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道德經說什么
-
>
電商勇氣三部曲:被討厭的勇氣+幸福的勇氣+不完美的勇氣2
-
>
新時期宗教工作與管理
-
>
帛書道德經
-
>
傳習錄
-
>
齊奧朗作品·苦論
-
>
無障礙閱讀典藏版:莊子全書
新時期美學譯文中的“現代性”:1978-1992 版權信息
- ISBN:9787100161831
- 條形碼:9787100161831 ; 978-7-100-16183-1
- 裝幀:70g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新時期美學譯文中的“現代性”:1978-1992 本書特色
新時期美學譯文中“現代性”研究的集大成之作 本書是新時期美學譯文“現代性”研究的集大成之作。本書作者意在重返新時期西方美學漢譯的歷史情境,從跨文化的視角考察“現代性”概念的本義,及其在離開原產地傳播到中國文化場域中所遭遇的種種變形、調適、重組與再造的過程;進而探討“現代性”概念在新時期中國美學理論建構過程中所起到的“起承轉合”的關鍵作用。
新時期美學譯文中的“現代性”:1978-1992 內容簡介
本書系作者在博士學位論文基礎上修訂而成。 “現代性”問題是新時期以來中國學術思想界眾說紛紜的熱點話題。本書意在重返新時期西方美學漢譯的歷史情境,從跨文化的視角考察“現代性”概念的本義,及其在離開原產地傳播到中國文化場域中所遭遇的種種變形、調適、重組與再造的過程;進而探討“現代性”概念在新時期中國美學理論建構過程中所起到的“起承轉合”的關鍵作用。對“現代性”問題之所以*先為文學、藝術領域所關注,*集中地反映到美學譯文中進行了討論和反思。 西方早期現代性理論早在上世紀20年代,經由魯迅、周作人、盧勛、袁可嘉等人的譯介就已進入中國學界。新時期以后,伴隨著海德格爾、弗洛伊德、法國“新浪潮”觀念以及貢布里希、波德萊爾、本雅明等多種現代性觀念的漢譯和討論;貝爾、詹姆遜、韋伯、哈貝馬斯和利奧塔等人的后現代理論的大規模譯介與傳播,“現代性”命題經歷了重返中國學術思想界;對于“現代性”的認識逐步歷史化、多元化;再到反思和批判“現代性”。中國學界有關“現代性”之認識的深化過程即新時期中國美學理論之建構過程。
新時期美學譯文中的“現代性”:1978-1992 目錄
前? 言 / 1
**章? 20 世紀前期美學譯文中的“現代性”問題
**節 “二周”與西方“現代性”文藝思潮的早期譯介 / 11
第二節 尼采譯介與中國人的“現代性”初體驗 / 24
第三節 詩人的敏感:審美“現代性”的譯介與發現 / 35
第四節 “十七年”文藝理論譯介中的現代性話語 / 48
第二章? 新時期“現代性”譯介浪潮
**節 “文化大討論”與《文化:中國與世界》系列叢書 / 71
第二節 “科學精神”與《走向未來》叢書 / 81
第三節 “美學熱”與《美學譯文叢書》 / 90
第四節 聚焦《世界美術》的西方藝術思潮譯介 / 95
第三章? 現代性之“新”的困惑
**節 懷疑“現代性”從“時間”開始 / 115
第二節 傳統變先鋒:“現代性是一種有著本質區別的藝術觀” / 141
第三節 貢布里希譯文對新時期藝術觀念的影響 / 152
第四章? “光暈消失”的現代性
**節 波德萊爾《現代生活的畫家》譯介及“現代性”定義 / 167
第二節 本雅明對“現代性”言說的理論拓展 / 183
第三節 “新的美學”之本土衍義 / 199
第五章? 后現代主義:審美現代性的終結
**節 后工業社會的來臨與“現代性”危機 / 219
第二節 哈貝馬斯與利奧塔:現代性對抗后現代性 / 245
第三節 后現代主義對“邏各斯”的解構 / 254
余? 論 / 272
附? 錄 / 277
參考文獻 / 307
后? 記 / 319
新時期美學譯文中的“現代性”:1978-1992 節選
王富仁先生在《“現代性”辨正》一文中曾說:“即使一個翻譯家,如果沒有對中國社會、中國文化、中國文學的承擔精神以及對這種承擔的有效性的追求,也不可能知道翻譯什么以及怎樣翻譯。而不通過翻譯,西方的還是西方的,與中國社會、中國文化、中國文學的聯系還是建立不起來的 —對于中國社會、中國文化、中國文學,西方社會、西方文化、西方文學永遠不只是一個如何評價的問題,而更是一個如何轉換的問題,亦即如何通過對西方社會、西方文化、西方文學的轉換來承擔中國社會、中國文化、中國文學自身發展的艱難的問題!弊鳛橐粋被譯介過來的跨文化概念,新時期的哪些具有“承擔精神”的人、刊物或機構為“現代性”在中國的傳遞與交流提供了平臺?他們為何不約而同地將有關“現代性”討論和爭鳴的資料視為學術關注點?翻譯及討論現場的還原和梳理,是進一步探究“現代性”概念在新時期中國學術語境下傳播及流變的前提。這是一項極其必要的基礎工作。 作為新時期里一個完整的十年——“80 年代”已不僅僅是一個時間的概念,后來有人籠統地把它作為“新時期”的文化標簽 來使用。如查建英在她編輯的《八十年代訪談錄》序言中說,她 一直認為“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是當代中國歷史上一個短暫、脆弱卻頗具特質、令人心動的浪漫年代!