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通鑒(全四冊)(精裝)
-
>
明通鑒(全三冊)(精裝)
-
>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簽名鈐印特裝本)
-
>
歐洲至暗時刻(1878-1923):一戰為何爆發及戰后如何重建
-
>
(精裝)奧托·馮·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建立
-
>
華文全球史:中國文脈
美國簡史 版權信息
- ISBN:9787568285179
- 條形碼:9787568285179 ; 978-7-5682-8517-9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美國簡史 內容簡介
本書從發現新大陸前的歐洲社會背景講起,進而介紹了殖民地美洲的情況,以及獨立戰爭、南北戰爭、工業革命等一系列重要歷史事件。書中對每個歷史事件的前因后果都進行了分析,對重要歷史人物的來龍去脈進行了詳細的介紹,同時也展現了作者對西方文明、科技發展、美國的政治生活等深刻而獨到的見解。房龍用通俗生動的寫法、簡潔明了的語言,將枯燥無味的歷史寫得生動活潑、趣味盎然。通過本書,讀者能夠了解到不同歷史時期美國社會的樣貌,進而了解一個現代化的美國是怎樣煉成的。本書在翻譯過程中盡量避免使用結構復雜的句式,采用簡潔、準確的詞匯進行表達,以期讓讀者認識到歷史并不晦澀難懂,它可以像故事一樣生動,從而培養讀者學習歷史的興趣并能以史鑒今,獲得啟發。
美國簡史 目錄
美國簡史 節選
1.便宜的香料需求大增歐洲的雜貨商們面臨著令人窒息的困境,他們發現自己的香料供應近乎耗竭,而香料市場的需求量卻前所未有的大。商會面臨如此處境卻束手無策,由此,一個有關香料的故事展開了。一個去里茲大飯店吃過很多次晚餐的人是不會愿意再回到杰克??穆哈利這種小餐館吃飯的,盡管他家的魚雜燴湯和豆子遠近聞名。這個道理是那些政治經濟教授和法庭法官都公認的。當然,如果有確切的需要,他們還是愿意吃些簡餐的,但是不到他們必須承認被生活擊垮的*后一刻,他們都會拼盡全力進行抗爭,以維持他們早已習慣的高貴體面的生活標準。公元10世紀以前,西歐的絕大部分地區都是野蠻人,他們的品位很普通,這通常意味著他們絲毫沒有品位可言。對于他們來說,數量遠比質量重要。這樣一個自冰河世紀以后就保持著未被開墾狀態的大陸,輕而易舉地就可以滿足人們的需求,給予他們木凳、油脂豐富的大塊牛肉和取之不盡的麥芽酒。盡管如此,在這片大陸上還是有很多事需要人們去做,但能做事的人太少了,他們過剩的精力被日常瑣事消耗殆盡。粗略地講,他們花了一千年的時間才安定下來。平和安寧終于重歸這片土地。老一輩享受這樣的平和和安寧。他們的后代卻想要出去游蕩。在此之前是十個世紀的平靜。然后人們開始熱衷于走向外面的世界,那么隨之而來的就是一場混亂。但西方民眾再一次承認了一位主人。這位主人無意于統治世界,不過他的精神武器就足以殲滅整支瑞士雇傭兵大軍。他發出的一紙號令可以穿透*堅固的城堡。單單是他一點點的不如意,便比君主或國王發動的戰爭威脅更令人膽寒。他身邊有著*有謀略的外交官和*精明的政客。他們將民眾的那份日益高漲的不安轉化成實際意義上的對外擴張。由此引發了向東的大規模移民浪潮,即眾所周知的十字軍東征。