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通鑒(全四冊)(精裝)
-
>
明通鑒(全三冊)(精裝)
-
>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簽名鈐印特裝本)
-
>
歐洲至暗時刻(1878-1923):一戰(zhàn)為何爆發(fā)及戰(zhàn)后如何重建
-
>
(精裝)奧托·馮·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建立
-
>
華文全球史:中國文脈
(精)鳴沙系列叢書:陸游的鄉(xiāng)村世界 版權信息
- ISBN:9787520168298
- 條形碼:9787520168298 ; 978-7-5201-6829-8
- 裝幀:簡裝本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精)鳴沙系列叢書:陸游的鄉(xiāng)村世界 本書特色
書書以陸游的詩文為主要資料,重建南宋時期浙東地區(qū)的鄉(xiāng)村社會,以詩證史,品質不俗。作者是宋史領域的名家,對宋代城鎮(zhèn)和鄉(xiāng)村素有研究,可謂是一種歷史學和社會學交融視角下的南宋鄉(xiāng)村社會研究,令人耳目一新。
(精)鳴沙系列叢書:陸游的鄉(xiāng)村世界 內容簡介
南宋著名詩人陸游的一生仕少閑多,長期生活在家鄉(xiāng)浙東鄉(xiāng)村。在陸游存世的海量詩作中,有六七成是與其家鄉(xiāng)生活有關的。集中解讀陸游的詩篇,借其目光觀察浙東地區(qū)的鄉(xiāng)村社會生活,展示其心目中的“鄉(xiāng)村世界”,雖然吉光片羽,卻顯得彌足珍貴。通過剖析陸游“鄉(xiāng)村世界”這一個案,可以提供三個方面的信息:陸游的鄉(xiāng)村生活是浙東鄉(xiāng)村一個中上水平鄉(xiāng)居寓公的生活范本;以陸游為代表的士人階層,在鄉(xiāng)村社會生活中扮演了多重復雜的角色;由陸游所感知與描述的既豐富多彩又民生艱難的鄉(xiāng)村生活,在一定程度上為我們想象“宋代農村”提供了幾個可以依憑的支點。
(精)鳴沙系列叢書:陸游的鄉(xiāng)村世界 目錄
一 山會平原 / 13
**章 區(qū)域開發(fā):湖山處處有詩材 / 13
二 田野聚落 / 22
三 別業(yè)莊園 / 33
第二章 鄉(xiāng)里社會:男丁共結春耕耦 / 45
一 家國之間 / 45
二 鄉(xiāng)都亭長 / 50
三 鄰里世舊 / 57
一 農耕產業(yè) / 71
第三章 農業(yè)經濟:稻未分秧麥已秋 / 71
二 蠶麥俱收 / 82
三 躬耕百畝 / 95
第四章 飲食生計:從來楚俗慣魚餐 / 103
一 三餐米面 / 103
二 肉食菜羹 / 110
三 安身家業(yè) / 113
一 米鹽之市 / 120
第五章 商貿聚集:村店堆盤豆莢肥 / 120
二 犬吠船歸 / 125
三 交易內容 / 133
一 四方書問 / 143
第六章 鄉(xiāng)居生活:墊巾風度人爭看 / 143
二 八世為儒 / 155
三 社會角色 / 159
結語 / 163
參考文獻 / 166
后記 / 173
(精)鳴沙系列叢書:陸游的鄉(xiāng)村世界 節(jié)選
八世為儒 陸游蟄居鄉(xiāng)村數十年,尤其到晚年,困于體衰家貧,痛感家業(yè)不振,臨終前還在“但悲不見九州同”,對恢復大業(yè)未成無限惆悵,心情難免壓抑。這就使得他有時既羨慕村落耕夫生活的踏實平穩(wěn),但同時卻又放不下業(yè)儒興家的精英路線,堅持讓子嗣讀書應舉,常常不免陷于矛盾心境之中。
陸游詩集中收錄有許多抱怨讀書應舉不如農耕,甚至不如工商各業(yè)的作品,淳熙十年十月所作的《書生嘆》比較典型:君不見城中小兒計不疏,賣漿賣餅活有余,夜歸無事喚儔侶,醉倒往往眠街衢。又不見壟頭男子手把鉏,丁字不識稱農夫,筋力雖勞憂患少,春秋社飲常歡娛。可憐秀才*誤計,一生衣食囊中書,聲名才出眾毀集,中道不復能他圖,抱書餓死在空谷,人雖可罪汝亦愚。嗚呼,人雖可罪汝亦愚,曼倩豈即賢侏儒!當時他正以祠官閑居三山,心情抑郁,因此才有此“可憐秀才*誤計”之嘆。在這以后,他更以閑居為主,特別是到了晚年,像這樣的感嘆也就越來越多了。如紹熙二年(1191)《示兒》,“愿兒力耕足衣食,讀書萬卷真何益”;慶元四年(1198)《雜感》,“勸君莫識一丁字,此事從來誤幾人”;嘉泰元年《七侄歲暮同諸孫來過偶得長句》,“四朝遇主終身困,八世為儒舉族貧”;直到嘉定二年(1209)他八十五歲時所寫的《春日雜興》詩,仍稱“一生衣食財取足,百世何妨常作農”。
