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道德經說什么
-
>
電商勇氣三部曲:被討厭的勇氣+幸福的勇氣+不完美的勇氣2
-
>
新時期宗教工作與管理
-
>
帛書道德經
-
>
傳習錄
-
>
齊奧朗作品·苦論
-
>
無障礙閱讀典藏版:莊子全書
科學元典叢書宇宙之謎 版權信息
- ISBN:9787301313992
- 條形碼:9787301313992 ; 978-7-301-31399-2
- 裝幀:簡裝本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科學元典叢書宇宙之謎 本書特色
·它是20世紀初的一部現象級暢銷書,被譯為20多種文字,為作者贏得了排山倒海般的巨大聲名。
·它既如史詩般蕩氣回腸,又如檄文般酣暢淋漓,對近代科學文明的傳播產生了重要影響。
·《宇宙之謎》這本書在一切文明國家中掀起了一場大風波。——列寧
科學元典叢書宇宙之謎 內容簡介
《宇宙之謎》是海克爾的代表作。在本書中,海克爾以科學家的理性與哲學家的思辨,對19世紀自然科學的巨大成就,尤其是生物進化論進行了清晰的總結,在科學發現的鐵的事實與定律的基礎上,探索宇宙、地球、生命、物種、人類及其意識的起源和發展等“宇宙之謎”,勾畫出一幅唯物主義的圖景,意在解除束縛民眾精神生活的落后觀念,沖破長久以來社會生活方方面面的藩籬。本書既如史詩般蕩氣回腸,又如檄文般酣暢淋漓,對近代科學文明的傳播產生了重要影響,被譯為多國文字,反復再版。
本書由翻譯家袁志英教授和其他幾位德語專家,依托復旦大學多位學識淵博的專家學者,集眾人之力翻譯而成,因而對書中龐雜的各學科知識及眾多的人物、著作線索,都有比較準確的把握。譯文曉暢準確,還原了《宇宙之謎》原書恣肆、縱橫捭闔的風貌。
本書將帶領當下的讀者重訪一個多世紀以前那個科學與蒙昧激烈交鋒的時代,看優選的科學思想如何如燈塔般一掃黑暗與陰霾,引領世人走出迷途。本書所體現出的求真求實、無所畏懼的科學精神,也將給當下讀者的人生旅途帶來啟發。
本書作為“科學元典”叢書中的一部,對于當下讀者了解近代以來科學文明傳播的歷程、培養科學素養和科學精神,具有重要意義。
科學元典叢書宇宙之謎 目錄
弁 言
導 讀
前 言
**部分 人類學:人
**章 宇宙之謎的提出
第二章 我們的軀體構造
第三章 我們的生命
第四章 我們的胚胎史
第五章 我們的種系發生
第二部分 心理學:靈魂
第六章 靈魂的本質
第七章 靈魂的階段
第八章 靈魂的胚胎史
第九章 靈魂的系統發生
第十章 靈魂的意識
第十一章 靈魂不死
第三部分 宇宙學:宇宙
第十二章 實體定律
第十三章 宇宙進化史
第十四章 自然界的統一性
第十五章 神和世界
第四部分 神學:上帝
第十六章 知識和信仰
第十七章 科學和基督教
第十八章 我們的一元論宗教
第十九章 我們的一元論倫理學
第二十章 宇宙之謎的解決
結束語
注釋和解釋
跋
科學元典叢書宇宙之謎 節選
第四章 我們的胚胎史 人是一種什么特殊的生物嗎?人是否與狗、鳥、蛙、魚的起源完全不同?人是否已被證明在自然界沒有位置,并且和較低級的動物界沒有真正的親緣關系呢?或者人是否也和其他動物一樣起源于一個相似的胚體.并經歷過同樣緩慢和漸進的演變過程呢?這些問題的答案已明確無疑,而且在近三十年來也沒有人懷疑過。人類起源的方式及其早期進化狀況無疑是和比人稍低級的動物相同,在這方面,人和猿猴的確要比猿猴和狗更接近得多。
托馬斯·赫胥黎
1863年 比較個體發生,即個體動物或個體的進化史,同比較解剖學和比較生理學相比,可以更確切地說是19世紀的產物。人在子宮里是怎樣形成的?動物是怎樣由卵發展的?植物是如何由種子長成的?數千年來,這一內容艱深的問題一直為人們思考著。直到1828年,胚胎學家卡爾·恩斯特·貝爾才給我們指出了一條深入探索胚胎史秘密真相的正確途徑。1859年,達爾文通過其物種起源論的革新給我們提供了一把打開胚胎史緊閉的大門的鑰匙,從而使我們可以登堂入室,追本溯源。對這些極有趣但又極深奧的內容,我的《人類起源》一書已作了詳細的論述,所以,在這里我只是對*重要的一些現象作一個簡略的綜述和說明。我首先想從歷史上追溯一下早期的個體發生和與此相關的預成論
