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醫入門必背歌訣
-
>
醫驗集要
-
>
尋回中醫失落的元神2:象之篇
-
>
補遺雷公炮制便覽 (一函2冊)
-
>
人體解剖學常用詞圖解(精裝)
-
>
神醫華佗(奇方妙治)
-
>
(精)河南古代醫家經驗輯
中醫內科鑒別診斷要點/中醫師承學堂 版權信息
- ISBN:9787513219044
- 條形碼:9787513219044 ; 978-7-5132-1904-4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中醫內科鑒別診斷要點/中醫師承學堂 本書特色
《中醫內科鑒別診斷要點/中醫師承學堂》分為上篇和下篇兩部分。上篇屬于總論性質,采用的是“醫話”形式,闡述在中醫內科臨床中進行鑒別診斷時通常會遇到的相似的有關事項,從簡單、容易掌握的中醫診斷基礎知識人手,先打好基礎,然后循序漸進,由淺人深,內容上尚不涉及具體病證。下篇主要是對臨床中經常遇到,又容易發生混淆的一些常見疾病或同一疾病中的相似證型,按照中醫病證歸類,分別列出條目進行鑒別診斷。在每一條目中,有的放矢地找出造成誤診的常見原因,通過對病因病機、證候表現的分析比較,徹底弄清楚相似病證的病因病機、證候特點、發展趨勢的異同之處,指出鑒別要點,從而對病證或證候做出正確的診斷與辨證,能直接為擬訂治法指明方向。其中許多內容均來自筆者從醫多年和教學中一得之見和經驗,絕非泛泛空談!吨嗅t內科鑒別診斷要點/中醫師承學堂》適合中醫藥院校在校學生和中青年中醫師學習中醫內科和中醫臨床見習、實習、診療時參考,也可作為自學中醫內科的輔助教材。
中醫內科鑒別診斷要點/中醫師承學堂 內容簡介
1本書分上篇與下篇兩部分,上篇屬于總論性質,采用的是“醫話”形式,闡述在中醫內科臨床中進行鑒別診斷時通常會遇到的相近類的有關事項,從很簡單、很容易掌握的中醫診斷基礎知識入手,先打好基礎,然后循序漸進,由淺入深,內容上尚不涉及具體病證。下篇主要對臨床中經常遇到,又容易發生混淆的一些常見疾病或同一疾病中的相似證型,按照中醫病證歸類,分別列出條目進行鑒別診斷。在每一條目中,有的放矢地找出造成誤診的很常見原因,通過對病因病機、證侯表現的分析比較,有效弄清楚相似病證的病因病機、證侯特點、發展趨勢的異同之處,提出鑒別要點,從而對病證或證侯做出正確的診斷與辨證,能直接為擬訂治法指明方向。
本書適合中醫藥院校在校學生和中青年中醫師學習中醫內科的中醫臨床見習、實習、診療時參考,或者作為自學中醫內科的輔助教材。
中醫內科鑒別診斷要點/中醫師承學堂 目錄
要重視鑒別診斷技術的運用
鑒別診斷的重要性
鑒別診斷與主癥的關系
關于鑒別診斷中的舍取事項
表證浮脈辨
黃苔主熱辨
寒熱從口渴辨
尿量顏色與寒熱辨
寒熱真假辨
虛實的真假辨
傷寒表證與溫病表證辨
寒熱往來與惡寒發熱辨
熱邪初人營分時的口不渴辨
從痰的顏色變化辨別肺的寒熱
瘀血與舌色變化的關系
咽喉疼痛與熱邪的關系
熱入血室辨
新感與伏邪辨
耳鳴的虛實辨
心腎不交的虛實辨
心移熱于小腸辨
胃不和臥不安辨
諸疝皆歸肝經辨
梅核氣辨
胃陰不足與真陰欲竭辨
精關不固與遺精的關系
膀胱濕熱與下焦濕熱的關系
肝氣、肝火、肝風的關系
麻木與風、濕、氣、血的關系
下篇
風寒感冒與風熱感冒的鑒別
風寒感冒與涼燥的鑒別
氣虛感冒與陰虛感冒的鑒別
陽虛感冒與風寒感冒的鑒別
風熱感冒與陰虛感冒的鑒別
外寒內熱感冒辨
溫燥與涼燥的鑒別
感冒夾濕與濕溫的鑒別
陰暑與風寒感冒的關系
肺燥咳嗽與肺熱咳嗽的鑒別
肺燥咳嗽與肺陰虛咳嗽的鑒別
肺燥咳嗽與肝火犯肺咳嗽的鑒別
痰熱咳嗽與風熱咳嗽的鑒別
痰濕咳嗽與風寒咳嗽的鑒別
痰濕咳嗽與痰熱咳嗽的鑒別
肺陰虛咳嗽與虛熱肺痿的鑒別
風熱咳嗽與風熱感冒的鑒別
風寒咳嗽與風熱咳嗽的鑒別
風寒咳嗽與風寒感冒的鑒別
痰濕咳嗽與飲邪戀肺的鑒別
風熱咳嗽與肝火犯肺咳嗽的鑒別
水寒射肺咳喘與風寒束肺咳嗽的鑒別
哮證與喘證的鑒別
哮證與支飲的鑒別
冷哮與熱哮的鑒別
風寒襲肺喘證與表寒里熱喘證的鑒別
痰熱郁肺喘證與痰濁阻肺喘證的鑒別
肺虛喘證與腎虛喘證的鑒別
痰濕咳嗽與腎不納氣喘證的鑒別
喘證的虛實鑒別
金實不鳴失音與金破不鳴失音的鑒別
肺燥傷津失音與肺腎陰虛失音的鑒別
肺脹與喘證的鑒別
痰濁壅肺肺脹與痰熱郁肺肺脹的鑒別
肺腎氣虛肺脹與陽虛水泛肺脹的鑒別
痰蒙神竅肺脹與中風的鑒別
陽虛水泛肺脹與水腫的鑒別
……
編后附記
中醫內科鑒別診斷要點/中醫師承學堂 節選