然而可惜的是,這個歷史片段常常被選作浪漫主義文學狂想的主題,以至于我們都忘了它的真實面目——平平無奇,毫無浪漫主義色彩的戰爭沖突。古代歐洲指的便是地中海區域。誰要是獲得了這一片廣闊水域的控制權,誰就可以主宰整個世界。這是一項野心勃勃的事業,是那些住在摩洛哥、的黎波里和埃及淺海岸,侵擾西班牙、希臘和意大利半島的深海灣的不入流的海盜們無法企及的。他們*多也只能獲得微不足道的小勝利,想要干成大事是不可能的。千萬年來因社會、經濟和宗教發展而凝聚起來的眾多人群——“族群”,只有凝聚成巨大規模,才能解決他們所面臨的問題。他們深知自己面臨的危險。戰爭無論是對征服者還是被征服者來說,都是災難。歐洲在爆發大規模分裂之前,只發生過兩次小動亂。**次是公元前五世紀,希臘擊潰了不斷擴張的波斯,在連續幾場精彩的抗擊之后,他們把波斯遠遠地驅逐到了印度河畔,從此希臘成了西方霸主。第二次是此后的兩百年,羅馬人為了避開災難,以舉國之力粉碎了迦太基人的*后要塞,代價是自己的國家也幾近消亡。接著,在八百多年的時間里,歐洲大體上處于和平之中。但是公元622年,在一位新的預言家號召下,亞洲重振旗鼓后開始了新的斗爭。這場斗爭達到了真正巨大的規模。穆斯林大軍占領了西班牙,并借道敘利亞和小亞細亞,向君士坦丁堡進發。到了這樣的時刻,基督教的首領才感到恐懼,從而引發了圣戰。從軍事的角度來看,這場戰爭是徹頭徹尾的失敗,但它的社會影響力卻巨大而深遠。自羅馬帝國消亡之后,歐洲各國**次接觸到了一個幾乎在各方面都比自己優越的文明。于是他們向東進發,屠殺異教徒,剝奪他們的財產。他們帶著對舒適和奢侈的全新認識回歸故土,對自己貧瘠、粗糙的生活感到不滿。總的來看,這樣的突變很快便體現在了西方大陸民眾的衣食住行、言行舉止上,從他們的娛樂方式和飲食習慣都可以看出他們受到了影響。老一輩人還在承襲著祖先們的生活習慣,繼續談論著先人們的美好品質。年輕人對于這些則是聳聳肩,一笑了之。他們曾經去過東方的大城市,他們更了解那里。他們靜靜地等待著,老一輩們一離世,他們便趕緊裝修屋子,招幾位會做異域料理的廚子,把他們的孩子送到鄰近鎮上去學習,讓他們學習如何成為銀行家或工廠主。這樣孩子們很快便可以在短暫的一生中獲得祖先們在土地上嘔心瀝血一千多年也無法企及的財富。這時候教會有意見了。它根本沒有預料到會出現這樣的結果。上帝啊!那些得勝歸來的英雄們不再像他們的父輩和祖輩們一樣對上帝有著無條件的熱忱,他們也不那么虔誠了。朋友之間越是熟悉越容易相互蔑視,而敵人之間越是了解反而越容易相互尊重。結果就是,教堂里越來越蕭條。私人宮殿和富麗堂皇的市政大樓卻平地而起。我不認為這是個好現象。我也不認為這是件壞事。我只是在陳述一個事實罷了。如果你想得出什么結論,請便吧。與此同時,在地中海的另一邊,人們信仰宗教的熱忱也在銳減,之前他們通過屠殺俘虜的數量來衡量對真主的熱忱,而現在他們與基督教雙方都接受了這樣一個僵局——愿意達成妥協,為了彼此商人口袋里的金錢。于是,那些一度被鐵騎踐踏的古代商路得到了修繕。耐心的駱駝們再次馱著貨物往返于喀什噶爾和大馬士革。威尼斯的小帆船和熱那亞的大帆船也再次恢復舊時狀態,定期穿梭于亞歷山大港和法馬古斯塔港之間。此后世界變得一切安好,一場成功的黎凡特(東方)交易帶來的利潤率激增,從以前的近乎為零到現在翻了兩番。在這之后,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發生了,但這件小事卻能夠改變歷史。