預成論
博學多才的“博物學之父”亞里士多德的古典著作,無論對比較解剖學還是對進化史來說,都是我們所熟知的*古老的科學源泉(在公元前4世紀)。這位偉大的哲學家不僅在他的卷帙浩繁的動物史中,而且在他的一本特別的小冊子《論動物的繁殖和進化的五記》里,向我們講述了很多有趣的事實,并論證了它們的意義。其中有許多觀點現在又被發現并流行起來。除此之外,當然還有不少杜撰和謬誤,但對人的胚胎的隱秘的形成卻一無所知。在此后漫長的兩千多年間,處于蒙昧狀態的科學一直沒有取得任何進步。直至17世紀初,人們才重新開始從事這方面的研究。意大利解剖學家法布里修斯·阿貝·阿奎彭登特(在帕多瓦)于1600年發表了許多關于人類和某些高級動物胚胎的*早的圖片和說明。著名的馬塞羅·馬爾比基(在波倫亞)是動植物學的開路先鋒,他于1687年首次系統地描述了小雞在孵化卵中成長的過程。
所有這些早期的觀察家都堅持這種觀點:在動物的卵里像在高級植物的種子里一樣,整個軀體及其一切部分都早已存在,只是處在一種極纖細和透明的狀態,以致人們不能識別;因而整個發育過程只不過是被束縛部分的成長或“展開”。這種錯誤論點,直至19世紀初還普遍流行,我們稱這種預先形成的學說為“預成論”,它也常常被稱為“展開論”。新近許多作者,特別是在英國,把這一概念理解成意義完全不同的“變形論”。
裝填論
在17世紀,進一步又產生了一種與預成論密切有關并從其中合理推論出來的理論,這就是那些有見識的生物學家所致力研究的獨特的“裝填論”。人們設想,在卵里已存在著整個機體及其各個部分的胚芽,而在胚芽中必然又先已形成了一種帶著下一代卵的幼小胚胎的卵巢,卵巢中又必然含有再下一代的卵,這樣以至于無窮!著名的生理學家哈勒曾作過這樣的計算,在六千年以前,上帝———在他創世的第6天———把2000億人的胚胎同時造了出來,并巧妙地把它們裝填進可敬的人類之母夏娃的卵巢里。甚至連德高望重的哲學家萊布尼茨也贊同這種說法,并將其用于它的單子論。單子論認為,靈魂和軀體永遠不可分割地存在于一體。萊布尼茨還把這種說法引申到靈魂上。他說:“人類的靈魂,從其先祖一直上溯到亞當,即從萬物之始起,總是存在于有機體的形態之中。”
漸成論
1759年11月,一個26歲的青年醫生卡斯帕爾·弗里德里希·沃爾弗(一個柏林裁縫的兒子)在哈勒那里為他的博士論文《發育論》進行答辯。他在經過一系列*艱苦、*細微的觀察以后斷言,盛極一時的預成論和裝填論是錯誤的。在孵化的雞卵中剛開始根本不存在后期雞的軀體及其各個部分的痕跡,只是在大家所熟知的黃色的卵黃上面有一層很小的白色圓盤。這層薄的“胚盤”是橢圓形的,并分離為相疊的四層,即四個*重要器官系統的雛形:*上層是神經系統,其次是肌肉系統,再下面是心血管系統,*后是腸道系統。是的,沃爾弗說得很對,胚胎的構造并非是早已形成的器官的展開,而是一系列新構造的產生,即真正的“漸成”,一部分接著一部分產生,開始時都是簡單的形式,與以后發育成形的截然不同,通過一系列顯著的演變才能發育完全。這一發現是18世紀*偉大的發現之一!它通過對所觀察的事實的檢驗就可以直接得到證明,在這個基礎上所創立的“發育論”并不是一種理論,而是一種地地道道的事實,但是整整有半個世紀之久,根本得不到承認。哈勒的崇高威望特別阻礙了這一理論的發展,他頑固地堅持這樣一種教條來反對它:“根本沒有發育!動物體的各個部分不是次第發育的,而是同時被創造出來的。”沃爾弗不得不出走到彼得堡去。在他死后很久,他所觀察到的、可是早已被人遺忘了的事實卻于1806年又被耶拿的羅倫**部分人類學:人40茨·奧肯重新發現。
胚層論
