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東洋鏡:京華舊影
-
>
東洋鏡:嵩山少林寺舊影
-
>
東洋鏡:晚清雜觀
-
>
關中木雕
-
>
國博日歷2024年禮盒版
-
>
中國書法一本通
-
>
中國美術8000年
紙上美術館系列馬奈:真實的深度 版權信息
- ISBN:9787559643308
- 條形碼:9787559643308 ; 978-7-5596-4330-8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紙上美術館系列馬奈:真實的深度 本書特色
中國國家地理 重磅推出 藝術普及系列“紙上美術館”,家庭**的藝術入門讀物 把美術館搬回家,從文藝復興到浮世繪,從達·芬奇到梵高,27位畫家,27本書,盡覽世界名畫 翻開書本,如同走進“紙上美術館”;貼心的隨畫解讀,帶你一起感受藝術的溫度 原版由歐洲知名媒體GEO藝術與《世界報》聯合出品,世界各大美術館供圖,高清畫質,同類書中優質水準,色彩逼近原作,細節一覽無余 8開大開本精裝,特選高檔進口啞粉紙印刷,品質媲美國外原版畫冊,值得收藏 本書亮點 ※虛擬展廳※ 為每位畫家模擬一座專屬美術館 精心劃分各大主題展廳 近距離欣賞畫家六十余件代表作 ※高清細節※ 歐洲知名媒體GEO藝術與《世界報》聯合出品 全球各大美術館供圖 逼近原作的細節呈現 ※隨畫解讀※ 資深藝術學者撰寫畫作介紹 如同參觀美術館時的貼心講解 ※畫家年表※ 隨書附帶畫家生平履歷 了解藝術大師創作歷程 ※收藏分布※ 散落各地的原作分布詳表 指引你探尋真跡之路
紙上美術館系列馬奈:真實的深度 內容簡介
本書是“紙上美術館”系列圖書之一。馬奈,法國畫家,1832年出生于巴黎,是19世紀印象派的奠基人之一。他在創作中將古典主義技法與現代題材相結合,同時吸收了西班牙繪畫和日本浮世繪的元素。他深具革新精神的藝術創作態度,深深影響了莫奈、塞尚、梵高等畫家,進而將繪畫帶入現代主義的道路上。代表作品有《草地上的午餐》《奧林匹亞》《吹短笛的男孩》等。
紙上美術館系列馬奈:真實的深度 目錄
A 日常生活圖景
馬奈從日常生活中汲取靈感,將眼前所見描繪成畫面。
B 肖像畫
馬奈為友人、親屬、無名氏和各界名流(如馬拉美和莫奈)創作肖像畫。
C 風景畫
馬奈并不熱衷田園生活,他留下的風景畫數量稀少,包括一些描繪花園景觀和巴黎街道的作品。
D 靜物畫
雖然在馬奈的作品中,靜物畫的數量僅占五分之一,但他以靜物畫的傳統題材(如花束、水果等)為靈感,為后世留下了許多動人畫作。
紙上美術館系列馬奈:真實的深度 節選
風格與技巧 驚世駭俗 1863年,因為官方沙龍展評委會在評選作品時過于嚴格,拿破侖三世于4月20日親臨現場,對落選畫作進行評判,*后他決定在巴黎工業宮的側廳舉行“落選者沙龍”,將落選作品公開展覽。一些藝術家不愿意參加“落選者沙龍”展覽,而馬奈沒有糾結,將自己的《草地上的午餐》(又名《浴》)掛在了“落選者沙龍”的展墻上,不料在當時掀起了軒然大波。這是一幅借鑒了提香和拉斐爾畫作的主題和構圖的作品,畫家選擇了通常用于描繪宏大歷史題材的巨幅畫布進行創作,但傳統作品中的主題蕩然無存,取而代之的是有傷風化且令人費解的世俗場景:這名女子出于什么原因赤身裸體地坐在草地上?身旁還圍坐著兩位身著現代服飾的男子,他們是畫家以兩位弟弟為模特創作出的人物嗎?一切毫無頭緒。公眾對此畫作嗤之以鼻。不可否認的是,畫作的繪畫手法自然灑脫、無拘無束,畫布上涂抹著大量色調均勻的色塊,陰影的部分與明亮的部分形成鮮明對比,林中內景猶如一塊裝飾布景,而畫中人好似擺姿勢的模特。 《草地上的午餐》 1863年 布面油彩畫 高:208厘米 寬:264.5厘米 巴黎 奧賽博物館 局部細節詳解 具有現代性的典范之作 這幅畫的構圖靈感同樣源自戈雅。馬奈將三位友人安置于畫布上,風景畫家安托萬·吉耶梅(1842—1918)站在女士們身后,彼時,他在瑞士學院1結識了一眾青年藝術家,并成為這些未來的印象派畫家的好友;身處背景陰影中,手托茶盤的少年可能是萊昂·克爾拉-勒恩霍夫;小提琴家范妮·克洛站于右側,她時常與蘇姍娜一起演奏音樂;眼神憂郁的貝爾特·莫里索坐在左側,在看過此畫后,她曾向姐姐傾訴道:“與其說丑陋,我看起來更顯得怪異。” 