13世紀,令人聞風喪膽的韃靼人發動了戰爭,從阿穆爾河到維斯杜拉河之間的居民們見到這些咧著嘴的矮小黃種人便陷入恐慌,盲目逃竄。這些難民中有一小支游牧民,*多兩三百戶。他們以前一直和平安寧地住在中亞地區。而現在他們逃到了地中海地區,而后聽說危險過去了,便決定返回家園。想要回去,他們就必須渡過幼發拉底河。但一場意外發生了,他們的首領失足從馬上摔下,溺水身亡。其他還在河西岸的人感到恐慌,他們認為這次意外是神的警告,于是便請求當地的國王允許他們留在那里。接下來發生的事大家都知道了。不到一百年時間,這些游牧民就變成了曾好心地接納過他們的王國的主人。過了一代人后,他們成了伊斯蘭世界公認的統治者,開始了侵略戰爭。*終,他們把自己的戰旗插在了維也納的城門上,還給“土耳其人”這一名詞永久賦予了兇悍勇猛的含義。如果這場狂熱的伊斯蘭復興僅僅是一場政治運動,倒也不至于那么糟糕。然而這場精神狂熱卻橫掃了整個西亞。先知穆罕默德已經去世多個世紀,原來的那些狂熱的信徒們慢慢冷靜下來。祖先們的信仰很重要,但同樣重要的還有胡椒、肉桂和靛藍染料在運輸過程中獲得的極具誘惑力的利潤。貿易迫使虔誠的穆斯林與地中海彼岸的異教徒心平氣和地交往起來。做生意就是做生意,只要是在做生意,就不能與基督教劃開界限。不過那些住在小村莊和偏遠山谷的人們卻不是這樣。他們極為認真嚴肅地對待他們的宗教信仰。他們受到土耳其首領在軍事和政治上所取得的成功的鼓舞,決定幫助那些大城市里誤入歧途的同胞們回歸真正的信仰。這些穆斯林東奔西走,足跡遍布整個伊斯蘭世界。他們有的祈禱,有的跳舞,有的忙得團團轉,有的大聲號叫。他們殊途同歸,目的只有一個,那就是帶領同胞們回歸原始教義和信仰。起初巴格達和大馬士革的商人們都笑了。但那些“清教徒”們極度熱誠,很快這些商人們就笑不出來了。鄰居們被殺害的命運警醒了他們,不久之后,他們便收斂了自己的從商范圍,只跟同信仰的人進行商業交易。就這樣,當歐洲人剛開始依賴亞洲產品的時候,這條供應鏈卻斷了。當然這絕非是一天、一周或者是一年之內就能出現的情況。這些兩百年間源源不斷流向歐洲市場的產品,現在卻開始慢慢消失了。投機者們立刻控制了所有的供應源,價格開始飆升。信貸撤銷,交易開始用黃金支付。這一切對于西方來說都是全新陌生的。中世紀歐洲的日常交易從未要求必須用現金支付。當時人們住得很近,交易很方便,可以用一家的牛羊肉去換另一家的雞蛋,一家修道院的蜂蜜可以換另一家的醋。但可以確定,對外貿易總是依賴一定數量的金幣和銀幣。用一片片的牛羊肉和一桶桶的鹽是不可能滿足卡利卡特的香料商們了。在授權吉達港和亞丁港的香料代理商們發貨之前,他們要求必須用威尼斯達布隆和西班牙八里爾銀幣付定金。但是現在歐洲市場開始要求貨到付款。這極大地復雜化了交易流程。因為,黃金這個神秘的、金燦燦的,似乎可以公然挑釁教會和朝廷的東西,是需要從海外進口的。整個歐洲只有為數不多的一些銀礦,以及在奧地利、薩克森和西班牙的山脈中發現的少量的金礦。但這些存量遠遠不夠滿足那些投機者和香料商的貿易需求。于是便形成了一個前所未聞的惡性鏈條:人們對商品的需求越發旺盛——商品供應越發稀少——商品價格越發瘋漲——黃金需求暴漲——黃金產量減少——西亞和北非的國家陸續被不斷擴張的異教徒占領——貿易鏈條被陸續切斷——歐洲新興的、強勁的資本主義體系要尋求生路。