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道德經說什么
-
>
電商勇氣三部曲:被討厭的勇氣+幸福的勇氣+不完美的勇氣2
-
>
新時期宗教工作與管理
-
>
帛書道德經
-
>
傳習錄
-
>
齊奧朗作品·苦論
-
>
無障礙閱讀典藏版:莊子全書
無莫把(論語)作書讀 版權信息
- ISBN:9787301314302
- 條形碼:9787301314302 ; 978-7-301-31430-2
- 裝幀:一般雅質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無莫把(論語)作書讀 本書特色
作者為國外儒學大家,以畢生功力撰寫的一本論語導讀。 孔子文化獎獲得者安樂哲教授誠摯推薦。
無莫把(論語)作書讀 內容簡介
本書是一位美國儒者羅思文教授四十多年來研究、講授《論語》的心得。 羅思文教授認為《論語》很重要的本質,不是作為一本儒家哲學開宗立派的哲學經典,去探索哲學之“道”;相反,《論語》恰恰是要人拋棄純粹的思辨、理論和教條,而是通過人生的實踐來獲得真正的知、理和道。 《論語》是一本人生指南,但絕非千篇一律、萬人一途,而是要每個人了解自己,并且選擇一條很適合自己的歷史、血緣、才情和個性之“道”。 本書雖然篇幅不大,但卻涵蓋甚廣,包括對《論語》語言、概念的簡要討論、孔子本人的簡短傳記、孔門弟子的介紹、對知與理的探討、對孔子哲學中角色-家庭-社會三個層面的探討、對祖先崇敬和禮樂文化的討論等等。
無莫把(論語)作書讀 目錄
一 做名儒者意味著什么?
二 《論語》是一本書嗎?
三 怎樣拼讀漢字?
四 《論語》的語言
五 術語,概念,概念群
六 孔子弟子
七 孔子
八 論知
九 《論語》講述的是『真』嗎?
十 角色,家庭,社會
十一 祭祖傳統
十二 禮與精神修養
十三 結語薦言
十四 文獻指南
附錄一 韋氏拼音法與現代漢語拼音法對照表
附錄二 主要哲學術語索引
附錄三 孔子弟子索引
譯后記
無莫把(論語)作書讀 節選
一 做名儒者意味著什么? 西方宗教傳統中,說基督教論耶穌紀元前屬無稽之談, 說伊斯蘭教講穆罕默德前也是如此。但顯然說猶太教講摩西之前卻很合理,這也同樣適用于論儒家教義與實踐。[1] 或許,知曉孔子為何人,有何作為,為何成為中國兩千年文明*著名人類標識的*佳途徑,就在于認識到,絕大多數孔子的主張——重禮儀、尊崇祖先、講為學、看重家庭關系及等級社會秩序等——早已根植于孔子降世千年之前的中國文化中。 確然,孔子極大地改造了其所承繼的文化資源。許多中國古代習俗、政治規范及宗教實踐原本立基于超自然信仰,它們在孔子(前551—前479)的時代早已不為當時善思的當權者所采習。孔子天才的絕大成分在于:即便那些社會習俗、政治法則、社會規范以及宗教實踐等的存在理由已過時,但孔子卻賦予其人性及自然的合理性,而使之沒被全然拋棄 。后文(第11、12 章)我將會再談到這個話題。現在,我想引述20 世紀初美國哲學家喬治·桑塔亞那(GeorgeSantayana, 1863—1952)的話,稍微擴充一下孔子這方面的洞識。桑塔亞那說,“我全然反對羅馬教廷的教義——但我欣然于圣祭儀式的光榮與美麗”。同理,卡爾·馬克思被問及為何常常參加圣祭儀式,也說:“除此之外,到什么地方可以白聽巴赫呢?” 大概基于這一點,儒家從來都不是一個靜止系統,盡管它因此而招致東亞內外非難儒家者的多般詬病。甚者,儒家也從來根本上不是一個 “系統”(system),其整個歷史過程時時處于改變、適應中;用“Confucianism”一詞是個誤導,原因之一在于,古代漢語中沒有與此相對應的詞(下文詳述)。即便那些*早期的精英——即孔子及其*密切的小圈子(子思、孟子、荀子等)逝后所開拓的觀念,也有異于《論語》;漢代文人們立基于這一過去并不存在卻在不斷擴大的傳統,又加入了某種形而上學(與教條);宋代理學家們重新解讀了文本,集大成者朱熹的解讀,則深受佛家影響,同時那些改變了中國的多重社會、經濟與技術的變革也影響了他,而朱熹的再解讀又被此后明清兩代再解讀了。例如,明代思想家王陽明的觀點與朱熹觀點的差異恰如柏拉圖之于亞里士多德,但二人同被描述為“理學家”。20世紀由于受兩次世界大戰、世界社會主義運動起起落落、經濟與政治事件國際化的影響,出現了重建儒家信念的努力,這一過程也再次延續至21世紀,并在中西方同時發生。 值得注意的一點是,儒家觀念一開始即受到墨家、法家、道家及其他學派的挑戰。后在其宗教意義上,又被佛家摧垮了一千多年之后,復興于11世紀的宋明理學,在16世紀末至17世紀期間又遭受耶穌會、道明會、方濟各會傳教士們的挑戰。200年之后,儒家觀念又開始承受來自西方帝國主義的侵略及新教教士濡染,后來日俄兩國又入侵,19世紀末西方個人主義、平等民主等啟蒙思想受到推崇,之后,馬克思主義取得勝利,乃至1970年代“文化大革命”發動了“批孔”運動。 但儒家教義在此種種攻擊下,適應、恢復、重新獲得人們的重視,這確乎值得思索:是出于今人好古的興趣?抑或,它可以折射當代中國領導階層的思考模式?或者,我們更可作這樣的設想:那條孔子*先展望的生活道路,是否有可能不僅面對過去、講述過去,而且也在言說當下?且不僅之于中國人,亦之于所有文化之人?當今中國確然正經歷某種儒學“復興”,且很多并非來自政府的支持。例如,中國絕大多數大學都有儒學研究,獨立的儒家小學與中學學院也在整個中國不斷興起;與此同時,中國政府也在全世界建立孔子學院,目前已有350 多所。但這并不是說,儒家理念應當被視為人人皆應秉持的普世宗教哲學。恰恰相反,所謂儒家之 “道”的核心要義,恰在于世上有許多獨特的“人道”——我們每個人都應走出一條*適合自己歷史、血統、才情與個性之“道”。
無莫把(論語)作書讀 作者簡介
羅思文( Henry Rosemont,Jr),美國著名漢學家、宗教學家。馬里蘭州圣瑪麗學院哲學教授,著名學者喬姆斯基的學生。主要著作有《中國古代宇宙論初探》《中國之鏡》《理性與宗教體驗》《反對個人主義》《儒家角色倫理學》,與安樂哲共同翻譯《論語》《孝經》等。 何金俐,北京大學文學博士,現為美國三一大學東亞研究系副教授。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唐代進士錄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經典常談
- >
朝聞道
- >
我與地壇
- >
姑媽的寶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