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分寸 跨越社交圈層的底層邏輯
-
>
生命唯愿愛與自由
-
>
中國式人情世故
-
>
看心理·第2輯(全5冊)
-
>
心靈四書(全4冊)
-
>
非暴力溝通
-
>
往里走,安頓自己
做個有出息的青少年;不沖動的人生 版權信息
- ISBN:9787518074549
- 條形碼:9787518074549 ; 978-7-5180-7454-9
- 裝幀:一般輕型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做個有出息的青少年;不沖動的人生 內容簡介
人生道路上有鮮花、有掌聲,有多少人能等閑視之;人生路上也有坎坷泥濘、有滿地荊棘,又有多少人能以平常心視之。我們要學會克制沖動心態,拿得起、放得下,既來之、則安之,這才是一種超脫的心境。 本書闡述了現代人容易沖動的心理現象,深刻指出,在沖動情緒的引導下,人們必然會受痛苦的蒙蔽,從而忽略了生活本身的快樂與幸福。閱讀本書,讀者會懂得有效地克制沖動,沉住氣,沉下心,踏踏實實做事,閑適地感受幸福。
做個有出息的青少年;不沖動的人生 目錄
穩住心氣,備戰下一場002
警惕自己,防止驕傲和急躁005
有耐心的人,能得到他所期望的008
學會沉穩,謹言慎行能走得更遠010
放下自己的逞強,并不是一件壞事013
凡是值得做的事,就值得做好017
第2章 靜下心,行成于思,思路決定出路021
成熟的人分析利弊,幼稚的人執著于對錯022
誰都有脾氣,但要學會收斂025
在關鍵時刻立即作出決斷027
觀念決定思路,思路決定出路030
不做無用功,不為無用事034
你的價值在于克制自己本能的沖動037
第3章 靜下心,吃虧是福,滿招損謙受益043
輕視外在的名聲與利益,保持一顆平常心044
太過于患得患失,反而會不盡人意047
舍與得是人生經營的必修課051
克制心中的欲望,懂得忍讓054
人活著,別把錢財看得太重056
第4章 靜下心,居心要寬,韜光養晦有所為061
別爭表現,先積蓄力量062
君子不自大其事,不自尚其功066
做不招人嫉妒的智者069
隱藏才能,不使外露073
擁有大氣量,才有大境界076
格局越大的人,越懂得放低姿態077
第5章 靜下心,淡定從容,坦然面對人生風雨081
不慌不忙,從容鎮定做事082
克制緊張感,你能戰勝自己085
太在乎,就越容易失去087
格局大,遇事才能冷靜沉著090
做事有條理,才會事半功倍093
有眼界才有境界,才有出路095
第6章 靜下心,大度待人,做人做事勝在長度099
小事不計較,大事不含糊100
真正的修養,是懂得為他人著想103
不計較的付出,才不會被痛苦折磨107
肯吃虧的人,往往具有大智慧110
舍得付出,是一種心靈的富足113
裝糊涂,做一個聰明的笨人117
第7章 靜下心,沉默忍耐,懂得低頭才能抬頭121
忍耐是痛的,但它的結果是甜蜜的122
說話留口德,小心禍從口出125
想成為高手就要忍耐枯燥的訓練129
趨向有利的一面,避開有害的一面132
小事不忍耐,日后做不成大事135
忍耐就是積累自己,等待與希望139
第8章 靜下心,目光長遠,深謀遠慮行以遠行143
在忍耐中不要忘記做改變現狀的努力144
年輕人,目光長遠點146
成大事者,在忍耐中等待機會149
出謀劃策,謀定而后動152
踏踏實實走向成功155
以退為進,是智者所為158
第9章 靜下心,隨遇而安,當機立斷勝券在握161
學會放下煩惱,淡然處世162
只有不計較輸贏,走好自己的每一步165
真誠是人生*大的財富168
人要學會放下自己的欲望172
適合自己,才是*好的生活176
淡泊名利,只為重拾初心179
參考文獻184
做個有出息的青少年;不沖動的人生 節選