與此同時,陸游又時時不忘督責兒子們的舉業(yè),正如在前文所引嘉泰元年夏天的那首《舍西晚眺示子聿》詩中,他勉勵小兒子“嗟予久合墮鬼錄,憐汝猶能讀父書。西望牛頭渺天際,永懷吾祖起家初”。子坦、子遹(子聿)不得不“廢書出”,前去向佃農斂租,他大表慰勞。小兒子子遹讀書“常至夜分”,他“每聽之輒欣然忘百憂”。他還寄語孫子元用,“會看神授如椽筆,莫改家傳折角巾”。《詩稿》卷三四《示元用》。有時他雖然抱怨自己生平不算成功,但對兒子們都能夠恪守儒業(yè),卻又表示“小兒可付巾箱業(yè),未用逢人嘆不遭”。在這里,除了作為儒生放不下精英身份,不愿意讓子嗣們“委其為鄉(xiāng)人”,執(zhí)著于業(yè)儒興家的立場之外,重要的還在于陸游對于儒家傳統(tǒng)的治國平天下理念的堅持。正如紹熙二年(1191)《五更讀書示子》一詩所揭示的:“吾兒雖戇素業(yè)存,頗能伴翁飽菜根。萬鐘一品不足論,時來出手蘇元元。”他指望著有朝一日時來運轉,兒孫們能夠“出手蘇元元”,解萬民于倒懸之中。這顯然是將自己一生未竟的事業(yè)寄托在了兒孫們的身上。
為了兒孫們的舉業(yè),陸游不得不投入相當的精力與財力。紹熙五年(1194)冬,他記述兒子入城求師,“小兒破帽出求師,老父寒爐夜畫詩”。詩句沒有說明是哪個兒子,估計是小兒子子遹。博學如陸游,兒孫們準備科考,也不得不別求他人指教,這或許有陸游自己年歲已高、精力不濟的原因,更重要的還在于南宋時期應付科考的教館已經成為一種專門的職業(yè),有不少應對考試的技藝,而且城市是傳播關于科考動向消息的中心,這也是前文提到的當時士人傾向城居的一大原因。與此同時,陸游在詩文中雖然也常常描寫他與兒孫們一起讀書的情形,卻也得依靠延聘塾師來負責兒孫們的教育。嘉泰二年(1202)《春曉》詩“老病自憐猶嗜學,誦書家塾羨諸生”句下,自注曰:“新館一客,諸孫晨興入學,誦書頗盛。”陸游曾經記述,南宋山會農村有在冬季三個月送子弟入小學的風氣,“所讀雜字百家姓之類,謂之村書”,為的是“識字粗堪供賦役”,長大后方便與官府打交道。不過陸游家里的這個家塾并非只讀村書的小學,而是為了培養(yǎng)孫輩們應試考科舉的。有時,他還擔心兒孫們夜間讀書聲音太響,會影響鄰居們的休息,“婦女晨炊動井臼,兒童夜誦聒比鄰”。可見晚年陸游雖然一再嘆窮,仍專門為兒孫們聘有塾師,家庭教育無疑是鄉(xiāng)宦之家重要的與必不可少的生活開支,他們家庭的經濟開支要求與一般農民是不能用同一個水準去衡量的。
可惜的是,盡管如此的堅持與投入,根據地方志的記載,至少到其孫輩為止,陸游后裔在科考上都不怎么成功。這可以成為科舉社會人們的垂直流動性(社會地位)比之前代明顯增大的一個案例,同時也讓我們看到,堅持以儒自守、“莫改家傳折角巾”的士人階層,在南宋的鄉(xiāng)村世界里的存在與其社會特點。 出自第六章《鄉(xiāng)居生活:墊巾風度人爭看》
(精)鳴沙系列叢書:陸游的鄉(xiāng)村世界 作者簡介
包偉民,男,漢族,出生于1956年,浙江寧波人。1988年畢業(yè)于北京大學歷史學系。曾在浙江大學任教多年,現任職于中國人民大學歷史學院。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2014年起任中國宋史研究會會長。博士研究生畢業(yè)后,研究方向集中在宋代史、中國古代經濟史及近代東南區(qū)域史研究等方面,各不同時期的代表作有《江南市鎮(zhèn)及其近代命運》《宋代地方財政史研究》《傳統(tǒng)國家與社會:960~l279年》《宋代城市研究》《走向自覺中國近古歷史研究論集》。主編大型史料叢書《龍泉司法檔案選編》5輯96卷。近年來研究重點轉向中國近古時期鄉(xiāng)村社會問題。
- >
史學評論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朝聞道
- >
我與地壇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巴金-再思錄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