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醫入門必背歌訣
-
>
醫驗集要
-
>
尋回中醫失落的元神2:象之篇
-
>
補遺雷公炮制便覽 (一函2冊)
-
>
人體解剖學常用詞圖解(精裝)
-
>
神醫華佗(奇方妙治)
-
>
(精)河南古代醫家經驗輯
中醫歷代名家學術研究叢書羅天益 版權信息
- ISBN:9787513217446
- 條形碼:9787513217446 ; 978-7-5132-1744-6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中醫歷代名家學術研究叢書羅天益 內容簡介
本書通過對《衛生寶鑒》的系統研究,并結合現代以來70余篇有關文獻資料,較全面整理了羅天益在三焦辨證、脾胃學說、針灸用藥等方面的學術思想及對后世的影響。同時整理了羅天益辨治中風、咳喘、瀉痢、黃疸、胞痹、婦人病、小兒病等的臨床經驗。鑒析了《衛生寶鑒》記載的誤治病案18例,驗案63例。書末附有研究綜述及文獻題錄。可供廣大中醫和中西醫結合專業人員臨床參考和學習研究之用。
中醫歷代名家學術研究叢書羅天益 目錄
一、時代背景
二、生平紀略
三、從醫經歷
(一)勤學篤誠
(二)明理知變
(三)注重實踐
著作簡介
一、《衛生寶鑒》
二、《蘭室秘藏》
三、《東垣試效方》
學術恩想
一、學術淵源
(一)繼承李東垣學術思想
(二)繼承《內經》理論
(三)吸取前賢諸家之長
二、學術特色
(一)革流弊以正醫道
(二)突出三焦辨證
(三)發揚李東垣脾胃學說
(四)針藥并用,擅用灸法
臨證經驗
一、內科病證診治
(一)食傷脾胃
(二)飲傷脾胃
(三)勞倦內傷
(四)中風證治
(五)咳喘證治
(六)瀉痢證治
(七)黃疸證治
二、婦人病診治
(一)月經病
(二)帶下病
(三)妊娠病
(四)產后病
(五)婦科雜病
(六)其他特色
三、兒科病證
(一)外感病證
(二)內傷諸病證
四、其他諸證
(一)風癇
(二)破傷風
(三)癘風
(四)鶴膝風
(五)頭風證和雷頭風
(六)胞痹證治
五、醫案鑒析
(一)驗案賞析
(二)誤治醫案醫話鑒析
后世影響
一、歷代評價
二、學派傳承
三、后世發揮
(一)《名醫類案》對羅天益醫學的發揮
(二)《古今醫案按》對羅天益醫學的發揮
(三)《歷代名醫醫案精選》對羅天益醫學的發揮
四、國外流傳
參考文獻
中醫歷代名家學術研究叢書羅天益 節選
《羅天益/中醫歷代名家學術研究叢書》: 2.勞倦內傷當辨寒熱 李東垣《脾胃論》,有“始病熱中,若末始為寒中”之論。羅天益承襲李東垣之論而加以發揮,把勞倦所傷病證分為虛中有寒、虛中有熱兩類證候進行論治。脾胃屬土,處于中州,在五臟日孤臟。脾胃為氣機升降之樞紐,脾胃為后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過勞則耗傷脾氣,造成脾氣虧虛之證。勞倦內傷兼夾寒熱屬性不同,則可見虛中有寒或虛中有熱之證。勞倦耗傷元氣,是脾胃內傷的又一個重要因素。其有中陽虛損,寒從內生之“虛中有寒”,以及元氣下流,陰火上沖之“虛中有熱”的不同轉歸。 對于勞倦內傷虛中有寒,羅天益總以溫補脾胃為要務,同時,根據兼夾證候的多少和不同,施以不同的證治,或長于理氣,或長于溫中,或長于消食,或長于化痰,或長于溫補氣血,如此種種,不一而足。 同時,羅天益指出脾胃虛弱者,大抵均是寒證多見,但亦有虛中有熱之證。其論述內傷邪中時,不單論述了虛中有寒,同時也分析了虛中有熱的病證要點。即虛勞為病,脈浮大無根,面色無華,喘促心悸,或寒熱往來,或氣短氣促,或小腹拘急,或里急后重,或頭目昏眩,或少腹脹滿等證,或遺精下泄,或精冷無子,或脈虛細芤遲等證,均是脾胃虛弱伴有虛熱內生。