馬奈在此畫作中再次展現出他與同時代畫家的不同之處。其他畫家會通過描繪人物相互交流和彼此對望的交際場景來“講述”故事,而馬奈把人物置于各自孤立的狀態中,人物目光渙散,面無表情,心不在焉,觀者需要自己去思考畫面所講述的故事。 這種畫面敘事的缺失,再加上簡化的輪廓、濃稠的色彩和近景光亮與背景陰影之間的強烈反差,又一次激怒了官方評論界。即便如此,此畫作仍成為新一代印象派畫家眼中具有現代性的典范之作。在將近一個世紀之后,比利時畫家馬格里特從這幅畫中汲取靈感,創作出了超現實主義風格的作品《馬奈的陽臺》,他將四具棺木擺在類似的裝飾著綠色百葉窗的陽臺上,每具棺木與馬奈原作中的人物一一對應,近景中的棺木甚至擺出了“坐著”的姿勢。 《陽臺》 1868—1869年 布面油彩畫 高:170厘米 寬:124.5厘米 巴黎 奧賽博物館 兩幅維多琳的全身像 1867年,左拉稱贊了馬奈的這幅《街頭女歌手》,盛贊其“苦尋藝術的真實性”,認為他是“一個一絲不茍地雕琢畫面的人,他追求的是毫不含糊地呈現出眼前的一切”,當時,除了左拉,評論界并不欣賞這兩幅肖像畫。和馬奈一樣,庫爾貝的作品在當時也頗具爭議。右頁的畫作與庫爾貝的《女人與鸚鵡》異曲同工,往往被解讀為一幅代表五種感官的寓意畫——花束(嗅覺)、柑橘(味覺)、鸚鵡(聽覺)和單片眼鏡(觸覺和視覺)。其實,畫上的單片眼鏡和紫羅蘭花束是對訂購者的致敬,這就避免了對畫作的過度解讀。 《1866年的年輕淑女》或《女人與鸚鵡》 1866年 布面油彩畫 高:185.1 厘米 寬:128.6 厘米 紐約 大都會藝術博物館 《街頭女歌手》 約1862年 布面油彩畫 高:171.1厘米 寬:105.8厘米 波士頓 波士頓美術博物館 馬奈畫活了靜物,就算是*鍥而不舍地公然詆毀他的反對者們也會肯定他這種天賦。 —— 埃米爾·左拉 千姿百態的芍藥花 馬奈*愛芍藥,據說他在熱訥維耶的花園中親手栽種了芍藥花。1864—1865年間,馬奈創作了多幅描繪芍藥花的作品。在這些畫里,芍藥花或插在瓶中,或仿佛才摘下似的擺于桌上——修枝剪還擺在一旁。雖然評論界一直以來都不大欣賞馬奈的作品,但對這些靜物畫的精湛技藝還是表示了肯定。1865年2月,路易·馬蒂內在其位于意大利人大道26號的畫廊中舉行了一場展覽。在看了馬奈的芍藥系列畫后,托雷承認這些“芍藥習作”展現出了“無可爭辯的生動與別致”;然后,在版畫商人卡達爾坐落于黎塞留街的藝術品商店中舉行了另一場展覽,這次馬奈展出了左頁的畫作。右頁的《小臺座上的芍藥花瓶》具有更程式化的構圖和更精雕細琢的處理,而左頁這幅《白色芍藥花》展現出截然不同的表達手法,畫面結構更顯自由隨意。凋零的花瓣、低垂的花蕾以及桌上的殘枝,寓意著摘下的花朵縱然能怒放,但也逃不開朝生暮死的結局。這幅畫大概是對虛空畫傳統主題的另類演繹。 《白色芍藥花》 1864 年 布面油彩畫 高:30.5 厘米 寬:46.5 厘米 巴黎 奧賽博物館 《小臺座上的芍藥花瓶》 1864 年 布面油彩畫 高:93.3 厘米 寬:70 厘米 巴黎 奧賽博物館
紙上美術館系列馬奈:真實的深度 作者簡介
弗朗索瓦絲·培爾,畢業于古典文學和藝術史專業,定期為盧浮宮和奧賽博物館等法國主要博物館撰寫導覽指南,出版有《盧浮宮博物館的杰作》(2003)等多部作品。與德國知名媒體GEO藝術和世界報合作“紙上美術館”系列,多本已被譯成中文版,如《梵高:蒼穹之色》《維米爾:心靈畫家》《倫勃朗:光影魔術》《卡拉瓦喬:情感的力量》《塞尚:用畫筆思考》等。 譯者李磊,法語自由譯者,熱衷水彩畫創作。譯有紙上美術館系列《達·芬奇》《波提切利》《拉斐爾》《梵高》《高更》《蒙克》等。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月亮虎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月亮與六便士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