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通鑒(全四冊)(精裝)
-
>
明通鑒(全三冊)(精裝)
-
>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簽名鈐印特裝本)
-
>
歐洲至暗時刻(1878-1923):一戰為何爆發及戰后如何重建
-
>
(精裝)奧托·馮·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建立
-
>
華文全球史:中國文脈
中國原生文明啟示錄(2020全新修訂版) 版權信息
- ISBN:9787521721522
- 條形碼:9787521721522 ; 978-7-5217-2152-2
- 裝幀:一般純質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中國原生文明啟示錄(2020全新修訂版) 本書特色
* 在兩千多年前的地球上,在西方文明還處于一個個城邦政權的時期,華夏世界就已經建立了廣袤遼闊的東方統一帝國,秦帝國。 * 了解西方要讀古希臘、古羅馬,讀懂中國不得不看春秋戰國、秦帝國。 * 細致梳理前3000年中國歷史的7大歷史性跨越,創造性地提出“中國原生文明”的概念,總結出中國民族6大生存經驗。 * 一部大型紀錄片的解說詞,文字具有畫面感,語言簡潔樸實。 * 提供應對文明沖突、社會變革的歷史經驗。
中國原生文明啟示錄(2020全新修訂版) 內容簡介
《中國原生文明啟示錄》是長篇史詩力作《大秦帝國》作者孫皓暉的史論作品,力圖理清中國前3000年文明史。 作者從中國為何文明意識蒼白,為何沒有自己的文明話語權的問題意識出發,經十數年研究思索,在創作《大秦帝國》的同時,形成自己的理論體系,集結為三卷本《中國原生文明啟示錄》。《中國原生文明啟示錄》創造性地提出中國原生文明的概念,細致梳理了秦帝國之前中國歷史的七大歷史性跨越,總結出中國民族六大生存經驗。
中國原生文明啟示錄(2020全新修訂版) 目錄
總目錄
總 序 文明歷史的叩問 001
**編 遠古文明與近古文明 019
第二編 早期國家文明 067
第三編 新文明醞釀時代 149
第四編 新文明爆炸時代 329
第五編 秦帝國時代 591
結 語 前三千年文明歷史之反芻 838
跋 微木填滄海 863
上部目錄
總 序 文明歷史的叩問 001
**編 遠古文明與近古文明
聚合基因:神話時代與傳說時代 021
百年治水:走出洪荒時代 044
第二編 早期國家文明
夏:國家文明的開端——早期邦聯制 069
商:成熟的邦聯制國家 088
西周:禮治社會——精密的聯邦制國家 110
第三編 新文明醞釀時代
周文明的衰落 151
禮治冰河的解凍 175
小國爭霸:政治變革之發端 216
大國霸業文明:政治變革之深化 237
大國蛻變與陣痛效應 269
兩大時代的過渡 312
中部目錄
第四編 新文明爆炸時代
戰國社會鳥瞰 331
魏國李悝變法 352
楚國吳起變法 374
韓國申不害變法 394
齊威王騶忌變法 414
秦國商鞅變法 422
趙國武靈王變法 464
燕國樂毅變法 480
戰爭文明之巔峰 491
原典思想大爆炸 516
秦國政治危機 537
帝國序幕:訣別呂不韋集團 562
富國強兵:秦國實力大跨越 574
下部目錄
第五編 秦帝國時代
統一首戰:滅韓之戰 593
兩強終決:滅趙之戰 611
和平岔道:滅燕之戰 631
分治絕唱:滅楚之戰 672
忘戰滅國:滅齊之戰 694
秦帝國整合民生 716
秦帝國創建統一文明 733
“三南”之憂:秦帝國統合嶺南 777
胡患之戰:秦帝國草原大反擊 797
鐵血風暴:秦帝國反復辟政治戰 814
結語 前三千年文明歷史之反芻838
跋 微木填滄海 863
中國原生文明啟示錄(2020全新修訂版) 節選
大禹治水,歷經13年,終于取得了全面成功。 這種成功,不僅僅是洪水消退了。更重要的是,在大禹治水的過程中及治水之后,大規模的創造活動,使當時天下族群的生存格局發生了許多重大的基本的變化。依據對種種史料的歸納,這種大變化的基本方面是: 其一,對當時大陸的區域劃分有了初步認定,此所謂禹開九州。 確認并劃定近古時代的生存地域,是在治水過程中連帶完成的。因為,若是治水之后再度重新界定,其巨大的人力成本是近古社會無法承擔的。能夠在治水中同時完成這一大規模的“國土”資源調查,說明了當時的大禹集團是極具深謀遠慮的。否則,不可能隨時記錄種種資料數據。當時劃定的九州是:冀州、兗州、青州、徐州、揚州、荊州、豫州、梁州、雍州。 九州的劃分,無論多么缺乏后人眼中的精確性,都是一個空前偉大的創造。須知,此前中國大陸的近古族群,雖然已經有了*高聯盟權力,各族群也大體有了相對穩定的生存區域,但是,聯盟權力對社會的認知與粗簡治理,大體只是以活動的族群為依據,尚沒有以界定地域而規范生存空間的意識。