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妙相梵容
-
>
基立爾蒙文:蒙文
-
>
我的石頭記
-
>
心靈元氣社
-
>
女性生存戰爭
-
>
縣中的孩子 中國縣域教育生態
-
>
(精)人類的明天(八品)
時空演進與觀念建構:我國近代報刊業發展研究(1815-1911) 版權信息
- ISBN:9787510892547
- 條形碼:9787510892547 ; 978-7-5108-9254-7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時空演進與觀念建構:我國近代報刊業發展研究(1815-1911) 本書特色
報刊業是在特定的時間和空間中誕生、發展起來的。我國近代報刊業的發展歷程呈現出十分明顯的時空特征,這種時空特征也是其傳播效果得以發揮的前提;同時,報刊具有整合時間和空間的能力,這種對時空的重構賦予了它強大的改變社會的功能。本書詳盡研究、探索了近代報刊業的發展歷程。
時空演進與觀念建構:我國近代報刊業發展研究(1815-1911) 內容簡介
本書擬從歷史地理學的角度,開展我國近代報刊業研究。本書共分為五章。**章主要介紹報刊業出版地的時空遷移情況及其動因。第二章主要介紹近代報刊業在晚清兩種不同類型城市的分布情況。第三章主要研究近代報刊業的發行范圍。第四章是對報人群體的研究。第五章主要分析了近代報刊對環境的建構功能。
時空演進與觀念建構:我國近代報刊業發展研究(1815-1911) 目錄
緒論
**節 選題緣起及框架 001
第二節 相關概念的說明 005
一、近代報刊的概念及特征 005
二、研究對象的界定 006
三、研究時段的選擇 006
第三節 學術史回顧 007
一、歷史文化地理學與近代報刊業歷史地理研究 007
二、媒介地理學相關理論的提出 009
三、新聞史中的地理學研究 013
第四節 研究內容、方法與結構 016
一、研究內容 016
二、主要研究方法 017
三、研究結構 018
**章??從邊緣到中心:我國近代報刊業出版地的時空演變
**節 南洋及澳粵階段(1815—1842年) 022
一、傳教士在中國的傳教需求、方法和清政府的禁制態度 022
二、馬六甲成為**份中文近代報刊的誕生地 025
三、南洋的報刊出版情況 031
四、廣州的報刊出版情況 034
五、澳門的報刊出版情況 038
第二節 香港及通商口岸階段(1842—1861年) 041
一、南洋、澳門及廣州的報刊出版情況 042
二、香港成為報刊業基地的原因及出版情況 045
三、上海、福州和寧波的近代報刊業出版情況 050
第三節 上海及沿江沿海階段(1861—1895年) 053
一、該階段報刊業的地理分布情況及特征 053
二、上海作為近代報刊業中心地位的確立 055
三、香港、廣州、漢口、天津等其他城市的報刊業情況 059
第四節 內地擴張階段(1895—1898年) 064
一、維新派推動下報刊業的地理分布特征及原因 064
二、主要城市的報刊業基本情況 069
第五節 國內外全面擴張階段(1899—1911年) 072
一、該階段報刊業地理分布變動的原因 072
二、該階段報刊業地理分布變動的特征 076
第六節 小 結 084
第二章??近代與傳統:晚清城市與近代報刊業
**節 晚清中國城市發展的兩種類型及其對報刊業的影響 087
一、晚清中國城市的分化:通商口岸城市與傳統城市 088
二、不同城市類型對報刊業選址的影響 091
第二節 通商口岸城市與近代報刊業——以上海為中心的考察 092
一、上海報刊業得以發展的基本因素 093
二、租界、望平街與上海近代報刊業 102
三、租界和望平街對近代報刊業的客觀保護作用 109
第三節 傳統城市與近代報刊業:以北京為中心的考察 116
一、北京傳統報紙的地理分布(1815—1871年) 117
二、從外城到內城(1872—1895年) 121
三、宣南中心的確立和內城東區的發展(1895—1911年) 124
第四節 小 結 129
第三章??擴散與下沉:我國近代報刊業的發行
