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論中國
-
>
中共中央在西柏坡
-
>
同盟的真相:美國如何秘密統治日本
-
>
中國歷代政治得失
-
>
中國共產黨的一百年
-
>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 第四卷
-
>
在慶祝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
馬克思主義文學理論與二十世紀中國文學理論的變遷 版權信息
- ISBN:9787520368551
- 條形碼:9787520368551 ; 978-7-5203-6855-1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馬克思主義文學理論與二十世紀中國文學理論的變遷 本書特色
《馬克思主義文學理論與二十世紀中國文學理論的變遷》通過對20世紀中國文學理論,特別是馬克思主義文學理論研究成果的清理與審視,揭示了馬克思主義文學理論與20世紀中國文學理論變遷的內在聯系,探索了其產生影響的途徑、方式與規律。馬克思主義文學理論的引進,促進了中國文學理論研究轉型,影響了中國文學理論研究范式的轉變;確立了中國文學理論前行的方向,明確了馬克思主義對中國文學研究的指導地位,為毛澤東工農兵文藝方向論提供了理論資源;改變了中國文學理論的范疇體系。同時,馬克思主義文學理論還將影響中國文學理論的未來走向:其人的自由全面發展思想對未來中國文學理論中的人學思想和文學主體性思想無疑具有指導意義,其全球化、現代性、批判思想無疑可以拓展到中國特色馬克思主義文學理論中,其歷史與美學批評原則無疑可以指導中國文藝批評的建構。 《馬克思主義文學理論與二十世紀中國文學理論的變遷》通過集中研究與專題反思馬克思主義文學理論與20世紀中國文學理論的變遷,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我國文學理論研究中的薄弱環節,揭示了20世紀馬克思主義文學理論和中國文學理論研究的成就與不足、經驗與教訓,對21世紀中國文學理論的研究深化與發展,具有直接的啟發與借鑒作用。
馬克思主義文學理論與二十世紀中國文學理論的變遷 內容簡介
《馬克思主義文學理論與二十世紀中國文學理論的變遷》全面回顧了馬克思主義文學理論與20世紀中國文學理論的關系,并將之總結為三個方面:從歷史進程看,馬克思主義文學理論影響了20世紀中國文學理論的體系建構,推動了它的空間拓展,促進了中國馬克思主義文學理論的產生;從理論范疇看,馬克思主義文藝意識形態是20世紀中國文學理論中意識形態范疇的理論基礎,馬克思主義現實主義理論是20世紀中國文學理論中現實主義范疇的核心資源,馬克思主義民族文化論是20世紀中國文學理論中民族形式范疇的學理依據,馬克思主義文學批評標準是20世紀中國文學理論中文學批評范疇的根本遵循;從發展趨勢看,馬克思主義文學理論范疇在中國當代還需要開放擴展,馬克思主義藝術生產論和文學批評精神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并影響著當代中國的文學藝術活動。
馬克思主義文學理論與二十世紀中國文學理論的變遷 目錄
**節 馬克思主義傳人以前中國對西方文化的選擇
一 物質文化:洋務派的選擇
二 制度文化:維新派的選擇
三 精神文化:新文化派的選擇
第二節 馬克思主義文學理論在中國傳播的歷史審視
一 馬克思主義文學理論在中國的傳播過程
二 馬克思主義文學理論在中國的接受基礎
三 馬克思主義文學理論在中國傳播中的主要問題
第三節 馬克思主義文學理論對20世紀中國文學理論的影響
一 馬克思主義文學理論影響了中國文學理論的
歷史進程
二 馬克思主義文學理論改變了中國文學理論的
范疇體系
三 馬克思主義文學理論將引導中國文學理論的
未來走向
**章 馬克思主義文學理論傳播與20世紀中國早期馬克思主義文學理論形態
**節 中國早期馬克思主義文學理論的基本論題
一 文學與生活的關系
二 文學與政治的關系
三 文學的階級性
四 文學的服務對象
五 文學的內容與形式
六 文學的繼承與發展
第二節 中國早期馬克思主義文學理論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 思想的淺泛性
二 認識的模糊性
三 態度的情緒性
第三節 中國早期馬克思主義文學理論的重要意義
一 促進了中國文學理論研究的轉型
二 確立了中國文學理論前行的方向
三 隱含了中國文學理論發展中的問題
第二章 馬克思主義文學理論與20世紀中國文學理論體系的建構
**節 20世紀中國文學理論范疇系統的形成
一 文學本質范疇系統的構成
二 文學創作范疇系統的構成
三 文學作品范疇系統的構成
第二節 20世紀中國文學理論體系框架的確立
一 思想體系與理論體系的異同
二 中國現代文學理論基本框架的確立
三 中國現代文學理論基本框架的影響
第三節 20世紀中國文學理論體系的形成