再者,對廣泛遼闊的地理形勢,近古社會也沒有機會、沒有能力進行專門的普遍勘查。只有大規模的治水,同時提供了全面勘查天下地理的條件。雖然,劃定九州地域的直接原因,很可能是經濟征發的需要。但是,它同時標志著一個更為深刻的、歷史性的文明創新:*高聯盟權力的社會視野,已經超越了既往的經驗,出現了全社會分地域、分層級規范生存空間的國家意識。 其二,各地山河都有了確定的名號,各地土壤都有了大體的等級認知。 大規模的“國土”資源調查,帶來的是對近古生存環境的系統認知。史書中所謂的行山刊木、眾土交正、九山刊旅、九川滌原、九澤既陂、四海會同等說法,說的都是在13年治水中,大禹他們已摸清了所有的山水情形,而且給它們確立了標記,確立了名號;對可耕土地,則進行了土質的對比與確認。 東漢經學家鄭玄,對眾土交正四個字的注釋是: “眾土美惡及高下,得其正矣!”從現代文明的眼光看,這無疑是一次*大規模的自然資源大調查。它對中國近古族群認識自己居住的整體環境,并實現文明的歷史性跨越,具有極其重要的實際意義。 其三,出現了*初的貢賦制度。 這種貢賦制度的原初形式,出現在治水過程之中。不參與治水的族群,向治水權力營地無償提供各種物資,再由治水權力機構分配給治水族群。這種無償提供,本來應該隨著治水結束而結束。但是,在治水成功之后,人們卻發現大量的社會公共問題,仍然有待于治水權力機構去解決。而治水權力機構擁有的官員、軍士、工師以及大量量的施工人口,事實上無法親自謀生,依然需要各族群無償提供谷物與物資。若不能繼續提供無償物資,已經形成的接近于穩定的生存狀態,就有可能再度崩潰。于是,經過種種磋商,這種無償提供的形式就延續了下來。 這種原初貢賦制的大框架是:在考定九州耕地情況之后,將農耕土地分為上、中、下三等;再將各族群居住地與聯盟權力所在地的距離加以形式確認;再依據運輸路途的遠近,確定各州應該繳納的物品種類、應付勞役的多寡,并同時建立經常化的繳納方法。當然,治水時期確立的原初貢賦制,還不完全是后世國家的賦稅制。但是,無疑已經具有了國家賦稅制的兩個*基本特征:無償性繳納,經常化繳納。 其四,出現了平均分配土地的井田制。 井田制,是大禹治水過程中*大的社會創造。 洪水一片片消退之后,眾多地區被曾經的大洪水淤漫成了大片的肥沃平原。譬如后世的華北大平原、長江中下游大平原,都是近古大洪水的連帶恩賜。在當時的人口條件下,這些肥沃的平原土地,已經足夠各個農耕族群居住耕種了。但是,放任各族群自發進入無主的平原土地,則必然形成新的大規模的族群爭奪,遠古亂象必將再度重演,整個社會秩序必將蕩然無存,治水大業也將毀于一旦。 于是,隨著治水的進程,以大禹為軸心的治水權力機構構想出一種平均分配平原沃土的新方法,這就是井田制。作為一種對無主土地分配的方法,*大的公平莫過于均平。也只有均平,才能*大限度地消弭當時有可能威脅治水的普遍騷亂與普遍爭奪。從洪水劫難中重生的人群,也一定是欣欣然接受了這種均平的分配。 我們必須明白,此前的遠古社會與近古社會對土地資源的分配,只有爭奪,沒有平均分配一說。即或在黃帝平定大混亂而建立初期聯盟權力后,五帝時代的初期與中期,對土地資源的占有也大體以自然占有或爭奪占有為主要法則。其時,*高聯盟的土地分配權力,不能說沒有,但不會成為一種普遍性的社會規范。在這樣的大背景下,大禹的治水權力機構能平均分配土地,除了臨時性、公平性這兩個基本點外,治水權力的社會威望與實際威權性,一定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 回望洪水時代的意義,我們可以這樣說:這是一場*大的生存浩劫,它成就了我們民族*偉大文明的母體。具體地說,大禹聯合三大族群及“天下”族群第三次治水的意義,主要有三個方面:其一,它成功地戰勝了嚴酷的洪水時代的生存挑戰;其二,第三次大規模治水所產生的社會組織形式,為國家文明的誕生奠定了成熟的條件與深厚的根基;其三,對遠古中華族群的生存環境,進行了**次*大規模的探索與整理。 那么,治水結束了,天下就太平了嗎? 從文明史的意義上說,我們更為關注的是:偉大的治水時代之后,究竟發生了什么樣的社會大變局,從而使我們的近古文明腳步一舉跨入了國家時代的門檻?
中國原生文明啟示錄(2020全新修訂版) 作者簡介
共和國同齡人,生于陜西三原,曾任西北大學法律系教授,現任西北大學特聘教授、中國文明史研究院院長。歷時十六年,創作了長篇小說《大秦帝國》,中國當代四大歷史小說家之一。同時以創建“中國民族強勢生存”“中國原生文明”理論,成為整體研究中國文明的重要理論家。新著有《中國原生文明啟示錄》(上中下)、《強勢生存:中國原生文明的核心力量》、《大爭之世:戰國》。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唐代進士錄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史學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