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百年孤獨(2025版)
-
>
易中天“品讀中國”系列(珍藏版全四冊)
-
>
心歸何處
-
>
(精裝)羅馬三巨頭
-
>
野菊花
-
>
梁啟超家書
-
>
我的父親母親:民國大家筆下的父母
田野手記 版權信息
- ISBN:9787549630912
- 條形碼:9787549630912 ; 978-7-5496-3091-2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田野手記 本書特色
劉錫誠先生40余篇手記,這是從事社會學、人類學、民族學、民俗學、口述歷史學等學科的基本功,它在敘事的同時加入了自己的觀察和體驗,成為一種獨特的敘事和創造。手記里多為濃得化不開的“干貨”,換到作家手里,也許可以寫成若干本書了。從這本手記的字里行間,能夠觸摸到它的真實質感。
田野手記 內容簡介
本書收集的四十余篇文章, 都是劉錫誠在全國各地、諸多民族的考察中隨手的筆記。時間自20世紀60年代至今, 跨越近半個世紀。其中, 有民族傳統節日的采風, 有地域傳說的探源, 有古老習俗的聞見錄, 也有禮俗的記敘和歌謠的采集。“田野手記”是一種學者專用的獨立的文體, 是人類學和民俗學者在進行學術性的田野工作時, 對某一有價值的過程和難忘的情景的記錄。所記為內容很多都沒有進入學術成果, 但這些特殊的文字里, 往往含有珍貴的素材與重要的信息。時間過去愈久, 反倒愈有價值。
田野手記 目錄
序二:自然流露的真實質感
走向田野
潑雪泉旁端午節
二上塞罕壩
軒轅之丘的記憶
葛沽皇會有遺韻
天橋何處
庚辰春節逛東岳廟會
妙峰山紀事
再上妙峰山
石島觀海祭
漁鄉歸來
尋尋覓覓到昆崳
團山子火山口記
在沂源,牛郎織女的話題
游走房陵文化圈
呂家河聽歌
秦越之風江漢之化
啜茶紫金庵
塑壁殘影
鄧尉探梅
參差煙樹是周莊
雨中訪嚴子陵釣臺
造訪緣緣堂
烏鎮的香市
歷史是這樣煉成的
幾度東風吹世換
在紹興鑒湖上看社戲
香榧:又一個“中華人文瓜果”
江以孝永百行之先
鳳慶一夕
初識臨滄
會說話的山巖
一日十浴傣家女
走馬苗寨
巴渝文化:尋找記憶碎片
遙望西寧
謁唐蕃分界碑
日喀則和薩迦采風記
勒布采風手記
老爺山花兒會記
土族女性的美飾
唐布拉采風手記
伊寧情思
田野手記 節選
《田野手記》: 地處張家口南部的涿鹿縣,4500年前,曾是中華民族的始祖軒轅黃帝和另一個始祖蚩尤打過仗的古戰場——史稱“阪泉之野”。20世紀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意外地成了中國文聯和作協干部下放的地方。當年我們好多文藝青年都在那兒勞動鍛煉過,受過農民兄弟的再教育。可惜的是,我們當年的任務是專心改造那散發著“資產階級知識分子臭氣”的靈魂,沒有機會,也沒有心緒去參觀和憑吊這個在中國歷史上具有重要意義而又享譽世界的圣地。始祖黃帝也好,下放干部也好,誰也沒有幫助這里的子孫們脫貧致富,到如今還是生活得可憐巴巴的。時過三十多年之后,再度應邀到這兒踏訪考察,真可謂感慨萬端。幾千年歷史匆匆翻過,斑斑點點的古老歷史蹤跡還在,而當年曾在這里流下汗水和腳印、生龍活虎、赤膽忠心的許多年輕伙伴和朋友,卻早已成了故人。我不禁想起了孑L老夫子那句不無傷感的警句:“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 這里就是《山海經》里所稱的那個“軒轅之丘”或“軒轅之國”嗎?《西次三經》曰:“軒轅之丘,無草木。洵水出焉,南流注于黑水,其中多丹粟,多青雄黃。”郭璞注:“黃帝居此丘,娶西陵氏女,因號軒轅丘。”郝懿行注:“郭云黃帝所居,然則此經軒轅之國,蓋黃帝所生也。”