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妙相梵容
-
>
基立爾蒙文:蒙文
-
>
我的石頭記
-
>
心靈元氣社
-
>
女性生存戰爭
-
>
縣中的孩子 中國縣域教育生態
-
>
(精)人類的明天(八品)
“通中外”語境下中國報刊與近代政治 版權信息
- ISBN:9787565725609
- 條形碼:9787565725609 ; 978-7-5657-2560-9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通中外”語境下中國報刊與近代政治 內容簡介
救亡圖存語境下,西學東漸與傳播媒介相結合展現在近代報刊“通中外”“達新知”等政治功能的發揮中,尤其呈現在近代社會變遷紛繁復雜的場景中。 《“通中外”語境下中國報刊與近代政治》重在探索“通中外”語境下以報刊為載體的西學傳播與近代政治變革關系:上篇側重分析“通中外”語境下近現代報刊史探索的語境、脈絡及其價值取向等;中篇從報刊承載“新知”與近代社會結構變動關系的維度,分析近代報刊與國家、社會關系重構的互動關系,呈現報刊在社會結構重構中的輿論建構或“輿情向背”等角色;下篇從宏觀研究轉向個案分析,通過清末留日學生報刊、《民報》《晨報》等經典個案的文本及傳播網絡分析,探討在近代社會與政治舞臺變遷場景下報刊報人所發揮的主體性角色及成敗得失的歷史省思。
“通中外”語境下中國報刊與近代政治 目錄
上編 “通中外”語境下近代報刊新聞及其價值取向綜論
中國近代新聞史研究三題
近代經濟新聞價值取向及其政治語境解讀——以**份商業性中文報紙《香港船頭貨價紙》為中心
中編“通中外”語境下報刊與國家、社會關系重構
近代中國報刊探索的省思
國家與社會語境下的中國近代報刊分析
晚清維新輿論的媒介建構與報刊命運的考量
近代報刊與袁世凱軍政利益集團的興衰
晚清幕府紛爭與輿論精英的媒介話語選擇
抗戰語境中輿論場域重組及其歷史省思
傳統報業盈利路徑及其當下融媒境遇
下編 “通中外”語境下報刊經典個案解讀
晚清域外報刊與無政府主義學理的媒介鏡像——以《天義》及《新世紀》為中心
兩湖留日學生刊物與政治輿論動員中的地緣傾向
《民報》陣營分野與辛亥革命前后政治輿論的媒介鏡像
“通中外”語境下政治偶像建構與清末民初報刊表述的政治
歐戰語境下《晨報》與近代中國重建的探索
后記
“通中外”語境下中國報刊與近代政治 節選
《“通中外”語境下中國報刊與近代政治》: 戰爭語境中傳媒生態涉及報刊等傳媒及政治輿論動員。戰時軍隊與報刊實際上是槍桿子與筆桿子的關系。槍桿子開疆辟土,而筆桿子往往就戰爭的合法性或正當性進行道義上的呼應。戰爭的道義性常與傳媒議程設置有內在聯系;戰爭往往對報刊等傳播格局的時空分布有影響,尤以抗戰及其輿論場域重組為代表。 一、抗戰背景下輿論場域重組 就近代中國而言,戰爭構成的歷史記憶可分為對內、對外兩部分。在對外歷史記憶中,兩次鴉片戰爭涉及英國、英法聯軍等,八國聯軍侵華涉及歐美世界列強,而抗戰及其歷史記憶主要涉及日本。日本侵華給中華民族帶來巨大的歷史創傷,形成了地域空間意義上的國統區、淪陷區、抗日根據地等,且皆有各自的媒介系統。 其一,抗戰與淪陷區、國統區及抗日根據地之輿論場域及其政治認同之間,存在著互動關聯性。戰爭常對包括官僚體制在內的社會結構產生嚴重沖擊,往往造成人口大遷移等。抗戰造成的跨區域流亡生活亦關系流亡知識分子社會身份的重新確認。面對國土淪陷,山河破碎,流亡知識分子家國命運的惆悵油然而生,報刊往往成為其情緒傾訴乃至學人報國的平臺。全面抗戰前夕,風雨如晦。國民黨以黨治黨、以黨治國的政治體制面對挑戰,抗戰建國成為輿論共識,此中新聞界發揮了重要作用。1936年5月8日,馬星野在第五屆新聞學研討會的演講中稱,要做好軍事動員、經濟動員與意見動員。較前兩者,國內意見動員特別是宣傳實在薄弱,他強調戰時宣傳*好由記者承擔。由于前線與后方的存在,戰時新聞分為戰地新聞與戰事新聞等,戰事新聞要戰地記者承擔。