**節 我國傳統報刊的發行情況 133
一、報刊業發行工作及發行范圍 133
二、我國傳統報刊的發行及其影響要素 135
第二節 近代報刊業本埠為主的發行階段 145
一、早期中外近代報刊的本埠發行 145
二、活字印刷術的推廣及對發行的影響 149
三、民信局與這一時期的外埠發行 151
第三節 近代報刊業本埠、外埠并重的發行階段 155
一、電報與中國近代報刊業發行范圍的擴大 156
二、新式交通與中國近代報刊業發行范圍的擴大 159
三、大清郵政與中國近代報刊業發行范圍的擴大 162
第四節 閱報處、城市景觀與發行下沉 165
一、戲院、茶館、俱樂部、澡堂、街頭說報等臨時閱報處 166
二、學堂、衙門、學會、圖書館、報社、閱報欄等專門閱報處 169
第五節 小 結 173
第四章??中西互動:近代報人的生成與演進
**節 清代在華辦報的外國人 175
一、外國報人群體及其影響 175
二、外國報人辦報的中國化做法 192
第二節 中國報人群體 197
一、地緣特征下的中國報人群體 198
二、地緣特征下的江浙和閩粵報人 200
三、報人籍貫與工作地點的背離 205
四、從同鄉同省到志趣相投 208
第三節 小 結 210
第五章??世界之中國:報刊的環境建構功能及影響
**節 晚清外國人的中國印象及世界觀念的傳播 214
一、清晚期外國人眼中的“中國” ?215
二、清晚期中國人眼中的“世界” ?223
第二節 近代報刊中的地理知識傳播 231
一、外國人主辦報刊中的世界圖景及其影響 231
二、國人報刊與世界概念及其影響 236
第三節 媒介的環境建構功能 241
一、媒介與時間、空間的關系 242
二、媒介時空建構功能的影響 245
第四節 小 結 247
結語
參考文獻
圖目錄
圖1 1815—1911年各時期海外華文報刊數量表 083
圖2 晚清上海租界地圖 105
圖3 晚清望平街實景圖 108
圖4 《察世俗每月統記傳》與《東西洋考每月統記傳》封面書影 195
表目錄
表1 1815—1842年中國近代報刊業地區分布情況 041
表2 1842—1861年我國近代報刊業城市分布情況表 042
表3 1861—1895我國近代報刊業城市分布情況表 055
表4 1861—1895漢口報刊情況表 062
表5 1899—1911年全國擁有報刊省份及城市情況表 077
表6 早期《申報》中蘇州新聞數量表 081
表7 清末上海人口增進概況(單位:人) 097
表8 清代光緒十二年京塘分布表 120
表9 明代邸報京師與部分地方發行時限表 138
表10 1901—1911年大清郵政網點統計 164
表11 主要在華外國報人基本情況 175
表12 清代主要報人籍貫分布情況 199
表13 清代主要報人工作地點情況 200
表14 清末江蘇籍報人的籍貫情況 205
表15 清代所有江蘇籍報人的城市分布情況 207
附表1 清代主要報人情況表 250
時空演進與觀念建構:我國近代報刊業發展研究(1815-1911) 節選
第三章 擴散與下沉:我國近代報刊業的發行 中國報學史**人戈公振曾說過:“新聞之‘新’,由時間之距離而起。”自人類社會出現以來,就伴隨著對信息的需求,而信息具有時空傳播的特征,即信息傳播體現為在時間上或者空間上,或者時空同步的傳播。原始社會在大河旁邊的石頭上畫上魚的形象,是為了告訴后來者這條河里有魚;奴隸社會的周代建立烽火臺,是為了能夠突破空間阻隔在*短時間內傳遞外族入侵的信息;封建社會已經開始建立了遍布全國的驛站系統和定期向全國各地發出的邸報,目的是將朝廷的各項信息傳遞給地方官員和邊境軍人;到了資本主義社會,報刊業已經成為專門的信息產業類型;而在現代社會,我們經常所說的“直播”,就是一種在同時間內跨越空間的傳播方式。 對于報刊業來說,發行工作就是將要所刊載的信息,在*短的時間內傳遞到*廣的區域,送達*多的受眾。因此,發行工作與時間和空間有著極為緊密的關系。 **節??我國傳統報刊的發行情況 一、報刊業發行工作及發行范圍 就報刊傳播的全流程來說,主要包括采、寫、編、印、發等幾個環節。其中,采寫編是新聞作為信息產品的生產環節,主要完成者是記者、編輯等崗位。