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通鑒(全四冊)(精裝)
-
>
明通鑒(全三冊)(精裝)
-
>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簽名鈐印特裝本)
-
>
歐洲至暗時刻(1878-1923):一戰為何爆發及戰后如何重建
-
>
(精裝)奧托·馮·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建立
-
>
華文全球史:中國文脈
中國古都城地圖 版權信息
- ISBN:9787520408585
- 條形碼:9787520408585 ; 978-7-5204-0858-5
- 裝幀:一般純質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中國古都城地圖 本書特色
中華上下五千年文明史,每個時期的文明史都涵蓋了那個時代的都城史,每個時期的都城史又都折射了那個時代的文明史。如果要了解那個時代的璀璨文化,不能不了解那個時代的建都歷史。《中國古都城地圖》這本書力求用地圖通俗易懂地介紹中國從傳說中的三皇五帝到中華民國各個歷史時期主要政權的定都遷都情況以及歷朝歷代選擇古都城的歷史、地理原因,并配附中國古都城圖,張揚中國古都文化。使讀者既能了解中國歷史上各個朝代的建都情況,也可以了解中國版圖上各個地方的古都歷史。
中國古都城地圖 內容簡介
本書力求用地圖通俗易懂地介紹中國從傳說中的三皇五帝到中華民國各個歷史時期主要政權的定都遷都情況以及歷朝歷代選擇古都城的歷史、地理原因, 并配附中國古都城圖, 張揚中國古都文化。使讀者既能了解中國歷史上各個朝代的建都情況, 也可以了解中國版圖上各個地方的古都歷史。
中國古都城地圖 目錄
目錄
一 中國古都城綜述 001
1 都城概說 /002
2 四方之都(京) /039
二 歷代政權都城變遷史 059
1 三皇五帝都城 /060
2 夏商周三代都城 /066
3 春秋時期諸侯都城 /080
4 戰國時期都城 /102
5 秦漢魏晉時期都城 /123
6 十六國都城 /144
7 南北朝時期都城 /158
8 隋唐五代時期都城 /169
9 宋遼夏金都城 /189
10 元明清都城 /200
11 中華民國首都 /212
三 中國十大古都建都史事 217
1 西安建都史事 /220
2 洛陽建都史事 /229
3 北京建都史事 /239
4 南京建都史事 /252
5 開封建都史事 /261
6 杭州建都史事 /266
7 安陽建都史事 /269
8 鄭州建都簡史 /273
9 大同建都史事 /276
10 成都建都史事 /278
四 中國各省份建都史事 283
1 天津建都史事 /287
2 河北建都史事 /289
3 山西建都史事 /298
4 內蒙古建都史事 /306
5 遼寧建都史事 /312
6 吉林建都史事 /316
7 黑龍江建都史事 /319
8 上海建都史事 /323
9 江蘇建都史事 /324
10 浙江建都史事 /329
11 安徽建都史事 /332
12 福建建都史事 /336
13 江西建都史事 /339
14 山東建都史事 /342
15 河南建都史事 /350
16 湖北建都史事 /363
17 湖南建都史事 /369
18 廣東建都史事 /372
19 廣西建都史事 /375
20 海南建都史事 /378
21 重慶建都史事 /379
22 四川建都史事 /381
23 貴州建都史事 /386
24 云南建都史事 /388
25 西藏建都史事 /393
26 陜西建都史事 /397
27 甘肅建都史事 /406
28 青海建都史事 /411
29 寧夏建都史事 /413
30 新疆建都史事 /416
31 香港、澳門、臺灣建都史事 /426
參考文獻 428
中國古都城地圖 節選
