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通鑒(全四冊)(精裝)
-
>
明通鑒(全三冊)(精裝)
-
>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簽名鈐印特裝本)
-
>
歐洲至暗時刻(1878-1923):一戰為何爆發及戰后如何重建
-
>
(精裝)奧托·馮·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建立
-
>
華文全球史:中國文脈
西域歷史研究:八至十世紀 版權信息
- ISBN:9787100175647
- 條形碼:9787100175647 ; 978-7-100-17564-7
- 裝幀:簡裝本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西域歷史研究:八至十世紀 本書特色
多語種史料下,西域地區歷史考古研究的經典之作 本書是一部在西域歷史研究領域,深受國內外同行好評的研究專著。研究并運用多語種史料(阿拉伯和波斯文文獻,包括10—13世紀的伊本·法齊赫、伊本·法德蘭、伊斯塔赫里、伊本·豪卡勒和雅忽特等的著作),在西域地區諸部族歷史、政治、經濟、文化等若干問題上得出新結論,是本書*大的特色。本研究對阿拉伯文史料的廣泛利用及其與漢文史料的相互印證,不僅對本成果,而且對本研究領域,都有重要意義。
西域歷史研究:八至十世紀 內容簡介
本書是一部研究8—10世紀,西域地區諸部族政治、經濟、文化交流情況的論著。本書共包含四個章節、五篇附錄:**章8世紀中期以后葛邏祿在西域的活動,第二章回鶻西遷及突厥語部族在西域的活動,第三章 高昌回鶻在東部天山地區的發展,第四章 西部天山突厥語部族的分裂和薩圖克布格拉汗的活動,附錄一喀喇汗王朝王室族屬問題研究,附錄二扎馬勒·哈兒昔和他的《蘇拉赫詞典補編》,附錄三阿拉伯、波斯文書名對照表,附錄四阿拉伯文史料原文 ,附錄五阿拉伯文、波斯文轉寫說明。書中關于一份13世紀完成于天山地區的阿拉伯文文獻(《蘇剌赫辭典補編》)的研究,對了解當地情況,認識西域歷史有重要意義。
西域歷史研究:八至十世紀 目錄
引 言 ...... 1
**章 8 世紀中期以后葛邏祿在西域的活動
**節 8 世紀中期以后西域天山地區的形勢 ...... 5
第二節 葛邏祿部的西遷及其與大食、回鶻的交往 ...... 8
第二章 回鶻西遷及突厥語部族在西域的活動
**節 回鶻西遷及東部天山地區的政治局勢 ...... 32
第二節 回鶻西遷時期西部天山地區的政治局勢 ...... 48
第三章 高昌回鶻在東部天山地區的發展
**節 高昌回鶻的形成和發展 ...... 73
第二節 高昌回鶻的外交活動 ...... 83
第三節 “托古茲古思”問題研究 ...... 92
第四節 高昌回鶻的西部疆界 ...... 117
第四章 西部天山突厥語部族的分裂和薩圖克布格拉汗的活動
**節 893 年的怛邏斯之戰 ...... 135
第二節 10 世紀早期西部天山地區突厥語部族的分裂 ...... 140
第三節 薩圖克布格拉汗在天山地區的活動 ...... 152
附錄一 喀喇汗王朝王室族屬問題研究 ...... 171
附錄二 扎馬勒·哈兒昔和他的《蘇拉赫詞典補編》 ...... 184
附錄三 阿拉伯、波斯文書名對照表 ...... 192
附錄四 阿拉伯文史料原文 ...... 193
附錄五 阿拉伯文、波斯文轉寫說明 ...... 213
史料、主要參考文獻及縮略語 ...... 214
索 引 ...... 231
后 記 ...... 248
西域歷史研究:八至十世紀 節選
自漢代張騫“鑿空”以后,中國人習慣上將河西走廊玉門關以西的廣大地區稱之為西域。廣義上的西域包括西亞的條支、南亞的身毒和亞洲以遠的大秦,而狹義上的西域主要指以天山為核心的中亞地區。西域的歷史,特別是以天山地區為核心的西域歷史,是中國歷史不可分割的部分。 西域的天山是亞洲中部的一重要山系,它東近阿爾泰山,西瞰河中之地,由數列東西向的褶皺斷塊山組成,并伸展出一些支脈。它有若干盆地、河谷和草原,給畜牧和農業提供了良好的條件,又控扼著古代歐亞大陸上*重要的東西交通線——絲綢之路,是世界上幾大文明的交匯點。 自古以來,許多民族在這一地區生活過,活動過。公元6世紀阿史那突厥興起后,很快發展到這里。唐朝和吐蕃分別于8世紀中后期和9世紀中期退出西域以后,突厥語諸部族成為天山地區的主要政治勢力。10世紀中期,西部天山地區的突厥語諸部族開始較大規模地文化轉型,并且在喀喇汗王朝時期發展出初步的新的文化。西遼和蒙元時期,雖然有大批游牧部族從漠北進入天山地區,但這并沒有改變突厥語諸部族是天山地區主要居民的局面,也沒有中斷這一地區文化轉型的進程。本書以天山地區為核心,探討8至10世紀突厥語諸部族在西域(狹義上的)地區的活動以及文化轉型在突厥語諸部族中發展的情況。 近代以來,國外許多東方學家都關心突厥語部族在西域地區的活動,探討過8至10世紀天山歷史的某些問題。并且早在19世紀末和20世紀初,與這段歷史有關的史料,特別是中世紀阿拉伯文、波斯文等史料已在西方整理出版。同時,突厥文碑銘的釋讀和突厥學的發展,以及19世紀后半期西方人開始對天山地區的實地考察,也為西域地區歷史研究提供了新的材料和動力。 本世紀初以來,與西域地區歷史特別是8至10世紀這段歷史有關的*重要成果見于巴托爾德(В.В. Бартольд)的一系列論著。這位著名的俄國/蘇聯學者幾乎研究了所有涉及這段歷史的阿拉伯、波斯史料,探討了許多重大事件,勾劃出了其歷史線索。他的《蒙古入侵時期的突厥斯坦》(1989-1900年) 、《七河史綱》(1893年) 、《中亞科學考查報告(1893-1900年)》、《突厥斯坦簡史》(1922年) 、《中亞突厥史十二講》(1926年) 5等至今具有重要學術價值,仍是我們研究的入門書和尋找阿拉伯、波斯史料的向導。不過正如巴托爾德本人所承認的那樣,他不懂漢文,不能直接利用漢文文獻,因此他的研究主要依靠阿拉伯、波斯史料,側重于西部天山地區。
西域歷史研究:八至十世紀 作者簡介
華濤,1989年南京大學歷史系博士研究生畢業,獲歷史學博士學位,現為南京大學元史研究室/南京大學民族與邊疆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兼任中國民族史學會副會長。主要研究方向為中國西北民族史、中外關系史及中國伊斯蘭教史;熟悉中國西北民族歷史發展,能夠較好運用阿拉伯語等東方語言史料從事西北民族歷史研究。近年來關注中國少數民族的當代發展,利用歷史學的基本訓練從事當代民族社會調查(國家社科基金)和當代民族政策研究。
- >
唐代進士錄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
- >
莉莉和章魚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我與地壇
- >
隨園食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