一 中國現代文學理論體系的構成
二 中國現代文學理論體系的特點
三 中國現代文學理論體系的影響
……
第三章 馬克思主義學理論與20世紀中國文學理論空間的拓展
第四章 馬克思主義現實主義文論與20世紀文獻理論中的現實主義范疇
第五章 馬克思主義文藝意識形態論與20世紀中國文學理論中的意識范疇
第六章 馬克思主義民主文化論與20世紀中國文學理論中的民族形式范疇
第七章 馬克思主義文學批評與20世紀中國文學理論中的文學批評范疇
第八章 馬克思主義文學理論范疇在中國當代的開放擴展
第九章 馬克思主義藝術生產論的現實價值與中國當今的藝術生產
第十章 馬克思主義文學批評精神對中國當下的指導意義
參考文獻
后記
馬克思主義文學理論與二十世紀中國文學理論的變遷 節選
《馬克思主義文學理論與二十世紀中國文學理論的變遷》: 首先,對文學性質認識的表面化。這一時期的馬克思主義文學理論家們基本上都認為文學是生活的反映,強調生活對文學的決定作用;注重文學與政治的關系,強調政治對文學的支配。他們在研究文學與生活的關系時較少研究文學與創作者之間的關系,沒有看到文學與文學家精神的世界:感情、才思、無意識等方面的復雜聯系,使對文學本質的認識停留在反映論層面。論述文學是生活的反映沒有錯,但同樣是反映,卻有機械反映和能動反映之別:同一時代的作家反映同樣的生活,為什么結果總是千差萬別,這就不能不深人挖掘文學家的主觀世界去尋找原因。說文學是生活的反映沒有錯,說哲學是生活的反映同樣沒有錯,那么,文學和哲學反映生活的本質區別在哪里?這就不能不深人挖掘文學家和哲學家思維方式的差異、心理活動的差異。顯然,忽視對文學家感情、才思、無意識心理的探討,是找不到科學答案的。這正是20世紀伊始至30年代初期多數馬克思主義文學理論家的通病。他們在研究文學與政治的關系時較少研究文學與政治的互動關系,沒有看到文學和政治同屬于意識形態領域,政治對文學施加影響,文學對政治也有反作用,二者是處于相互影響之中,呈現出的是一種互動關系。同時,他們對政治的理解也比較單一,主要是將其理解為革命政治斗爭。其實,政治也是有層次性的,可分為政治斗爭、政治制度、政治思想,這不同層面的政治,與文學的關系也不完全相同,它們之間相互影響的程度也有區別。對文學與政治關系思考的表面化,同樣是20世紀伊始至30年代初期多數馬克思主義文學理論家的缺陷。 其次,對文學特點認識的簡單化。這一時期的馬克思主義文學理論家們在論述文學的特點時,較多地注意了文學的階級性、政治性,這些都是階級社會中文學的重要特點,但不是文學的全部特點。文學*根本的特點在于其形象性、情感性、典型性。對文學的這些特點,許多理論家都沒有予以注意,即使少數理論家注意到了,也論述得不多、不深。其實,對文學的特點可以從多個角度去認識。從歷史的角度,階級性、政治性是階級社會中文學的特點,是階段性的特點,但在非階級社會,階級性、政治性就不一定是文學的重要特點了;從體裁類別看,階級性、政治性更多的是那些篇幅較長、容量較大的敘事文學作品的特點,而對那些篇幅短小、容量較小的山水詩來說,階級性、政治性就不一定是重要特點了;從文學與其他精神產品的比較看,階級性、政治性就不是文學的主要特點了,而形象性、情感性、典型性才是文學作品的根本特點。 *后,對文學作用性質認識的片面化。這一時期的馬克思主義文學理論家,關注點主要集中在文學的思想教育作用或作為斗爭武器的工具作用,強調文學對社會的整體影響或改造功能,提出“革命文學的任務,是要在此斗爭的生活中,表現出群眾的力量,暗示人們以集體主義的傾向”,“革命文學是要認識現代生活,而指示出一條改造社會的新路徑”,完全排除了作為具體創作者和接受者的個體。①他們較少關注文學的審美作用、娛樂作用,更沒有看到文學的教育作用或工具作用更多的是文學的附加作用,而審美作用、娛樂作用才是文學的主要作用。當時,對文學的審美說、娛樂說、趣味說都是持批判態度和否定態度的,視其為麻醉青年的鴉片。他們沒有看到,再革命的文學,離開了審美,也毫無娛樂性,沒一點趣味,恐怕就不是文學了。 ……
馬克思主義文學理論與二十世紀中國文學理論的變遷 作者簡介
季水河,湘潭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研究方向為文藝學、比較文學;發表論文一百多篇,出版學術著作十二部,主編、合著教材和著作二十多部;主持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四項、省部級項目十余項,獲省部級科研、教學成果獎十四項(一等獎五項)。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經典常談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
- >
月亮虎
- >
推拿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山海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