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論中國
-
>
中共中央在西柏坡
-
>
同盟的真相:美國如何秘密統治日本
-
>
中國歷代政治得失
-
>
中國共產黨的一百年
-
>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 第四卷
-
>
在慶祝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
產權糾紛視角下的資源型農村政治生態(tài)研究 版權信息
- ISBN:9787520353298
- 條形碼:9787520353298 ; 978-7-5203-5329-8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產權糾紛視角下的資源型農村政治生態(tài)研究 內容簡介
產權是政治的基礎,從產權視角研究資源型農村政治生態(tài)很好重要。本書從煤礦產權及其變遷視角,以一個典型的資源型農村為研究對象,分析不同產權形態(tài)下資源型鄉(xiāng)村政治生態(tài)的變化及特征,探尋不同產權結構對資源型農村政治生態(tài)的影響因素及其影響農村政治生態(tài)的內在機制,說明產權與政治生態(tài)的內在關聯。
產權糾紛視角下的資源型農村政治生態(tài)研究 目錄
一 研究緣起與研究意義
(一)研究緣起
(二)研究意義
二 研究現狀與研究述評
(一)產權與政治相關研究
(二)產權與鄉(xiāng)村治理相關研究
(三)政治生態(tài)研究
三 主要概念界定
(一)產權與煤礦產權
(二)資源型村莊
(三)政治生態(tài)
四 研究思路與研究內容
五 研究方法與個案概況
(一)研究方法
(二)個案概況
**章 產權創(chuàng)設中的治權演進與分利秩序
一 合伙辦礦與個體權威式治理
(一)有水快流與集資辦礦
(二)作為權宜之計的“股權激勵”
(三)高度統一的股權結構與家族結構
二 集體建礦與分利型村莊秩序
(一)從合伙到集體:無奈的轉型重組
(二)雙重代表權威與煤礦控制
(三)聯營公司對村莊治權結構的沖擊
(四)鄉(xiāng)鎮(zhèn)的介入與治理復雜化
三 利益均沾與村企聯營失敗
(一)“以煤補村”與“利益均沾”
(二)封閉與差異化的福利分配
(三)經營權爭奪與聯營失敗
四 小結
第二章 產權變更中的利益失衡與治理失序
一 兩委分歧與村書記之爭
(一)國家的煤礦改制政策
(二)鄉(xiāng)鎮(zhèn)委派村書記的困境
(三)撲朔迷離的村書記之爭
二 妥協與平衡下的煤礦外包與產權變更
(一)煤礦外包合同的草草簽訂
(二)產權變更后的主體結構及關系變化
三 產權變更后的利益失衡與自治異化
(一)煤礦承包下的權力變化與利益失衡
(二)利益分化下的村干部選舉
(三)以股權為依據的利益爭奪
四 產權矛盾激化下的混亂與對抗
(一)軟硬兼施的煤礦策略選擇
(二)維穩(wěn)壓力下的鄉(xiāng)、礦、村博弈
(三)村莊治理失能與整體混亂
五 小結
第三章 資源整合下的利益共享與秩序重建
一 資源整合與產權明晰
(一)資源整合與煤礦國有化
(二)國有產權下的利益共享
(三)工具性的利益分配與村民約束
二 利益共享中的村莊經濟轉型與關系調整
(一)利益共享中的村莊經濟轉型
(二)鄉(xiāng)鎮(zhèn)與煤礦的“互嵌式”合作
(三)村礦建立多元參與的協調機制
(四)整村搬遷中鄉(xiāng)、礦、村的相互支持
三 資源整合下的秩序重建
(一)均衡分配與利益共享
(二)多元協商與矛盾化解
(三)懲惡揚善與鄉(xiāng)風改善
四 小結
第四章 結論與討論
一 結論
(一)產權與治理的關系形塑資源型農村的政治生態(tài)
(二)利益失衡、權錢交易是資源產權改革中政治生態(tài)的突出表現
(三)國家政策是資源型農村產權與治理變動的外部誘因
(四)產權與治權的良性互動是資源型農村有效治理的關鍵
二 討論
(一)產權視角下資源型農村村民自治機制有效運轉的問題
(二)資源型農村農民集體產權權益與民主權利的保障問題
附錄
附件一 SD村與大興實業(yè)公司聯營煤礦合同
附件二 承包附坡合同
附件三 承包修筑涵洞合同
附件四 《SD村煤礦承包協議書》
參考文獻
產權糾紛視角下的資源型農村政治生態(tài)研究 節(jié)選
