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兩種文化之爭 戰后英國的科學、文學與文化政治
-
>
東方守藝人:在時間之外(簽名本)
-
>
易經
-
>
辛亥革命史叢刊:第12輯
-
>
(精)唐風拂檻:織物與時尚的審美游戲(花口本)
-
>
日本禪
-
>
日本墨繪
先秦儒家情本教育思想研究 版權信息
- ISBN:9787313226686
- 條形碼:9787313226686 ; 978-7-313-22668-6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先秦儒家情本教育思想研究 本書特色
《先秦儒家情本教育思想研究》通過對先秦儒家經典的解讀和分析,提出先秦儒家教育思想和內在理論以“情本”為核心,重感情、重主體、重內心、重實踐、重相對、重現實、重多樣,強調整體性和關聯性,發展人格是通過把個體中普遍存在的情感一體化,從而達到某種相互依賴性,而*終指向人格的養成、社會秩序的和諧。這一理念區別于西方重理性、重邏輯、重思辨、重絕對、重本質、重規律的“知本”教育思想。《先秦儒家情本教育思想研究》并以此為基礎,構建了先秦儒家的教育范式,即“詩”“禮”“樂”三個階段的遞進,人的情感、人性其中得以表現、體悟、生成、升華,人的生命教育也得以完成。
先秦儒家情本教育思想研究 內容簡介
本書通過對先秦儒家經典的解讀和分析,提出先秦儒家教育思想和內在理論以“情本”為核心,重感情、重主體、重內心、重實踐、重相對、重現實、重多樣,強調整體性和關聯性,發展人格是通過把個體中普遍存在的情感一體化,從而達到某種相互依賴性,而很終指向人格的養成、社會秩序的和諧。這一理念區別于西方重理性、重邏輯、重思辨、重保證、重本質、重規律的“知本”教育思想。本書并以此為基礎,構建了先秦儒家的教育范式,即“詩”“禮”“樂”三個階段的遞進,人的情感、人性其中得以表現、體悟、生成、升華,人的生命教育也得以完成。
先秦儒家情本教育思想研究 目錄
一、緣起與意義
二、現實與歷史
三、概念解析
四、研究方法
五、研究難點
第二章 先秦儒家情本思想產生的基礎
一、歷史基礎:人文主義的濫觴
二、思維基礎:原始思維的肌理
三、思想基礎:宇宙生命觀的確立
四、由天到人:先秦儒家的突破
第三章 釋“情”與“情本”
一、釋“情”
二、釋“情本”
第四章 先秦儒家情本思想體系
一、現世的宇宙觀
二、系統的情感觀
三、內生的主體觀
四、整體的思維觀
第五章 先秦儒家情本思想的特點
一、率性
二、境遇
三、踐履
第六章 先秦儒家情本教育范式
一、情本教育范式的提出
二、仁者,人也
三、興于詩
四、立于禮
五、成于樂
六、范式特點
結語
參考文獻
后記
先秦儒家情本教育思想研究 節選
《先秦儒家情本教育思想研究》: 先秦的宇宙生命觀是先秦學術的思想基礎。緊跟這種思想基礎,往下要追問的就是“天人關系”問題。有什么樣的宇宙生命觀就會有什么樣的天人關系。到了孔子時期,孔子進一步創造性地發展了這種關系,完善了“天人合一”的思維模式。1989年9月,錢穆先生口述《中國文化對人類未來可有之貢獻》一文,認為“天人合一”觀是整個中國傳統文化思想之歸宿。對天人關系的不同認識,形成了各家學派的分野,而先秦諸子的天人觀是建立在漫長的遠古天帝崇拜的基礎上的。這是先秦儒家對傳統天人觀的突破,也是儒家自身的突破。 (一)先秦天人觀的演變 1.由“帝”到“天”——周對殷的突破 考察殷周文獻,先民并不是一開始就把“天”作為對至高無上的權威的稱呼。殷商人崇拜的是“上帝鬼神”。《禮記·表記》:“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禮,先罰而后賞。”當時的宗教信仰具有原始的自然崇拜的印記。