公元14世紀上半葉爆發的這場貿易危機,近乎可以毀掉西方商業世界。資本主義體系惡名昭著,但就算是它的死對頭也沒有辦法斥責它無用,也無法否認在危急關頭它能迸發出近乎超自然的力量。我在前面講到過的困境中的雜貨商,在抗議中*積極聲音*大。這個時期,整個歐洲的經濟(有分析認為是整個歐洲的宗教、社會、文學、藝術和科學)體系都處于崩壞的邊緣。但直到哥倫布去世后十二年,敘利亞和埃及(一直以來由東向西的主要貿易商路都從這兩個國家經過)才被土耳其人占領。但是精明的商人們是不會坐等災難到來的那一天的,他們會提前行動起來。我們聽說過很多現代社會 那些商業巨鱷精明睿智的故事。我們吹噓只有在我們這個時代才會出現如此超群的人。我們常常想當然地認為中世紀的商人們都坐在密不透風的小屋子里用天平稱著錢幣,口述著信件內容,由兩位書記員聽寫(這樣他可以留存信件的副本)。然后等上半年的時間,才從維堡或者諾夫哥羅德的代理商那里收到回信。這都是我們處在快樂時代的謬見。我們喜歡自吹自擂,就像鴨子喜歡在水里游泳一樣。公元1927年的世界和公元1427年或者427年的世界,其實沒有什么差別,都是由各種各樣的人組成。有些人很聰明,有些人沒那么聰明,還有些人很愚蠢。愚蠢的人往往占大多數,他們對任何事都沒興趣;沒那么聰明的人有時候隱約感覺到應該做些什么,但他們被自己的膽量嚇到了,*后什么都沒有做;而極少數的聰明人行動力極強,他們脫下大衣和馬甲,擼起袖子便干了起來。通往收益頗豐的東方的貿易之路被封了,沒關系,他們便從南邊或西邊尋找新的道路。要在那個地圖上沒有航路的時代開辟出新的航道,看上去希望渺茫,難度不亞于今天我們要乘飛機去月球旅行。確實,現實操作面臨的重重困難,只有夢想家才能去克服。世界上不缺經驗豐富的航海家,他們可以根據風濕病發作時關節的疼痛來預告暴風雨即將來臨;也不缺訓練有素的天文學家,他們看星象圖就像我們看時刻表一樣簡單;同樣不缺少冒險家,他們為了追求刺激或者金銀財富可以賭上自己的性命。但是解決這個問題的人是另外一種人——一個能從混沌復雜的《以斯拉書》中獲得啟示的奇特天才;一個毫無妥協余地的專業談判者,直到簽署合約以保證在大洋彼岸的土地上所發現的貴金屬的十分之一屬于自己,方才罷休;一個虛榮的、喜歡被人尊稱為“海洋上將”的人;一個謙遜神秘、去世時只穿著破爛的方濟會修道服的人。 2.未知的世界他在熱那亞的鄰居都知道他的名字平平無奇,叫克里斯??皮金。那些靠著他的發現賺取數十億財富的西班牙人,在他的獎賞上做手腳,稱他為克里斯托瓦爾??科隆老爺,之后在他發現委內瑞拉北部的金礦后,給他冠了一個浮夸的委內瑞拉公爵稱號。后來世人大多稱他為克里斯托弗??哥倫布。他就以這個名字出現在我們的故事里。他出生在哪一年?1446年?1447年?1448年?還是1449年?或者1450年?我們不清楚,但這并不是很重要。他出生于熱那亞還是科格萊托,我們也不知道,但這也不重要。然而在他死后的四個世紀內,他的尸骨先后被移葬了七次。這就有故事可以說了。靈魂永無寧日,*后只得到一副鐵銬和一口六塊板子拼成的木棺材。哥倫布的父親從事羊毛生意,是紡織工人也是商人,不過生意還算好,能賺到錢把兒子送去一所好學校讀書。如果按照計劃一切順利的話,孩子之后應該會繼承他的衣缽,過上體面的生活,受人尊重,有著自己美滿的小家庭,這看上去是理所當然會發生的事情。天哪,作為平平之輩受到的尊重對于哥倫布的一生而言不值一提。他覺得自己屬于這個世界但又不那么屬于這個世界。