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魯迅全傳:苦魂三部曲-增訂版(全三冊)
-
>
大家精要- 克爾凱郭爾
-
>
尼 采
-
>
弗洛姆
-
>
大家精要- 羅素
-
>
大家精要- 錢穆
-
>
白居易:相逢何必曾相識
傅斯年傳:永久的先行者 版權(quán)信息
- ISBN:9787515828107
- 條形碼:9787515828107 ; 978-7-5158-2810-7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shù):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傅斯年傳:永久的先行者 本書特色
傅斯年是著名的歷史學家、教育家、愛國民主人士,是研究中國近代知識分子群體不可忽視的人物,本書對傅斯年的教育思想與實踐、學術(shù)理念與貢獻、愛國思想與民族意識、參政議政與政治改革思想等進行了實事求是地論述,改變了長期以來學術(shù)界由于資料的缺乏,對其評述的偏頗,試圖給讀者提供一位接近歷史真實的傅斯年。
傅斯年傳:永久的先行者 內(nèi)容簡介
《傅斯年傳》的作者用平實的語言,從傅斯年的童年開始,記錄了他在少年時期、青少年時期受到的教育和影響,更談及他請燒錢時期的一些很好表現(xiàn)和出國留學時的經(jīng)歷,以及學成回國后的所行所思。傅斯年少年時期學習儒家文化,之后接觸新文化,成年后出國留學,接受了西方思想教育?梢哉f,在他的頭腦中,匯聚了多種思想觀念,這也使他這個人成了一個既注重傳統(tǒng),又接受優(yōu)選的人。無論傳統(tǒng)的還是優(yōu)選的,在接受知識和思想時,傅斯年都能從客觀角度去判斷知識和思想的正確性,這都促使了他在后來的工作中能不斷創(chuàng)造新的奇跡和價值。
傅斯年傳:永久的先行者 目錄
1.魯西古城,文化之鄉(xiāng)
2.聊城傅家,聲名赫赫
3.家父早逝,祖孫情深
4.幼年聰慧,一展“神”風
5.家父之徒,投桃報李
第二章 為求新知,忍痛離鄉(xiāng)
1.遠行之途,忘年之友
2.踏入北大,漸顯銳氣
3.同窗摯友,和而不同
4.恩師授業(yè),得益終生
5.文學革命,自由青年
第三章 同學少年,意氣風發(fā)
1.除舊布新,大顯鋒芒
2.《新潮》澎湃,志趣相投
3.激進之行,刷新舊念
4.五四運動,指揮大局
5.為擴視野,意欲留學
6.靜養(yǎng)身體,實修心靈
第四章 遠赴歐洲,進行深造
1.揮手往日,客輪深思
2.從英到德,先博后專
3.醉心求知,不屑一紙
4.自由伙伴,異國扶持
5.困窘生活,舉步維艱
第五章 學成歸國,發(fā)揮光熱
1.心屬北大,身定中山
2.滿載學識,返鄉(xiāng)報國
3.中大教學,決裂魯迅
4.擴充師資,廣納人才
5.大師授教,顯露本真
6.自編講義,獨具匠心
第六章 史語研究,初現(xiàn)規(guī)模
1.倡議辦所,獨當一面
2.意見不合,與友分裂
3.“拔尖主義”,只選精英
4.舊所新址,急購檔案
5.史學本貌,貴乎真實
6.北大授教,不忘初心
7.艱難考古,卓有成效
第七章 竭盡全力,發(fā)展史語
1.戰(zhàn)火紛飛,幾經(jīng)遷移
2.史料整理,去偽存真
3.全力助學,育才有道
4.勞心勞力,病而不知
5.為保研究,普及科學
6.施援同伴,視為己責
7.李莊歲月,憂喜交織
第八章 愛國之心,從未停止
1.《東北史綱》,以正視聽
2.呼吁救國,以筆為槍
3.反腐當先,“炮”打官員
4.文人氣節(jié),拒不從政
第九章 嶄新之端,傳思永恒
1.移居臺灣,任職臺大
2.整頓臺大,清貧浮生
3.教育獨立,不結(jié)黨派
4.一心愛生,平易近人
5.生命有盡,“學”無尾聲
傅斯年傳:永久的先行者 節(jié)選
**章悠悠往事,盡在聊城 1.魯西古城,文化之鄉(xiāng) 常言道,臨水而居之城注定富饒繁茂。聊城,一座坐落于山東省西部的城市。古時,這里有一條河名為“聊河”,聊城也因此河而得名。如今,聊城所在的位置是黃河與京杭大運河的交匯處。一如所有與河流相鄰的城市一般,豐富的水資源為這里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環(huán)境,也促進了這一地區(qū)物產(chǎn)的豐饒,令聊城成了一座既令人賞心悅目又讓人生活安穩(wěn)的城市,故此它又被賦予了兩個新的稱號——“中國江北水城”和“中國北方的威尼斯”。 古往今來,聊城一直在華北平原一帶占有重要的位置,它是這一地帶的經(jīng)濟發(fā)展重地。