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通鑒(全四冊)(精裝)
-
>
明通鑒(全三冊)(精裝)
-
>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簽名鈐印特裝本)
-
>
歐洲至暗時刻(1878-1923):一戰(zhàn)為何爆發(fā)及戰(zhàn)后如何重建
-
>
(精裝)奧托·馮·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建立
-
>
華文全球史:中國文脈
萬年行旅:一個考古人的獨白:monologue from an archaeologist 版權信息
- ISBN:9787308202794
- 條形碼:9787308202794 ; 978-7-308-20279-4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shù):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萬年行旅:一個考古人的獨白:monologue from an archaeologist 本書特色
宇宙洪荒,人在何處?考古人有自己的感悟和故事。作者作為長江流域文明化進程中*重要遺址的一線發(fā)掘者,上山文化與跨湖橋遺址正是在作者的手下,漸露真容的,是*為權威的史前江南和考古所見中華文明起源故事的講述人。不僅如此,此書并不是停留在考古學科的層面進行寫作,更多地是作者自我拷問的“沉思錄”,具有較強的人文關懷。作者文辭清麗,寫作態(tài)度嚴謹與文采并舉,文稿深具可讀性。
萬年行旅:一個考古人的獨白:monologue from an archaeologist 內容簡介
本書作者作為長江流域文明化進程中*重要遺址的一線發(fā)掘者,上山文化與跨湖橋遺址正是在作者的手下,漸露真容的,是*為權威的史前江南和考古所見中華文明起源故事的講述人。本書并不是停留在考古學科的層面進行寫作,更多地是作者自我拷問的“沉思錄”。
萬年行旅:一個考古人的獨白:monologue from an archaeologist 目錄
引子
風暴儀式
靜謐的渡口
暴風之夜
來了,寧紹平原
領隊培訓班
探方,探方
天下**鏟
線的延續(xù)與中斷
嘴唇能否再撇一點
別了,裹著面泥的魚
困惑的十年
走向田野
塔山記憶
河姆渡會議
書齋迷思
考古學是什么
浦陽江畔
潮起樓家橋
虛有的“龍”
自由的樂趣
跨湖橋的故事
湘湖深處
回首1990年的冬天
霧中若見
驚起一灘鷗鷺
文化命名
獨木舟遐想
祗園余事
發(fā)現(xiàn)上山
□(特殊字體)塘尋蹤
大口盆與石磨盤
時間之魅
不公平競爭
稻的證言
考古學家的追求
巨人的腳印
后記
萬年行旅:一個考古人的獨白:monologue from an archaeologist 節(jié)選
《萬年行旅》: 當然,這種幻覺又與我過快地進行了身份轉換,來不及適應工作狀態(tài)有關。 移交登記工作本身很簡單。我挑選器物并報出字跡細小的器物編號,小許負責登記上冊。我適時重溫了大學里學到的有限知識,再根據(jù)劉軍老師的囑咐,對每一件器物的歸屬進行甄別和挑選。有一件器底破損處露出夾心繩紋的陶釜,二十多年后在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標本室里,被河姆渡考古前輩牟永抗先生指認為貼塑制陶法的典型標本。這件器物能留在考古所,或許有我的功勞。 這次登記的主要是陶器和石器,大量的骨木器標本并未列入這次移交。后來我在浙江自然博物館看到大量河姆渡遺址出土的動物骨,說明發(fā)掘標本的分割或分配曾經發(fā)生過多次。我作為一個新人,當時沒有考慮更多。 工作不算繁重。幾天后,我們完成了移交器物的登記造冊。小許每天晚上都要回城,偶爾因事不來,我便有了更多的閑暇:花上二角錢,可以渡船到對岸;借老王的魚竿,還能到姚江邊上垂釣。姚江,這條以舜帝傳說取名,養(yǎng)育過嚴光、虞世南、王守仁、黃宗羲、朱舜水等歷史人物的河流,就在我的身邊靜靜流淌。七千年前,就在我的腳下,或許以同樣的姿勢站著一個“衣衫襤褸”的男子,因在原始社會里無障礙地吸收天地之營養(yǎng),可能更挺拔有氣質吧?這個男人應該有女人了,不遠處,在四明山和姚江之間,排立著幾處木構的大房子和小房子。房子邊上,還有幾個女人和孩子在活動。這些女人是他的妻子?不對,應該是他和他兄弟共同的妻子。當時被認為是母系社會,但身強力壯的男人依然是女人的依靠。看這男子躍躍欲試的面部表情,他準是聽到了四明山傳過來的幾聲鹿鳴,或是得聞姚江中的魚汛? 這是七千年前河姆渡遺址的復原場景。需要補充的是,男子身后的不遠處,還有一大片水稻,這可能是世界上*早的水稻田了。好一個繁榮的大聚落!他們中間還涌現(xiàn)了卓越的藝術家——在一些骨雕、牙雕、木雕、陶塑作品上,發(fā)掘者發(fā)現(xiàn)了栩栩如生的鳥、魚、豬等動物造型以及更加繁復深奧的組合圖案。這證明在優(yōu)越的環(huán)境中,這些農耕兼采集狩獵者,過著富裕而充滿想象的生活。 這些往事,此刻很大部分都深埋在這片土地下面。 十四年前,河姆渡所在的羅江公社在這里興建排澇站,在挖開的地基中發(fā)現(xiàn)了陶片、石器、骨器、動物骨骼等,這七千年前的遺址得以重見天日。隨后幾年,浙江省文物管理委員會對該遺址進行了兩次考古發(fā)掘,獲得重大成果,小小河姆渡遂名揚天下,成為“長江流域是中華文明搖籃”這一命題的**證據(jù)。 ……
萬年行旅:一個考古人的獨白:monologue from an archaeologist 作者簡介
蔣樂平,原籍浙江諸暨,現(xiàn)居杭州,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員。1985年畢業(yè)于中山大學人類學系考古專業(yè),長期從事新石器時代考古研究工作。浦江上山遺址和蕭山跨湖橋遺址是其主持發(fā)掘的兩個重要遺址,二遺址所代表的考古學文化分別被命名為“上山文化”和“垮湖橋文化”。在國內外學術刊物發(fā)表研究論文70余篇,出版專著、研究報告8部,其中《跨湖橋》獲評2004年“全國十佳文博圖書”。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自卑與超越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朝聞道
- >
史學評論
- >
名家?guī)阕x魯迅:故事新編
- >
隨園食單
- >
巴金-再思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