他想要賺一大筆錢來實現自己的計劃,完成自己的研究,購買喜歡的書籍。他想要全世界都承認,他與其他普通的放牧人不同。他,一個紡織工的兒子,他的膽識、他的堅持、他的才華使他能夠與世界上有權有勢的大人物齊頭并肩。除此之外,我們也很難看出他究竟想要什么。然而在生活中,哥倫布其實是一個相當笨拙的人。但他卻能乘著一艘漏水的船,僅憑著一個自制的導航工具,穿越地圖上未做標記的茫茫大海;他能夠將囚犯和海盜出身的水手們哄騙得像模像樣,舉止得當,讓他們可以在航行中找到他想找的地方。偶爾他會比別人更耐餓耐渴,睡得也可以比別人少,甚至得了敗血癥也比別人撐得久。天知道,對于一個野心勃勃的人來說,這些品質足夠使他成名了。有一件事哥倫布永遠不會去做,那就是寫作。這看上去似乎有點遺憾。但總的來說,我認為是一件好事。想象一下,如果有一系列關于《我是如何發現新大陸》的連載文章,再配上幾張瓜納阿尼酋長妻女們的獨家照片,或者有幾份有著他的簽名的關于《我是怎么成為探險家》的采訪稿……不,還是沒有這些的好。雖然我們有的時候想要去了解他,但我們對他有限的了解也避免了讓他人生中的其他事情模糊了他事業上的光彩。他完全堅信如果一直向西航行就會從地平線的邊緣掉下去,或者被熱帶的太陽光烤焦。但同樣不可撼動的是,他也堅信這樣能夠到達中國,然后再經過印度返回歐洲。事情并沒有哥倫布想象得那么簡單。有一片廣闊的陸地,將歐洲、亞洲之間的海洋隔了開來。這個事實之前從未有人預料到。不過可以肯定的是,這并不能遮掩這位衣衫襤褸、飽經風霜的熱那亞航行者的榮耀。他是**個提出“能到達東方”這個想法的人,并且真的到達了。中世紀比我們現代多了一個很明顯的優勢。當時的人們對工作精益求精,他們把這種態度當成檢驗一個人好壞的標準。這也是他們生命中*重要的部分。成功路上從來沒有捷徑。千年前的希臘人就說過,眾神愿意用他們全部的秘密來交換一定量的誠實汗水。 15世紀的人們把宙斯奉成守護神,但他們固執地堅信勤勞致富的準則。所以當年輕的哥倫布下定決心放棄繼承父親的羊毛產業而立志當一名水手時,他便立即在船長手下當學徒,從船艙打雜和廚房幫工開始,學習如何做生意。之后的四年里,我們聽說他到過地中海東岸的每個港口。隨后我們在葡萄牙和英格蘭發現了他的蹤跡。他還去了當時新發現的幾內亞海岸。然后不久他就結婚了。他的妻子并不富有,不過她繼承了父親的航海日志和所有筆記。她的父親正是葡萄牙亨利王子手下的船長——巴托洛梅烏??佩雷斯特雷略,圣港島(馬德拉群島中的一個小島)的**任總督。就這樣,哥倫布直接接觸到了航海先驅的偉大成果(盡管先驅已經逝世三十年了)。這位先驅的每一個字、每一句話都能被現代從事探險與發現的人奉為真言。這位先驅為一位能力在自己之上的后輩鋪平了道路,但自己卻沒能夠親眼看到*終的勝利。葡萄牙的亨利王子,通常人們都稱他為“航海家亨利”。他的母親是英格蘭人。年輕時他是一名偉大的戰士,對自己很嚴格,是一名名副其實的清教徒。當戰爭走向尾聲,葡萄牙不再被穿過直布羅陀海峽的異教徒侵略后,亨利就離開了王宮,來到故土海角的一個荒山上,在靠近薩格雷斯小鎮的地方建造了一座修道院式的遠離塵囂的城堡。這個城堡后來變成了歷史上首個航海學校,也是中世紀*重要的天文觀測臺。在這個遠離塵囂、與世隔絕的城堡里,皇家地理學家、天文學家、數學家以及地圖繪制專家收集了各種各樣的奇特資料,并篩選分類。這些素材曾經是水手們口述的一些知識和故事,時間久遠,可以追溯到迦太基的漢諾時代。