戰(zhàn)國時期,齊國和燕國曾在此地進行過戰(zhàn)役;明代中期以后,私塾遍地,書院林立,文人騷客聚集于此;明清時期,這里成了山東西部三大商埠之一,不但在東昌古城附近開設(shè)了四條繁華的商業(yè)街,還在東關(guān)古運河的西岸建立了一座山陜會館。 提起山陜會館,許多人都會不由得發(fā)出贊嘆之聲。這是一座充滿藝術(shù)氣息的會館,在清朝,它主要作為山西和陜西兩省的商賈聚會交流和祭祀神明之地。如今,它因自身獨特的建筑風格和結(jié)構(gòu),被列為國家重點保護文物之一。 聊城有8座龍山文化城,這些文化城至今已有六七千年的歷史。其中位于陽谷縣的景陽岡龍山文化遺址是*大的一座;清代譽滿海內(nèi)的全國四大私人藏書樓之一的“海源閣”,也坐落在聊城。 聊城氣候宜人,陽光充足,降水適中,非常適合人們旅游休閑。早在古時,就有許多文人被這里秀美的風景和靈氣所吸引,前來尋找創(chuàng)作靈感,F(xiàn)在的聊城,已經(jīng)成了一座以旅游聞名的城市,吸引眾多游客的,不單單是它的秀麗風景、絕美建筑、繁華商業(yè),還有這里濃郁的文化氣息。從明代中期起,這里就已經(jīng)成了一個文化發(fā)展地。在之后的歲月里,此處漸成魯西“八股文化”的中心。著名的歷史學家、學術(shù)領(lǐng)導人傅斯年,便生于此。 肥沃的土壤能孕育出飽滿的果實,適宜的環(huán)境亦能孕育出優(yōu)秀的人才。從聊城這片土地上走出的歷史名人不在少數(shù),正如《聊城縣志》中記載的:“士多才俊,文風為諸邑冠,武風亦極一時之盛。” 在與聊城有關(guān)的歷史文化名人中,*著名的莫過于孔子。 孔子并不出生于此,但城中卻有許多與他相關(guān)的建筑,除各縣區(qū)的文廟外,還有一些孔子曾經(jīng)生活過的地方和其曾經(jīng)進行授課之處。據(jù)說,孔子周游列國期間曾多次來到聊城,每次都會光臨莘縣城東關(guān)外的東魯?shù)辍? 一次,孔子應(yīng)趙簡子傳召,從衛(wèi)國前往晉國,卻在途中聽聞趙簡子妄殺忠臣竇鳴犢,心生失望,于是折返回去。人們聽說這件事后,在孔子折返的渡口處立了一塊碑,上書“孔子回轅處”,并將這一事件的整個過程也刻在碑上,后人還為孔子建了一座廟,廟中供奉著乘車的孔子。只可惜后來黃河改道,廟和碑都拆毀了,但這件事卻仍然在這一地區(qū)廣泛流傳著。 孔子生于山東,他所倡導的儒學在山東省境內(nèi)自然傳播和發(fā)揚得*快。加之他曾多次到訪聊城,在聊城授課,他的弟子們也時常在聊城進行儒家學說的宣傳和演講,久而久之,聊城內(nèi)外形成了濃厚的儒學氛圍。聊城也成了當時*為崇尚儒學的城市之一。 儒學是由孔子創(chuàng)辦的儒家學說,起初是孔子用來教育弟子們的一些道德準則。漸漸地,一種以儒家思想為指導的文化應(yīng)運而生,即儒家文化。儒家文化的核心是“仁”,包括“仁者愛人”,“克己得禮為仁”和“行恭寬信敏惠于天下為仁”。儒家文化倡導人們,所有人都有可愛之處,要愛所有人,將自己喜歡的與別人分享,不將自己不喜歡的強加于人。 儒家文化提倡人們要長幼有序,尊重長輩,孝敬父母。為人處世要依禮而行,要對人寬容。儒家文化的中心思想是“孝、弟、忠、信、禮、義、廉、恥”,這些都對中國文化產(chǎn)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并且直到現(xiàn)在,仍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較為重要的一部分。 儒學的盛行,令聊城成為一座重視傳統(tǒng)文化和教育的城市。古時,這里的民風淳樸,成年人每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孩子們自小學習四書五經(jīng),并且都很熱愛,知書懂禮。《聊城縣志》中對當時的情況是這樣描寫的:“其人樸愿而茂,雖循習故事,憚于興革,然無有桀黠漁食,持長吏長短者。租賦不待督,輒先期報竣,*稱易治。” P1-3
傅斯年傳:永久的先行者 作者簡介
陳雪,女,畢業(yè)于吉林華僑外國語學院,有經(jīng)管類,生活類,幼兒讀物及傳記類圖書編寫經(jīng)驗,已出版作品《FBI邏輯推理學》。
- >
羅庸西南聯(lián)大授課錄
- >
巴金-再思錄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shù)叢書(紅燭學術(shù)叢書)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月亮與六便士
- >
山海經(jī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