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通鑒(全四冊)(精裝)
-
>
明通鑒(全三冊)(精裝)
-
>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簽名鈐印特裝本)
-
>
歐洲至暗時刻(1878-1923):一戰為何爆發及戰后如何重建
-
>
(精裝)奧托·馮·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建立
-
>
華文全球史:中國文脈
皇權與教化 版權信息
- ISBN:9787520366052
- 條形碼:9787520366052 ; 978-7-5203-6605-2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皇權與教化 內容簡介
武英殿修書處(1680—1912)是專門從事內府書籍刊印、校勘和裝潢的清代皇家出版機構,刊印殿本達六七百種,以“精校精刊”著稱于世。本書以“武英殿修書處”為研究對象,通過大量發掘利用檔案、官書、政典、筆記等文獻資料,系統探究設立始末、職官設置、人員分工、后勤保障等基本問題,關注“活”的制度史,動態考察制度損益和日常運作機制,同時從版本學、書籍史等視角考察殿本的形成過程、版刻特征及其售賣流通,從而深入揭示出武英殿修書處的政治文化內涵。武英殿修書處作為清代“皇家出版社”,系統全面地厘清其歷史源流、發展歷程、制度運作、活字印刷等細節問題,對于中國出版史、藏書史、文化史等諸多領域均具有重要意義,為當今圖書出版和管理提供有益的借鑒和啟示,也將進一步凸顯武英殿修書處在清代學術文化脈絡中的地位和價值。
皇權與教化 目錄
**節 選題緣起
第二節 學術史回顧
第三節 研究對象與寫作思路
一 概念界定
二 研究思路
三 研究方法
第四節 資料來源
**章 武英殿修書處設立的背景與淵源
**節 明代以前的中央機構刻書
一 宋代中央機構刻書
二 元代中央機構刻書
第二節 明代中央機構刻書與清代內府刻書源流
一 明代中央機構刻書概況
二 明代經廠刻書與清代內府刻書源流
第三節 清初政治文化環境及中央機構刻書
一 清初統治者編刻書籍之風
二 清初中央機構刻書概況
第二章 武英殿修書處的成立與發展脈絡
**節 成立時間與刊刻殿本概貌
一 武英殿修書處成立時間考實
二 武英殿修書處刊刻殿本概貌
第二節 創始期(康熙時期,1680-1722)
一 康熙朝武英殿修書處的制度發展
一康熙朝刊刻殿本的數量和特色
第三節 鼎盛期(雍乾時期,1723-1795)
一 雍乾朝武英殿修書處的制度發展
一 雍乾朝刊刻殿本的數量和特色
三 雍乾朝武英殿修書處印刷技術的發展
第四節 式微期(嘉道時期,1796-1850)
一 嘉道朝武英殿修書處的制度發展
二 嘉道朝刊刻殿本的數量和特色
第五節 衰亡期(咸同光宣時期,1851-1912)
一 同光朝武英殿的兩次火災及其影響
二 咸豐朝以后刊刻殿本的數量和特色
第三章 武英殿修書處的組織機構與人員管理
**節 武英殿修書處的組織機構
一 武英殿歷史沿革和職能轉變
二 武英殿各殿堂及其用途
三 武英殿修書處組織機構及其職掌
第二節 武英殿修書處職官設置與管理
一 監造處
二 校刊翰林處
三 御書處
第三節 武英殿修書處人員考述
一 武英殿總裁考
……
第四章 武英殿修書處的日常運作機制
第五章 武英殿修書處的刊印與校勘活動
第六章 武英殿修書處刊印殿本特征與著錄訂誤
第七章 武英殿修書處刊印殿本的流通
總結與思考
附錄 清代殿本編年總目(1680-1912)
參考文獻
索引
后記
皇權與教化 作者簡介
項旋,福建龍巖人,歷史學博士、博士后。現任教于北京師范大學歷史學院。本科畢業于北京師范大學歷史學院,2010-2017年就讀于中國人民大學清史研究所,先后獲歷史學碩士學位、博士學位,師從黃愛平教授。博士期間曾在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東亞系聯合培養,合作導師為艾爾曼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為明清史、書籍文化史。出版《清代古今圖書集成館研究》等學術著作,在《中國史研究》《近代史研究》《文史》及韓國《中國史研究》等海內外刊物發表論文三十余篇。主持國家社科基金博士論文出版項目1項,主持完成第11批中國博士后基金特別資助項目、第63批中困博士后基金面上一等資助項目、北京師范大學青年教師基金項目各1項。
- >
自卑與超越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史學評論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經典常談
- >
月亮與六便士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