其中還有關于神秘猿猴的記載,它們走起路來跟人類很像,被稱作“大猩猩”。我們要知道的是,這位王子的興趣點完全不在商業上。他不想著賺錢。他是約翰??岡特的外孫, 是極其富有的圣殿騎士團的領袖,根本不必為金錢發愁。此外他還是個極度虔誠的教徒,不會關注世間的俗事。無論是昏暗無光的博哈多爾角的異教徒們加入教會,還是教會內的商人和經紀人靠黑人交易謀利,他都不會去管。但如果他能在探險中尋找到普雷斯特??約翰(一位12世紀的神秘人物,傳說是頭發卷曲的阿比西尼亞的國王)的蹤跡,他愿意獻出所有積蓄。也許沒有什么比薩格雷斯研究院更能清晰明了地展現出中世紀探險的艱辛。著名的薩格雷斯研究院代表著航海科學技術的前沿,不用擔心研究資金的問題,但即使這樣,它的進展也十分緩慢。我們現在蒸汽船幾天就能到的地方,當時的船隊要用幾年的時間才能到達。每次成功繞過一個海角之后,人們都會大喊“哈利路亞”并高唱贊美詩。當時一位能多測繪出非洲西岸海岸線幾百海里的葡萄牙船長,要比如今一位從北極歸來的探險家更受認可。真正偉大的人與一般偉大的人之間的區別就在于,前者絕不會心急。“航海家亨利”繪制海圖就像克萊斯勒 演奏小提琴一樣不急不躁。他所有的時間都給了整個世界。他沒有理由急切亢奮,也沒有理由拖拖拉拉。慢慢地,非洲西海岸線逐漸成形。長久以來消失的亞速爾群島被亨利王子再次發現。馬德拉群島幾乎被人們遺忘了一個世紀。現在它不再是英國浪漫愛情小說中生動的故事背景,而成了地圖上標示出來的確定的地點。博哈多爾角也不再是地理知識的極限,因為接下來亨利還發現了布蘭科角。1445年,亨利王子又發現了佛得角。在他去世前,他手下的一位船長航行到了塞拉利昂角,這些發現為后來迪亞斯發現好望角以及達??伽馬航行到印度做了充分的準備。亨利王子通過許多間接方式推動了人類文明的事業。科學的雨露經常凈化人類的無知和偏見。在薩格雷斯研究院的影響下,人們對航海的認識不再止步于妖魔鬼怪、漂浮的島嶼、會下沉的陸地,以及早期愛爾蘭傳教士用來愉悅那些容易上當受騙的教徒們的傳說故事。羅盤和六分儀逐漸取代了古老的靠“上帝指引和猜測”來確認航向的方法。對于被吹離航線的水手們帶回來的奇聞異事,人們也不都信以為真,而是仔細檢驗,或當場駁回,或留待日后考證。人們總之更相信有事實依據的事了。在這些航海的奇聞異事中,有一件是哥倫布和他遠航的同伴們一定都熟悉的,那就是一個全新世界的探險故事——相傳在北極圈以北有一個全新的世界。哥倫布聽說的這些北極航海到底走了有多遠我們不知道。但他曾告訴一些朋友他*遠到達過世界的盡頭。然而他口中所說的“世界的盡頭”是什么我們也不知道,可能是冰島,也可能是法羅埃群島。但要記住,在哥倫布的那個年代,還有著格陵蘭大主教,歐洲大陸與這座島嶼的交通往來不過才被切斷百年,冰島人正在搜集著古老的傳說,這些傳說講述了冰島祖先的英勇事跡,還提到了神秘而遙遠的西方大陸的一些細節。在歷史學家們尋找文獻資料的時候,有時會忽略一些細微的因素,如洋流或者信風。如果我們面前有一張大西洋海圖,我們就不會再問“北歐人到底有沒有到達過美洲海岸”,而是問“歐洲人為什么花了這么久才到那里”。如果一艘法國或者英國船駛離了航線,它的結果可能是沉到海底,或者回到出發的港口。這都要看墨西哥洋流的情況。如果維京海盜從挪威駛往北極圈,他們所面對的則是隨時被格陵蘭洋流卷走的危險。如果足夠幸運,他們可能會躲過格陵蘭洋流,然后被卷入拉布拉多洋流,之后就可能發現自己身處北美大陸的西海岸。