夏朝是中國歷史上建立的**個朝代。《白虎通》說夏朝都城通稱“夏邑”,但夏朝都城繁多,大都需要考證。古史記載的夏朝都城就有晉陽、平陽、安邑、陽城、陽翟、斟、斟灌、陽夏、帝丘、綸邑、原、老丘、西河等,而前五個都是禹的都城。 *早記載禹建都晉陽的是《左傳》。衛大夫祝佗說,成王將唐叔虞“封于夏虛,啟以夏政”。西晉杜預注:“夏虛,大夏,今太原晉陽也。” 平陽在山西臨汾市西南,《帝王世紀》說,禹“都平陽。或在安邑,或在晉陽”。其他史書未見禹都平陽之說。 安邑即夏縣東北禹王城村。《帝王世紀》說安邑“有禹王城基址”。 陽城即登封東南告成鎮。禹父鯀封于崇,在嵩縣之北,陽城離崇不遠。陽城所在除登封告城鎮外,《帝王世紀》認為陽城在陳留郡浚儀縣(今河南開封市),《路史》認為是“澤之陽城(今山西晉城市境內)”,還有人認為禹都“陽翟”(今河南禹州市)即陽城,更有人認為唐(今山西翼城縣境)為陽城。近年又有人提出夏后氏居住古河、濟之間,陽城即今河南濮陽市。而許多專家認為,1949 年以后在登封王城崗發現的大型城址和城壕是目前河南境內已發現的*大的龍山文化晚期城址,它與文獻記載的禹都陽城時代、位置比較吻合。 陽翟是禹樹立王朝權威的都城。禹在陽翟令全國實行統一的夏歷,又從此處出發大會諸侯于涂山。后來,禹子啟效法其父在陽翟大會諸侯,史稱“鈞臺之享”,現在禹州還有鈞臺古跡。 斟在鞏義和偃師交界地區,是夏朝前期太康、仲康和后期皋與桀的都城,“太康失國”“羿浞亂夏”和“夏桀亡國”這幾次夏朝歷史上的重大事件都發生在斟。鞏義稍柴和偃師二里頭兩處遺址被認定屬于夏代文化,并且二里頭是中國目前已發現的*早的都城遺址。夏商周斷代工程認定二里頭遺址乃夏都斟之地。稍柴遺址面積較大,內涵豐富,也在斟范圍之內。但斟之地仍有爭議,有人認為在山東濰坊市西南,有人認為在河南登封市,還有人認為在洛陽市區。 太康失國后避居陽夏,即河南太康縣,陽夏成為太康流亡政權的都居。 仲康子相擺脫羿、浞控制后依附于夏同姓諸侯斟灌氏建立了流亡政權。《漢書·地理志》認為斟灌在山東壽光市一帶,《水經·巨洋水注》認為在河南濮陽市一帶,還有人認為“灌”又作“觀”,斟灌即古觀縣,也就是現在的山東莘縣觀城鎮。 相的流亡政權后來又遷至帝丘。《帝王世紀》中說:“相為羿所逐,失國,居帝丘。”帝丘即顓頊都城,在河南濮陽市。 綸邑在河南虞城縣,是少康避難所居。相被寒浞追殺后,夏統中斷,其遺腹子少康得有虞氏資助,有虞氏將綸邑贈給少康立國。少康依靠“田一成,眾一旅”的微弱力量滅掉寒浞,恢復了中斷40 年的夏統。《后漢書·郡國志》先說綸邑在虞城,后來又說在山西萬榮。現在有學者認 為綸邑在古潁陽縣(今河南伊川縣),還有人認為河南禹州順店鎮康城村即古之綸邑。 原在河南濟源市西北,是少康和予的都城。《竹書紀年》記載少康“遷于原”,少康之子予能“復禹之績”,為夏朝中興做出了很大貢獻。根據考古界結論,濟源市區西北鄰近西關汽車站與廟街遺址即少康和予都城原的遺址。 后來予又將都城由原遷至老丘,老丘在河南開封市東北20 余公里處。從予開始,夏朝大規模地征伐東夷并*終將其征服,予遷都老丘,可以說是將征服東夷的指揮部前移。歷經槐、芒和泄,夏朝的統治終被東夷接受,使夏朝的統治范圍延伸到東海。從予遷至,到廑遷離,老丘 作為夏朝都城長達200 多年。 先秦時期的西河是個地域概念,作為夏朝都城的西河大致在河南洛陽與陜西華陰之間,與東周時期的西河不是一個概念。廑都西河,有人認為是在河南安陽市,有人認為是在山西河津市。廑遷西河實為被商朝祖先逼迫的無奈之舉,被認為是夏朝衰亡的征兆。其后,歷傳孔甲、皋、 發,至癸(桀)又遷回斟,直至公元前1600 年夏朝滅亡。
中國古都城地圖 作者簡介
周強,1952年出生,江蘇淮安人,漢語言文學專業,大學本科學歷,安徽淮南市退休公務員。出版作品《歷代宮廷政變紀實》,在報刊連載《安徽建都史》《歷代淮南王傳奇》《淮南建都故事》,參與編寫《淮南市志》《淮南黨史研究》《淮南概覽》《淮南年鑒》等。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月亮與六便士
- >
山海經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
- >
二體千字文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