《中醫內科鑒別診斷要點/中醫師承學堂》:前面講過重視鑒別診斷技術的運用,意猶未盡,再做些補充。一種正確診斷的成立,確實來之不易,它往往是醫生用主要精力和大部分心血換來的結果。對疾病進行診斷的全部過程中,診斷和鑒別診斷猶如光亮下的物體和物影的關系一樣,時刻縈繞并指導著醫生的思維活動,時而物(診斷)大于影,時而影(鑒別診斷)大于物,二者反復交替出現在醫生面前。也就是說醫生對病人出現的每一個癥狀,都要進行一番分析比較工作,自己提出疑問又要自己去解答,*后經過歸納或有意識的取舍,才能確定每個癥狀的屬性,以及它在全部癥狀中所處的地位或應具有的價值,是主要的抑或是次要的,是原因還是后果。應盡可能用一種診斷去解釋全部表現,除非不得已時才用兩個或兩個以上診斷予以說明。這樣做可以防止用不必要的“多元論”,代替必要的“一元論”。在鑒別診斷之初始,醫生對于每個癥狀均應保持客觀態度,不要急于肯定或否定,操之過急,則勢必影響到思路的開拓,不利于對病情的深入分析和研究。匆忙之中作出的診斷大多帶有某種程度的盲目性,正確率不會很高。所謂不急于肯定或否定,絕不是猶豫彷徨,更不是優柔寡斷,而是此時所掌握的病歷資料,尚未進行認真的分析處理,既未做到“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的篩選工作,又未使其條理化、系統化,也就是說沒有把感性認識提高到理性認識的階段,故而不宜貿然行事。醫生對于診斷猶如軍事家審敵度勢一般,在未掌握大量而可靠的情況下,決不能做出魯莽的決策,以免招致戰爭的失敗。尤其是對于那些于診斷或鑒別診斷有決定意義的癥狀、體征和檢驗數據等,一定要深入了解清楚,如該癥狀產生的原因、誘因,以及與生活起居、日常飲食等的關系如何,逐項進行審察分析,要善于抓住關鍵,發掘出新問題。如病人訴說腰痛,便應詳細了解疼痛的性質、部位、時間,以及與氣候變化、勞逸、喜惡、小便的關系等項,同時要探查疼痛的起因、病程的長短、孰先孰后及疼痛與上述各項有什么聯系,經過如此的分析研究,對于腰痛的認識會更深入,在此基礎上做出的診斷或鑒別診斷才是可靠的,正確率肯定是高的。至于這個過程的長短,診斷或鑒別診斷的成敗,往往和醫生的學識、經驗密切聯系在一起。鑒別診斷就是醫生自己和自己反復“辯難”,力求做到“由此及彼”、“由表及里”,既重視局部的變化特點又要綜觀全局,此乃醫生應具備的思維方法和工作作風。不如此則不能稱之為認真負責的醫生。許多閱歷深的醫生都有這樣的體會,*初形成的擬議中的診斷,很快被自己新的認識所否定,而否定的理由或根據是充分的、真實可靠的,不修正*初的診斷則會造成誤診。這么做不但要有充分的勇氣和信心,而且還為能及時修正錯誤的診斷而興高采烈,心胸坦蕩的醫生應該樂此不疲。換句話說,醫生從事鑒別診斷時,不僅要善于收集病歷資料,還要做到科學地駕馭它,正確地、有效地使用它為鑒別診斷服務。只有憑借真實可靠、系統而全面、數量眾多的資料作出的診斷或鑒別診斷,才更接近于客觀事實。對待復雜的病證如此,對于簡單的病證亦復如此,這在集體會診時表現得尤為典型。想要戰勝自我,沒有“虛懷若谷”的胸懷是不行的。一個有成就、功力深厚的醫生是不懼怕自己或他人給自己“難看”或“辯難”的,因為自己深知成功的經驗和失敗的教訓,往往是通過這樣的“難看”或“辯難”才能獲得的。由此可知,自我“辯難”或“互相辯難”即是鑒別診斷的基本內容。只有排除了似是而非的假象,真實的本質才能揭示出來。不能有效地排除疑似之象,讓它混雜于真實之中,不僅會影響到真實的光彩,甚至會造成“以假亂真”的惡果,只有懦夫和自欺欺人者才會不敢面對現實。似乎可以這樣說,不運用鑒別診斷的方法和手段,正確的診斷是無法成立的。也許有人認為鑒別診斷似乎是診斷的對立面,專門與診斷為難的。實際上鑒別診斷是診斷學中重要的必不可少的內容。不管承認與否,醫生在進行診斷的過程中,總是自覺或不自覺地時刻在運用著鑒別診斷的方法。為了避免誤診就要在鑒別診斷上下工夫,進行深入的研究,舍此之外,別無良策!
中醫內科鑒別診斷要點/中醫師承學堂 作者簡介
馮先波,字若水,1932年出生于河北省深州市。1948年畢業于白求恩醫科大學后在部隊從事醫療工作,1956年轉業貴州,1959年參加全國西醫離職學習中醫班首屆貴州班學習,結業后即從事中醫診療和教學工作,1972年調貴陽中醫學院內科教研組任教,直至1992年退休。著有《馮先波中醫基礎講課實錄》,其學生劉俊整理有《馮先波精細入微辨證講記》。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莉莉和章魚
- >
回憶愛瑪儂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經典常談
- >
推拿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姑媽的寶刀