請記住,格陵蘭和挪威之間曾有過四個多世紀的直接和不間斷的溝通交流(983—1410),那段時間,成百上千的民眾在沒有海圖、沒有羅盤的情況下朝西方的島嶼駛去。他們任憑北極洋流的操控,所面臨的危險是我們這些連墨西哥灣洋流都覺得不值一提的現代人所無法理解的。*終,他們憑借自己豐富的想象力和極佳的文采,給后人留下了一段關于這些探險的翔實的記載。我提到這些并不是為了引發那個古老而又愚蠢的爭論——誰才是真正的美洲大陸的發現者?是豪卡達盧爾探險者埃里克的兒子萊夫,還是熱那亞紡織工多米尼克的兒子哥倫布?我只是想通過古挪威人的這段歷史告訴大家,在哥倫布的那個時代,大家普遍認為在海的另一邊一定有些什么。只要有人愿意冒險,一路向西航行三到四個星期,就一定能找到這些東西。不幸的是,尚未有足夠證據證明坐船就可以到達那些地方(可能是印度或中國海岸邊的一連串島嶼)。需要有人提供很多船只,耗費很多錢財。這就引出了哥倫布作為航海事業領軍者的第二段人生故事。15世紀下半葉唯一值得提及的能提供資金支持的國家只有意大利。但假設羅馬教皇或者美第奇家族資助了哥倫布,或者哥倫布說服了威尼斯或熱那亞政府,那么對意大利來說有什么好處呢?西班牙控制著歐洲通往大西洋的海上大門。西班牙國力強盛,政權高度集中,是意大利城邦小小的海軍所無法媲美的。因此,西班牙成為哥倫布可以尋求到贊助的*合適的選擇。于是,哥倫布來到西班牙,開始緊鑼密鼓地為他的偉大西部遠航做準備。當今我們會為了取得軍事上微不足道的一點點小勝利而不惜花費幾百萬美元,所以對我們來說很難理解那個還沒有引入黃金儲備和信用制度的資本主義體系所表現出來的笨拙和無助。一百多年前爆發的法國大革命,就是因為18世紀*富有的君主和他所有的大臣、忠誠的內閣以及當時*有經驗的金融顧問加一起,都沒有辦法籌集一
美國簡史 作者簡介
作者簡介[美]亨德里克??威廉??房龍(Hendrik Willem van Loon, 1882—1944):20世紀美國歷史學家,影響數代人的人文啟蒙作家。他曾獲得慕尼黑大學歷史學博士學位,但與一般的歷史作家不同,他的歷史類著作大多幽默詼諧,輕松易懂,字里行間充滿了強烈的人文情懷,因此受到世界各國讀者的喜愛。他一生著作頗豐,代表作有《人類的故事》(又名《人類簡史》)《房龍地理》(又名《地球簡史》)《寬容》《圣經的故事》等。 譯者簡介陳玉立,上海外國語大學高級翻譯學院翻譯學專業碩士。熱愛語言藝術,熱愛文字工作,喜歡閱讀歷史書籍,喜歡圖書翻譯并參與了多部圖書的翻譯工作。在翻譯的時候,注重語言的通俗性和可讀性,盡量減輕英文翻譯為中文的痕跡。語言輕松,可讀性強。顏震,歷史學專業博士,吉林大學公共外交學院講師。喜歡圖書翻譯,興趣所在,曾利用業余時間多次參與翻譯工作,譯作包括《烏克蘭史》《英國學派理論導論》《早期現代世界的國際秩序》等。他的歷史知識扎實,英語專業,語言功底深厚,在翻譯的時候很注重語言的通俗性。
- >
史學評論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姑媽的寶刀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月亮虎
- >
月亮與六便士
- >
唐代進士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