女兒童年的恩物。 嗜酒恐是一般藝術家的天性,張先生與我的兩位同事賀宜、魯兵是有名的酒友,他們的酒量是論斤而記的。如今,賀宜墓木已拱,魯兵亦垂垂老矣,然而他們三人終生獻身兒童文學事業的精神,值得我們永遠憶念。 悼馮至 今日報載著名學者、詩人馮至逝世的訃文,聞之不禁黯然。 馮至早年是“五四”時代淺草社與沉鐘社的成員,曾為新文化運動搖旗吶喊,二三十年代以《昨日之歌》等贏取了抒情詩人的美譽。30 年代赴德國深造,獲海德堡大學博士學位歸國。50 年代以后長期擔任中國社會科學院外國文學研究所所長,在培養新生研究人員方面不遺余力。其造詣更是學貫中西,罕有其匹。 70年代,經唐弢先生介紹而結識馮至先生,他們都住在北京建國門外永安南里,而且是比鄰而居的近鄰。曾就新文化運動及詩歌史方面的問題向馮至先生請教,得知其終生感懷魯迅的誨導與關愛。魯迅曾稱許他為“中國*為杰出的抒情詩人”,推崇其作品為“幽婉的名篇”。我曾將馮至訪問記收在1982年出版的一本小書里。馮至的謙和使人有如沐春風之感,對于后輩可謂誨人不倦。80年代初他在我的一本冊頁上題寫了一首紀念魯迅的詩:“四十八年前舊事,笑談虎尾記猶新;大田轉眼迷陽盡,勁草春華競吐芳。”展觀遺墨,為之泫然。 赍志以歿 友人從上海來信,告知翻譯家畢修勺先生逝世的消息,聞后為之黯然良久。畢先生享壽90 歲,本也算高壽了。可是他卻是赍志而歿的,欲將左拉全部作品譯成中文的夙愿終于未能實現。 畢先生早在20年代初就赴法國勤工儉學,1926 年學成回國時曾立志譯介左拉的全部作品,并身體力行之。翌年5 月,與宅桴合譯的《左拉小說集》出版,三四十年代譯成了左拉《給妮儂的故事》《黛萊絲·拉甘》等6 種,50年代譯成了《勞動》《崩潰》《萌芽》等長篇。 可是,正當畢先生譯介左拉廢寢忘食之際,卻遭無妄之災,身陷囹圄,從此度過了一二十年的鐵窗生涯。雖然天假以年活到90 高齡,然而年富力強時代的光陰畢竟被迫虛擲了,將左拉作品全部介紹到中國來的宏愿,終生未能全部實現,這何止是畢先生個人的遺憾,其實是中國文化的損失。 作為一個讀者,謹致深切的悼念,并虔誠祈祝, 畢先生未竟的事業后繼有人。
煮雨文叢Ⅳ 柘園文錄 作者簡介
胡從經,安徽徽州人,祖籍壽州鳳臺。學者,作家,藏書家。華東師范大學中文系畢業,香港大學哲學(文學)博士。歷任上海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教授,華東師范大學顧問教授,廈門大學文學院客座教授,日本東京大學外國人研究員,香港大學亞洲研究中心榮譽研究員,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客座教授,香港演藝學院客座教授等。中國文化研究院創院執行院長,大型文化網站《燦爛的中國文明》總監兼總編輯(該網站榮獲聯合國頒授的“世界最佳文化網站”大獎)。現任中國大文化研究院院長。 主要著作有《中國小說史學史長編》《榛莽集——中國現代文學管窺錄》《爝火集—中國左翼文學論叢》《芃草集——中國兒童文學史漫筆》《魯迅與中國新文化》《柘園草》《晚清兒童文學鉤沉》等,編纂有《簡素情殷——胡從經師友魚雁錄》《歷史的跫音——歷代詩人詠香港》《香港近現代文學書目》等。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
- >
山海經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莉莉和章魚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二體千字文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