穩住心氣,備戰下一場 二十幾歲的年輕人有的為了追求夢想,追逐名利,竟然落得患得患失、疲于奔命的下場。此刻*需要的是鍛煉心智、調整身心,擁有“寵辱不驚,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望天空云卷云舒”的心境,這樣才可蕩滌世俗的一切煩惱,才能讓心沉靜下來,獲得物我兩忘的超脫情懷。 寵辱不驚是年輕人做人的智慧。人生在世,生活中有褒有貶,有譽有毀,有榮有辱,這是人生的尋常際遇,無足為奇。古人有云:君子坦蕩蕩。為君子者,不妨寵亦坦然,辱亦坦然,豁達大度,一笑置之。得人信寵時不輕狂,受人侮辱時忌激憤。做人穩得住心氣,沉住氣才能成大器。 古往今來萬千事實證明,凡有所成就者無不具有“寵辱不驚,去留無意”這種極為寶貴的品格。 魏晉人物陶淵明之所以被譽為豁達風流之士,就在于其淡泊名利,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也正因如此,他才可以用平和寧靜的心態寫出“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這樣灑脫飄逸的詩篇。這正可謂真正的寵辱不驚、去留無意。而將這一精神發揮到極致的是唐朝皇帝武則天。這個曾經叱詫風云,創造歷史,并*終站在歷史至高點的女人,甘愿死后立一塊無字碑。千秋功過,留與后人評說。雖一字不著,卻盡得風流。這正是另一種豁達,另一種寵辱不驚、去留無意。還有那位著名的社會活動家、杰出的愛國宗教領袖趙樸初先生遺作中寫道:“生亦欣然,死亦無憾,我兮何有,誰歟安息,明月清風,不勞牽掛”,這種達觀的態度也值得后人敬佩。 “寵”和“辱”關系人格和尊嚴,也表現了個人良好的自控能力,它是衡量年輕人能否沉住氣的標尺。 相傳古代,有一個叫百忍的僧人名聲極佳。寺院附近有個女孩未婚而生產,女孩的父親追問她新生兒的父親是誰,女孩無奈,說是百忍。人們震驚了,狠狠地斥責了百忍,并把孩子送到 了寺院。百忍輕輕一笑收下了孩子。許多年后,女孩良心發現,告訴父親那個小孩的父親是另一位青年。大家這才知道錯怪了百忍,去寺院向百忍道歉并接回孩子,百忍還是粲然一笑! 百忍不愧于他的僧號,對于誤解和贊揚都以一笑對之,這種坦然和寵辱不驚的氣度是每個進入社會的年輕人都應該學習的。在現實生活中,年輕人如果能夠面對高低起落,時刻保持沉穩平和的心態,那他必然能做自己情緒的主人。能夠穩住心氣,是做人有深度的基本表現,也是古往今來成大事者,**的一種素質。 “二戰”后,以色列建國,有人建議愛因斯坦做國家總統。總統,一個多么誘人的職位!在這熙熙皆為利來、攘攘皆為利往的滾滾紅塵中,有多少人夢寐以求卻求之不得!然而,愛因斯坦卻拒絕了,那是智者平靜如水的拒絕。今天,當我們想到他在科學上的巨大建樹時,就會首先想到這位科學巨人面對鑲滿寶石的王冠輕輕搖動的一只手。 像愛因斯坦一樣的淡泊名利,沉穩專注,如今的年輕人有幾人能夠做到?見過一些得勢之人,那種得意忘形令人吃驚,何苦?人生在世,寵辱誰都免不了,無論是位高權重者還是凡夫俗子,無論是富可敵國還是家徒四壁,都得在寵辱之間展開自己的人生畫卷。能順其自然地看待寵辱問題,做到寵辱不驚,才叫從容。一個人憑著自己的努力踏實、聰明才智獲得了應得的榮譽或愛戴時,應保持清醒的頭腦,切莫飄飄然。 寵辱不驚,是我們對待這個復雜世界的一種人生態度、一種處事方式。須知“布衣可終身,寵祿豈足賴”,一切都是過眼云煙,榮譽終將過去。寵辱不驚,是人生的一種大智慧、大覺悟,有了這種心境,人就能夠活得從容了。 年輕人在危機面前,依然泰然自若,視危機為挑戰;在流言蜚語面前,能夠坦然無愧,走自己的路,讓別人去說;在困難挫折面前,尤能愈挫愈勇。這樣的人,才能夠保持自己的氣節、穩住自己的心氣,在寵辱不驚中,活出高尚的人生。
- >
二體千字文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姑媽的寶刀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煙與鏡
- >
月亮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