實際上,記者、報人在戰時輿論動員中發揮了主力作用。1937年至1945年,長達8年的中國全面抗戰,其時新聞事業及政治宣傳與抗戰密切相關,史稱“抗戰新聞學”,涉及輿論動員。1937年邵力子著《十年來的中國新聞事業》,稱過去10年,中國新聞界中有共同意向,即“民族至上”的認識。“九·一八”事變之后,對于國難的看法,新聞界雖有相異之處,但其目的總是求國難的排除與民族的自由生存。簡言之,“今日中國新聞界的觀念,已經堅固地成為民族的、國家的了”。可見,戰時宣傳涉及民族、國家及其學理框架的重新解讀。 全面抗日戰爭爆發后,中國政治格局在地理空間上發生巨變。作為政治事件的抗戰可謂改變了傳媒生態,包括傳媒格局空間意義的改變。中國出現了淪陷區、國統區與抗日根據地等生態迥異的輿論場域。侵華日軍速戰速決,國民黨軍隊可謂節節敗退,中國大陸報刊傳媒也在地理空間上發生大遷移。諸如《大公報》本部在天津,隨著京津等地為日本所控制,《大公報》有了上海版、漢口版、重慶版,乃至桂林版,一度流浪香港,有了香港版;國民黨的政治喉舌《中央日報》也如此。大多數報刊由追求進步而隨著國軍的撤退而撤退,早先的《申報》流浪軌跡亦如此。比照1931年9月1日《申報》就其60周年的紀念日發表宣言稱“科學為人類尋幸福之鎖鑰”,此后《申報》當盡力宣揚“以科學新知識介紹于國人,鼓勵研究興趣,以促其進步,更鼓吹建設,務使中國進入近世科學世界之領域,建設一嶄新之社會與國家”。其時《申報》大體上在國家與社會關系的框架內探討社會問題的解決及社會秩序的穩定等,強調從輿論層面對政府及國民負責任。 ……
“通中外”語境下中國報刊與近代政治 作者簡介
王天根,1971年生,安徽大學新聞傳播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安徽省“皖江學者”特聘教授,安徽省學術和技術帶頭人。兼任《安徽大學學報》編委、中國新聞史學會常務理事、中國新聞史學會地方新聞史研究委員會副會長、安徽省陳獨秀研究會副會長等二 長期從事中國新聞傳播史與中國近代史的交叉研究,致力于中、西方歷史文獻跨語際傳播及其社會傳播網絡研究。早期重在探析西方社會學理諸如社會進化論、社會有機體等在中國的跨語際傳播,近年來拓展至中國珍稀文獻的海外傳播研究,以及近代報刊與政治輿論的嬗變研究。出版有《(天演論)傳播與清末民初社會動員》《中國近代報刊史探索第二卷清末民初報刊與革命輿論的媒介建構》《群學探索與嚴復對近代社會理念的重建》《開平煤礦珍稀史料研究》《近代中國報刊與社會重構的傳媒鏡像》等專著,在Frontiers of History in China、《新聞與傳播研究》《近代史研究》《清史研究》《史學史研究》《史學理論研究》等期刊發表論文近百篇,主持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不列顛圖書館藏中國近代珍稀文獻輯錄、校勘并考釋”、重點項目“中華民國新聞史專題研究”、一般項目“近代報刊與社會重構中的傳媒鏡像”,以及中國博士后科學基金“‘通中外’與清末民初媒介政治功能的發掘”等多個項目。 研究成果先后獲得教育部第六屆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二等獎、教育部第七屆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三等獎。2013年入選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2016年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2019年獲評“安徽省優秀教師”。
- >
月亮虎
- >
姑媽的寶刀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朝聞道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