殷商的卜辭中經常出現“帝”,“帝”可以令風雨,可以福王、佐王,也可以作王禍,還可以干涉戰爭等人世間的種種事件。這就是殷人心中的那個“至上神”。據學者考證,“帝”作為至上神出現在卜辭和殷末金文中就有二百多次,而在眾多的甲骨文字中,作為至上神稱謂的“天”字一次也沒有出現過①。“天”作為至上神也曾出現于一些殷代舊典籍中,如《尚書·商書》《詩經·商頌》等,但一般認為這些文獻多是后世傳抄或追錄的東西,其所用的語言文字、所持的思想觀念,很可能打上了傳抄、追錄時代的印記,所以“真偽難分,時代混沌,不能作為真正的科學研究的素材”②。郭沫若先生在《先秦天道觀之進展》一文中說:“這兒有一個值得注意的現象,便是卜辭稱至上神為帝,為上帝,但決不曾稱之為天。天字本來是有的,如象大戊稱之為‘天戊’,大邑商稱之為‘天邑商’,都是把天當為了大字的同義語……天字在初本沒有什么神秘的意思,連《說文》所說的‘從一大’,都是臆說。卜辭既不稱至上神為天,那么至上神稱天的辦法一定是后起的,至少當得在武丁以后。我們可以拿這來做一個標準,凡是殷代的舊有的典籍如果有對至上神稱天的地方,都是不能信任的東西。那樣的典籍,《詩經》中有《商頌》,在《尚書》中有《商書》。因此,殷人所尊奉的至上神是‘帝’不是‘天’。”殷人為什么用“帝”字?很多學者包括郭沫若有專門研究,此處限于篇幅不贅述。 殷人將天命寄托在以“帝”為代表的至上神上。這個“帝”也是其祖先。殷人認為祖先、先公先王的祖靈能夠保佑后世子孫,理應受到尊崇。所以,殷人的祭祀極為隆重復雜。殷人認為,“帝”與自己的氏族有血緣關系,人們必須按照“帝”的旨意行事,而與“帝”感應的方式是占卜。“帝”是宇宙*高主宰,決定人世間的一切,人們只能屈從。殷統治者也將自己的統治權歸為“帝”的賦予,下民是不能改變的。而先民由于把握自然以及自身命運的力量的微弱,也自然而然將這種“帝”的力量轉化為“命”。殷商統治者重鬼神而輕人事,這是它滅亡的直接原因。 周人取代了殷人,也揚棄了殷人的文化。“殷因與夏禮,所損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禮,所損益,可知也;其或繼周者,雖百世,可知也。”(《論語·為政》)從兩周金文和文獻來看,出現了“帝”“天”并用的現象。 之所以出現“帝”“天”并用的現象,一是因為周畢竟曾是殷商的臣屬,不可避免地受殷商文化的影響。殷商之所以能取代夏,并統領各部,其文化在當時肯定有先進性和代表性。周為殷人臣屬,《史記·殷本紀》記載,周文王為商紂王三公之一,紂王賜命“西伯”。《詩經·大雅·大明》云:“摯仲氏任,自彼殷商。來嫁于周,日嬪于京。乃及王季,維德之行。大任有身,生此文王。”文王的母親就是殷人。“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論語·泰伯》)周無論在政治上還是文化上,都曾以殷商為學習對象。所以,周人很可能也真心信奉過“帝”,但其本民族也發展出了自己的“天”的觀念。 ……
先秦儒家情本教育思想研究 作者簡介
潘端偉,江蘇贛榆人,教育學博士,畢業于上海師范大學,現供職于上海視覺藝術學院,中文教研室負責人。主要致力于教育學、漢語言、文藝學、美學與美育等方面的教學與研究。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隨園食單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回憶愛瑪儂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月亮虎
- >
月亮與六便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