《產權糾紛視角下的資源型農村政治生態(tài)研究:一個典型村莊的調查與思考》: 勞動力資源多。SD村位于貧困閉塞的呂梁山區(qū),與外界的信息物質交流較為有限,他們一直固守傳統多子多福多壽的文化傳統,具有強烈的生育男孩偏好,在村里的白姓、孫姓、康姓等大家族為壯大本族的力量,族中年齡大、輩分高的“長老”積極鼓勵晚輩早生多生。在人民公社時期,為保持村民勞動權利而導致農業(yè)“過密化”現象,“不容忍部分人失業(yè),哪怕這意味著對其他勞動力更有效的使用①,大量勞動力”窩工“在較為有限的土地上,改革開放以來雖然從土地上”解放“了這些勞動力,但是信息的閉塞和眼界的狹窄使SD村的年輕人既缺乏到外面闖天下的勇氣和決心,也缺少外出打工經商的渠道和門路。由于家長目光的短淺以及家庭本身的貧困,村民們并不真正懂得知識改變命運的道理,也缺乏足夠的經濟實力送孩子讀高中、考大學從而徹底脫離村莊。長期形成的人口壓力只能依靠干旱貧瘠的土地,村民生活水平越來越差,村莊也越來越貧窮落后。 村莊的紅色傳統。SD村位于黃河東岸X縣,這里是當年八路軍東征的重要戰(zhàn)場之一,也是閻錫山發(fā)動”晉西事變“的主戰(zhàn)場之一。一些老人認為:“X縣是新中國解放的**縣,早在1938年就建立了革命根據地,建立了人民政府。”②當地人民在長期的抗日戰(zhàn)爭和解放戰(zhàn)爭中,積極擁軍擁前,賀龍領導的一二零師總部就位于該縣。因此,省市新任的主要黨政領導一般都要到當地的蔡家崖革命紀念館參觀學習,緬懷革命先烈的豐功偉績。長期的革命傳統使當地群眾對黨和政府認同度高,SD村的BYC從人民公社時期長期擔任村支書,早年當過兵,有一定的文化水平,在本家族中也是能人,輩分高,在村里和家族中都有很高威望。 村莊辦礦的物質基礎。由于SD村在人民公社時期干部有權威,大隊對上級的要求嚴格執(zhí)行,在20世紀60年代前后建設了集體食堂和養(yǎng)豬場,農業(yè)學大寨時期開山填溝建集體糧食打場、曬場,雖然這些公共實施并未產生預期的效果,并且很快就因為國家經濟形勢的惡化和政策調整而廢置,成為被村民遺忘和遺棄的角落。集體廢棄的窯洞、養(yǎng)豬場和曬場等在分田到戶后進一步破敗,在村莊的生產生活中實際作用微乎其微,“*多也就是一些村民堆放雜物和孩子們在那里躲貓貓”。但是,在國家鼓勵鄉(xiāng)村開辦煤礦后,廢棄窯洞、食堂和養(yǎng)豬場的磚石就成為修建煤礦井筒壁的上好材料,而集體曬場就成了儲煤運煤的樞紐。 村民脫貧致富的強烈愿望。推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后,獲得生產經營自主權的農民,在“交足國家的、留足集體的,剩下的全是自己的”分配政策的激勵下,開始重新考慮和規(guī)劃自己家庭的生產生活。國家改革開放的春風也吹到SD村,隨著收音機、電視機等電器進入個別較為富裕的村民家庭,村民們對外部世界的新變化,沿海城市的新發(fā)展和新生活逐漸有所了解,開始認識到當地與外界的巨大差距,自身只能勉強解決溫飽的現狀與外面“樓上樓下,電視電話”的生活水平相比也感到了困惑與壓力。此外,SD村作為革命老區(qū),有兩位在解放戰(zhàn)爭期間進入部隊的“老革命”,他們在解放后留在了大城市工作,老革命的子孫偶爾在春節(jié)期間回村看望親戚,祭掃祖先的墓地,他們的言談舉止、待人接物以及在衣食住行等方面表現出來的“現代性”,特別是隨身攜帶的新型電子產品,在村莊和村民中形成了直接而強烈的沖擊。作為土地產出極為有限的偏遠山區(qū)、既不具備便利的交通,更不具備發(fā)展商業(yè)的區(qū)位優(yōu)勢,對SD村而言,似乎村莊下面的優(yōu)質煤就是改變他們生活現狀的唯一希望。 ……
產權糾紛視角下的資源型農村政治生態(tài)研究 作者簡介
劉鐵軍,1978年生,男,博士,湖南安鄉(xiāng)人,太原師范學院教師,主要從事資源政治與鄉(xiāng)村治理研究,致力于求解資源型農村因資源產權而引發(fā)的鄉(xiāng)村治理難題。主持山西省教育廳項目1項,在《當代世界與社會主義》《經濟社會體制比較》等核心期刊發(fā)表多篇論文,向政府及相關部門提交多篇研究報告及咨詢報告。
- >
朝聞道
- >
月亮虎
- >
回憶愛瑪儂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唐代進士錄
- >
我與地壇
- >
莉莉和章魚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