奧肯證實了沃爾弗的漸成論,梅克爾(于1812年)又把《腸道進化》這一重要著作從拉丁文譯成德文。自此以后,德國許多年輕的科學家都滿懷熱情地投入胚胎史的研究工作。其中*著名和*有成就的是卡爾·恩斯特·貝爾,1828年他發表了他著名的主要著作:《動物進化史:觀察與回顧》。這本書不僅全面清晰地描繪了胚胎構造,而且書里還充滿了機智的推斷。他首先把人類和脊椎動物的胚胎構造作了詳細的論述,此外還涉及較低級的無脊椎動物的根本不同的個體發生。貝爾認為,較高級脊椎動物的圓形胚盤中的兩層葉狀層,首先各自再分離為兩層,這四個胚層變成四個管道即基本器官———皮膚層、肌肉層、血管層和黏膜層,再通過復雜的發育過程而形成了后來的器官,人類及所有的脊椎動物都是如此。無脊椎動物的三個大類的情況則完全兩樣。貝爾的許多發現中*重要的一個就是發現了人卵。以前人們認為,人和所有其他哺乳動物的卵是卵巢中為數很多的小泡。1827年貝爾向我們指出,真正的卵被封閉于這些小泡即“囊狀卵泡”中,它們非常微小,為直徑0.2毫米的球體,在條件好的情況下,用肉眼可看到是一個小點。他還首先發現了從哺乳動物這些小的卵細胞中*先發育成的一個獨特胚胞,即含液的中空球體,它的壁是一層薄薄的胚膜(囊胚層)。卵細胞與精細胞貝爾以其胚層論給胚胎學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十年之后,由于細胞理論的建立(1838年),胚層論又面臨著一個新的重要任務:組成發育成熟的動物體的組織與細胞,它們和動物卵以及由卵產生的胚層究竟有什么關系?19世紀中葉,約翰內斯·彌勒的兩個杰出的學生:羅伯特·雷馬克(在柏林)和阿爾貝特·克利克(在維爾茨堡)才正確地回答了這一內容深奧的問題。他們證實,卵原來第四章我們的胚胎史41只是個簡單的細胞。經過不斷分裂而產生的為數眾多的胚胞或“分裂球”也是簡單的細胞,首先由這些“分裂細胞”構成了胚層,然后通過這些胚層的分工或分裂構成了各個不同的器官。此外,克利克的另外一個偉大貢獻是,他證實了雄性動物的黏液狀的精液也是一攤顯微的細胞。精液中活躍的扣針狀的“精蟲”(或精子),就像我在1886年就海綿的精子所證實的那樣,只是一種奇特的“纖毛細胞”。這也證明了動物的兩種重要生殖物質,一是雄性的精子,一是雌性的卵,也是和細胞理論相吻合的。這一發現的偉大哲學意義只是在后來通過對生育過程的過細研究(1875年)才為人們所了解。
原腸祖論
所有早期胚胎構造研究的對象,都是人和較高級的脊椎動物,首先是禽類的胚胎,因為雞蛋可以隨時大量供應,所以它是*大量*方便的研究對象。人們可以用孵化機(像母雞自然地孵小雞一樣)很方便地孵化雞蛋,而且可以在3個星期里每時每刻地觀察從簡單的卵細胞到成形的禽體這一系列變化。也是這個貝爾,證實了不同種類的脊椎動物在其胚層的獨特構造以及由胚層所形成的各個器官方面都有相似的地方。可是種類很多的無脊椎動物———這種動物的數量很大,其胚胎發育與脊椎動物具有本質的不同,大多數似乎沒有真正的胚層。直到19世紀中葉對個別無脊椎動物的研究,如1844年克利克對頭足類、1849年赫胥黎對水母的研究,都證實有這樣的胚層。后來科瓦列夫斯基①在1866年的發現具有特別重大的意義,他發現*低級的脊椎動物文昌魚是用同一種很原始的方式發育而成的,跟血緣關系顯然很遠的一種無脊椎的被囊動物海鞘類的發育方式一樣。他還證實了各種不同的蠕形動物、棘皮動物和關節動物也具有相似的胚層結構。
科學元典叢書宇宙之謎 作者簡介
海克爾(Ernst Haeckel,1834—1919),德國博物學家、生物學家、哲學家、 藝術家,世界著名的進化論者和進化論傳播者。 袁志英,翻譯家,同濟大學外國語學院德語系教授,從事德語教學、研究與翻譯,有數百萬字文學、哲學、社會學等譯著。
- >
月亮虎
- >
我與地壇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莉莉和章魚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朝聞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