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通鑒(全四冊)(精裝)
-
>
明通鑒(全三冊)(精裝)
-
>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簽名鈐印特裝本)
-
>
歐洲至暗時刻(1878-1923):一戰為何爆發及戰后如何重建
-
>
(精裝)奧托·馮·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建立
-
>
華文全球史:中國文脈
中國社會科學博士論文文庫:南宋士人與地方公益事業之研究 版權信息
- ISBN:9787520357531
- 條形碼:9787520357531 ; 978-7-5203-5753-1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中國社會科學博士論文文庫:南宋士人與地方公益事業之研究 本書特色
《南宋士人與地方公益事業之研究》歷史跨度長、涉及面廣,作者采取縱橫交錯、條塊結合的結構形式,既按時間順序梳理出南宋士人發展的歷史軌跡,又運用社會學、計量的方法對南宋士人參與地方公益事業進行了橫向分析論述。多角度地、細致地揭示了南宋士人參與地方公益事業的歷史現象,結論平允。《南宋士人與地方公益事業之研究》不但具有學術價值,而且有現實意義。
中國社會科學博士論文文庫:南宋士人與地方公益事業之研究 內容簡介
科舉制帶來社會階層一定程度上的流動,并且在唐代中期開始形成以科舉為業的階層,并且這個階層也覆蓋到江南地區。北宋發展科舉制,并且在地方推廣官學教育,致使社會知識群體繼續膨脹。靖康之難后,北人再次大量南遷,這就增加了南方的士人群體。北方士人遷入南方后,經歷了本土化的過程,加上科舉制繼續發展,從而增加了南宋士人群體的數量。這源于南宋地方公私教育的普及,以及印刷出版技術的發達。南宋士人的身份的自我認同比較一致,士人的形成方式開始趨同,并且該階層還出現了基本的分層。作為南宋社會的一個重要階層,因士人自身社會地位的優勢,富民對士人地位的追捧,以及地方官員對士人的禮遇和互動,在這些基礎之上,士人進而在參與公益事業過程中通過與政府官員和富民等階層發生互動,從而獲得一定的“文化權力”。南宋大部分公益事業依然是地方官員為主導,士人僅是參與力量,并未達到控制地方事務的程度。
中國社會科學博士論文文庫:南宋士人與地方公益事業之研究 目錄
**節 研究對象
一 士人
二 社會公益事業
第二節 選題目的及意義
第三節 學術史回顧
一 國內研究
二 國外研究
第四節 研究內容及方法
一 研究內容
二 研究方法
**章 宋代士人的形成與發展
**節 科舉制下的唐后期、北宋士人
一 唐代后期南方地區社會階層的變動
二 唐后期應科舉階層與地域的擴大
三 北宋科舉制下士人階層的崛起
第二節 南宋士人階層的成熟
一 南宋時科舉制繼續促進士人群體增長
二 南宋時士人階層的基本成型
三 南宋士人階層發育的地域差異
第二章 南宋士人之“文化權力”
**節南宋士人獲取“文化權力”之先天條件
一 士人在社會上的地位優勢
二 富民階層對士人身份的追捧
三 地方官員對士人的禮遇
四 地方官員與士人的日常互動
第二節南宋士人之“文化權力”的獲得
一 南宋地方士人的生平個案
二 南宋士人獲得“文化權力”的途徑
第三章 地方公益事業中的南宋士人
**節經濟救助實施中的南宋士人
一 災前防范措施中的南宋士人
二 賑濟活動中的南宋士人
三 義役實施中的南宋士人
第二節 公共工程實施中的南宋士人
一 橋梁修建中的南宋士人
二 水利修建中的南宋士人
第三節 文化設施實施中的南宋士人
一 官學修建中的南宋士人
二 祠廟修建活動中的南宋士人
第四章 地方公益事業中的南宋士人之諸關系
**節 南宋士人與政府官員之關系
一 現任官員與地方士人的關系
二 地方士人參與公益事業的原因
第二節 南宋士人與其他社會群體之關系
一 公益事業中南宋士人與富民的關系
二 公益事業中南宋士人與佛教僧人的關系
第五章 南宋在公益事業領域中之歷史地位
**節 承上啟下:南宋公益事業參與主體的時代特征
一 唐(7-9世紀):政府之外庶民地主與宗教勢力參與公益事業的時代
二 北宋(10-11世紀):政府之外士人、富民與宗教勢力參與公益事業的時代
三 南宋、元(12-14世紀):士人、富民與宗教勢力參與公益事業的時代
四 明清(14-19世紀):士紳與富民、宗教勢力參與公益事業的時代
五 結論
第二節 南宋奠定了南宋以降公益事業的實施模式
一政府官員倡議,士人參與
二 現任地方官員任命士人主持
三 士人請示,官員首肯后實施
四 士人自發實施
結論
附錄 南宋“士人社會”的成立及其意義
**節 南宋“士人社會”是“士族社會”崩潰后科舉制下的必然產物
第二節 南宋士人階層是明清士紳階層的前身
參考文獻
索引
后記
中國社會科學博士論文文庫:南宋士人與地方公益事業之研究 作者簡介
宋燕鵬,男,河北永年人,歷史學博士,編審。首都師范大學、山東大學博士后。2012年11月-2014年1月任馬來亞大學中文系暨馬來西亞華人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員。閩南師范大學“閩江學者”講座教授。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歷史與考古出版中心副主任(主持工作)。學術兼職主要有:中國中外關系史學會常務副秘書長、中國魏晉南北朝史學會副秘書長。2013年以前主要研究中國古代社會史,之后主要研究馬來西亞華人史、中國與東南亞關系史。先后出版《籍貫與流動:北朝文士的歷史地理學研究》《南部太行山區祠神信仰研究:618-1368》《北朝社會文化史研究》等專著4部,先后在《南洋問題研究》《華僑華人歷史研究》《史學月刊》《社會科學戰線》《哲學與文化》《南洋學報》《華人研究國際學報》《亞洲文化》等包括CSSCI、A@HCI在內的各類國內外期刊發表學術論文50余篇。先后主持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子項目、年度項目)、中國僑聯年度項目、廣東省哲學社會科學規劃特別委托項目、中國博士后科學基金面上資助(第51批、第62批)和特別資助(第6批、第11批)等縱向課題13項。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隨園食單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回憶愛瑪儂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