《大荒西經》:“軒轅之國,在此窮山之際,其不壽者八百歲。在女子國北。人面蛇身,尾交頭上。”《大荒西經》:“有軒轅之國,江山之南棲為吉,不壽者乃八百歲。”軒轅之國的人,均人面蛇身,尾交于頭上,或許這正是古神話中黃帝的形貌吧。明本《山海經》里的“軒轅之國”圖,正是一個蛇身人面、尾交頭上的神人。畫面的下中部,是神馬乘黃,《漢書·禮樂志》說:“黃帝乘之而仙。”擁有乘黃的是白民之國,而白民國在軒轅之國以北。下部是女子國,系《海外西經》所說“海外三十六國之一”。 這就是我們仰慕已久的黃帝故城——軒轅之丘嗎?我們面前是一片高低不整、錯落有致、種了莊稼的黃土地,周圍用一道高寬均為3米左右的土圍墻圍起來。黃帝時代,還沒有形成現代意義上的城市,當時的“丘”就是部落駐地,不過是一個四面用土石壘墻圍起來防止外來勢力侵襲的圓圓的土丘而已,大概與現在的居民點是同一個意思吧。據當地文化局局長趙育大先生介紹說,這個東西長500米、南北長550米的城墻,只在西南角開了一個大門。說是大門,實際是一個可以走馬車、汽車的大豁口。至于當年為什么只在西南方向開一個門,其他方位都封閉起來?其實際的或象征的意蘊,早已淹沒在歷史的深處,成為一個千古之謎,無人能夠說清楚了。我們漫步在這個古代“軒轅之丘”的土地上,到處都可以揀到戰國時代的遺物——陶片、陶豆、紡輪以及至今還埋藏完好的灰坑。我毫不費力氣就在田里揀到了一塊古人加工磨光了一面的褐色瑪瑙石,其光潔度宛若一面鏡子。還揀到一塊古老的磨盤殘片,但沒有尋覓到哪怕一點點“人面蛇身、尾交頭上”的影子。同行的考古學家宋兆麟兄把那塊瑪瑙石拿去請朋友鑒定,并告訴我確系加工過的文化遺物。我雖然不是考古學家,但我也為自己找到了一塊貨真價實的文物而感到由衷的高興。其實,真正使我感興趣的,倒是那塊質地粗糙但紋路鮮明的石磨殘片,雖然有2千克之重,我還是不辭辛勞地把它帶回北京來。因為在我讀過的許多民族的洪水神話中都曾講到,洪水遺民兄妹二人不敢違背原始習慣法締結血緣婚姻,神意則命他們二人經受幾項原始的考驗,其中一項就是從山頂上往山下滾磨盤,如果兩扇磨盤在山下合在一起,則二人可以婚配。考驗的結果是,兄妹二人結為夫妻,于是,才有了人類的后代子孫。多年來這個帶有巫術意味的問題,一直縈繞在我頭腦中而不得其解,我多么希望得到一個使我滿意的解答啊。我終于得到了一塊古代(據說是戰國時期)的石磨盤的殘片,盡管這殘片上沒有那想象中象征著男女性器官的磨軸或磨眼,我已經滿意得超乎預想了。 ……
田野手記 作者簡介
劉錫誠(1935-),男,山東昌樂人。文學評論家、民間文藝學家、文化學者。1957年畢業于北京大學。歷任中國民間文藝研究會編輯研究人員,新華社翻譯、編輯、記者,《人民文學》編輯部評論組長,《文藝報》編輯部副主任、主任,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駐會副主席兼黨的領導小組組長、顧問,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研究員;《民間文學》《民間文學論壇》《評論選刊》《中國熱點文學》主編。1997年退休。1958年加入中國民間文藝研究會。1979年加入中國作協。著有《小說創作漫評》《在文壇邊緣上——編輯手記》《走出四合院》《原始藝術與民間文化》《二十世紀中國民間文學學術史》等。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自卑與超越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煙與鏡
- >
我與地壇
- >
巴金-再思錄
- >
中國歷史的瞬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