毙聲r期短短的十幾年間就出 現了“美學熱”“文化熱”“’85 新潮美術”等大大小小幾十場文藝運動,在這之后的中國學術界再無可與 80 年代規模相比擬的文藝思潮涌現。由文藝界肇始的這幾場文化思潮,甚至波及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終又全部在 90 年代初戛然而止,迅速消解。當年的人事早已風流云散,如今重提這些舊事,舉凡有所議論臧否, 都是針對“現代性”概念譯介背景做學理分析,如果在行文中涉及過去爭論中的人和事,也僅就事論事,并以其 80 年代期間的活動為主要線索,盡量以資料取證,同一事件以多個當事人的回憶相佐證,畢竟《羅生門》給我們的啟示是:人的記憶不可信,會被主體改寫與重構。 新時期的“現代性”概念是裹挾在以上提到的幾場大規模的文藝思潮活動中被移植到中國的,學者們一方面歡呼西方現代派藝術和思想如今終于有條件合法進入中國,因此先盡可能多多益善地將西方現代學術“拿來”認識和使用;另一方面又確實來不及深入思考,確有“不求甚解”的傾向,人們滿足于對現代主義的膚淺了解,甚至還有很多人依舊熱衷于從社會意識形態立場論爭“舉什么旗”的問題。但如果重新對這些譯著進行梳理整合,就會發現在新時期的中國學術界對“現代性”在 20 世紀的復雜表現,及其與當代文明之間的深刻聯系已經有了很多介紹與考察,一些思考甚至在 80 年代后期浮出水面漸漸走向成熟。這一時期在行文中對“現代性”概念進行論說的譯著、譯文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大譯叢和期刊中。學界公認的、產生巨大影響的、比較重要的有三大譯叢,分別為“文化:中國與世界”編委會主編的《現代西方學術文庫》、《新知文庫》和《文化:中國與世界》論文集(共 5 期);李澤厚主編的《美學譯文叢書》及《美學譯文》刊物(共 3 期);金觀濤主編的《走向未來》叢書。期刊類有關“現代性”的譯文大多集中于《國外社會科學》《現代外國哲學社會科學文摘》《第歐根尼》《美術譯叢》和《世界美術》等雜志中。 新時期的三大民間文化機構:《文化:中國與世界》叢書編委會、《走向未來》叢書編委會、“中國文化書院”編委會。有人曾評價說:上述三大文化“圈子”實際上成了引領中國大陸人文科學各種思想風潮的主要“思想庫”。陳來曾經寫過一篇文章叫《思想出路的三個動向》,文中對80 年代“文化熱”中涉及的這三大 “文化典型”進行過總體概括。他說:“‘走向未來’的科學精神,文化:中國與世界’的文化關懷,‘文化書院’的傳統憂思,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近年中國大陸文化討論的幾個側面。與大陸所處的歷史進程緊密相關,金觀濤和甘陽分別想以當代西方的科學文化和人文文化改造中國文化,都表現了一種從文化上推進現代化的努力!迸c“走向未來”和“文化:中國與世界”大異其趣,1984 年 10 月由張岱年、朱伯昆和湯一介等教授發起的“中國文化書院”,重點進行的是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深入研究,雖然它也探討改革開放后中國文化的走向,其宗旨也是為了“推動中國文化的現代化進程”,其目的是要“弘揚固有的優秀文化傳統”。盡管它是 21 世紀**個十年“國粹熱”“國學熱”“儒學熱”文化潮流的先聲,但作品多為漢語著述,因此,將其放在中西比較的背景中加以介紹,不作為單獨研究對象。與此同時,20 世紀 80 年代另一大文藝思潮“美學熱”也有其重要代表,即由李澤厚主編的“美學譯文叢書”的出版發行!睹缹W譯文叢書》與《走向未來》叢書,以及《現代西方學術文庫》,這三大叢書對西方現當代文學藝術、社會學、經濟學、歷史學、心理學等學科的*前沿話題及經典著作進行了全面介紹。這三大叢書反映了新時期西方學術介入知識界的真實狀況,是新時期“現代性”理論譯介的主要陣地。當社會處于一種巨大的歷史變革之中,其動蕩的根源總是來自科技和文化兩個方面,而新時期的三大叢書就呈現出了以科學與文化作為譯介對象的不同旨趣。由文藝家和人文知識分子引領風潮的80 年代,雖然遠非一兩場“以北京為中心、以知識精英為骨干”的“文化熱”“美學熱”所能概括,但這些人確實是“現代性”思潮的*主要譯介群體。
新時期美學譯文中的“現代性”:1978-1992 作者簡介
趙禹冰,女,1981年生,吉林舒蘭人,文學博士,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吳冠中藝術研究中心在站博士后;主要學術兼職有吉林省美學學會常務理事、副秘書長,國際美學學會會員等。主要從事中國美學史研究和藝術史研究。
- >
煙與鏡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二體千字文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朝聞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