采訪,是指記者對社會上發出的眾多事件進行新聞價值的評判,從中選擇出值得報道的事實,進行采訪等信息搜集、整理工作;寫作,是指記者在完成新聞事實資料的搜集和整理工作以后,將其轉換為新聞文本的過程,無論是消息、通訊、評論等新聞體裁,都屬于寫作范疇;編輯,是指記者完成的新聞文本,還需要編輯根據辦報方針和體裁內容等方面的全面衡量,進行內容的增減加刪、版面位置的確定等工作。通過采寫編,新聞文本就已經完成,這是報刊業的首要環節,也是*為重要的環節。編輯工作完成后,就進入印刷環節。報紙的特性決定了其屬于一次性產品,即報紙內容是每天或者定期更新的,那么承載新聞文本的紙張也就需要每天或者定期進行印刷,不能被重復使用。印刷環節完成以后,就進入*為關鍵的發行環節。 “報刊發行,指報刊經由分送機構輸送散發至讀者的過程。”發行就是要將印刷廠印刷好的報刊,通過各種方式和途徑遞送到訂戶的手中。“發行是報刊走向受眾的主要環節,是報刊實現其社會價值與經濟價值的途徑,也是報刊生存和發展命脈。報刊發行現象與報刊同時出現在新聞傳播活動的歷史長河,與報刊業的興衰榮枯關聯緊密。”發行對于報刊業來說,具有重要意義,對于報刊業來說,發行就是希望能夠將刊載信息的報紙,在*短時間內,送達*廣闊的地理范圍,被*廣大的受眾所知曉。 由于用戶是分散在各個特定的地理位置的,那么發行工作必然就帶有空間性的特征;又由于報刊這種產品是高度關注時效性的新聞,因此發行工作也必須要在一定的時間限定范圍內完成。由此,發行工作的時空要求是十分重要的,可以說,發行工作的成功與否,直接決定了這份報刊是否能真正實現其自身的價值。 依據報刊發行地理空間范圍的不同,可以把報刊分為國際性報刊、全國性報刊和地方性報刊三種類型。國際性報刊即報刊是在全世界范圍內發行的,如美國的《紐約時報》《華盛頓郵報》《華爾街日報》和英國的《泰晤士報》等著名國際大報,它們的發行范圍并不僅僅局限在本國,在世界各地都可以看到這些報紙。其次是全國性報紙,一般是指在一國范圍內發行的報刊,如我國的《光明日報》《南方周末》等報刊。第三類是地方性報刊,主要是在所屬行政區域內發行,如省級的《山西日報》、市級的《太行日報》、縣級的《平陸日報》,等等,基本上都是在本地發行的報刊。 依據報刊業的發行方式,可以分為本埠發行和外埠發行兩種。所謂本埠發行,就是指報紙在所在城市發行。一般來說,報刊都是在城市創辦,或者報刊*終都會集聚到城市來創辦,非特殊情況下,農村地區很少出現報刊。本埠發行也就主要是指在報刊創辦地城區范圍內建立起來的發行網絡。外埠發行就是指在創刊地城市以外的區域發行,可以是省內發行,如《平陸日報》在運城市發行,那就屬于外埠發行;也可以是在省外發行,如果范圍再廣,那就成為全國發行,該報刊就成為全國性報刊;而極少部分報刊能夠做到全世界范圍內的發行,這種報刊一般來說都是具有高度影響力、且公信力非常強的報刊。無論是本埠發行還是外埠發行,在覆蓋范圍的基礎上,還有網絡密度這個問題。本埠發行由于地理范圍相對比較狹小,因此能夠做到全城的無死角覆蓋,而在外埠發行方面,網絡密度就顯得十分重要。要提升報刊的影響力,就不能僅僅停留在送到某個區域的某個點,而是要在控制發行成本的基礎上,盡可能按照合理的地理分布,增加發行點,形成對區域內的全覆蓋,這樣才能很好地增加發行量、提升影響力。如在電子媒介發展起來以前,遍布城區內各條街道的報刊零售點,就承擔了非常重要的發行任務。
時空演進與觀念建構:我國近代報刊業發展研究(1815-1911) 作者簡介
成連虎,男,生于1981年,山西平陸人,陜西師范大學西北歷史環境與經濟社會發展研究院在讀博士研究生,太原師范學院文學院講師。主要從事歷史文化地理、新聞史研究,主持省級課題2項,參與國JIA級、省級課題多項,發表論文、撰寫決策參考多篇。
- >
月亮虎
- >
二體千字文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
- >
唐代進士錄
- >
姑媽的寶刀
- >
山海經
- >
煙與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