或是虛陽上浮,或是相火偏盛,或是虛火內生,或者虛中夾實之證,亦可導致諸癥叢生。并指出:“《金匱要略》云:夫男子平人脈大者為勞,極虛亦為勞。男子色薄者,主渴及亡血,卒喘悸,脈浮者,里虛也:男子脈虛,沉弦無力,寒熱氣促,里急,小便不利,面色白,時目眩兼衄,少腹滿,此為勞使之然。勞之為病,其脈浮大,手足煩,春夏劇,秋冬瘥;陰寒精自出,酸削不能行,男子脈微弱而澀,為無子,精氣清冷,夫失精家,少腹弦急,陰頭寒,目瞑,發落,脈極虛芤遲,為清谷亡血失精也。”(《衛生寶鑒‘卷五·勞倦所傷虛中有熱》)對于虛中有熱治療,羅天益認為瀉熱補氣,非甘寒不可,佐以甘溫,養其中氣,不可以苦寒瀉其土,使脾土愈虛。如其用人參黃芪散治虛勞客熱,用黃芪建中湯治療諸虛不足,用秦艽鱉甲散治骨蒸勞熱,用桂枝加龍骨牡蠣湯治療失精,表明對虛勞有熱之證是據證而辨,靈活用方。 另外,值得指出的是,羅天益遣用甘寒溫補之劑,已不局限于李東垣的益氣升陽諸方,而擴大使用了不少歷代醫家名方,如建中湯、理中湯、四君子湯、枳術丸等。并在此基礎上進行化裁,創制新方。如其治療的病例中,有因外感寒濕之邪,肝氣抑郁于內,外感內傷導致營衛不和而高熱時作,加之誤用汗下之法,使津氣大傷的狂亂抽搐證,其所擬人參益氣湯方,就是在補中益氣湯中加生甘草、白芍、黃柏三味藥而組成。在補中益氣湯中加入白芍和肝柔筋,生甘草、黃柏瀉熱寧神,則更貼切。又如,其治氣虛頭痛、汗后頭更痛、不能安臥、惡風寒而不喜飲食、氣短而促、自語而懶者,所擬順氣和中湯方,也是在補中益氣湯方中,加入白芍、川芎、蔓荊子、細辛而組成。用白芍斂陰,以川芎、蔓荊、細辛止痛,也十分恰當。 由于李東垣的脾胃內傷學說,對于病機變化的闡述,主要有氣火失調和升降失常兩點,所以在論述脾胃為勞倦所傷的病機時,李東垣著重闡述內傷熱中證。指出“飲食損胃,勞倦傷脾,脾胃虛則火邪乘之而生大熱”。而羅天益則結合臨證治驗,在《衛生寶鑒》中分別列出“勞倦所傷虛中有寒”和“勞倦所傷虛中有熱”,從而強調了脾胃為勞倦所傷有虛寒與虛熱之辨,比之李東垣所論更加有條理而全面。其中,也汲取了張元素的氣味厚薄理論,并結合自己臨證實踐所得,而將氣味厚薄、四氣五味等,結合用于臨證藥物功效的探討。 ……
中醫歷代名家學術研究叢書羅天益 作者簡介
楊景鋒,男,1970年出生,陜西省藍田市人,陜西中醫藥大學教授,醫學碩士,臨床基礎(金匱)專業;從事中醫臨床基礎(金匱)教學和經方防治糖尿病及其并發癥的理論與臨床研究;主編《脾胃病》《胃腸病中醫特色診療全書》等。 潘桂娟,女,1953年出生,遼寧省人。中國中醫科學院中醫基礎理論研究所研究員,醫學博士、博士研究生導師、博士后合作導師;中醫基礎理論重點學科帶頭人;國家“973”計劃項目“中醫理論體系框架結構研究”首席科學家;2002年至2013年期間,任中國中醫科學院中醫基礎理論研究所所長。研究方向:中醫理論體系框架結構研究、中醫痰證理論研究、中醫名家學術研究、日本漢方醫學研究。主編《中醫歷代名家學術研究集成》《中國醫學百科全書·中醫卷·中醫基礎理論分卷》《中醫痰病研究與臨床》等。著有《日本漢方醫學》。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月亮與六便士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煙與鏡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隨園食單
- >
經典常談
- >
姑媽的寶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